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古诗详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古诗详细分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著名羁旅诗,被收录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三首》之一。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一、原文及译文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我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二、词语解释及背景介绍
1.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原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2.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4. 霜满天:并非字面意思上的霜遍布天空,而是形容天气极冷,霜气弥漫。
5. 江枫:通常解释为“江边枫树”,也有说法指“江村桥”和“枫桥”。
6.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一同打渔的伙伴。
7.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将江枫和渔火拟人化。
8.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
得名。
10. 夜半钟声: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三、诗句赏析
1.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写了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乌鸦啼鸣,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
•霜满天虽是夸张,但生动传达了空气极冷的感受。
2. 次句:“江枫渔火对愁眠”
•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
•“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形成鲜明对比。
•“对愁眠”点出诗人愁绪满怀,难以入眠。
3. 三、四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进一步烘托出夜的静谧和深永。
•“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还揭示了夜的清寥,加深了诗人孤独愁苦的感受。
•寒山寺的钟声成为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赋予了诗以深远的意境。
四、艺术特点
1. 情景交融:全诗除“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
2. 意象密集:前两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构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形成空灵旷远的意境。
3. 语言精炼:全诗仅四句二十八字,却生动描绘出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愁苦。
4. 情感深沉:诗人在诗中表达了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情感深沉而复杂。
五、教学启示
在教学这首诗时,应引导学生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理解作者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真正读懂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综上所述,《枫桥夜泊》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情感深沉的佳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愁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