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肠道保护剂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Calibrin-Z对鸡坏死性肠炎防制效果

Calibrin-Z对鸡坏死性肠炎防制效果
及各肠 段绒毛长度 、 隐高深度 , 并观察肠黏膜 的形态病 变, 以探究该制剂有无控制坏死性肠炎发生的功效。 结果表 明: C a l i b r i n - Z能
降低 魏氏梭 菌对免疫器 官发育 的抑制作用 , 保障雏鸡 良 好 的免疫反应 , 显著 降低 魏氏梭菌感染 对肠 黏膜造 成的损伤 , 具有 明显抑
Ab s t r a c t : Ca l i b r i n — Z i s a n e w t y p e o f s a f e a n d p o H u io t n - f r e e a d s o r b e n t wh i c h w衄 d e v e l o p e d b y a n o r g a n i z a io t n o f Un i t e d S t a t e s . Ch i c k e n we r e i n o c la u t e d wi t h c l o s t r i d i u m we l c hi i t h r o u g h mo u t h。t h e d i f e en r t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o f C a l i b i r n . Z WS S a d d e d i n t h e i r f  ̄ * d s t uf f,a nd t h e i n t e a - t i n a lmo r ph o l o g y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s a tt h e i rd i fe r e n t a g e sWe e r d e t e c t e dt o e x p l o r et h ec on t r o l e fe c t o ft h i s r e a g e n t o nt h e n e c l D i t c e n t e i- r t i s ,i mmun e o r g a ni n d e xa n dt h ei mmun i t yl e v e l s .1 1 l er e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C a l i b r i n - Z c o ldi u mp r o v et hei mmu n e r e f p o n s e ,d e c r e a s et h e d l L v n - a g e t o he t i n t e s t i n a l mu c 0 8 a a n d o b v i o u s l y i n h i b i t he t fe e ct f o n e c r o t i z i n g e n t e it r i s o c c n r l  ̄ n c e . n a n t i - d i 8 e a s e me c h a n i s m f o C a l l b r l n・Z

谷氨酰胺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谷氨酰胺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谷氨酰胺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研究进展黄彦云;孔小明;郑庆禄;姜增固;崔建鑫;于博【期刊名称】《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年(卷),期】2003(028)003【摘要】@@ 谷氨酰胺(Glutamine,Gln)是一种条件性必须氨基酸,它是肠粘膜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的重要能量物质.谷氨酰胺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生命重要物质,如嘌呤、嘧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合成的前体.在疾病或应激的状态下,机体对谷氨酰胺的消耗大大多于生理状态下的水平.因而,它的营养和药理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又由于谷氨酰胺与免疫功能,特别是肠道免疫屏障功能关系紧密,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其应用前景也备受关注.【总页数】4页(P12-15)【作者】黄彦云;孔小明;郑庆禄;姜增固;崔建鑫;于博【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广州迈高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55;广州市良种猪场,广东,广州,510540;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9【相关文献】1.谷氨酰胺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应用研究进展 [J], 张依量;2.谷氨酰胺在重度烧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段海娥;王驰;白瑞雪;杨跃辉3.谷氨酰胺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曹丽;石岩硕;庞国勋4.谷氨酰胺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曹丽;石岩硕;庞国勋5.谷氨酰胺转氨酶及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杨聪;郭丽琼;万华;邹苑;郑倩望;林俊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饲用酶制剂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酶制-冯定远

饲用酶制剂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酶制-冯定远

饲用酶制剂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酶制剂效果的因素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冯定远20世纪5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酶制剂在饲料中添加的作用,80年代开始在饲料工业中应用酶制剂,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得到了普遍认可。

1996年,在欧洲,80%的肉鸡饲料(使用麦类等粘性谷物为能量来源)使用了相应的酶制剂,从此强化和加快了饲料产业对新技术的应用。

从全球范围来看,大约65 %的含有粘性谷物的家禽饲料中添加了饲料酶制剂,而在猪饲料中应用比例要低得多,不到10%。

10多年来,尽管酶制剂在畜禽饲料中应用的这项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迄今为止,全球所有单胃动物饲料仅有10% 左右使用了酶制剂,总价值约1.5亿美元。

所以Sheppy(2004)特别指出:“饲料酶产业界质疑:饲料酶的发展为什么不能更快些?尤其是那些已经显示出良好商业前景的饲料酶。

由饲料业界给出的解释是:饲料酶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如下薄弱环节的制约——标准化、公开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良好的热稳定性、更加准确的液体应用系统,较为明确的技术信息公示,以及使生产性能反应更加一致的产品。

显然,饲料酶应用技术发展的潜力巨大,任重道远”。

本来,欧盟最先颁布了饲料中禁止使用某些抗生素作为促生长剂这个决定迫使饲料生产企业努力寻找替代品,添加酶制剂成为首选的措施,但实际情况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特别是在猪饲料中使用酶制剂并不普遍。

的确,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添加酶制剂以后,原来的饲料数据库和动物营养需要参数并不适合实际情况。

一饲用酶制剂应用存在的问题饲料酶制剂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存在不少的误区和混乱,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饲用酶制剂的应用,对传统的动物营养学说提出了挑战。

例如,现有的饲料原料数据库和动物营养需要参数可能不完全适合使用酶制剂的日粮配方设计,酶制剂对饲料原料营养价值的全面提高将直接影响饲料原料的选择和营养成分配比,是否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加酶营养体系值得重视。

谷氨酰胺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谷氨酰胺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胺0 0 . %可提高 2 法 氏囊指数 。李升和等研究 2 8 d 】 谷氨酰胺对 肉仔鸡中枢淋巴器官胚后发育的影响发
现 , 日粮 胚
率 、半净膛率和胸肌率 ,降低料重 比和腹脂率 ,添 加 谷 氨 酰胺 1 %可 提高 腿 肌率 ,显 著 降低 皮 下 脂 肪 ( < . ) 。因此 ,谷氨 酰胺能够降低肌 肉嫩度 , P 0 5 0
00 ) .5 ,在 对 淋 巴结 D A含 量 的测 定 中也 发 现 ,饲 N
粮 中添 加 谷 氨 酰胺 1 %明显 提 高 了淋 巴结 D A含 . 0 N
高肠道 吸收等功能相关。 2 对 畜 禽屠 宰性 能及 肉品 质 的影响 谷氨酰胺不但能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还能提高 肉品质 以及屠宰性能。束 刚等通过饮水添加不 同剂 量 的甘氨酰谷氨酰胺 ,观察其对粤黄鸡 肉品品质的 影 响 ,结果表明 ,添加甘氨酰谷氨酰胺 01 ・ . mgL 能 0 显著提高 肉鸡胸肌剪切力( < . ) P 0 5 ,但对腿肌剪切 0
脏 和法 氏囊 的重 量得 到不 同程度 的提 高 ;免疫器 官 指 数也 有不 同程 度 的提高 ,其 中添加 甘氨 酰谷氨 酰
全净堂率 、胸肌率 、腿肌率 ( < . ) P 0 s 。黄冠庆等 0
研究 发 现 ,添加 谷 氨酰胺 04 .%、07 .%和 1 %均能 提 高 黄 羽 肉鸡 的平 均 采 食 量 、平 均 日增 重 、全 净膛
32 对免疫 器 官的影 响 .
谷 氨 酰胺能 够促 进机 体免疫 器 官的发 育 ,提 高
增高的趋势 , 但差异不显著( > . ) P 0 5 ,能显著提高 0
胸 肌 和 腿 肌 的终 p P 00 ) H(< . ;添 加 甘 氨 酰 谷 氨 酰 5 胺 O0 ・ 显著提 高胸肌 初水分含 量 (< . ) .5mgL 能 P 00 ; 5 所 有 剂 量甘 氨 酰谷 氨酰 胺对 肌 肉失 水率 以及 肌 肉 、 粗 蛋 白 、粗 脂 肪 含 量 均 无 显 著性 影 响 (> . ) 。 P 00 1 5 吴 蓉蓉 等试 验发 现 ,添 加谷 氨酰 胺组 的鸡 屠宰性 能 均 高于未 添加 的鸡 ,其 中 02 .%添加剂 量可显 著提 高

国内外饲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饲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饲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最早研究和应用畜禽微生态制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蒙哈德(Mollgaard)首先发现使用乳酸杆菌饲喂仔猪可有效的增加仔猪的体重并改善仔猪的身体健康。

然而20世纪50、60年代正是抗生素研究、生产和使用的黄金时期,导致微生态制剂研究和开发工作处于低潮,一段时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80年代中期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扭转。

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新兴的饲料添加剂,虽然近10年来发展很快,但其使用效果存在着明显的不稳定和不连续性。

这主要由于缺乏对动物正常及病态状态下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特性的研究,对肠道做生物和寄主之间的互相作用方面的研究更少。

只有更深入的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在动物生长发育和保健中所起的作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新型微生态制剂的高效、安全。

1猪、鸡肠道微生态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1猪、鸡肠道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和结构组成与所有的脊椎动物一样,仔猪和仔鸡的胚胎处于无菌状态,分娩时由于仔猪受到母体产道、粪便及环境微生物的影响,在出生后的3~4个小时,肠道内开始检出大肠杆菌和链球菌。

兼性厌氧菌作为第一批在仔猪肠道定植的菌株是由于仔猪初生时肠道内环境中高溶解氧。

高氧化还原电位等选择的结果。

动物初生24小时之后,大肠杆菌和链球菌菌数达到108。

48小时仔猪肠道内开始出现可以在微氧环境中生存的乳酸杆菌,72小时专性厌氧菌、拟杆菌开始在肠内定植。

然而以上的描述只是一个理论模式,仔猪体内的菌群发育情况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Muralidhara(1977)的研究报告指出,仔猪出生后4个小时粪便中可以检测出乳酸杆菌,而8个小时之后才检测出大肠杆菌。

Monghan(1992)发现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最初出现在仔猪粪便中的时间各仔猪明显不同,从25个小时开始到出生后7天都有发生。

Katouli(1995,1997)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仔猪的肠道菌来源,发现母猪是仔猪前两周内肠道微生物的主要污染源,然而对大肠杆菌基因型的分析却证明环境因素同样起了很大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摘要: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成员或促进物质经特殊加工工艺支撑的活菌制剂。

微生态制剂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无毒副作用、无残留及无抗药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由于微生态制剂的特点是效果好、成本低且不污染环境,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1947年,外国学者首次用乳酸杆菌饲喂仔猪后发现,乳酸菌可有效改善猪营养状况,增加其体质量。

但微生态制剂一直没有得到深人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实际应用于畜禽养殖业。

Lioyd(1997)试验证明,乳酸菌对肠道致病菌有颉颃作用。

Schillinger(1989)发现,乳酸菌可预防消化道疾病并有促进宿主生长的作用。

Sorokulova(1998)研究发现,饲喂益生菌可提高巨噬细胞活性。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美国饲料管理协会(AAF— CO)(1989)规定了43种允许饲喂的微生物。

我国微生态制剂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部(1999)第105号文件公布允许使用的微生物种类是12种。

目前,我国的年使用量已超过l 000 t。

1微生态制剂的定义与分类1.1定义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成员或促进物质经特殊加工工艺制成的活菌制剂。

较早被称作益生素和促生素,国内亦称为微生态制剂。

在美国被命名为DFMs(直接饲用微生物)。

欧盟委员会将其命名为微生物制剂。

根据《动物微生态学》(何明清,1998)理论,机体通过补充外源有益菌群,使消化道内有益菌群迅速生长繁殖,并建立种群优势。

微生物制剂的抗病促生长机制尚处于假说阶段,即菌体自身的蛋白质、维生素及代谢产生的多种抑菌物质和酶类共同实现其促生长作用。

1.2微生态制剂的分类1.2.1 按成分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3大类益生菌是有利于宿主肠道微生物平衡的活菌食品或饲料添加剂。

目前,用作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微生物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光合细菌等几大类。

益生元是能有选择性地刺激宿主动物消化道内有益菌的生长,从而对动物产生有利作用的食品或饲料中的不可消化成分,包括低聚糖、微藻(如螺旋藻和节旋藻)及天然植物(如中草药和野生植物)等。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2023年第10期D O I :10.3969/J .I SSN.1671-6027.2023.10.020微生态制剂是一种合成生物制剂,是在对微生物菌群调节的基础上实现提高宿主免疫力和减少身体破坏的制剂。

目前,微生态制剂已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的生产中,不仅降低了畜牧养殖业对抗生素使用的依赖性,还有效优化了动物肠道菌群,提高了动物的成活率。

1微生物制剂的概念与种类微生物制剂又称活性益生菌,当水质或动物健康出现恶化时,使用微生态制剂能产生多种消化酶,促进动物肠道蠕动,帮助动物吸收和消化,更好地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提高畜产品品质。

微生态制剂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概念,微生态制剂一开始推出,就被解释为是一种有价值的肠道微生物。

后随着对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认为,微生态制剂可作为一种活性微生物添加剂,它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稳定性,对动物养殖产生积极影响。

微生态制剂应满足以下要求:(1)主要提高质量或抗性;(2)能够在肠道中存活、定植和参与代谢活动;(3)对宿主有益;(4)不具有致病性和毒副作用;(5)必须富含活菌;(6)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通过长期储存仍具有一定的存活率;(7)必须适合于治疗疾病。

微生态制剂的种类有4种分类方法:(1)按菌种不同划分,有复合制剂和单一制剂。

复合型制剂适用于各种条件与多种宿主,效果较好,通常包含芽孢杆菌制剂、光合细菌制剂、硝化细菌制剂、乳酸菌制剂等;(2)按使用目的划分,有免疫促进剂、生长促进剂、水质改良剂等;(3)按照物质组成划分,有益生菌、合生元和益生元等,其中益生菌通常分离自动物体内的正常消化道,具有生物竞争性排斥作用,可帮助宿主建立肠道微生物区系,减少健康破坏,提高免疫力和生长的作用。

合生元是益生菌与益生元的结合生物制剂,可以同时发挥益生菌与益生元二者的效用。

益生元是低糖类物质等一些不被宿主消化吸收却还能选择性的促进宿主体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新陈代谢和维持宿主健康的有机物质;(4)按照剂型划分,有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半固体剂型等。

黄芩苷对动物肠道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芩苷对动物肠道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芩苷对动物肠道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何政科;苏利娟;谭晓燕;李章勋;曹立亭;马跃;杜红旭【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24(51)2【摘要】黄芩苷是唇形科植物黄芩根部提取出的一种黄酮类活性物质,在碱性环境下,黄芩苷化学性质不稳定,其分子结构中的苷键易水解、邻二酚羟基易氧化。

黄芩苷分子结构中糖基的存在,导致其几乎不溶于水,这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黄芩苷在肠道中不易吸收,但在肠道微生物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下,其糖基被去除,转化为更易被肠道吸收的黄芩素。

黄芩素在动物体内发生葡萄糖醛酸化、葡萄糖化、甲基化和水解等代谢过程,代谢物主要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芩苷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和抗肠道损伤等药理活性。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黄芩苷在动物肠道保护中的研究关注度日益增高。

为了更全面地梳理当前黄芩苷在动物肠道保护方面的研究现状,作者对黄芩苷抗动物肠道致病微生物以及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稳态的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黄芩苷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其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875-882)【作者】何政科;苏利娟;谭晓燕;李章勋;曹立亭;马跃;杜红旭【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动物医学院;西南大学中兽医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3.74【相关文献】1.黄芩苷心肌细胞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2.植物多糖对动物肠道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3.黄芩苷与黄芩素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4.大豆异黄酮的代谢及其对动物肠道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5.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_(1)/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探讨黄芩苷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肾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及腹泻防控效果试验

两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及腹泻防控效果试验

两 种 新 型 饲 料 添 加 剂 对 保 育 猪 生 长 性 能及 腹 泻 防 控 效 果 试 验胡 成,李宁宁,刘则学[中粮家佳康(江苏)有限公司,江苏 盐城 224000]  中图分类号:S8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957(2021)01-0006-03摘 要 试验主要研究在保育猪基础饲粮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水解单宁酸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腹泻情况的影响。

选取精神活泼健康的21日龄断奶仔猪3 00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一(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葡萄糖氧化酶的试验饲粮)、试验组二(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水解单宁酸的试验饲粮),每组设置2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头猪(母猪和阉割公猪各半)。

葡萄糖氧化酶组和水解单宁酸组保育阶段腹泻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3.76、4.67个百分点(P<0.05);死淘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5.47、6.49个百分点(P<0.05);70日龄转群重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2.79、7.46 kg(P<0.05);头均日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101、183 g(P<0.05);料重比3组差异不显著(P>0.05),葡萄糖氧化酶组料重比略有升高,水解单宁酸组略有下降。

在饲粮中添加300 mg/kg的葡萄糖氧化酶或添加1 000 mg/kg的水解单宁酸均可有效改善保育猪肠道健康状况,降低腹泻率和死淘率,提高转群重,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单宁酸;保育猪;腹泻;防治;试验Effects of Two New Feed Additives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Diarrhea Prevention andControl of PigletsHU Cheng, LI Ningning, LIU Zexue[COFCO JOYCOME (Jiangsu) Co., Ltd., Yancheng 224000, China]Abstract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lucose oxidase / hydrolyzed tannic acid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diarrhea of nursery pigs. Methods: three thousand 21 day old weaned pigle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fed with basal diet) and experimental group 1 (fed with basal diet supplemented with 300 mg/kg glucose oxidase) and experimental group 2 (fed with basal diet supplemented with 1 000 mg/kg hydrolysized tannic acid). There were 25 replicates in each group, 40 pigs in each replicate (half sows and half castrated boar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arrhea rate in the glucose oxidase group and the hydrolyzed tannic acid group decreased by 3.76 and 4.67 percentage points respectively (P<0.05); the mortality rate decreased by 5.47 and 6.49 percentage points respectively (P<0.05); the group weight at 70 days of age increased by 2.79 kg and 7.46 kg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first 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 increased by 101 g and 183 g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eed / weight ratio (P>0.05). Adding 300 mg/kg glucose oxidase or 1 000 mg/kg hydrolyzed tannic acid in the die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testinal health status of nursing pigs, reduce the diarrhea rate, 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 and increase the weight of transferred pigs, which has certain application value.Key words hydrolysized-tannic acid; glucose oxidase; nursery pig; diarrhea; experiment收稿日期:2020-12-03作者简介:胡 成(1989-),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饲料与动物疫病.E-mail:********************通讯作者:刘则学(1981-),女,湖北荆州人,博士,研究方向为饲料与动物营养.E-mail:*****************2021第1期 7保育阶段的小猪往往因断奶应激、转群应激以及体内母源抗体逐步降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对外界抵抗力下降明显,普遍容易出现腹泻问题。

饲用酶制剂的生产及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饲用酶制剂的生产及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饲用酶制剂是一种在动物饲料中添加的酶类产品,其生产和应用对于提高动物饲料的营养价值、促进畜禽消化吸收、降低饲料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有关饲用酶制剂的生产及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的相关内容:
饲用酶制剂的生产
1. 酶制剂的筛选和培养:生产饲用酶制剂首先需要对目标酶进行筛选和培养。

通常会从微生物、真菌等来源中筛选出高效产酶菌株,并进行大规模培养和发酵。

2. 酶的提取和纯化:经过培养的产酶菌株将被用于酶的提取和纯化,以获取纯净的酶制剂。

3. 酶活性检测: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酶的活性进行检测,确保酶制剂的有效性和质量。

4. 携带剂和包埋技术:为了提高酶制剂在饲料中的稳定性和利用率,常常采用携带剂和包埋技术,将酶固定在载体上。

饲用酶制剂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1. 改善饲料消化吸收:添加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酶制剂可以帮助动物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2. 降低饲料成本:通过添加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酶制剂分解饲料中的纤维素和非淀粉多糖,使得动物更好地利用这些难以消化的原料,
降低饲料成本。

3. 改善动物健康状况:酶制剂的应用还可以改善动物的肠道环境,减少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免疫力。

总的来说,饲用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对于提高动物饲料的营养水平、促进动物生长和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在使用饲用酶制剂时,还需谨慎考虑饲料配方、酶的适用范围和添加量等因素,以确保饲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郁冯艳;付佳伟;从光雷;刘春雪;夏双双;杜莉
【期刊名称】《广东饲料》
【年(卷),期】2024()3
【摘要】寻求具有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抗药性、安全环保等优点替抗减抗的添加剂产品仍是当今重要的研发方向。

饲料中微生态制剂是一类绿色、安全、无危害的替抗产品。

应用于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单一或复合微生态制剂,能够调节动物机体肠道菌群健康、提高饲料利用率,具有增强免疫力,提高生长性能及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作用,是禁抗时代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在生产中,作为替抗产品且有利于动物生产而直接应用于各类动物生产养殖饲料当中。

本综述主要叙述微生态制剂的分类、生理功能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研究应用进展。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郁冯艳;付佳伟;从光雷;刘春雪;夏双双;杜莉
【作者单位】安佑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6.7
【相关文献】
1.饲用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2.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益生素等微生态制剂在养羊等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4.微生态制剂在幼龄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饲用微囊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效果

饲用微囊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效果

饲料添加剂是现代养殖行业中必备的基础原料,即添加少量甚至微量就可达到强化机体营养基础、调整营养结构、降低饲养成本等目的的营养物质。

但由于这些添加剂活性成分在饲料加工处理、运输、贮存过程中易产生化学反应,或进入机体未到达吸收靶点而产生生物降解等,这些营养物质的生物利用率远远低于预期。

微囊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到了50年代Green 等申请并获得了制备胶囊染料的专利,开发了无碳复写纸。

自此微囊技术的使用热潮正式兴起,随后应用于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在饲料行业的起步仍属较晚。

饲料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即微囊的活性内核),一般包括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酶制剂、氨基酸、微生态制剂等其他营养物质。

1微囊技术1.1微囊概况微囊技术即利用一些可成膜的物质,将芯材(固体、液体和气体)包埋在微小封闭微囊内的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环境等因素对芯材的影响。

被包覆的材料称为芯材(即活性物质),多为纯物质或混合物。

而包衣材料被称为壁材(即外壳或载体),可通过混合多种具有不同理化特性的材料成分,以克服仅使用一种材料时可能发生的限制。

且可根据芯材的迥异性质选择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加工,如喷雾干燥、喷雾冷却、挤出、凝聚、共结晶、冷冻干燥等。

1.2微囊释放营养物质从微囊中释放的时间和位点,是影响机体对其最大限度吸收及利用的重要因素。

微囊的释放方式通常通过以下途径:①扩散:微囊在溶液中受囊壁内外浓度差异的影响而产生传质作用,在浓度梯度力的作用下活性内核从胶囊内缓慢渗出;②降解:作者简介:朱瑶,硕士,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通讯作者:陈文,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20-10-12基金项目: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项目[2018-45]饲用微囊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效果■朱瑶1邹田德2黄艳群1陈文1*(1.河南农业大学饲料营养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2.江西农业大学饲料开发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5)摘要:饲粮中的微量营养素,例如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易受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生物利用率或功能降低。

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围产期奶牛健康中的作用

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围产期奶牛健康中的作用

畜牧兽医学报 2023,54(7):2751-2760A c t a V e t e r i n a r i a e t Z o o t e c h n i c a S i n i c ad o i :10.11843/j.i s s n .0366-6964.2023.07.00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围产期奶牛健康中的作用赵婉莉,曹棋棋,杨 悦,邓昭举*,徐 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193)摘 要:胃肠道菌群的变化在动物健康和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将机体的免疫系统与胃肠道菌群联系了起来㊂其主要机制可能是菌群紊乱导致菌群-免疫互作失调,营养代谢与能量调控失衡,免疫系统受损,最后诱发疾病㊂围产期奶牛面临维持机体正常生理代谢的严峻挑战,奶牛在围产期容易感染多种疾病,给牧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㊂最近的研究表明,围产期奶牛瘤胃菌群紊乱是导致生产性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胃肠道菌群与宿主黏膜免疫系统之间的互作在维持胃肠道动态平衡和抑制炎症中起着关键作用㊂本文综述了围产期奶牛胃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组成,并讨论了菌群与黏膜免疫互作机制在维持奶牛健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了菌群紊乱与免疫失衡介导的奶牛生产性疾病,旨在为探索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控提供新思路㊂关键词:围产期奶牛;胃肠道菌群;黏膜免疫;菌群失调中图分类号:S 85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366-6964(2023)07-2751-10收稿日期:2022-11-30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2125038)作者简介:赵婉莉(2000-),女,河南虞城人,硕士,主要从事奶牛营养代谢病研究,E -m a i l :155********@163.c o m*通信作者:徐 闯,主要从事奶牛营养代谢病研究,E -m a i l :x u c h u a n g7175@163.c o m ;邓昭举,主要从事奶牛营养代谢病研究,E -m a i l :z h a o -j u _d e n g@c a u .e d u .c n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M i c r o b i o t a a n d M u c o s a l I m m u n i t yi n H e a l t h o f P e r i n a t a l D a i r y Co w s Z H A O W a n l i ,C A O Q i q i ,Y A N G Y u e ,D E N G Z h a o j u *,X U C h u a n g*(C o l l e g e o f 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 ,C h i n a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19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f l o r a p l a y a n i m po r t a n t r o l e i n a n i m a l h e a l t h a n d d i s -e a s e ,a n d m o r e a n d m o r e r e s e a r c h e v i d e n c e h a s l i n k e d t h e i mm u n e s ys t e m w i t h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f l o r a .T h e m a i n m e c h a n i s m m a y be t h a t t h e d i s t u r b a n c e of f l o r a l e a d s t o t h e i m b a l a n c e o f f l o r a -i mm u n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e i m b a l a n c e o f n u t r i t i o n a l m e t a b o l i s m a n d e n e rg y r e g u l a t i o n ,th e d a m a ge of i mm u n e s y s t e m ,a n d f i n a l l y i n d u c e s d i s e a s e .P e r i n a t a l d a i r y c o w s f a c e t h e s e v e r e c h a l l e ng e o f m a i n t a i n i n g n o r m a l ph y si o l o g i c a l m e t a b o l i s m.D a i r y c o w s a r e e a s y t o b e i n f e c t e d w i t h a v a r i e t y of d i s e a s e s d u r i ng th e p e ri n a t a l p e r i o d ,w h i c h b r i n gs s e r i o u s e c o n o m i c l o s s e s t o t h e p a s t u r e .R e c e n t s t u d i e s h a v e s h o w n t h a t t h e d i s t u r b a n c e o f r u m e n f l o r a i n p e r i n a t a l d a i r y c o w s i s a n i m po r t a n t c a u s e o f p r o d u c t i v e d i s e a s e s ,a n d t h e d y n a m i c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f l o r a a n d h o s t m u c o s a l i mm u n e s y s t e m p l a y s a k e y r o l e i n m a i n t a i n i n g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d yn a m i c b a l a n c e a n d i n -h i b i t i n g i n f l a mm a t i o n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m i c r o f l o r a a n d t h e c o m po s i -t i o n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m u c o s a l i mm u n e s y s t e m i n p e r i n a t a l d a i r y co w s w e r e r e v i e w e d ,a n d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o f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m i c r o f l o r a a n d m u c o s a l i mm u n i t y i n m a i n t a i n i n gt h e h e a l t h o f d a i r y c o w s w a s d i s c u s s e d .F i n a l l y ,t h e p r o d u c t i v e d i s e a s e s o f d a i r y co w s m e d i a t e d畜牧兽医学报54卷b y f l o r a d i s o r d e r a n d i mm u n e i m b a l a n c e 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n e w i d e a s f o r p e r i n a-t a l c o w f e e d i n g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d i s e a s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K e y w o r d s:p e r i n a t a l d a i r y c o w s;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m i c r o b i o t a;m u c o s a l i mm u n i t y;d y s b a c t e r i o s i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s:X U C h u a n g,E-m a i l:x u c h u a n g7175@163.c o m;D E N G Z h a o j u, E-m a i l:z h a o j u_d e n g@c a u.e d u.c n不同于单胃动物,反刍动物有一套独特的进化优势,使它们能够消化和利用单胃动物无法消化的植物纤维,这些优势来自于瘤胃中栖息着的大量微生物㊂奶牛围产期主要指奶牛产前3周至产后3周,这一时期奶牛会经历从怀孕到分娩和泌乳的过程,动物正常营养代谢和能量平衡的维持面临严峻挑战[1]㊂为适应产后泌乳需要,围产期奶牛从产前的高纤维饮食转变为产后的高精料饮食,这种转变往往导致瘤胃菌群的剧烈变化[2]㊂寄生在胃肠道上的微生物和宿主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本质上主要是互惠互利的㊂宿主-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黏膜表面,这创造了一个生态位,促进了细菌的定居和建立,也发展了对病原微生物识别和反应的机制㊂同时,微生物群产生的代谢产物在宿主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与宿主的免疫系统保持动态平衡[3]㊂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胃肠道菌群通过参与竞争有限营养物质㊁防御病原体和调节免疫系统发育等机制在非肠组织炎症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㊂黏膜免疫作为机体抵抗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在宿主免疫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㊂因此,清楚地了解围产期奶牛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健康和疾病中的相互作用,对于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㊂1奶牛胃肠道菌群1.1围产期奶牛胃肠道菌群特征瘤胃约占奶牛胃肠道总体积的80%,是胃肠道中85%以上短链脂肪酸(S C F A s)产生的部位,也是奶牛胃肠道菌群研究最多的部位㊂瘤胃生态系统的进化按如下精确顺序发生:瘤胃乳头生长[5],发酵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增加[6],提升酶活性[7]和调节微生物定植[8]㊂瘤胃中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㊁原生动物㊁真菌㊁古生菌和噬菌体等,它们能降解植物纤维,并产生可用于维持宿主动物生长的代谢物[9]㊂瘤胃微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瘤胃液㊁瘤胃内容物及瘤胃壁,相互协同作用,在这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中,细菌种群构成了主导群落[10]㊂存在于瘤胃液内的细菌称为液相细菌,属严格厌氧菌㊂瘤胃壁上皮附着的细菌又称瘤胃壁黏附菌㊂瘤胃内容物细菌附着在固态饲料颗粒上,称为固相细菌,包含着大量纤维降解菌,是降解纤维素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11]㊂成熟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较稳定,围产期奶牛瘤胃活跃的菌群由20个细菌门组成,按照功能不同又可划分为纤维素与半纤维素降解菌㊁淀粉降解菌,产甲烷菌㊁乳酸产生菌,糖类㊁脂肪㊁蛋白分解菌等[11]㊂其中丰度最高的几个细菌门主要是厚壁菌门(F i r m i c u t e s)㊁拟杆菌门(B a c t e-r o i d e t e s)㊁变形菌门(P r o t e o b a c t e r i a)[12]㊂最大优势科主要是厚壁菌门的瘤胃球菌科(R u m i n o c o c c a c e-a e)㊁拟杆菌门的普雷沃菌科(P r e v o t e l l a c e a e)㊁变形菌门的琥珀酸弧菌科(S u c c i n i v i b r i o n a c e a e)[13]㊂1.2围产期奶牛胃肠道菌群组成变化奶牛瘤胃菌群丰度与稳定性对瘤胃健康至关重要㊂围产期瘤胃菌群种类及丰度在不同阶段会发生相应变化㊂随着奶牛从干奶期过渡到泌乳期,从饲喂高纤维饲料转变到高精料,瘤胃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随之下降[14-15]㊂对干奶期及泌乳早期瘤胃菌群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精料增加,产前软壁菌门㊁绿弯菌门和疣微菌门所占比例较高,产后放线菌门所占比例较高[16]㊂而作为瘤胃液中丰度最高的2个菌门,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细菌丰度及种类在围产期变化尤为明显,最显著的变化是拟杆菌门比例的增加和厚壁菌门的减少,与产前相比,产后拟杆菌与厚壁菌的比值几乎翻了一番(从6ʒ1到12ʒ1)[2]㊂其中产前厚壁菌门的瘤胃球菌属与丁酸弧菌属在瘤胃生态系统中富集,产后拟杆菌门中的拟杆菌属和普雷沃菌的丰度却显著增加[16]㊂这也与产后日粮更换密切相关㊂瘤胃球菌㊁产琥珀酸丝状杆菌作为瘤胃内主要的纤维降解菌,在纤维的降解过程中最为重要,在产前高纤维日粮饲喂条件中富集㊂当产后转变高精料日粮饲喂时,需要大量的淀粉降解菌,这时诸如普雷沃菌㊁牛链球菌等的丰度将会显著增加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降低可以看作肠道菌群紊乱的生物标志,与某些疾病的发生㊁宿主的新陈代谢25727期赵婉莉等: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围产期奶牛健康中的作用及生理健康密切相关[17]㊂产后瘤胃菌群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链球菌属和乳杆菌属的过度表达,作为瘤胃内重要的淀粉利用者及乳酸产生者,该类细菌随着产后高精料饲喂逐渐占据优势[18],它们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代谢的主要产物是短链脂肪酸(S C F A s),指碳数少于6的脂肪酸,主要包括醋酸盐㊁丙酸和丁酸㊂而围产期奶牛丙酸的主要产生菌埃氏巨球型菌(M e g a s p h a e r a e l s d e n i i)和反刍兽月形单胞菌(S e l e n o m o n a s r u m i n a n t i u m)的数量有所减少,乳酸因无法被及时代谢而导致机体内乳酸积聚,伴随乳酸吸收入血,同时丙酸作为糖异生的重要底物,会导致围产期奶牛挥发性脂肪酸(V F A)和葡萄糖浓度降低,易诱发奶牛生产性疾病[19]㊂2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黏膜免疫系统为90%以上的潜在病原体提供第一道免疫防御屏障,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㊂它不仅需要保持对入侵抗原的耐受性,同时还要防止对共生细菌的有害炎症反应,专门负责监测和协调诱导抑制免疫反应㊂微生物区系和胃肠道上皮表面之间的密切串扰对黏膜免疫系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㊂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由物理屏障(如黏液㊁上皮)㊁化学屏障(如抗菌肽㊁分泌型I g A)和免疫屏障(如上皮内淋巴细胞㊁巨噬细胞㊁树突状细胞㊁T和B 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组成,它们共同识别和作用于病原体[20]㊂2.1黏液屏障上皮细胞表面的黏液层是机体物理屏障的第一道防线㊂黏液屏障主要由黏液和黏蛋白㊁抗菌肽和分泌型I g A(s I g A)组成㊂黏膜中的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和黏蛋白,构成屏障的主要部分[21]㊂肠道中黏液的产生似乎受到共生菌的刺激㊂在无菌小鼠和常规饲养的小鼠之间的比较表明,缺乏肠道细菌会导致黏液产生减少,但在无菌小鼠的结肠黏膜表面注射脂多糖和肽聚糖可刺激黏液产生,表明细菌或细菌产物促进了肠道黏液的产生[22]㊂此外,无菌小鼠的上皮细胞生成率低于常规饲养的小鼠[23]㊂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对于维持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确保损伤后黏膜屏障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㊂肠上皮细胞与纤毛上皮细胞产生广谱抗菌肽(比如防御素㊁抗菌肽㊁S100蛋白㊁肽聚糖识别蛋白1),这些肽类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㊁真菌㊁病毒㊁原生动物都有活性[24-25]㊂分泌型I g A是由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分泌二聚体I g A并转运到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而产生的,可与共生微生物区系的脂多糖㊁D N A和鞭毛抗原结合,防止它们跨上皮移位,在肠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帮助免疫系统调节有益细菌和致病细菌之间的关系㊂如果这种免疫球蛋白从胃肠道中去除,细菌可能会无法控制地大量增加,同时免疫系统会上调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26]㊂s I g A是小牛体内产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大量分泌于肠道黏膜上皮[27]㊂当s I g A到达肠腔时,它与细菌结合,然后s I g A-细菌复合体通过蠕动的方式在肠道内移动,最终随粪便排出[28]㊂从小牛粪便中回收的共生菌中50%~70%包被s I g A[29]㊂缺少I g A可导致细菌扩张,引发炎症反应,I g A恢复产生时伴随机体正常菌群组成的恢复,同时消除局部和全身炎症[30-31]㊂2.2免疫屏障上皮细胞是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第二道物理屏障,直接参与胃肠道的免疫监视㊂上皮细胞不仅参与微生物的直接防御,还通过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向黏膜免疫系统发送信号,在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刺激下,可以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维持肠道微生物和宿主免疫系统的良好平衡[32]㊂单层上皮细胞通过称为紧密连接的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相互粘连,紧密连接结构由封闭蛋白(o c c l u d i n)㊁水闸蛋白(c l a u d i n)㊁间隙连接蛋白(j u n c t i o n a l a d h e s i o n m o l e-c u l e)等多种蛋白质构成,可选择性地促进营养物质㊁离子和水的细胞旁运输,但阻止微生物和微生物衍生的肽的扩散[33]㊂黏膜表面与黏膜细菌(如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或细菌代谢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上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来促进肠道屏障的完整性[34-35]㊂紧密连接蛋白还受到饮食成分的调节,哺乳期犊牛补饲开食料会增加肠道黏膜屏障的通透性,这与紧密连接中的封闭蛋白与水闸蛋白的表达下调有关[36]㊂当紧密连接破裂时,这会使上皮细胞发生渗漏,肠道细菌及其产物可能会逃离肠道,发生炎症反应并导致组织损伤,与之相关的炎症综合征称为 肠道渗漏 ㊂多种特殊免疫细胞群,如巨噬细胞㊁树突状细胞㊁先天淋巴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 r e g),可与肠道上皮细胞或肠道微生物区系双向通讯[37]㊂如树突状细胞可以打开肠道上皮之间的紧密连接,直接进入肠腔,吞噬沙门菌和大肠杆菌[38]㊂上皮细胞对微生物代谢产物产生反应,如短链脂肪酸(丁酸)和许多正常的共生微生物成分(脆弱类杆菌荚膜多3572畜牧兽医学报54卷糖),它们可以通过促进杯状细胞产生黏液和增加上皮细胞分泌抗菌肽来影响黏液屏障[39-40]㊂这些代谢产物和共生微生物成分刺激上皮细胞产生转化因子β(T G F-β),这对产生抗炎细胞因子I L-10的T r e g的发育是必不可少的㊂这些微生物代谢产物还直接刺激自然杀伤样细胞3型先天淋巴细胞产生I L-22,从而诱导肠上皮细胞产生更多防御素[41]㊂对反刍动物进行的研究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41 (G p r41)作为短链脂肪酸(S C F A s)的受体在反刍动物的日粮和免疫反应之间提供了潜在的分子联系, S C F A s增强了G p r41介导的多形核白细胞募集和上皮屏障功能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从而介导了瘤胃上皮细胞的保护性免疫[42]㊂丁酸还可以调节小肠上皮细胞的的生长和分化,是诱导血乳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重要营养物质[43]㊂此外,上皮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A P C s)也表达各种模式识别受体(P R R s)识别抗原,T o l l样受体(T L R s)是P R R s家族重要的一员,能够识别存在于微生物中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 AM P s),并触发促炎或抗炎途径[44]㊂哺乳期犊牛饲喂开食料会增加T L R2和T L R6的表达,这表明日粮能够改变小牛肠道的通透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黏膜屏障接触,导致P R R s表达增强[45]㊂还发现除了T L R1和T L R3外,新生牛犊T L R s表达水平高于日龄较大的奶牛,同时两组间T L R10都在回肠区域高表达[46]㊂无菌动物的结肠中T L R s的表达低于常规饲养的动物,表明微生物与T L R s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维持肠道内稳态和天然免疫反应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47]㊂与先天免疫细胞不同,先天免疫细胞是促炎细胞,也是第一反应细胞,上皮细胞主要是抗炎反应㊂在犊牛出生的第一周内,促炎细胞因子I L-8和抗炎细胞因子I L-10在小肠中的表达上调[48]㊂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定植在新生儿肠道中可以刺激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分泌I L-10,可以减轻对共生细菌的促炎反应[49]㊂在出生头几周的奶牛中,双歧杆菌是小牛肠道的优势菌种,这可能表明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在小牛肠道的定植促进了免疫反应的调节,避免炎症反应加剧[50]㊂固有层(L P)位于肠上皮细胞的下层,由B细胞和T细胞组成㊂黏液屏障与免疫屏障紧密互作,阻止主要的抗炎反应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刺激B细胞产生S I g A影响L P的免疫反应,同时维持产生T r e g的抗炎环境,增加T r e g数量(T r e g是维持机体抗炎和免疫调节的重要因素)[39]㊂T细胞对肠道管腔发出的信号迅速作出反应,并启动抗炎反应㊂类杆菌属可以刺激调节性T细胞,促进上皮修复,增强对微生物的耐受性,并开始抑制对自身和细菌抗原的免疫反应㊂肠道微生物群促进初始C D8+T 细胞向C D4+T细胞分化,刺激C D4+T细胞分泌I L-17和I L-22,参与调节肠道炎症㊂3胃肠道菌群免疫互作失调介导奶牛疾病发生菌群失调不仅仅是微生物群的丧失,它还会削弱黏膜屏障㊂机体中S I g A和AM P s的数量下降,使黏液层变薄,病原体与黏膜相互作用易导致疾病发生㊂同时帮助刺激黏膜产生抗炎作用的共生菌群不再可用,紧密连接变弱,肠漏发生,并发生促炎反应,进一步削弱肠道上皮,奶牛生产性疾病发病率升高[51]㊂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失调在宿主的代谢和免疫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52]㊂了解胃肠微生物群的动态平衡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潜在作用,对于确定奶牛生产性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㊂3.1瘤胃酸中毒发生在反刍动物身上的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和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 A R A),与瘤胃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紊乱有关[53]㊂瘤胃微生物对奶牛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进行发酵,产生乳酸和大量挥发性脂肪酸(V F A)㊂V F A主要包括乙酸㊁丙酸㊁丁酸㊁戊酸和异戊酸等,是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内发酵的终产物,也是反刍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及生产所需的主要能量来源[54]㊂健康奶牛体内V F A 部分被瘤胃壁吸收,部分被分泌的唾液中和,使瘤胃p H保持在一定范围内㊂而当奶牛摄入过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饲料时,V F A积聚继而导致瘤胃p H长时间间歇性下降,诱发奶牛S A R A㊂瘤胃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在瘤胃酸中毒中发挥作用㊂在高谷物饲料饲养的奶牛中发现,瘤胃纤维分解细菌的数量减少,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的比例下降,变形杆菌㊁牛链球菌㊁瘤胃单胞菌和普雷沃菌的比例增加,其中链球菌和乳杆菌的生长比其他细菌的生长速度更快[55]㊂在S A R A中发现的最常见的细菌分类群是乳杆菌㊁链球菌㊁琥珀酸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56]㊂瘤胃中革兰阳性产乳酸菌,如链球菌与乳杆菌大量增殖,可能导致乳酸积聚,p H降低,诱45727期赵婉莉等: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围产期奶牛健康中的作用发S A R A㊂还有研究发现,p H的急剧下降造成胃肠道黏膜上皮受损(溃疡和黏膜炎症),同时伴有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向瘤胃中释放过量的脂多糖(L P S)[57]㊂L P S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致炎因子㊂由于瘤胃内生存着大量的革兰阴性菌,细菌的死亡或者过度生长都会释放L P S,因此瘤胃被认为是L P S的主要储存场所[58]㊂过多的L P S将会破坏胃肠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肝功能障碍和其他器官(如肺部㊁子宫㊁乳腺等)相关疾病,也可能导致死亡[59-60]㊂3.2酮病奶牛酮病与瘤胃菌群组成及瘤胃发酵所产生的不同V F A含量及比例密切相关㊂牛奶中β-羟基丁酸和丙酮浓度,可能是筛选对酮病易感性较低的奶牛的有用指标,普雷沃菌科和瘤胃球菌科细菌数量与酮病发生呈现显著负相关性,唯一呈现正相关性的微生物是古生菌中的甲烷短杆菌属[52]㊂另有研究发现,围产期奶牛和酮病奶牛组的乳酸浓度高于对照组,而V F A浓度低于对照组[61]㊂在反刍动物中,大约90%的葡萄糖是由糖异生作用提供的,其中50%~60%来自丙酸[62]㊂丙酸是糖异生最重要的底物,主要是被转移到肝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通过这种方式,动物很快就能获得血糖㊂在奶牛体内,70%以上的乳酸是由埃氏巨球型菌通过丙烯酸酯途径发酵的,丙酸是最终产物㊂反刍兽月形单胞菌利用琥珀酸-丙酸途径将乳酸转化为丙酸㊂拟杆菌门主要通过琥珀酸途径或丙烯酸酯途径产生丙酸㊂另外,瘤胃球菌也可以通过丙二醇途径产生丙酸[63]㊂然而随着产后产乳酸菌数量增加,但丙酸生成菌,包括反刍兽月形单胞菌和埃氏巨球型菌的数量显著减少,瘤胃中生成的过量乳酸不能及时分解,导致生糖先质及能量供应不足,造成酮病发病率升高㊂研究指出围产期和酮病奶牛的血糖浓度低于非围产期奶牛,这是能量负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61]㊂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瘤胃中埃氏巨球型菌和反刍兽月形单胞菌的不足有关,导致丙酸的生成减少,这可能促进能量负平衡或酮病的发展㊂同时也有研究发现,酮病奶牛体内的反刍兽月形单胞菌和埃氏巨球型菌低于健康组奶牛[61]㊂因此,作者推测,可以通过调节微生物发酵,特别是增加瘤胃中埃氏巨球型菌和反刍月单胞菌的数量来减轻或避免能量负平衡和酮病的发生㊂3.3乳房炎奶牛乳房炎始终是制约全球乳品行业发展最重要的疾病之一㊂因乳房炎造成的牛奶产量及乳品质下降㊁奶牛繁殖力减退㊁死淘率升高及治疗成本增加等一系列损失更是对奶牛养殖业的惨重打击㊂胃肠道微生物区系和宿主免疫系统动态平衡的任何破坏被称为 胃肠道生物失调 ,这与动物的乳房炎密切相关[64-65]㊂奶牛瘤胃菌群紊乱释放的脂多糖(L P S)可能与乳房炎的发生有关㊂高精料诱导的奶牛瘤胃菌群紊乱会促使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和繁殖,破坏瘤胃㊁肠道和血乳屏障的保护性㊂瘤胃内的病原体和有毒代谢物L P S,穿过破损的肠道上皮屏障侵入血液循环,进入乳腺,开始定植,导致乳房生态失调和组织损伤,并破坏免疫反应,最终导致乳腺炎[66-67]㊂有研究指出乳房炎奶牛乳静脉和乳动脉血液中L P S 含量显著升高[68]㊂目前有研究证明,肠道相关的淋巴组织中的单核吞噬细胞(具有向树突状细胞分化的能力)可以捕获肠道菌群,通过内源性细胞途径(肠-乳途径)将微生物成分运到乳腺[55,69]㊂在通过对奶牛饲喂高精料诱导的S A R A这一典型的奶牛瘤胃菌群紊乱动物模型中发现,寡养单胞菌在S A R A奶牛瘤胃液㊁乳汁和粪便中富集,然后通过给小鼠灌服麦芽寡养单胞菌(寡养单胞菌中唯一的菌种),发现小鼠乳腺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70]㊂表明奶牛S A R A导致瘤胃内寡养单胞菌大量升高是其诱发乳腺炎的内源性途径之一㊂肠道菌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血乳屏障的通透性来实现的,而这种调控作用的关键可能与S C F A s有关[71]㊂醋酸盐㊁丁酸盐和丙酸是存在于宿主肠道和牛奶中的重要短链脂肪酸,具有跨越细菌细胞膜扩散的能力,并发挥积极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72-73]㊂丙酸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屏障来预防脂多糖诱导的乳房炎[74]㊂丁酸是诱导血乳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重要的营养物质[43]㊂S C F A s通过与T r e g的G蛋白偶联受体(G P R)结合,调节适应性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的功能[75],并促进T淋巴细胞分化为T r e g或效应性T淋巴细胞[76]㊂醋酸盐通过H D A C和m T O R调节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上调I L-10的产生[76]㊂此外,丁酸盐减少淋巴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2(C X C R-2)的表达,并调节T细胞向炎症部位的募集[77]㊂短链脂肪酸还可以刺激B细胞的分化,促进抗入侵病5572畜牧兽医学报54卷原菌的I g A产生[78]㊂这些研究表明,S C F A s介导的免疫调节在调节免疫平衡和防止组织损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㊂一方面,短链脂肪酸通过支持肠上皮细胞来保护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短链脂肪酸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显著调节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反应㊂3.4蹄叶炎蹄叶炎是发生在足部或者是蹄类动物四肢的皮肤层区域的弥漫性无败性炎症,是引起奶牛跛行主要的疾病㊂奶牛蹄叶炎是由于全身性代谢损伤引起的,是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是主要的致病因素[79]㊂在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情况下,全身p H降低,瘤胃菌群紊乱,导致脂多糖大量释放,破坏胃肠屏障,过多的脂多糖进入血液循环,同时,瘤胃内产生的大量组胺会抑制上皮细胞的自我修复,导致瘤胃壁通透性升高而造成损伤,使更多的有害物质进入循环系统[80]㊂在此过程中,血管活性物质激活,蹄部血流增加,内毒素和组胺释放,造成血管收缩和舒张,导致蹄部血管微循环血压升高,血管壁损伤渗出,导致水肿出血,形成血栓㊂最终,在机械性和代谢性共同作用下致使蹄叶炎的发生㊂3.5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内膜炎是病原菌侵入子宫内引起子宫内膜层发生的炎症,多发于分娩后[81]㊂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P R R s)特异性识别病原菌的分子结构,体内免疫反应被激活,当子宫内免疫屏障无法完全消灭病原菌时,病原菌定植于子宫腔中并大量繁殖,释放外毒素,引起子宫内膜的炎症反应㊂由于奶牛生殖系统的特殊结构,产后外源性细菌感染被认为是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㊂但近些年来,菌群失调被认为是患病奶牛的重要内源性诱因㊂产后奶牛由于产犊泌乳及日粮改变带来的生产应激,造成胃肠菌群结构失衡,引起大量的L P S 释放和黏膜屏障受损㊂来自消化道的L P S进入子宫,激活T L R4信号通路,引起子宫内膜炎[82]㊂同时致病菌还可通过血液从肠道迁移到子宫,引起奶牛子宫炎[70]㊂3.6炎性肝损伤外源性和内源性L P S均可诱导炎性肝损伤[83]㊂瘤胃菌群紊乱疾病模型(即患有S A R A的奶牛)的门静脉和肝静脉中可以观察到高浓度的L P S,随后,超过肝代谢能力的过量L P S会引起肝的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并导致炎症的发生[84-85]㊂瘤胃酸中毒也会致使瘤胃上皮受损,导致坏死梭杆菌和化脓性放线菌穿透瘤胃壁,进入门脉循环,最终进入门脉毛细血管系统,造成肝脓肿及肝损伤[57]㊂4小结与展望胃肠道微生物在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已经成为许多研究的焦点㊂围产期对奶牛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葡萄糖供应不足㊁体内脂肪动员可能会导致能量负平衡㊁酮病或脂肪肝等生产性疾病㊂同时为适应奶牛大量泌乳的需要,产后饲喂高精料日粮也会造成瘤胃菌群紊乱,拟杆菌门比例显著增加而厚壁菌门比例减少,乳酸生成菌(链球菌属和乳杆菌属)的过度表达和丙酸生成菌(埃氏巨球型菌和反刍兽月形单胞菌)的不足,都会造成机体内挥发性脂肪酸与葡萄糖浓度降低,而乳酸浓度升高㊂微生物区系和胃肠道上皮表面之间的紧密互作对黏膜免疫系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㊂围产期奶牛体内挥发性脂肪酸与葡萄糖浓度的不足,削弱了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刺激机体炎症反应的发生㊂乳酸的积聚又引起瘤胃内p H下降,损伤胃肠道上皮屏障,同时又造成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大量脂多糖㊂病原体及有害细菌产物(脂多糖),穿过受损的黏膜屏障,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定植在乳腺㊁肝㊁肺等器官,造成全身性的炎症反应,造成围产期奶牛生产性疾病高发㊂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的互作在维持奶牛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目前关于奶牛方面的相关文章还比较少,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围产期奶牛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黏膜免疫的互作机制,探究通过添加益生菌或其他营养调控的方式来改善奶牛瘤胃及肠道内环境是否有助于维持奶牛机体健康水平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 F I L I P E J,I N G L E S I A,AMA D O R I M,e t a l.P r e l i m i n a r y e v i d e n c e o f e n d o t o x i n t o l e r a n c e i n d a i r yc o w sd u r i n g t he t r a n s i t i o n p e r i o d[J].G e n e s(B a s e l),2021,12(11):1801.[2] P I T T A D W,K UMA R S,V E C C H I A R E L L I B,e ta l.T e m p o r a l d y n a m i c s i n t h e r u m i n a l m i c r ob i o m e o fd a i r y c o w s d u r i n g t he t r a n s i t i o n p e r i o d[J].J A n i mS c i,2014,92(9):4014-4022.[3] S H I N,L I N,D U A N X W,e t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 t h e g u t m ic r o b i o m e a nd m u c o s a l i mm u n es y s t e m[J].M i l M e d R e s,2017,4:14. [4] K AMA D A N,S E O S U,C H E N G Y,e t a l.R o l e o f6572。

饲用肠道保护剂的应用研究

饲用肠道保护剂的应用研究

饲用肠道保护剂的应用研究
刘雨;宋琦;吕丽娟;马兴群
【期刊名称】《饲料博览》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将25日龄断奶仔猪、母猪和1日龄肉仔鸡分为试验组、抗生素组和空白组,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肠道保护剂1.5kg·t-1,抗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金霉素1.5kg·t-1,空白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结果表明,肠道保护剂有益于畜禽肠道健康,增强畜禽免疫力,在预防和治疗畜禽肠道疾病、改善畜禽生产性能上可以替代抗生素,解决了畜禽肠道疾病多发问题,在养殖业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刘雨;宋琦;吕丽娟;马兴群
【作者单位】潍坊祥维斯化学品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061;潍坊祥维斯化学品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061;潍坊祥维斯化学品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061;潍坊祥维斯化学品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4;Q95
【相关文献】
1.新型饲用肠道保护剂的配制及应用研究 [J], 刘雨;宋琦;吕丽娟;马兴群
2.复合肠道保护剂对良凤花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J], 李园园;李海英;王俊花;彭箫;孙苏皖;段玉青
3.饲用芽孢杆菌在动物肠道内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J], 张干;宦海琳;闫俊书;徐小明;周岩民;周维仁
4.饲用抗生素对仔猪肠道菌群及肠道物质代谢影响的研究 [J], 李同洲;臧素敏;李德发
5.日粮蛋白源及肠道保护剂对断奶仔猪生长、免疫及肠道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J], 冯宝宝;赵莹;马晓宇;赵国琦;霍永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酸钠对犊牛胃肠道发育的研究进展

丁酸钠对犊牛胃肠道发育的研究进展

丁酸钠对犊牛胃肠道发育的研究进展俞文靓; 王超; 王敏; 赵圣国; 林波【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9(046)008【总页数】6页(P2354-2359)【关键词】丁酸钠; 犊牛; 胃肠道发育【作者】俞文靓; 王超; 王敏; 赵圣国; 林波【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南宁530005;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410125;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丁酸是一种短链挥发性脂肪酸,也是丁酸钠的有效成分。

游离的丁酸挥发性强、有特殊气味,且适口性差,故将它制成相对稳定的钠盐应用在生产中[1]。

丁酸钠是丁酸盐的最常见形式,易溶于水,因此饲料中的丁酸钠可在胃中迅速解离并可能完全被胃肠道吸收[2-3]。

丁酸除了能为肠道上皮细胞供能,还能刺激胃肠道细胞发育、保护肠道黏膜、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及增强肠道免疫力等[4]。

犊牛的胃肠道在出生时并未完全发育,特别是前胃发育不良,没有为开食料消化做好准备,在出生后的2~3周,能观察到皱胃和小肠的显著发育[5-6],出生后3~4周内,前胃可得到快速发育[7],此时犊牛开始愿意摄入固体饲料并进行有效的消化[8]。

然而,前胃的发育通常持续几个月,断奶前的发育状况会影响动物断奶后的生产性能和生产力[9]。

与前胃不同,皱胃和小肠的发育对全脂奶、代乳粉及开食料等犊牛断奶前的主要营养源消化有重大影响,进而影响犊牛早期发育[3,10],因此强化犊牛全消化道发育有利于动物的生长和健康。

研究表明丁酸盐对肉鸡、仔猪、犊牛等幼畜的生产性能和胃肠道发育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11]。

此外,大量的人类医学研究还表明丁酸盐可治疗肠道疾病[12]。

丁酸钠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幼畜饲料中,可促进其胃肠道发育,提高采食量和日增重,缩短断奶日龄和减缓断奶应激及腹泻等[4]。

作者主要对丁酸钠促进犊牛胃肠道的发育进行综述,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饲粮和益生菌对犬、猫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饲粮和益生菌对犬、猫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饲粮和益生菌对犬、猫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赵梦迪;李光玉;刘可园;周宁
【期刊名称】《动物营养学报》
【年(卷),期】2022(34)11
【摘要】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健康和福利是密不可分的,而且饲粮已经被证实能改变犬、猫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

犬、猫肠道菌群会通过发酵分解利用未被肠道消化酶消化的食糜中的营养物质,来调控自身生长和繁殖,并且会进一步促进宿主的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调节肠道健康。

近几十年来,对于犬、猫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进行了大量研究,以保证犬、猫的健康和改善宠物福利。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饲粮对犬、猫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益生菌等几种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在犬、猫饲粮中应用的新成果。

【总页数】13页(P6817-6829)
【作者】赵梦迪;李光玉;刘可园;周宁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宠之优品宠物食品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2
【相关文献】
1.饲粮中添加卵黄抗体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形态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2.益生菌对蛋鸡早期生长、饲粮养分利用和r肠道菌群的影响
3.饲
粮添加益生菌和低聚果糖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和肠道形态的影响4.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肥胖犬体况、血清生化指标、粪便短链脂肪酸浓度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5.饲粮中添加不同组合的酸化剂对肉鸡肠道微生物菌群、肠道形态以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1 断奶仔 猪 饲养 试验
能上可以替
断奶仔猪喂养试验结果见表 1 。
2 o 1 3 年第7 期 饲料博览 29
添 加剂世 界 A d d i t i v e Wo r l d
从表 1 可知 ,试验组仔猪腹泻率较空白组显著 降低 4 8 . 0 %( P < O . 0 5 ) ,死淘 率显著 降低 2 4 . 7 %( P < 0 . 0 5 ) , 日增重 显 著增 加 1 3 . 8 %( P < 0 . 0 5 ) ;试 验组 与
抗 生 素 组 的腹 泻 率 、死 淘率 、 1 3 增 重 差 异 不 显 著 ( P > O . 0 5 ) ,说 明该肠 道保 护 剂在 预 防和治疗 断 奶仔 猪肠 道疾 病 ,改 善断 奶仔猪 生 产性 能上 可 以替 代抗
或 是 至少 一种 的混 合物 。葡 萄糖 氧化 酶 酶活单 位 定 义为在 p H 6 . 0 、温 度 3 0 q c 的 条 件 下 ,每 r a i n能 把 1 . 0 p . m o l 的 一 D 一 葡 萄 糖 氧化 成 D 一 葡萄糖酸和 H : O 的酶 量为 一个 单位 。溶 菌 酶效 价单位 定 义为 在室 温 2 5℃、p H 6 . 2 时 ,在 波长 4 5 0 n m处 ,每 mi n 引起 吸
( P < 0 . 0 5 ) ,且皮 面光 亮 、性 情活 泼 、 自主进 食 能力
较强、整体长势较快。断奶仔猪整体生产性能显著
增强。
自动化 ,试 验结束后计算腹泻率 、死淘率及 料 肉
比。
1 . 3 试 验 配 方
2 . 2 母猪 喂 养试验
母 猪喂 养试 验结果 见 表 2 。
维 生素 B O . 1 ~ O . 5 g ,维生素 B : 0 . 2 ~ 0 . 6 g ,维 生素 B 0 . 1  ̄ 0 . 5 g ,烟酸0 . 7 ・ 1 . 2 g ,赋 性 剂 t >1 5 0 g 。 其

中 ,甜菜碱 可以采用盐 酸盐甜菜碱 、磺酸甜菜碱 、 磷酸盐甜菜碱 、一水甜菜碱 、无水甜菜碱 中的一种
表2 母猪喂养试验结果
肠道保护 剂 ( 1 k g ) 配 方 组 成 :酵 母 多 糖 2 5 0 ~ 3 5 0 g ,甜 菜 碱 2 5 0 ~ 3 5 0 g ,葡 萄 糖 氧 化 酶 1 0 0 0 ~ 2 0 0 0 U,溶 菌 酶 ( 1 - 2 ) x 1 U,维 生 素 E 1 . 0 — 2 . 0 g ,
期 间 ,试验 组母 猪粪 便 色泽较 好 。 由于母 猪分 娩期
收度下降 0 . 0 0 1 为一个酶活力单位 。
1 . 4 统计 分析
间的健康状况 良好 ,供奶 充足及时 ,仔猪增 重显 著 ,抗病性强 、成活率高;仔猪营养性腹泻及应激 性腹泻等情况降低。说明该肠道保护 剂在预防和 治疗母猪肠道疾病 ,改善母猪生产性 代 抗生 素 。 2 . 3 肉鸡喂 养试 验
率 、死淘率 、平均 日 增重及料肉比;母猪喂养试验 自产仔前 1 个月开始至幼猪 断奶 ( 2 5 d ) 结束 为止 , 试验结束后统计便秘发生率 、仔猪断奶均重及仔猪
腹 泻率 ;肉鸡 喂养 试 验周 期 为 4 2 d ,饲 喂方式 全 部
生素。试验期 间,试验组仔猪腹泻发生率显著降低
肉鸡 喂养 试验 结果 见表 3 。
试 验 数 据 采用 E x c e l 软件 进 行 整理 ,采 用 S P S S 1 4 . 0 统 计 软 件 进行 方 差 分析 ,D u n c a n ’ s 法 进行 多 重
比较 ,结果以“ 平均值± 标准误 ” 表示。 2 结果 与分 析
A d d i t i v e Wo r l d 添加 剂世 界
1 试 验材 料 与方法
1 . 1 试 验 动 物
表1 断奶 仔 猪 喂 养 试验 结果
断 奶仔 猪 喂养试 验 :选 用遗传 背 景相 同 、体重
相近的2 5 d 断奶仔猪 1 8 0 天按体重 、性别随机区分 为3 组 ,每 组 6 个重复( 公母 各 半 ) ,每个 重 复 1 0 头 猪 。母 猪 喂养试 验 :选取 遗传 背 景相 同 、产龄 一致
的怀 孕母 猪 9 6 头 为试 验对 象 ,分 为 3 组 ,每 组 3 个 重 复 ,每 个重 复 1 6 头母 猪 。 肉鸡 喂 养试 验 :选 用 1
注 :同行 数据肩 标不 同小 写字母 者表 示差 异显著 ( P< O . 0 5 ) 肩标数据相 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不显著 ( J D > O . 0 5 ) 。下表 同。
日龄 肉雏 鸡 9 个棚 ( 每棚 约 1 2 0 0 0 只鸡 ) ,分为 3
组 ,每 组 3 个 重复 。
1 . 2 试 验 方 法
试 验 分试 验组 、抗 生素 组 、空 白组 3 组 ;试验 组 在饲 料 中添加肠 道 保护 剂 1 . 5 k g ・ t ~ ;抗 生素 组 添 加金霉 素( 1 0 %) 1 . 5 k g ・ t ~ ;空 白组 饲 喂基 础 日粮 。 仔猪 饲养试验期 为 1 个 月 ,试 验 结 束 后 统 计 腹 泻
从表 2 可知 ,试验组母猪便秘发生率 比空 白组 显著降低 7 4 . 4 %( P < 0 . 0 5 ) ,比抗生素组低 ,但差异 不显著( P > O . 0 5 ) ;试 验 组仔 猪 断奶体 重 比空 白组 显 著增加 1 7 . 9 %( P < 0 . 0 5 ) ;试验组仔猪腹泻率 比对照 组显著降低 6 8 . 1 %( P < O . 0 5 ) ;试验组与抗生素组的 仔猪断奶均重及腹泻率差异不显著 ( P > 0 . 0 5 ) 。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