【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造屋记
蒋曼
①二哥刚刚说要修房子,爷爷就收拾好城里的细软,马不停蹄地回家。
即使他跟我们在城里生活了五年,即使他打牌的牌友都凑得够一桌,他还是心急火燎地回家。
他要修房子。
②爷爷八岁时就没了爹娘,歇息在山神庙里。
到别人家做工,随便一块空地,就能蜷缩着睡过去。
醒来时,做不完的活。
凑合着长大,一长就长到了八十几。
成了家,有了五个孩子,又有了大大小小的孙子、重孙子。
过年时,拍照,一张照片装着满满的子嗣和岁月。
③爷爷常常把照片拿出来端详,看着看着,就乐呵呵: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我这根独苗,长了好大一枝。
④爷爷除了种庄稼,还会编篾,把后山上的翠竹像变戏法一样,编成大半个家。
以前是茅草屋,全靠竹子编来编去,编了墙,用大楠竹做梁,毛竹做椽,铺一屋顶的茅草,也是安稳的家。
然后编箩筐、晒席、簸箕、筲箕,给丝瓜、四季豆、豇豆搭好竹架子,扎菜地边的篱笆,做刷锅用的竹刷子。
⑤爷爷夜以继日地编,像院坝边高树上那只勤劳的喜鹊,编一个巢,编一座房,遮风挡雨就能让人满意。
一个人一辈子睡烂两床竹篾席就差不多了,爷爷说这话时比划着两根手指,胸有成竹。
爷爷对生命如此笃定,却从来没想过一生会修三次房。
⑥庄稼人一生没多大奢望,最大的心愿就是修一水高大、整齐的青瓦房。
爷爷的青瓦房从种树开始,他在山坡上见缝插针地种:柏树,青冈,香樟。
⑦爷爷种的都是要几十年才成材的树。
树长,孩子也长,一天一个样,只等孩子长成劳力,树长成栋梁。
土是早已摸热了的熟土,用最好的木材,烧上几天几夜的窖,红彤彤的热窖把湿软的黄土变成了硬实的青瓦,一片一片排成长队,围成层层的瓦圈,等着上梁。
后山的石岩上凿下来的片石、方石,整整齐齐码在该在的地方。
地里的泥巴长得出庄稼,也能长出房。
爷爷那身气力,硬是把躺着的泥垒成竖着的土墙。
⑧木柱子下面的础石凿成象棋样的圆饼,侧面雕刻着胖头鱼,鱼鳞细密而清晰,还有寿桃和繁花,在灰白色的石头里鲜艳欲滴。
墙虽然是泥土夯的,也厚实方正,冬暖夏凉。
爷爷坚持要刷上青色的灰底,在青色的灰底上,爷爷和工匠一起用石灰水画出青砖的样子,一笔一笔,上下错缝,横平竖直。
⑨把泥土夯成的青瓦房画成结实、规整的青砖房。
爷爷就好这样的面子,那些辛苦的日子和漫长的等待终究等到了快活自得。
画出来的青砖瓦房毕竟不在纸上,在麦苗青青的山间地头。
炊烟升起,一缕一缕熏老了岁月。
⑩孩子们像熟透了豆荚里的豆,弹得远远的。
人走空了,房子就老去,木梁、石板、青瓦悄悄颓圮。
老家的房子垮了,这人到哪里,心都不踏实。
⑪八十五岁的爷爷要修最后的青砖楼房:混凝土,钢筋现浇,三层小楼。
二哥的房,终究还是修在老屋的地基上。
爷爷哪里闲得住,说是守工地,从给工人烧水开始,几个月
后,成了标准杂工。
哪里缺人手,就顶上去。
⑫他和工人都忘记了年龄。
现浇水泥要用大量的木板支模,模具成型后再拆木板。
爷爷把木板上的钉子挨个取下来,一张板子几十颗,取了一百多张,每张板子节约了好几十的成本。
爷爷觉得自己创造了巨额的财富,掐着红肿的指头在心里算了好几遍。
少睡点觉又有什么关系呢?爷爷这一辈子没吝惜过自己的力气。
⑬爷爷看着楼房一天天从地里长出来,钢筋都是指头粗,楼板厚实。
爷爷粗糙的手摸着扎实的楼房,心里踏实:绝对要管一百年。
爷爷守着偌大的三层楼房,满足而空荡荡地睡下。
⑭儿孙满堂的盛况一年只有几天,爷爷自作主张把十几个房间都安排好。
一楼背阴的房放粮食,二楼的床垫放在二哥的房里,小孙女喜欢三楼的阳台房,新安好了纱窗。
重孙子们的书房刚好避过下午的太阳。
回娘家的女儿房里堆着棉被,随便来多少都能睡下。
⑮爷爷在楼房旁边种了花树,乡下的土地那么多,又厚又肥,种的花最接地气,种的菜生机勃勃。
爷爷从此生活在儿孙满堂,花团锦簇的楼房里,他每天巡视着这扎实厚重的家当,一生的圆满与期望把空荡荡的楼房装得满满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7日20 版)(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爷爷一生造屋的经过。
八岁时,没有屋→①成家后,________→②壮年时,________→③八十五岁时,________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
(3)第⑮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说说本文中的爷爷与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的人物形象有何异同。
【答案】(1)茅草屋;青瓦房;青砖楼房
(2)运用比喻修辞,把“孩子们”比作“熟透了豆荚里的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长大成熟后离开爷爷的情形,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
(3)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了青砖楼周边美好的环境,衬托了爷爷幸福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爷爷一生圆满与期望。
(4)相同点:作为老一代农民,他们都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意志品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勤劳习惯。
不同点:文中的爷爷聪明能干、心灵手巧,能做出细活《台阶》中的父亲憨厚木讷,胆子小,不善表达。
【解析】【分析】(1)第4段成家后“以前是茅草屋,全靠竹子编来编去,编了墙,用大楠竹做梁,毛竹做椽,铺一屋顶的茅草,也是安稳的家”,第6段“庄稼人一生没多大奢望,最大的心愿就是修一水高大、整齐的青瓦房。
爷爷的青瓦房从种树开始,他在山坡上见缝插针地种:柏树,青冈,香樟”,这是写爷爷在壮年时想拥有青瓦房。
而11段写“八十五岁的爷爷要修最后的青砖楼房”。
(2)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
“孩子们像熟透了豆荚里的豆,弹得远远的”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字面意义: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长大成熟后离开爷爷的情形。
深刻含意: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要表达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内涵。
(3)“乡下的土地那么多,又厚又肥,种的花最接地气,种的菜生机勃勃”一句明显是环境描写。
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答出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作用。
从字面意思上看,描写的是青砖楼周边美好的环境。
从全文内容考虑,这句景物描写衬托了爷爷幸福喜悦的心情,特别是用“种的菜生机勃勃”表现了爷爷一生圆满与期盼。
另外,这句话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还有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
(4)要求比较本文中的爷爷与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注意人物性格分析要从文章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相同点可从他俩都是吃苦耐劳老一代农民,都有艰苦奋斗的品质的角度作答。
不同点可分别从文中的爷爷聪明能干、心灵手巧而《台阶》中的父亲憨厚木讷、不善言辞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茅草屋;青瓦房;青砖楼房
⑵运用比喻修辞,把“孩子们”比作“熟透了豆荚里的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长大成熟后离开爷爷的情形,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
⑶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了青砖楼周边美好的环境,衬托了爷爷幸福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爷爷一生圆满与期望。
⑷相同点:作为老一代农民,他们都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意志品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勤劳习惯。
不同点:文中的爷爷聪明能干、心灵手巧,能做出细活《台阶》中的父亲憨厚木讷,胆子小,不善表达。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理清文章的思路,注意确定答题区域,找准关键语句,结合题干提示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训练,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注意对句子的意思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和本句的意思进行指导。
⑷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考生要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注意概括要准确。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陶渊明:我为自己代言
汪微微
①当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时,陶渊明选择了华丽丽的转身,投身侍弄自己亮闪闪的梦想。
②本来,陶渊明的官场生涯虽算不得呼风唤雨,但凭着名门望族的荫庇,29岁的他不费吹灰之力,坐上了江州祭酒的高位。
35岁时,在叔父的推荐下,他投入权臣桓玄门下做其私人秘书,官品不大,但属于心腹近臣,很容易随着主子的升迁一路平步青云。
39岁,他转做刘裕(后来的宋武帝)的幕僚,荣华富贵呼之欲出,光宗耀祖指日可待。
他的官场走向,道路一点也不曲折,前途却一派光明,逼得那些蝇营狗苟一辈子、最终却蝼蚁一生的人,发自内心地羡慕嫉妒恨。
③可惜,陶渊明志不在此。
在官场,他找不到归属感。
他不能原谅一颗诗心被缠身冗务
耳鬓厮磨,也容忍不下桓玄的狼子野心,还看不惯刘裕的滥杀无辜和重用奸人。
更让他觉得绝望的是,终日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卑躬屈膝的事,活得像条狗一样,永世不得直立行走。
于是,他一次次在现实面前耍起了大牌,走马观花般地出入官场。
④某天,为迎接上级派来的检查组,随从请陶渊明冠带出迎,并再三提醒他小心侍候。
侍候惯了梦想的陶渊明,哪里肯为他人低三下四?况且检查组的小头目,还是他一向看不起的无能小辈?于是,撇下一句振聋发聩的“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后,他挂冠封印而去。
13年断断续续的官场生涯,戛然而止。
一辈子不能直立行走,为自己代言,即使钟鸣鼎食又有什么意义?他彻底清醒。
从此,官场再无陶渊明。
⑤拒绝五斗米后,陶渊明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他耕于前,妻锄于后,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其乐融融。
也愈发爱喝酒,逢喝必醉。
朋友来访,人家还没喝好,他已醉得不省人事,却不忘一脸憨厚地笑:“我醉了,想睡了,你随意。
”不克制自己,也不限制他人,他的自由自在,终于可以自给自足。
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不看天气看心情。
⑥在劳动的浸泡下,在菊花的浸润下,他的诗文,生机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后的青草味,给人悠然又安静的印象。
又因诗文言简意赅,用字平易,很快被传唱开去。
他的快乐被斜阳曳成猎猎的旗,招摇在四周的暮云里。
⑦好景不长,一场大火,把他辛辛苦苦攒下的十余亩方宅烧得片甲不留。
一家人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
生活还得继续,于是别无选择地搬至贫瘠之地。
日子一天天青黄不接,连和他一样靠天过活的老农都动摇了。
在老农看来,陶渊明和他们不一样,他是有能力过上好日子的人,只要他愿意。
于是老农壮着胆子劝他,与其隐在民间餐风宿露,不如出入官场锦衣玉食。
都醉得看不清对方眉眼了,陶渊明心里仍是明白通透,他拒绝了,不给他人和自己一点商量的余地。
⑧古往今来,官场里一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面目模糊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官员。
只有陶渊明,眉眼分明,面容俊朗,神清气爽,并以实名认证的方式,不朽地镌刻在历史的壁崖上。
(1)读第①自然段中子的划线处“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解释划线词“混”的意思,并指出其词性。
②请写出第①段划线句的含义。
(2)细读③④段,请概括陶渊明辞官的三个主要原因。
(3)第⑥段写到“他的快乐被斜阳变成猎猎的旗,招摇在四周的暮云里。
”通读全文,请说说陶渊明的快乐有哪些?
(4)请就文章写法、内容和作用对第⑧自然段作简要分析。
(5)读罢此文,我们对陶渊明有些许了解,那么我们再读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请说说这首诗讲了他怎样的生活状态。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答案】(1)①混:动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
②含义:说明朝廷官员都是名不副实平庸之徒,只懂得阿谀奉承,没有高洁的志向。
(2)①官场的污浊黑暗;②自身志向高洁;③朝廷官员对他的藐视侮辱。
(3)快乐:①躬耕自足,家庭和睦;②生活自由自在,怡然自得;③精神和心灵上的解放。
(4)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陶渊明追求自我、淡泊名利、正气凛然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高洁志向敬佩、尊崇之情。
(5)写出了其早出晚归、躬耕田园的生活状态,表明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解析】【分析】(1)①“混”本义:搀杂在一起;冒充;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
这里要求答的是语境义。
即: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
从词性上看,支配“日子”,所以是动词。
②“当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这句话主要写出官员在官场上一味阿谀奉承祈求仕途平坦,没有真才实学,不同于陶渊明的敢于追求自我的勇气。
(2)注意从文章③④段中去寻找、概括答案,提炼自己的观点。
如“在官场,他找不到归属感。
他不能原谅一颗诗心被缠身冗务耳鬓厮磨,也容忍不下桓玄的狼子野心,还看不惯刘裕的滥杀无辜和重用奸人”说明官场的污浊黑暗。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说明他自身志向高洁。
“侍候惯了梦想的陶渊明,哪里肯为他人低三下四”是说他不肯受辱。
(3)提可提取第⑤段“陶渊明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他耕于前,妻锄于后,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其乐融融”“不克制自己,也不限制他人,他的自由自在,终于可以自给自足。
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不看天气看心情”,第⑥段“在劳动的浸泡下,在菊花的浸润下,他的诗文,生机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后的青草味,给人悠然又安静的印象”等句,即可整理出躬耕自足,家庭和睦;生活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精神和心灵上的解放等正确答案。
(4)第⑧段“官场里一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有陶渊明,眉眼分明,面容俊朗,神清气爽,并以实名认证的方式,不朽地镌刻在历史的壁崖上”将官场上的一些污浊之辈同陶渊明进行对比,在内容上塑造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志趣高洁的人物形象,可感受到作者对其敬佩之情。
点明了主题。
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圆合。
(5)题干要求分析诗歌讲了陶渊明怎样的生活状态。
这首诗把陶渊明在田园当中耕耘的细节描写的很详细,生动细致地讲解了他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理想生活状态及愿望。
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
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
这是写他早出晚归、躬耕田园的生活状态。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这两句诗,表明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故答案为:⑴①混:动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
②含义:说明朝廷官员都是名
不副实平庸之徒,只懂得阿谀奉承,没有高洁的志向。
⑵ ①官场的污浊黑暗;②自身志向高洁;③朝廷官员对他的藐视侮辱。
⑶快乐:①躬耕自足,家庭和睦;②生活自由自在,怡然自得;③精神和心灵上的解放。
⑷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陶渊明追求自我、淡泊名利、正气凛然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高洁志向敬佩、尊崇之情。
⑸写出了其早出晚归、躬耕田园的生活状态,表明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⑵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⑶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学生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段落的考查。
通常情况下,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⑸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国学大热,以《汉字听写大会》为代表的汉字类节目火热,一些久未提及和使用的生僻字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有很多家长选择用生僻字给孩子起名字,既独一无二,不易重名,又有好的寓意。
可以说,生僻字正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
生僻字并非生而生僻。
产生生僻字最主要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某个文字所代表的东西不再重要甚至消失了。
语言文字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当某种旧的事物、方法、观念消失之后,相应的语言文字也随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渐用渐少。
汉字生僻字的增多也与汉语的书面语变革相关。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书面表达一直使用文言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才终于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许多汉字也就沦为生僻字了。
还有一些汉字,因为少见、难认,渐渐被人们舍弃。
譬如“芈”原本有“羊鸣”的意思,可是后来人们新造了一个“咩”字,占据了“芈”字的读音和意义,导致现在的人们认识“咩”的多而认识“芈”的少了。
材料二:常用汉字与生僻字的数量及使用频率的对比图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以《汉字听写大会》为代表的汉字类节目火热,一些生僻字重回人们视线。
B.一些家长选择用生僻字给孩子起名字,源于它独一无二,寓意美好。
C.伴随着某些旧的事物、方法、观念的消失,相应的语言文字也消失不见了。
D.“芈”原本有“羊鸣”的意思,后来逐渐被新造的“咩”字取代,就沦为生僻字。
(2)阅读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结论。
【答案】(1)C
(2)①常用汉字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极高(或:生僻字数量虽多,但使用频率极低)。
②在汉字中,生僻字的数量远多于常用汉字的数量(或:生僻字的数量在汉字中占绝大多数,常用字的数量占少数)。
③常用字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生僻字(或:常用字的使用频率几乎占据了全部,而生僻字的使用频率极低)。
【解析】【分析】(1)C项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
原文“退出历史舞台,渐用渐少”指的是使用率越来越低,变为生僻字,并不是“消失不见”。
(2)此题以“常用汉字与生僻字的数量及使用频率的对比”为陈述对象。
在“使用频率”与“数量”两个饼状图中分别找到“生僻字”“常用字”所占用的百分比,通过对数字的比较可分析出常用汉字数量虽少而使用频率极高,生僻字的数量远多于常用汉字的数量,常用字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生僻字等结论。
故答案为:⑴ C
⑵①常用汉字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极高(或:生僻字数量虽多,但使用频率极低)。
②在汉字中,生僻字的数量远多于常用汉字的数量(或:生僻字的数量在汉字中占绝大多数,常用字的数量占少数)。
③常用字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生僻字(或:常用字的使用频率几乎占据了全部,而生僻字的使用频率极低)。
【点评】⑴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通读材料,把握材料主要信息,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图文转化能力。
根据材料调查内容“ 常用汉字与生僻字的数量及使用频率的对比图”,然后结合数字比例分析得出的结论。
4.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
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
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
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________→重拾希望→________→十分感激
(2)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7)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3)分析结尾划线句在选文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心急如焚
(2)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