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北京市第一一五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北京市第一一五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北斗工程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
作为解决“有无”问题的第一步,北斗一号需要花小钱办大事,验证系统设计思想的正确性。
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北斗二号迈开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
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站在前两代星座的肩膀上,北斗第三步迈得无比自信。
星间链路、全球搜救载荷、新一代原子钟等新“神器”闪耀亮相,整体性能大幅提升……今日之北斗已经梦想在望。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科技日报》2019年01月24日)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材料三:
本报北京6月30日电(记者张蕾)30日下午,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在东经110.5°工作轨位,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的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专家介绍,定点成功相当于卫星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准备正式“开工”。
目前,经过遥测数据判读,星载基准频率合成器、原子钟、导航任务处理单元、星间链路等载荷设备均工作正常,地面接收信号正常。
接下来,卫星将进行多项在轨测试,确认所有设备运行正常后,开启工作模式,编入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家族”中。
(摘编自《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定点成功》,《光明日报》2020年07月01日))
材料四:
2020年6月23日上午,中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
这对中国航天乃至中国科技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成就,也为全球经济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百感交集,”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沈军博士对《国际锐评》评论员说,“26年的努力,梦想终于实现”。
正如沈军所感慨的,从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中国北斗建设历时26年,通过服务中国、服务亚太、服务全球的“三步走”战略,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一道,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作为中国近年来“硬核科技”成果代表之一,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
北斗全球组网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自力更生和开放包容两大核心要素。
北斗系统坚持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理念,正如沈军所说,“国际化是北斗全球系统的天然属性”。
为此,中国不断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各项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卫星领域的多边事务,大力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应用。
(摘编自【国际锐评】《北斗完成全球组网折射中国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搜狐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是陈芳允院士在1983年提出的。
B. 我国于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C. 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轨位,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的标志。
D.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16—2019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核心产值逐年上升,而占比却逐年下降
B. 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后,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
C.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对我国科技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意义。
D. 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卫星进行了多项在轨测试,所有设备运行确认正常,开启工作模式。
3. 结合材料,概括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旧怀表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
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大声地说:“这是你父亲当年一直在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
”德瑞克是我儿子。
“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
它多像我的父亲!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爸,你买这车干吗呀?油漆都掉了,这么破烂,这么旧,这么难看。
”
“傻丫头,你不懂,它虽然旧,可它的引擎还相当管用呢。
尽管它的外面已经油漆剥落,破旧不堪了,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
嘿,爸爸可捡了个便宜啦!”原来爸爸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
在这间房子里,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
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
这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捡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
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的照顾,才免于饥饿?”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
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
当时咱们家不是也很困难吗?”母亲说:“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
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
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
他自己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
是的,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我们眼见的只有自己家的破车,只关心什么时候,父亲才把它换成新的呢,让我们的小伙伴也羡慕羡慕我们? 我们只关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什么时候也能像别人家一样,与卧室配套?而不是建在房子外的陋室一间,让我们脸上无光,遭人耻笑。
母亲的话,令我恍然大悟。
怪不得父亲会如此节俭。
德瑞克接受了他外公的遗物。
我们有一个叫霍布的朋友,家里是珠宝商。
德瑞克把旧怀表拿去请他修
理。
两周后,怀表修好送了回来,并重新做了抛光处理。
霍布告诉我们说:“知道吧?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
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呀!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
”
但父亲的这只旧怀表却很稀罕:它的内芯质量上乘,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正常使用,而它的外壳,毫不张扬,价格也是最便宜的那种。
“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选表呀?”霍布惊讶地接着问道。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的父亲。
”
我终于理解了我那敬爱的父亲。
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那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
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
父亲的旧怀表,如他本人,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里深藏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只旧怀表”很受母亲的看重,母亲把他送给了“我”的儿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像“我”父亲一样的人。
B. 作者对儿时家中寒碜的卫生间、破旧汽车、小屋中的各种旧玩意儿的追忆,说明当时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好。
C. “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表达的是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赞扬。
D. 小说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父亲生活中的小片段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 请简要分析“旧怀表”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是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
端午节就是例子。
为避萌动的邪气,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
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
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
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
贪恋于高速交通工具和钢筋水泥的森林,就难以驻足花前月下,感受自然之美,以至于再好酒的人,也领略不到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
科学的去魅,使人类心灵里的形象世界日益干瘪无味。
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
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说,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
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但在传承过程中,前者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后者却一直保留着。
B.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的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同时也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C.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D.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吟咏和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
8.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节日与文学相同之处谈起,接着论述两者的产生与传承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结论点。
B.文章第二段阐述七夕节的相关故事,论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论述了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D.文章第四段列举了李白的诗句和有关月亮的传说,论证了中华传统节日是值得珍存的民族文化的观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带有的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B.清明节扫墓祭拜,中元节送河灯,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
C.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D.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是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的重要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公置酒于泰山之阳。
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者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曰:“吾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
晏子独仰天而大笑。
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曰:“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人,是以大笑。
”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
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享之?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
物有必至,事有常然。
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
怯谀聚居,是故笑之。
”
公惭而更辞曰:“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
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
”晏子曰:“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
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
赋敛如撝夺注,诛戮如仇雠。
自是观之,天之变,彗星之出,庸可悲乎!”
于是公惧,乃归,填池沼,废台榭,薄赋敛,缓刑罚。
三十七日而彗星亡。
(取材于《晏子春秋》)【注】撝(huī)夺:掠夺。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置酒于泰山之阳阳:山南。
B. 天之分也分:职责。
C. 公惭而更辞曰更:更加。
D.薄赋敛,缓刑罚薄:减轻。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泣数行而下∥ 晏子独仰天而大笑
B.其孰可为乎∥ 则欲其高且大也
C. 不肖者得之以伏∥ 夫盛之有衰
D. 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 则欲其深以广也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景公感慨来日无多,为自己不能持久地造福于齐国百姓而悲伤落泪。
B. 三个近臣看见景公悲伤,便陪着景公哭泣起来,其中谄媚之态毕现。
C. 晏子认为,景公的贪图逸乐以及暴敛伤民才是齐国真正的忧患所在。
D. 晏子抓住景公不愿意遭遇灾殃的说辞,并借用这一话题来劝诫景公。
13. 文章中晏子认为国君应该如何治国?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次韵
戴复古
酒醒愁难醒,春归客未归
莺啼花雨歇,燕立柳风微。
世路多殊辙,人生贵识机,
低头饱一粟,仰首愧云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了诗人从醉酒中醒来但仍陷入深深的愁绪之中,“难”字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B.颔联视听结合,从听觉、视觉等感官角度来描写景物,烘托了人物的悲伤之情。
C.颈联转入议论,用“殊辙”喻人世间道路有多条,再指出人生的关键在于辩识清楚。
D.尾联将“饱一粟”与“愧云飞”进行对比,从而表达了诗人因才能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15.本诗“春归客未归”意蕴深厚,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古诗文默写。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琵琶乐曲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登高》中表现诗人登高望远,感受到与秋意为伍,年老体衰的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一位百岁抗战老兵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社会爱心人士多副挽联,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都不得体的一项
①慈竹临风空有彩,晓萱经雨不留芳。
②南征北战功不朽,春去秋来名永留。
③南朔战功青史,抗战老兵英名存。
④著作等身身不死,子孙維业业长存。
⑤伟业丰功垂宇宙,犹存大节励人民。
⑥人间未遂青云志,天上先成白五楼。
A. ①②④
B. ③④⑥
C. ①⑤⑥
D. ①④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某报社启事的正文,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 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组联系。
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作文写作。
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伤悲喜送到村民的家中。
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十分荒凉,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
这位邮差已经在这条路上奔波了近二十年,一想到自己还要在这条无花无树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他的心情就低落到了极点。
有一天当他经过一个花店时,心里一动,走进去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从第二天开始,他把这些种子撒在了自己每天都要来往的路上。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不断地撒下种子,没多久,荒凉的道路两旁,竟开起了许多美丽的小花;一年四季,季季繁花。
读了这则材料你可能有自己的感悟;你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
请你根据自己的感悟或经历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是陈芳允院士在1983年提出的”错误。
原文是“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占比却逐年下降”错,2018年占比比2017年高。
B项,先后顺序颠倒了。
原文是“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
D项,“卫星进行了多项在轨测试”未然变成已然。
原文是“卫星将进行多项在轨测试,确认所有设备运行正常后,开启工作模式。
”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在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分析,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进行理论探索和不断研制实践。
结合“北斗工程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作为解决‘有无’问题的第一步,北斗一号需要花小钱办大事,验证系统设计思想的正确性”“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北斗二号迈开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站在前两代星座的肩膀上,北斗第三步迈得无比自信”等分析,北斗工程计划科学合理,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有序推进。
结合“作为中国近年来‘硬核科技’成果代表之一,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
北斗全球组网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自力更生和开放包容两大核心要素”分析,科技创新,北斗的通信与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