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深圳市田东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深圳市田东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说过,他的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说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所谓“改造”“生发”就是演义。
一般小说的“缘由”在现实生活中;而历史演义小说所采取的“一端”会直接来源于历史载籍,受到的制约不免要多一点。
历史演义小说总要兼顾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两方面,不断寻找最佳平衡点。
《三国演义》就是这种努力的典型。
凡演义总是虚实相生,以虚带实。
关于《三国演义》书中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权威分析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谓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其实这一估计与原书实际严重不合,乃是历史学家的一偏之见——史家对“实”部分的价值很敏感很重视,认为这些作品史学意义不够,而对“虚”的成分较为忽略。
《三国演义》以情节丰富生动取胜,其中好看的故事几乎都是书中虚构的部分。
例如从开头到第七回大抵按史料叙述了汉末黄巾起义之后的纷争,这些纷争头绪纷繁,故事碎乱,作为后续内容的背景铺垫,就小说而言并不怎么好看;当然这也没有办法,此后故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不得不先作番介绍。
直到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才有了比较具体的情节和好玩的故事。
《三国志·董卓传》和《后汉书·董卓列传》比较详细地写到这一事件,但都没说起王允安排美女间谍实施“连环计”,所谓貂蝉其人,史书中更没提到。
《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于史料的取舍和生发,有着很强的主体性。
以关羽而言,有史料说当他随刘备与曹操联攻吕布时,听说投降过来的秦宜禄之妻甚美,打算娶过来。
他将这一非分之想向曹操报告,得到批准,但后来曹操却自己拿过去了。
这个小插曲一般来说是写小说的上好材料,但《三国演义》完全未提。
罗贯中要把关羽塑造成高大完美的英雄。
一度不得已归降曹操又复归于刘备,是关羽一生中的华彩段落,于是作者就此生发开去,大写其事,大力虚构加工来表现关羽德艺双馨的品质。
关羽后来成了一位伟大尊神,同这样的艺术创造关系很大。
打仗固然要靠大将,而尤其须有正确的谋略来安排指挥。
两军对阵之类的情节,很适合影视艺术表现,文字描述颇难以出彩,而写各种谋略就容易引人入胜了。
《三国演义》中的计谋层出不穷,例如“连环计”“反间计”……这些阴谋妙计大抵出于机敏的谋士和文武双全的将领。
这些谋略,有些史书提到过,更多的则仅有相关事实经过,并未提及具体谋略。
只有虚构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来。
《三国演义》中凡是过细描写、脍炙人口的部分都出于虚构;而所占比例较小的粗线条叙述部分,则多为写实,但也不是照搬史书。
大笔粗叙的部分虽缺少文学性,但仍然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这主要是靠其中大大小小的,足以益人神智的政
治智慧和军事谋略。
许多读者以为历史上的三国就如《三国演义》描写那样,这固然让历史学家跌足长叹,而同时也表明了小说的成功和伟大。
(摘自顾农《<三国演义>的虚虚实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演义小说因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的制约要比一般小说多一些。
B.历史演义小说根据史料写成的粗笔内容往往是“实”,“改造”“生发”的内容则常为“虚”。
C.《三国演义》第八回情节虽然具体生动,但其中王允、貂蝉这两人并非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D.《三国演义》中叙写大量谋略,是因为用文字描写战斗很难出彩,且缺少文学性和可读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引述鲁迅先生的言论,是为了论证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中虚构的重要价值以及虚实之间的关系。
B.作者从情节、史料等方面展开,论证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三国演义》的虚实分析与实际不相符合。
C.作者以“罗贯中塑造关羽形象”之例,论证了“《三国演义》作者对史料加工有着很强的主体性”的观点。
D.文章对《三国演义》的写实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某些“背景史实”与“军政谋略史实”的可读性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三国演义》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关系的认识,史学家和文学家所持的立场是不同的。
B.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有着独立的创作观,寻找到了真实与虚构间的最佳平衡点。
C.《三国演义》对一些史实、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三国的认知。
D.在历史学家眼中的一些史学价值并不高的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地位及影响并不一定低下。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文明起源时,农村与城市之间都是各自独立而分离的。
而在中国古代,原始氏族社会的血缘管理在文明社会里依然延续下来了。
虽然也出现了城市,但城内的氏族贵族阶层与城外农村里的氏族平民,属于同宗同族同血缘,因此城市与农村是不可分离的,统一在血缘管理共同体之中。
西方文明起源后,原始氏族社会的公共土地被分成小块归个体家庭所有,手工业、商贸业也都从农业中独立出来。
土地以及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与手工业产品,都作为商品可以自由交换买卖。
而中华文明起源后,土地仍然公有,手工业、畜牧业仍然附属于农业,所有的产品在同一血缘的氏族部落酋长贵族阶层领导下,按等级分配。
西方文明起源后,青铜器被用于生产工具,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文字则服务于商贸产品交流记账及私
产记录。
而中华文明起源后,因农耕生产需要而祭祀天地神灵,因血缘管理需要而祭祀祖先神灵,原始巫术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发展升格为原始宗教,神灵观念进一步强化,通神手段集中到氏族贵族手中。
因宗教祭祀的需要,中国古代的玉器、青铜器、文字均没有被制作成生产工具或服务于产品交流,而是成为巫术通神的法器媒介,是神权、族权、军权的象征,是宗教、政治、伦理的三合一,具有神圣性。
以上三方面说明,随着农耕生产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起源了,但原始氏族社会的诸多因素并没有因文明的出现而瓦解,反而延续下来,并获得更具体更系统的发展。
因此,张光直先生称中华文明起源表现为“连续性”型态,而与西方文明起源的“破裂性”型态相区别。
侯外庐先生则称中华文明起源走的是“维新”路径,与西方的“革新”路径相区别。
大量考古材料及相关研究表明,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前即已开始出现。
而这种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持续了1000多年,相当于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五帝时代。
到了夏商西周时期,中华古文明则表现为早期发展阶段。
到春秋战国时期,早期文明出现转型。
秦汉以后,中华文明则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
这样的发展过程也是与西方文明不一样的,因而其内涵特征也有诸多不同。
这些不同有许多具体表现。
例如,从社会形态考察,虽然中国早期文明发展阶段也有奴隶制现象,成熟文明发展阶段也有封建制现象,但中国的奴隶制、封建制与西欧的奴隶制、封建制在外延与内涵上有许多不同。
欧洲的封建社会表现为封建领主经济制度上的各自独立的庄园经济。
各庄园之间彼此隔离,没有联系的纽带。
只有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欧洲才打破了这些彼此封闭的状态。
而中国的情况并非这样。
秦汉以后的成熟文明虽然也在社会形态上表现为封建经济,但中国的封建经济是以地主经济为基础、中央集权为形式。
地主经济保证了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多余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而全国范围内的中央集权制又使得这些不同地域间的联系交换成为可能。
因此,秦汉以后中国已经出现了中央集权领导下的长城以内的共同地域、共同官方语言,以及共同的农耕经济。
到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建议下,中央集权政府独尊儒术,从而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
所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到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才形成的,而是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了。
如果说,世界上其他地区只能有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而不可能有封建主义的民族;那么,在中国,却有封建时代的民族。
在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成熟文明发展阶段一直绵延壮大,并转化创新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
(摘编自江林昌《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材料二:
关于文明起源,当代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模式,大抵可以归纳为商路、生产、战争、水利、仪式等。
毫无疑问,没有一种文明仅仅依赖一条途径来形成复杂的社会组织,同样,也并非所有的
文明都采用完全相同的方式。
每种文明形成时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各不相同,人们在面对相同或类似情况时采用的途径因此也丰富多样。
从前的文明起源研究侧重研究文明起源的统一机制,后来大家发现,这是徒劳的。
换句话说,我们只能在宏观的层面上形成共识,而在文明形成的途径上根本不可能找到共识,文明因为多元融合才能历久弥新。
从多元视角来看中华文明起源,就会发现所谓中华文明其实也是立足于多元融合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在文明起源阶段没有一个单独的中国模式。
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也就是多元融合。
从时间进程上说,中华文明起源至少可以看出三波浪潮,第一波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良渚、石家河文明为代表,年代可以早至距今5800年;第二波发生在中国北方,以红山、石峁、陶寺文明为代表,年代可以早至距今5000年;第三波发生在中原,以二里头文明为代表,距今3800年左右。
而二里头文明的水平比早先的文明更复杂,生产、仪式、军事、商路等都更出色。
笔者认为,正是立足于多元文明的基础,中国才有了后来流传千古的三代文明。
(摘编自陈胜前《多元文明融合基础上兴起的三代文明》)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与中国在文明起源时,城市与农村关系的状况不同,这取决于城市与农村间人之血缘的有无。
B.在中国古代,宗教祭祀赋予玉器、青铜器和文字以巫术通神的法器媒介的性质和神圣的色彩。
C.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前已开始出现,但其起源过程却纵贯五帝时代,并一直延续到夏商周。
D.关于文明起源,当代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模式,后来这被证明是徒劳无功的。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氏族社会的诸多因素延续下来,并获得更具体更系统的发展,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起源的区别之处。
B.中华文明出现于5000多年前,随后经历了早期发展阶段、转型阶段,在秦汉以后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
C.今天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D.从多元视角来看,中华文明起源是立足于多元融合的,而在起源阶段出现的三波浪潮,前后则是相对独立的。
6.从文明起源的模式上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良渚文明显示,包括海洋鱼类在内,水生资源很丰富,有集约化的稻作农业。
B.石家河文明多城池设施,大大小小的古城星罗棋布,似乎是更强调防卫设施。
C.陶寺的先民有建筑和凿井技术,能饲养家畜,生产方式多样化,社会产品丰富。
D.秘鲁古时的海岸鱼类资源就很丰富,更有若干小河谷适合开展灌溉,人口较多。
7.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有封建主义民族而欧洲却没有的原因。
8.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
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
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与神拿担得不够到位等问题。
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年11月5日)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
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
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
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
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
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
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
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
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
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
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
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
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
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也不到30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
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
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
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
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
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6月24日)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重走长征路等,都是当代年轻人感受长征的做法。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时间,为我们展现了我党我军的成长轨迹。
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利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只能做到尽量还原。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
11.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近日,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
”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
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12.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13.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润甫字温伯,建昌人。
第进士,为上饶尉、武昌令。
举贤良方正,召试不应。
熙宁中,王安以润甫为编修中书条例、检正中书户房事。
神宗览其文,除集贤校理、直舍人院,改知谏院、知制诰。
同邓绾、张琥治郑侠狱,深致其文,入冯京、王安国、丁讽、王尧臣于罪。
擢御史中丞。
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竞起而萃非之,故陛下排斥异论,以图治功。
然言责之路,反为壅抑;非徒抑之,又或疑之。
论恤民力,则疑其违道干誉;论补法度,则疑其同乎流俗;论斥人物,则疑其讦以为直。
故敢言之气日以折,而天下事变,有不得尽闻。
曩变法之初,势自当尔。
今法度已就绪宜有以来天下论议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如此则善言不伏而真大治也”又言:“兴利之臣,议前代帝王陵寝,许民请射耕垦,而司农可之。
唐之诸陵,因此悉见芟刈,昭陵乔木,翦伐无遗。
熙宁著令,本禁樵采,遇郊祀则敕吏致祭,德意可谓远矣。
小人掊克,不顾大体。
愿绌创议之人,而一切如令。
”从之。
迁翰林学士。
因论奏相州狱,为蔡确所陷,落职知抚州。
移杭州,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
召复林学士兼掌皇子阁笺记,一时制作,独倚润甫焉。
哲宗立,惟润甫在院,一夕草制二十有二。
进承旨,修撰《神宗实录》。
以母丧去,终制,为吏部尚书。
梁焘论其草蔡确制,妄称有定策功,乃以龙图学士知亳州。
阅岁,复以承旨召。
数月,除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请郡,得知蔡州,移永兴军。
元祐末,以兵部尚书召。
章惇议重谪吕大防、刘挚,润甫不以为然,曰:“俟见上,当力争。
”无何,暴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邓润传》)
14.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法度已就绪/宜有以来天下论议/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如此/则善言不伏/而真大治也/
B. 今法度已就绪/宜有以来天下/论议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如此/则善言不伏/而真大治也/
C. 今法度已就绪/宜有以来天下论议/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如此则善言/不伏/而真大治也/
D. 今法度已就绪/宜有以来天下/论议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如此则善言/不伏/而真大治也/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请射,指古代贵戚、官僚等向朝廷求取土地的手法,也指贵戚、官僚向朝廷请求处理官荒地的办法,文中指前者。
B. 郊祀,是君王带领大臣在国都郊外祭祀天地,为百姓和国家析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C. 终制,指古代父母去世后服满三年之丧,此指官员履行丁忧守制这一制度完毕。
D. 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年号是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邓润甫进入官场,受到多方提携。
他进士及第后入仕,首先被举荐为贤良方正,接着被王安石提拔负责中书省下具体事务,后来被神宗授予集贤校理等。
B. 邓润甫直面弊端,极力建言献策。
他担任御史中丞时,面对不同意见受打压被怀疑的现状,主张在法律确立时,皇上应允许人们讨论,天下才能大治。
C. 邓润甫热心政事,得到皇上支持。
他发现司农纵容百姓开垦前朝帝王的陵园,致使那里的树木被砍伐一空,于是及时制止这种无端行为,获得皇上认可。
D. 邓润甫为人耿介,遇事从不退缩。
他因为议论上奏相州狱事,被陷害贬职;他认为章惇议论重贬吕大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