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一中2012-2013下学期6月教学测试试卷
高二语文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洗练钟爱必需相去无几
B.留传疏朗精采得意忘形
C.岑阳概念究竞翩翩起舞
D.干躁察觉捣衣一言难尽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众志成城开诚布公惟妙惟肖进退维谷
B、麻痹大意粗心大意违犯法律违反纪律
C、卑躬屈膝曲意逢迎首曲一指能屈能伸
D、备受欢迎倍道兼程背道而驰并行不悖
3. 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饱满褐色干躁思维
B.概念桅杆门栓来历
C.疏郎漂泊迢远绵密
D.浓阴飘零辨论缠绵
4.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无耻之尤记忆犹新怨天尤人身不由己
B、过犹不及无耻之尤良莠不齐不稂不莠
C、鱼肉乡里鱼水深情滥芋充数几斤山芋
D、贪赃枉法坐地分赃神话鬼蜮区域地理
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肇事擀面杖旁证博引弃之如敝履
B.诡秘吊书袋煞有介事吃一堑,长一智
C.玷污杀风景并行不悖口惠而实不至
D.辐射忘年交棉里藏针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二、语言综合运用
6. 以下是10月22日央视新闻频道的一段播音实录,阅读后回答问题。
播音员:今天上午,全运会组委会在济南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内蒙古女子射击运动员栗杰在18日进行的赛内兴奋剂检查中,检测结果呈阳性。
这已经是第二例了!我们不想多做评论。
唉!
从语境看,你认为“唉!”中可能包含哪些丰富的意思?请用排比句表述。
7. 把下面一首诗中画线的诗句扩展成一段话,扩展后不超过70字。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8.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从上表可看出,除极少数人认为网络语言最终会走向消亡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甚至还有小部分人认为个性化的网络语言会逐渐取代传统的语言。
综上所述,被调查者对网络语言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9. 近年来,以地铁、轻轨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
下图为苏州轨道交通标志,请发挥联想和想象,对这一图标的设计意蕴作80字以内的简短说明。
10. 有关研究调查机构共同进行了“中美两国高中生使用电脑功能”的调查,根据表格信息,回答问题
中美高中生使用电脑的情况(多选题,%)
(1)与美国高中生相比较,中国高中生使用电脑的主要情况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不出现具体数字)
答:
(2)根据上表情况,对高中生的网络学习提出一点建议。
答:
三、古代诗歌鉴赏
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是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
(2)“但使愿无违”这句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四、文言文阅读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窭狭。
嗜学,善《诗》《春秋》。
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
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
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
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
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苏、张、终、贾正应比耳。
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
十八年,迁中书令。
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
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
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
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薄:接近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趣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除:官阶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资旷迈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⑥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A.①④⑥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
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
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
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邂逅
巴西维里西莫
她发现他对着几瓶进口葡萄酒若有所思地想改变方向,但为时已晚,购物车在他脚边停下了。
他看了她一眼,最初毫无表情,继而露出吃惊的神色,接着显得有点慌乱无措,最后两人微微一笑。
他们做过六年夫妻,一年前分居了。
自从分道扬镳之后,这是第一次邂逅。
两人笑了笑,几乎同时说了话,不过还是他先开口的:
“你就住在这儿?”
“在爸爸家。
”
在爸爸家?他摇摇头。
他的购物车里装着罐头、饼干,还有许多瓶酒。
他装作在车里整理什么,无非是免得让她看出他那副激动的样子。
他听说岳父死了,但没有勇气去参加葬礼。
那是在刚刚分居以后,他没有勇气去向这个女人表示礼节性的同情,因为恰恰在一个星期以前,他轻蔑的称她是“母牛”。
他说什么来着?“你是条没心肝的母牛!”其实她一点儿也不像母牛,而是个苗条女人,可当时他没有想出别的侮辱人的词儿来。
那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她呢,管他叫“装腔作势的人”。
他想最好别问她妈妈了。
“你呢?”她依然挂着笑容问。
她还是那么俏丽。
“我在附近这儿有个套间。
”他没有去参加老人的葬礼,他做对了。
第一次见面是这个样子,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超级市场不拘礼节的见面,这样更好。
可天都这么晚了,她在这儿干什么呢?
“你总是深更半夜买东西?”
“老天,”他想,“她会把我的回话当作讽刺吧?”这恰恰是他们夫妇的一件麻烦事,他从来不知道她会怎么样理解他所说的话,就因为这个,他竟然叫她“母牛”。
这个侮辱性的词毫无疑问地说明他轻视她。
“不是,不是,是跟几个朋友在家里聚会,决定做点儿吃的,可家里什么也没有。
”
“真是巧极了!我也有客来访,来买点喝的、肉饼什么的。
”
“竟有这么巧的事!”
她刚说的那几个朋友,是他们俩在一起时的什么人吗?是经常见的那几个人吗?他可是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她向来比他善于交际。
不过谁知道是不是男朋友呢?她是个漂亮、苗条的女人,当然可能有情人,这条母牛。
她呢,也在想:他厌恶凑热闹,厌恶走亲访友。
在他看来,所谓消遣就是到爸爸家里玩纸牌。
可现在竟然请朋友到家做客了。
也许是女朋友吧?不管怎么说,他还算年轻……大概是让女朋友呆在房间,他来买东西了。
怪不得正买进口葡萄酒呢,这个装腔作势的家伙。
他思量,她不想我。
她家里高朋满座。
看见她时我有点慌乱,她大概觉察到了,以为我怀念着她。
我
可不会让她称心如意,不,小姐。
“我存的酒快喝完了,总有客人来。
”他说。
“我们家也是接连有聚会。
”
“过去你就一向喜欢搞聚会。
”
“你可不喜欢。
”
“人都在变,是不是?改变自己的习惯……”
“当然。
”
“如果你再和我一起生活,会认不出我来的。
”
她依然笑容可掬的说:“愿上帝饶了我吧。
”
六年期间他们相亲相爱。
一个离开一个,两人谁也不能活。
朋友们说,这两人,如果有谁死了,另一个就会自杀。
可朋友们不知道,他们一直受到误解的威胁。
他们相爱,但互不理解。
好像是爱情有更强大的力量,代替了理解。
他说的话她能理解,可他什么也不愿意说。
两人一块儿走到收款台。
他没有主动提出为她付账,反正她招待朋友用的是他转给她的抚恤金。
他想问问她母亲怎么样;她呢,想问他感觉如何,尿酸的毛病又犯过没有。
两个人刚要同时开口说话,却又笑了,接着便什么也没有再说就分手了。
回到家里,她听见妈妈躺在床上嘟哝,说她一定得改改那套半夜三更买东西的习惯,应该交朋友,做点事,不要老是哀叹失去了丈夫。
她一言不发,收好买回的东西就睡了。
他回到房间,打开一盒肉饼、饼干包和一瓶葡萄牙的葡萄酒,孤零零地吃着,喝着,一直呆到有了睡意,便躺下了。
睡着前她想道,这个装腔作势的家伙。
睡着前他想道,这条母牛。
(1)下列关于小说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他”心口不一,吝啬小气;“她”苗条俏丽,却缺乏细腻温柔的性情。
B.“他”和“她”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分居后的生活状况,如对对方热切关心而外表故作冷漠。
C.“人都在变,是不是?”一年的分居生活使男女主人公的性情发生了很大变化。
D.爱情的消失使“他”和“她”分道扬镳,猜疑使“他”和“她”破镜难圆。
E.莱辛认为,艺术美在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从情节安排看,本文完美地实践了这一点。
(2)请简要分析小说以“邂逅”为标题的原因和作用。
(3)请对文中画线语句从技巧、内容、作用三方面简要赏析。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并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河殇
舒婷
我们兄妹这一家,只有嫂嫂因长女照顾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
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个县插队外,我们四人均落户在上杭县一个绿色盆地里。
我家小妹和准妹夫隔河相望。
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着袜踩在卵石上跃纵而来。
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
知青点里偌大的铁锅,许久不见油星,年轮似的锈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鱼。
况且僧多鱼少。
小妹便脸上很光彩地给我们氽鱼汤。
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
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
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
门前下几级石板,顺着碎石拼凑的小堤坝走两步,就到了河心。
早晨我们在这里盥洗,淘米洗菜。
下午收
工以后团一把稻草刷锄板,颠晃着簸箕。
簸箕里的番薯红艳艳,萝卜白生生,芥菜生动活泼。
吃过晚饭冲过凉,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
邻队的知青在桥头拨吉他。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们的望乡台哩。
河是我们的避难所。
中秋那天队里杀了猪,我们匀到两斤肉。
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房东家买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
大家团团围坐着喝着家酿糯米酒过节。
忽然发现不知何时我们中间少了一人。
拉开咿呀小木门,踱到晒坪上,听到河边苇丛有一支不成调的口琴。
那个来河边寻求安慰的同伴刚刚失去了父亲,除了感情上的重创之外,他还面临经济来源的断绝,从此他连8分钱邮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悄悄坐在他边上,我们无言盯着河面。
那时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
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来,与山区剔透的空气融为一体。
河风经苇叶淌到我们额上,溅出浪花如碎钻般晶莹。
同伴的心情一点一点开朗起来,他眼里萤火虫一闪一曳。
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
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
深山砍柴或出山赶圩,农民总告诉我们:若是迷路了,只要侧耳听到水声,找到山溪或小河,顺着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
当我孤身翻山越岭去邻县找同学,一二十里路鲜有人烟。
只听见汩汩溅溅的水声,有时在足下,有时在肩旁,有时在涧草葳蕤的谷底。
老朋友左右逢源,给我壮胆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
伟大的河流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那么小河小溪应是一方风水。
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
在河两岸生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正是沿袭了这一自然法则。
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
因为水不仅仅是水。
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边。
老房东烧的是蜂窝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
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了。
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
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
1、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倒数第三段说“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
因为水不仅仅是水”,如何理解“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
(2)作者说“水不仅仅是水”,水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2、小河带给我们哪些生活与精神方面的影响?请分条概括。
3、“祈求河的宽恕”背后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忧思?结尾一段有何作用?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15. 阅读《咬文嚼字》选段,回答1~5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
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
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咬文嚼字”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说把“咬文嚼字”说成“推敲”,是说得好听一点?
2.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
3.联系全文,发挥你的想像,猜一猜韩愈选“敲”的理由。
4.作者举“推敲”一例,意在说明什么?
5.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6.下列说法,符合文段内容的两项是( )
A.要想通过更改一两个字就使文字顺畅或漂亮是不可能的。
B.作者对“推敲”优劣的分析和观点其目的并不是要推翻韩愈。
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
D.“推”和“敲”不是文字上的分别,而是意境上的分别。
E.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字词才能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问题。
1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
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
……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
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中国建筑的特征》
1.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什么?请用一个单句表述出来。
2.“中国建筑的‘词汇’”,其中的“词汇”是什么意思?
3. 在行文过程中谈“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大文章”“小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起了什么作用?
七、作文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曾经听说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
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走了没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并抱歉地解
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
最后,他郑重其事的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
一年之后,在一个商南云集、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您就是那位盾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为止。
”
请以“尊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八、文言文基础
1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争:怎么
B.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刚,起初
C.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次序
D.急罚盏夜阑.灯灭阑:残,尽,晚
19. 翻译下面句子。
①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
②黄中终日忧畏,必先其母老矣。
③多知台阁故事,谈论亹癖,听者忘倦焉。
20.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师道曰:“吾已受道法科教,不容易服。
”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代词指代对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之:代下文所唱的歌。
B.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其:他们。
C.若.入前为寿……请以剑舞若:你们。
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你的。
22.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A
【解析】B项“精采—精彩”;C项“岑阳—涔阳”,“究竞—究竟”;D项“干躁—干燥”。
2.【答案】C
【解析】首曲一指应该为首屈一指。
3.【答案】B
【解析】A项,躁—燥;C项,郎—朗;D项,辨—辩。
4.【答案】C
【解析】滥芋充数应该为滥竽充数。
5.【答案】C
【解析】A.证—征;B.吊—掉;D.棉—绵,溪—蹊。
二、语言综合运用
6.【答案】为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行为而惋惜,为全运会上再次发生兴奋剂事件而无奈,为体育的纯洁性被玷污而愤怒。
(排比修辞1分,“惋惜”“无奈”“愤怒”每点1分,不限于这三个词语,合理均可,扣满3分为止。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揣摩出“唉!”包含的丰富情感,服用兴奋剂是对体育纯洁性的玷污,也是运动员品行不端、投机取巧的表现,而服用兴奋剂这一行为屡禁不止一再发生,更是让人无奈和失望的事。
这一声“唉”就包含了惋惜、失望、无奈和愤恨。
其次要运用排比句式表达出这复杂的情感。
7.【答案】细雨初晴的春日,溪边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时节如烟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浓郁的翠绿,枝头的残花在雨中落尽,于是不小心露出了娇俏啼鸣的流莺。
【解析】诗句扩展题可以四个方面着手,要做到抓重点,巧串联。
第一,要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意象,按照诗句中的基本顺序将其排列好。
第二,抓住每个意象的基本特点,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意象的特点是隐性的,要根据其它意象的特征和它们构成的环境去推知它的特点。
第三,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理解人物的情感,进而把握诗的意境。
第四,进行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
8.【答案】大部分(或半数以上的)人认为,网络语言经过规范会进入日常生活
不少人认为部分网络语言会进入汉语词典
比较宽容(或接受、认可),同时期待对网络语言做进一步规范
【解析】
9.【答案】该图以轻轨车头(或“大写字母G”)代表轨道交通(2分),以字母S代表苏州(2分),又似中文的“互”字(1分),一来一回地互动,传达快速、便捷的轨道交通的属性(1分)。
【解析】
10.【答案】(1)中国高中生电脑使用率普遍比美国高中生电脑使用率低,其中,使用电脑功能进行娱乐高于使用电脑功能进行学习(或:使用电脑功能主要进行娱乐),而利用网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