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住区设计策略及实践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住区设计策略及实践探索
孙俊杰
【摘要】以上海万科城花新园绿色住区为例,介绍了绿色住区的内涵,探讨了注重实用性、经济性的绿色住区设计策略,并从规划设计、户型设计、系统选用、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住户提供一个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

%Taking the green complex of Chenghuaxinyuan of Wanke in Shanghai as the example,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reen
complex,explores the design strategies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and economical features of buildings,and illustrates from the planning de-sign,design of house types,system selection,and material selection,provide the green and ecological living environment for residents.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4(000)020
【总页数】2页(P26-27)
【关键词】绿色住区;设计策略;实用性;经济性
【作者】孙俊杰
【作者单位】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91
当前,环境、资源、人口等全球性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和生存的迫切性引起人们对工业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反思,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的生态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人类正迈入一个“绿色时代”。

居住是现代城市的主要功能,住宅是城市的基本单元。

而房地产是我国建筑业的主体,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在住宅建设与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住宅能耗占我国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已接近三成~四成。

由此可见,建设绿色住区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满足居民在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要求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绿色住区的内涵
绿色住区是以生态学的“共生共荣”理论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型技术为手段,高效地使用资源、能源,而营造的自然、和谐、健康的人居环境。

绿色住区力求实现一种平衡、有序的状态:既满足整个居住区内部系统的生态平衡,
又能保证区域生境的协调发展。

2 绿色住区的设计策略
2006年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随着相关细则及配套政策的
出台、各地方绿色建筑标识评价项目日渐增多,绿色建筑的理念已逐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绿色住区设计应遵循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同时应充分考虑住区的建设和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被动优先、实用优先、经济优先是绿色社区设计的三个基本策略。

2.1 被动优先
总的来说,绿色建筑技术可分为主动环境控制技术和被动环境控制技术。

一般情况下,在设计时应优先考虑采用被动式技术。

被动式技术具有技术投资少,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具体设计时可通过对项目背景资料的调研分析,如温度、湿度、降雨量、太阳辐射量等资料的分析,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整体设计。

2.2 实用优先
技术的实用性是保证绿色建筑整体效率的基础。

在进行住区的绿色建筑设计时,应优先考虑采用实用性强且较为成熟的技术。

如合理的总图布局、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节能灯具、节水器具的选用等等。

2.3 经济优先
住区通常由地产开发商投资建设,住区建筑的建造标准、销售价格预期等均在设计初期就确定下来的,因此住区实施绿色建筑就要充分考虑相应的成本增量。

不同建造标准的楼盘应选择不同的绿色建筑技术。

如进行选择可再生能源利用时,建造标准较低的楼盘可以优先考虑采用经济性较高、投资回收期短的太阳能热水技术;反之,标准较高的楼盘可考虑选择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3 城花新园的绿色设计策略
万科城花新园项目由上海万科东苑美墅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

项目总用地面积:144 038 m2,建筑功能以高层商品房住宅与多层商品房住宅以及配套公建等公共服务设施为主。

项目于2011年通过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三星级认证,同时获得了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奖励。

3.1 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1)总体规划。

合理选择建筑朝向并控制适宜的建筑间距,保证住区内建筑拥有良好的采光条件。

建筑多南北向布置,将室外活动场地设置在建筑南面和东面,使建筑与场地获得良好日照。

此外,规划中留出通风廊道,有效利用自然通风,组织引导各向风通道通过整个住区,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户型设计。

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特点和项目地块的区位特征,全部户型采用了标准层每梯两户的设计,保证每户2个~3个居住空间朝南,客厅、餐厅独立分区,餐厅直接对外采光,强调利用自然通风,提高住宅的舒适性。

窗户尺寸则综合考虑了采光和太阳得热对能源的需求,在南侧开设较大窗户,北侧和西侧减少开窗数量,使所有房间既能保证足够的窗地比,保证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又有效地减少西晒和冬季热量散失。

此外,在平面设计中,结合户型舒适度控制建筑形体的凹凸变化,尽量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提升围护结构的节能效率。

3)外围护结构的设计。

外围护结构采用了全PC技术,所有外墙、外窗均在工厂加工成型,现场安装。

这一技术有效的减少了现场湿作业的内容,减少了空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

更重要的是工厂加工成型的外围护结构有更稳定的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外墙采用35 mm厚EPS外保温,热桥部位加强处理,传热系数为0.81
W/(m2·K);屋顶采用40 mm厚XPS板,平均传热系数为0.73 W/(m2·K);外窗采
用断桥隔热铝合金窗(6 Low-E+12+6)。

外围护结构节能率达到65%。

3.2 实用性绿色设计策略
1)电气照明。

照明光源除有装修要求之外,住宅楼梯间、公共走道均采用声光控节能灯,其余场所均装设稀土三基色节能荧光灯,T8(T5)灯管,配电子整流器,显色指数Ra≥80。

室内开敞式灯具效率大于75%,其余灯具效率大于70%。

住宅内部照明功率设计值均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现行值的要求。

2)给排水。

供水系统采用了低能耗的变频生活给水系统,户内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配水件(项目为精
装交房),卫生间坐便器采用容积为3 L/6 L的冲洗水箱。

地下层、低层商业及配
套用房均采用市政水直供方式,以节约能源。

此外,项目中还采用了雨水回用系统。

主要收集二标段地块的地面和屋顶雨水,收集后的雨水经净化后用于绿化灌溉、景观补水(见图1)。

3)太阳能利用。

项目选用了技术成熟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
公众照明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分户集热、分户供水、分户计量的真空管太阳
能热水系统。

同时作为太阳能热水器的补偿设置,每户另设电加热热水器,消除因气候变化对于实际使用的影响。

4)地下空间利用。

项目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地下为停车库及变电站、水泵房、雨水站等设备用房。

地下建筑覆盖率接近90%。

5)景观配置。

景观植物配置以乡土植物为主,通过提高绿化率来改善居民外部生活环境。

项目绿地率为42%。

植物浇灌采用地埋式旋转喷头节水喷灌。

城花项目采用
的这些节能技术都是运用较为广泛、技术比较成熟的节能产品,价位适中但节能效益显著,适合大面积推广。

图1 结合景观设计的雨水回用系统
3.3 经济性绿色设计策略
1)材料选用。

根据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项目中建筑材料实现了当地化,主要建筑材料均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

填充墙体采用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全部混凝土采用了商品混凝土。

此外,采用了多种可再循环材料,包括木材、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玻璃等,可再循环材料的重量占项目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2%。

2)成品化住宅。

城花新园项目采用了全装修交房模式。

精装交房住宅具有节省建筑材料、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住宅性能、保证房屋结构以及确保居住安全等优点。

3)透水地面。

住区内采用了透水地面,增强雨水渗透能力,以增加地下水涵养,减少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地面下陷,还可以大大减轻市政排水系统压力,改善排水状况。

总透水地面面积比达到70%。

4)自平衡通风系统。

每户设置一个通风机组,卫生间及厨房设置排气口,客厅和卧室设置新风槽,新风从起居室进入、从厨房卫生间排出,不开窗享受新鲜空气。

通过分析计算,该项目单位增量成本为
320 元/m2。

4 结语
绿色住区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规划、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参与,从多方面、多层次塑造出高质量的居住生态环境,营
造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上海万科城花新园的规划建筑设计过程中,遵循被动优先、实用优先、经济优先的设计原则,从规划设计、户型设计、外围护结构设计到系统选用、材料选用、设备选用,城花新园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的绿色设计策略的选择。

项目涉及到较多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策略,使该住区远低于普通住区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实际使用过程中具有较低的运营费用和良好的居住环境,为住户提供了良好的绿色生态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刘启波,周若祁.论绿色住区建设中的地域性评价[J].建筑师,2003(1):39-40.
[2]卓刚.从绿色住区标准看住区生态存在的问题[J].中国园林,2007(10):11-12.
[3]刘启波,周若祁.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新建筑,2003(1):65-66.
[4]马晓薇.“GI——绿色基础设施”导向下的城市规划新策略[J].山西建筑,2013,
39(12):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