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妆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的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是 中国历史上女权最高的一个朝代, 也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檀晕”兴于唐、五代及宋,所谓 “檀”,指檀色,“晕”即晕染, 又言色调浅淡。是在眼眉旁敷染一 种荔红色。因其增益眉眼神采,以 使“眸子炯其精良兮,瞭多美而可 观”,所以妇女争相事妆。
《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 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 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 “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 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 六宫争画黑烟眉。
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 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 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 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 额黄。”
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 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 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
宋朝(960-1279年)宋朝建立之后,经济有所发 展,美学思想发展到宋朝也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变化, 在绘画诗文方面力求有韵,用简单平淡的形式表现绮 丽丰富的内容,造成一种回荡无穷的韵味,崇尚淡雅 的风格。虽说宋代妇女的妆扮属于清新、雅致、自然 的类型,不过擦白抹红还是脸部妆扮的基本要素,因 此,红妆仍是宋代妇女在化妆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
END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 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 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 《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 朱唇一点桃花殷。” 眉妆样式——以长眉为主 酒晕妆——红妆 左为《汉武大帝》剧照
魏晋南北朝(220年——581年) 这个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势力逐 渐扩张到中原,中原人民又往南迁徒, 形成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会,加 上世风习俗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洒脱 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当时妇女的化 妆技巧在此时期渐趋成熟,呈现多样 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妆 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大胆,妆扮 的形态变化也很大,充满自由想象崭 新景象而且女性普遍以瘦弱为美,普 遍爱好体态瘦弱,脂粉之类化妆品质 量提高,这个时期还有一名叫段巧笑 的宫女,时常“锦衣系屡,作紫粉拂 面”,当时这种装法尚属少见,但是 可以看出古代紫色为华贵象征的审美 意思。
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 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 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 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 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 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 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 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 。
隋唐五代是中国中古史上最重 要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6世纪 末叶到10世纪中叶,共三百多年的 时间,其中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最 辉煌的一个朝代。隋代妇女的妆扮 比较朴素,不象魏晋南北朝有较多 变化的式样,更不如唐朝的多彩多 姿。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 会风气开放,妇女盛行追求时髦。 无论是宫妓还是私妓,这些女子都 是浓妆艳抹,着意修饰。总体来说, 隋朝从妆容上是崇尚简约的,唐朝 达到了中国古代一 种装饰, 也称妆 魇。
纵横花魇
(1)花黄
北朝《木兰诗》里,少女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年始归。她 一回到告别已久的闺房,就急忙“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 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诗中花木兰所贴的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 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 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
辽金元朝(907-1368年)契丹,女真,蒙古都是游牧民族,在入 主中原之前,长期转居于边塞,服饰妆扮都非常简朴,直到逐渐汉 化后,才变得比较讲究及华丽。整体来看,元代妇女的妆扮在顺帝 前后有较明显的差异。之前,一般多崇尚华丽;之后,风气转为清 淡、朴素,有的甚至不化妆不擦粉,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 济、政治等方面都衰弱不振的趋势。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为 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 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 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 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 柳如眉”。 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 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 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 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 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 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 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 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 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 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
南朝简文帝《美女篇》 云:“约黄能效月, 裁金巧作星。”这里 说的约黄效月,就是 指额黄的化妆方式。 唐代仕女图
2
中国化妆发
展史 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only the text. 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斜红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梳妆时,在 女子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 月形。相传魏文帝曹丕的妃子薛夜来眼角 碰伤流血,血痕使之越发美丽,后人效仿, 用胭脂涂画,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 殊的妆式--斜红,又称晓霞妆。而啼妆 流行于东汉,薄施脂粉于眼角下,视若啼 痕,故名。历史上最有名的啼妆当属东汉 权臣梁冀之妻孙寿所画的啼妆。史书上称 她“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 以为媚惑。”
清朝(1616-1911年)明清以来,对女性的礼教约 束很严,统治阶级大力提倡“节妇烈女”,要求妇女 “行步稳重,低首向前”,“外检束,内静修”。妇女 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受到限制,在妆饰方面也就不可 能有突出的表现。明清时期妇女一般崇尚秀美清丽的形 象,以面庞秀美,弯曲细眉、细眼,薄小嘴唇为美。
七零年代:由于70年代国外开始流行古铜色肌肤,很多人开始晒 成古铜色,这种肤色可使肌肤健康,70年代末,化妆不再像60 年代那样精雕细琢,色彩的表现也不凸显。 八零年代:80年代的女性,化妆师为了自己的洗好,而不是为了 流行,所以化妆的变化多,涩爱多,并且化妆师一种礼貌,会让 自己更美丽,在妆容上造型上,以眼部化妆为重点。 九零年代:90年代的现在女性由于教育水准的提高,经济上的独 立及价值意识的变化,对美的追求也明显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强调时尚感,健康美。整体说,90年代初期的化妆以明晰清爽的 透明质感为中心印象,舍弃一切虚饰。
一零年代:清末民初, 中国逐步接受西方文明, 但整个社会仍然非常保 守,妇女不可再外面抛 头露面,大体女性化妆 非常简单,眉形流行弯 曲的柳叶眉,并以朱红 的小嘴为流行。
二零年代:西方的妇女化妆几乎都以好莱坞影星的造型为模仿对象,此 时期为卓别林无声电影时代,片中人物的妆面部都是肌肤偏白,注重五 官的描画。 三零年代:30年代的化妆特色与20年代有几分相同,肤色的表现以白为 底,其余化妆重点造型则都以圆为主,圆脸,圆腮红,半月型眉,圆唇, 面部线条以曲线为美。 四零年代:40年代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内由于长期限于战争中,物 质生活困难,整个社会风气偏向自然,朴实,流行物质普遍而不明显, 化妆也符合自然,总而言之,40年代的美可以说是一种内敛式的性感。 五零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此其方方面面均为世人瞩目,在整体流行方面也是如此,风气万种的 梦露为女性魅力的典范,此时期的脸部化妆,就整体而言,以呈现五官 分明智慧风格为主,色彩流行以蓝绿,咖啡色为主。 六零年代:60年代自由派开始风行,推崇爱与和平宣言,并弥漫颓废, 纵容的风气,嬉皮士也在此时兴起,整体妆扮以活力,浪漫为主,眼部 化妆大量使用浓而密的假睫毛与睫毛膏,并使用眼线笔绘出下眼睫毛使 眼部更迷人。
明朝(1368-1644年)明朝初期,国势强盛,经 济繁荣。当时的政治中心虽在河北,然而经济中心却 是在农业生产繁荣的长江下游江浙一带,于是各方服 饰都仿效南方,特别是经济富庶的秦淮曲中妇女的妆 扮,更是全国各地妇女效法的对象。另外,自宋元以 来,开始崇尚以妇女小脚为美的劣习,妇女在受到种 种压抑及摧残,妆饰仪容方面当然不可能有特殊的表 现,更何况唐朝妇女的妆饰仪容已发展至极盛的巅峰, 后人也不易超越。
由于唐代女子服装多有袒露肌肤, 为整体美白效果,她们常常涂粉于 皮肤袒露处。 唐代白居易《江南喜逢箫九彻因话 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诗“拂胸轻 粉絮,暖手小香囊”,描写了一位手 拿香囊,用粉絮在胸前扑粉的女子。
婴唇点檀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 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 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 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 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
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 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 “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 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 缕牙筒。”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 就是浅红色。北宋词人秦观在 《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 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 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 还在流行着。 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 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 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 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