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摘要: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朗读,体验等,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情境;朗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83-01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和调动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因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个方面着手。
一、适时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共鸣
据心理学分析,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
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
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
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还不够深刻,很多时候还不能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态度,如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感,等等。
这些感人的形象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假如未被充分挖掘,就不能充分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就需要教师倾情钻研语文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创设有效情境在,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状态下进入地学习。
构成教学心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个体心理因素、舆论信息、人际环境以及教学的气氛等。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语文文本蕴涵丰富情感因素的特点,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可分别采用以下操作策略:背景音乐烘托,幻灯、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营造体验情境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课堂提问时,同样可采用以组回答的形式等营造了一种竞争合作的情感氛围。
二、深入教学内容,促动学生探究
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的距今年代久远,有的虽是学生熟悉的,但平时却未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或重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需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增删,提供必要的范例。
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说说海洋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踊跃地叙说之后教师小结:从同学们介绍的资料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海底的美丽与神奇,那么海底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我便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海底世界》。
对于那些距今年代久远的古诗文的学习,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实际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通过引发兴趣策略、陶冶情操策略来激活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方法。
三、感情朗读课文,引领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
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
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
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的感情朗读,促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
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四、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中,既要具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智力,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等的明确目标,又要具有形成学生积极的个性倾向性,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等的明确目标。
在对语文情感教育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应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认知,达到知情统一。
同时,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全面发展的关键,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
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因此,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
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