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女英雄传》看文康科举观念之嬗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4美学2020/12
关于文康,现存的诗文资料很少,文章仅存《史梅叔诗选》序、《史梅叔诗选》例言、《桐华竹实之轩诗草》序,所以被孙楷第称为“清代小说的后劲”的《儿女英雄传》就成为我们研究文康的重要资料。
而作为一名传统的文人,科举与他的人生是密切相关的。
《儿女英雄传》中就有很多关于科举的描写,通过对安学海父子仕宦生涯的描述,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文康科举观念的嬗变。
一、对行贿行为态度的转变
在《儿女英雄传》中,文康将安学海塑造成一位恪守封建统治阶级忠孝节义的传统儒士。
在他读书参加科考当官的过程中,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不弄虚作假。
但是安学海这种认真正直的性格读书可以,却不适合在官场中生存。
可以说清廉正直的性格是安学海政路坎坷的重要原因。
文康在小说中说安老爷天性高明,又肯留心学业,学问超群,20岁就进学中举,但是会试却屡屡失败。
后来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却因为是个“走方步”的人,不晓得“送文章”这样的歪门邪道,又加上殿试发挥不佳,被派为大家都最不愿意做的地方官。
安学海不愿意外任是有原因的,他见那世上的县官,不爱惜民命,好弄银钱,巴结上司,不想求荣反辱,毁了自己一世英名。
可见,安学海对那些行贿送礼,巴结上司之事是非常排斥的。
但是皇命难违,本想托病在家的安老爷还是被挑了河工,这才有了第二回“沐皇恩特授河工令,忤大宪冤陷县监牢”的故事,才有了后面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展开。
安老爷到了淮安,先是手本递得慢了,后又打点了些不值钱京里的土特产给河台送去。
那认钱不认人的河台便觉得安学海仗着出身高贵看不起自己,后来又发现他颇有才干,于是起了妒才忌能的心思,将他调到了要出乱子的邳州。
因为邳州的工事都是偷工减料建成的,终于在安老爷的任上出了事。
安老爷便被革职拿问,带罪赔修。
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总是我安学海无学无能,不通庶务,读书一场,落得这步田地,辜负天恩祖德,再无可说了。
”[1]26“清廉正直”是一位父母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但是安学海却因此被上司排挤,落得个戴罪赔修的下场。
但是,安老爷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责怪自己“不通庶务”。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安学海对于行贿送礼这些人情事儿是一窍不通的,他不会做也不愿意做。
但是这样一个“不通庶务”的安老爷,在儿子安骥科考的事情上却有所“行动”。
早在安骥参加乡试时,安学海就托人打听此次考试的考官名单。
按照作者的意思,安学海打听这些竟也不是为了给儿子打通关节,只是看看考官们的文风如何,好知道安骥的文章合不合考官的胃口。
可谁知结果却并不如意,文中写道:“只因这两位方公虽是本朝名家,刻的有文集行世,只是向来看他二位的文章都是清矫艰涩,岛瘦郊寒一路,和公子那高华富丽的笔下迥乎两个家数。
那个满副主考自然例应回避旗卷,正合着‘不愿文章高天下,只要文章中试官’的两句话,便虑到公子此番进场,那个“中”字有些拿不稳。
”[1]484但是阴差阳错,安骥的试卷被分到了娄公的手里。
这娄公虽觉得安骥的文章不错,但是怕得罪主考官便把文章扔在了一边。
安骥不能靠自己的文章拔得头筹,那就只能依靠“外力”来取得。
这“外力”便是已经去世的何焯与何杞。
先是一位鹤发童
从《儿女英雄传》看文康科举观念之嬗变
文/张明月
摘 要:《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满族小说家文康的代表作品。
小说中塑造了安学海父子等丰满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他们惊心动魄的经历,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的现实进行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
小说完整记录了安学海父子参加科举后入朝为官的全过程,从这二人以及小说中其他人物对科举的态度的细微转变,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科举观念的变化。
关键词:清代;儿女英雄传;文康;科举
95审美与文学
颜的老者入娄公梦,告诉他“成字六号”卷作者当中,他的名字已经大书在天榜上,这是天的旨意。
怎知娄公不吃这一套,不给他情面,这才有了已经成仙的何杞来震慑娄公,娄公才俯首听命。
文康在这里提出,只有也有些官阶的何杞才能镇住娄公,也是对官场黑暗的讽刺。
在娄公的再三请求下,主考官方工才同意将“成字六号”卷做个“备卷”。
这才使得安骥有机会在考官们发现马代功未压官韵的情况下由他取而代之,中了第六名举人。
在作者的笔下,安骥并不是一位胸无点墨的庸才,他有博取功名的实力,但还是需要“外力”的协助,可见当时科举环境的黑暗。
安学海由一开始的“不通庶务”到后来为安骥打听考官,可见他是有所改变的。
笔者认为作者在小说中替安学海解释打听考官一事,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他不是不想为儿子打通关节,而是没有门路。
另外,《儿女英雄传》虽然是一部有虚构成分的小说,文中神仙灵异情节却很少,但是作者在这里专门用一回的笔墨写何焯、何杞帮助安骥中举,可见作者对这一情节的重视。
这可能与传统意义上的行贿有所不同,安家并没有用金钱财物来买通考官,也没有向先祖求助,而是何焯、何杞主动来帮助安骥,表明了这是“天意”。
但就算是这样也无法掩盖安家“行贿”的事实。
而文康写安学海颇有写自己的意味,他也出生于世家大族,正如林薇所评价的是:“一个儒雅化了的八旗世家”[2],也在文康的任上发生了税银短缺一事。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安学海对行贿行为由排斥到“被迫接受”的变化来窥见作者对行贿行为态度的转变。
二、由被动革职到主动辞官的转变
文康与他笔下的安学海都是科举考试的忠诚的追求者,他们从未放弃通过科举来显名的念头。
马从善在《序》中说:“先生少席家世余荫,门第之胜,无有伦比。
”而他的家族费莫氏也被誉为“三代四大学士之家”。
这种对科名的强烈追求使得文康与安老爷都走上了“人人羡慕”的仕途。
但是,安学海与文康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安学海得罪河台调任邳州,但是他还是尽心尽力、为民办事,过了几天安稳日子。
到了雨季,大雨把偷工减料的工事冲垮了,安老爷一开始还算乐观,自己还宽慰妻子佟氏说:“这是外官必有之事。
况这穷通荣辱的关头,我还看得清楚,太太也不必介意。
倒是这国帑民命是要紧的。
”[1]26可见,安学海是一位爱民为国的好官。
安学海赶紧吩咐下去加固工事,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又接连下了半个月雨,新工旧工都不可避免地塌了下来。
安学海这才慌了神,只得连夜禀告,但已经来不及了,被批了个“革职拿问,带罪赔修”。
安学海被提到淮安候审,山阳县长见他是个清官,便把他安置在土地祠居住。
一直到这里,安老爷的命运一直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他渴望获得功名,却又不想外任做官。
迫不得已来到邳州,本来想过一段安稳日子,谁知又遇到这等大祸被革职,还要赔付五千余金的款项。
可以说安老爷一直处在压迫之中,但是从第十二回“安大令骨肉叙天伦,佟儒人姑娘祝侠女”,他便开始自己掌握命运的道路。
他看到十三妹留下的诗句,便已经推测到十三妹的身份,于是暗暗下定决心要辞官去寻十三妹报恩。
这才有了“寻孤女”的故事,进而有了“宝砚雕弓完成大礼”“安公子占桂苑先声”的圆满结局。
与安学海“圆满”的结局相比,文康可是凄惨多了。
记录文康的现存资料不多,最早的应是《画马赠文铁仙》诗。
诗中描写青年时期的文康爱马、能画马,并且技艺高超,可见他有一定的艺术素养。
这让我们想到文康给安学海儿子取名安骥,除了寄托有安骥功成名就的希望外,也是他爱马的表现。
道光元年至道光二十四年(1821-1844),文康一直在朝廷任职。
但是在道光二十四年,文康在已经离任天津道的情况下,仍被要求革职赔偿税银一万二千五百余两,使得文康对仕途心灰意冷。
谦夫的《赠文铁仙》一诗中说:“未遇孙阳世转猜,风尘谁识骥呈才。
”也说明文康在官场是不得志的。
接着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帝又任命文康为驻藏大使,使得文康对当官彻底失去信心。
在当时,官员们一直视任驻藏大使一职为畏途。
于是文康托病没去赴职,后来卒于家中。
马从善的《序》中说:“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先时遗物,斥卖略尽。
”[1]655可见,文康晚年是比较凄惨的。
安学海从被迫革职到主动辞官,变被动为主动,这不仅是安学海思想上的一大转变,也是作者思想的一个转折。
如果说安学海起初还对外任做官抱有一丝幻想,那么经过
邳州一事被革职拿问后,安学海对仕途彻底失去信心,转
96美学2020/12
而去寻十三妹。
可以说,他是以报恩为借口来逃避当官,这与作者文康的做官经历十分相似。
文康也有十年外任生涯,在他的任上也发生了戴罪赔修的事件。
文康由此觉得吏治腐败,对仕宦生涯心灰意冷,转而称病辞官,退隐家中。
文康在写《儿女英雄传》的时候,将自己做官的经历写入小说中,借以表达自己对科举、仕宦的某些观点和感受。
因此,我们能够从小说中读出文康对科举做官这条道路态度的转变。
三、由八股制艺到创作小说的转变
文康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之后,仕途的黑暗坎坷让他对科举做官渐渐失去信心,于是晚年投入到小说创作中,借以慰藉落寞的心灵。
文康喜欢读通俗小说,在《儿女英雄传》中多次提及并引用小说中的典故与人物。
例如:在第三十四回“屏纨
稳步试云程,破寂寥闲心谈月夜”中,将安龙媒比作《红楼梦》中的翩翩公子贾宝玉;又如在第十回“玩新词匆忙失宝砚,防暴客谆切付雕弓”中,将十三妹与《西游记》上的罗刹女、《水浒传》里的顾大嫂作对比,突出十三妹的侠烈机警;另外还有第二十八回提到《天雨花》《聊斋志异》;
第三十八回提到《封神演义》。
由此可见,《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通俗小说对文康的影响极大,文康对小说的喜爱不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他自己也拿起笔来进行创作,这才有了《儿女英雄传》。
作为一位传统的儒士,文康除了对八股文有较高的造诣外,也很喜欢小说这类通俗文艺,更是在晚年写出抒发自己独特心境的《儿女英雄传》。
可以说,文康创作小说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科举的一种无声的反抗。
青年时期的文康是一定不会将精力投入到小说写作中,而是全力投身科举以求显名荣达。
晚年的文康经过宦海沉浮,心境一定是凄凉的,却也开阔了许多。
他用小说的方式对科举、对自己进行反思,这是他思想的一大进步。
四、文康科举观念发生转变的原因
“隋炀创举为纳才,唐宗扩举为国计,可恨明清走歧途,天下学士无出路。
”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度成为朝廷选拔各级官员的重要途径。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渐渐僵化,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现象时常发生。
出生于世家大族的文康,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对科举是非常热衷的。
由于史料典籍中对文康的记载较少,所以在这里主要探讨社会政治环境对文康科举观念的影响。
虽然资料不多,但是从马从善的《序》中,我们可以对他的一生有个大致的了解。
《儿女英雄传》一书,文铁仙先生(康)所作也。
先生为故大学士勒文襄公保次孙,以资为理藩院郎中,出为郡守,荐摺观察,丁忧旋里,特起为驻藏大臣,以疾不果行,遂卒于家。
先生少席家世余荫,门第之盛,无有伦比。
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先时遗物斥卖略尽。
先生块处一室,笔墨之外无长物,故著此书以自遣。
[1]655
由于马从善长时间在文康家坐馆,所以他的《序》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在《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康家世显赫,中年出仕做官,但晚年非常凄惨,这也与当时恶劣的官场环境有关。
科举制度与官场黑暗对士子的价值观、世界观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在《儒林外史》中被吴敬梓揭露得淋漓尽致。
另外,通过晚晴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也能窥见清代科举官场的黑暗与残酷。
《官场现形记》虽然是仿照《儒林外史》所写,但是它对科举制度的揭露批判程度却超过《儒林外史》。
小说运用了影射性叙事的手法,许多事件都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如华中堂影射荣禄,黑大叔影射李莲英,所以有一定的可信度。
《官场现形记》中的士子不管出身如何,到最后都会沦为金钱的奴隶。
其中,有一些故事情节与《儿女英雄传》相似。
如赵温中举,赵家大摆筵席。
但是却在会试中落榜,原因就是拜礼太少。
这与安学海被穿小鞋的经历十分相似。
陋规是清代吏治的一大弊端,州县长官向下级索取钱财与礼物,同时向上级进献财物,以此来谋取非法权力。
除此之外,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也充斥在官场中。
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已经弊端重重,官场的黑暗与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使得文康对仕途失去信心,进而辞官归隐。
作为清代小说家,文康的小说中不免有一些关于科举的描写,所以研究《儿女英雄传》对了解清代科举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儿女英雄传》看到文康科举观的转变以及清代科举官场的黑暗,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康.儿女英雄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6.
[2]林薇.《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家世、生平、及著述考略[J].文史,1983(18):27.
作者简介:张明月,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方向。
编辑: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