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县民俗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隆在远古商周时代居住的是来自大巴山以北,秦岭以南,汉水流域江汉平原的巴人。
巴人是部族的称号,琮族(即僚人,又叫板凳蛮)是巴人的一支,生活在乌江流域涪州一带。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在各个历史进程中都充满着斗争和社会的变革,致使
武隆多次被荒废成为蛮夷,也统称为武陵蛮。
因此,武隆人民在古代一直被赶尽杀绝,人
口基本上是从外地赶来填补。
在雍正年间(1723--1735),清政府强制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对少数民众进行残酷的驱赶和屠杀,历史上叫做"赶蛮拓业"、"湖广填四川"。
因而武隆人在历史上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移民,一部分土著人就是巴人的后裔。
目前,武隆县有40多万人口,主要是汉族,也分布着少数苗族、仡佬族和土家族。
这些族人一直生活在大山
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
勇猛、善战而称。
大山大川铸就了武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
气勃勃,形成了"敢想、敢干、实干、快干"的武隆精神。
武隆的奇山秀山,更是盛产帅哥靓妹。
自古有"江口妞、羊角崽"之说。
江口镇位于芙
蓉江出口,芙蓉江的水特别滋润姑娘的容颜,江口一带的姑娘个个貌若天仙,朋友们到芙
蓉江一游,定会看到芙蓉仙子。
羊角有著名的五里滩,在过去来往乌江的船只在通过五里
滩时,必须依赖纤夫,因此在羊角一带有很多小伙子者是拉纤出生,个个豪爽剽悍,刚劲
有力,看到到羊角崽儿就能感受到大山的气魄,大江的胸怀。
人文轶事:
1. 长孙无忌墓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
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
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
其祖先是后魏文帝第三代后裔,因功世袭人人之号,自七世祖以降,皆受后魏,西魏及历代朝廷封赏,其父名晟,为隋右骁将军。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
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
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
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
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
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
助李世民夺取帝位。
历任尚书仆射、司空。
为人谨慎,改任司徒。
贞观十一年(637年)
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
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
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
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
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
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在江口自缢而死。
长孙无忌死后,即葬于武隆县江口镇乌江河畔薄刀岭的令旗山下。
原江口墓址成为衣
冠冢保存至今,长孙无忌墓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皇坟","天子坟"。
墓地规模原占地三亩,主基古朴庄重、楼亭阁工艺精湛,石碑、石狮、石兔、石马排列有序,栩栩如生,然而风雨
沦桑,现存墓高5.35米、直径三十米的圆形黄土冢,墓前有明万年历间彭水知县吴元凤立"唐太傅长孙公无忌之墓"碑一方,高一点五八米,宽零点七三米;清乾隆十一年彭水知县立"长孙无忌之墓"碑一方,高一点四米,宽零点四九米,厚零点一一米;清咸丰十年,彭
水邑令建诗碑一方,高一点五五米,宽零点七米,厚零点一米,诗文三十二句,二百二十
四字,褒功颂德,堪称缅怀忠良的好诗篇。
一九八四年,武隆县人民政府立"赵国公长孙无
忌之墓"正碑一方,以示纪念,并定为文物古迹加以保护。
2.李进士故里石刻:
李进士名铭熙,字佐卿,道光三十年生于江口镇上街李家院子。
自幼聪敏好学,l0岁
为文,l8岁中举,后虽屡试不中仍矢志不渝,直至42岁始中恩科进士,官至中宪大夫,
著《二有英华》一书,现存四川省图书馆:李铭熙性好恬澹,不恭荣利,辞官还乡后,兴
学堂,建考棚,筹积谷,置义渡,为民兴利除弊,深受民众爱戴。
光绪23年受聘赴楗为
传授减灶煎盐法时病故,归葬于芙蓉江畔鹦鹉坪,卒年48岁。
光绪26年,乡人仰其德,
遂由其表弟建文书碑,募资刻石以记。
李进士故里石刻雕刻于芙蓉江与乌江汇合处的乌江左岸石壁上,正中从右至左阴刻颜
体楷书"李进士故里"五个大字,字高3.17米,宽2米,人称"五字寿"。
石刻之巨,被誉为"
天下第一"。
其书法端正圆润,道劲大方,功力雄厚,堪称书法佳作。
3.力夫断界
传说旧时川(渝)黔边区的百姓因边界纠纷经常发生争执,事端频频。
贵州知州郎承
谟,以川黔两省睦邻为重,提议在川黔边的白马大山上,立一通界碑,得到了川黔边区百
姓的一致拥护。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川黔边区有些边界并不分明,界碑立在什么地方,
才能够为两省边区的百姓所接受呢?郎知州做了许多工作,都无济于事。
不得已,他最后
决定采纳民意,由贵州道和四川武隆,各选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各背一百斤重的行李,在两省的官员共同监督下,按规定的日期和路线,同时各自从自己的县衙门口出发。
这两
位男子汉,在什么地方相会,界碑就立在什么地方。
双方的壮汉出发以后,在众人的鼓励下,急速前进,走了将近一天的时间,走到白马山分水岭这个地方就碰了面,郎知州于是
命工匠就地取材,亲自为界碑题了字"黔蜀门屏",刻了碑文。
从此以后,白马山川黔交界
一带,再也没有闹边界纠纷了。
4.小强盗抢大强盗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彻底失败已成定局,蒋军宋希濂部从湘西节节败退至川东,
其指挥部驻扎在江口。
为了收买人心,蒋经国从重庆乘车携带大量金条,日夜兼程到江口
宋希濂司令部劳军。
当他的吉普车通过白马山时,山上土匪获知消息,就砍伐树木堆在公
路上,蒋经国到来时只好下车,土匪一拥而上,不由分说,抢走金条,却放走了蒋经国逃生。
人们事后便说:小强盗抢了大强盗。
这当然只是个笑话。
然而,1949年11月1日,
刘邓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国民党军宋希濂、钟彬、罗文广等部号称"固若金汤"的白
马山防线,进而进军重庆,解放大西南,确是历史的事实。
而今,白马山上留下不少当年
的战斗遗址。
5."江口卖盐巴--排轮子"
这虽然是一句流传至今的歇后语,但它包含了一段渝黔人民吃盐的辛酸历史。
江口是黔北道真、务川、正安等县及重庆彭水、武隆县的物资集散地。
以前,贵州不
产盐,百分之九十九从重庆供给。
江口镇就是由水路运盐到黔北的最佳转运站,黔北的土
产丰富,人们用土产换盐,江口就成了盐和土产的交换市场。
解放前,食盐很贵,加上那时乌江水险,短途运输不但可以减少木船失事而造成的损失,而且可以加速资金流转,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盐商们都是在江口转售食盐。
但盐税
是一种大宗税源,朝廷和地方都层层设卡,抽厘金税,而且商定在一定的地方运销,严格
查验。
民国年间,盐船抵达,先要申报盐业公会查核盖章,然后到盐务转运处起盐存仓,
依次而办,加上江口镇码头狭小,转运入仓,就得依轮排队。
本来各处盐商都是这种情况,但尤其以江口镇最为突出,所以出了一句"江口卖盐--排轮子"的言子。
6.川东地区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
1928年4月,地下党四川省委书记李敬元,同行邓立伟视察川东地区,徒步路过后坪。
在后坪逗留期间,李敬元一行看准了后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大、偏辟、森林茂密,
隐蔽性强,地处"两江(长江、乌江)一山(沙窝山)"和武隆、丰都、彭水交汇处,是理
想的革命根据地,在这里组织农民运动意义重大。
于是指示二路红军一部来到后坪,在武隆、丰都、彭水等地开展地下工作,主要任务是组织农民协会(以下简称农协会)、建立
苏维埃政府、开展打富济贫活动。
1928年7月,二路红军来到后坪开展地下工作,于同年10月,建立了农协会,农协
会所在地高峰槽寺庙(后坪乡政府以北1公里处),主任张保田,委员罗吉普、潘阳生、
赵月明、谭天章。
下设6个小组:一组组长赵月明,会员40人,所在地文凤山寺庙;二
组组长张世银,会员40人,所在地高峰槽;三组组长潘世权,会员35人,所在地观音庙;四组组长周月成,会员35人,所在地牌坊庙;五组组长张治善,会员50人,所在地文武庙;六组组长曾正江,会员50人,所在地寺院堡。
农协会的主要任务:一是破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二是打富济贫,减租减息;三是逐步开展土地运动。
农协会成立以后,开展
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当地的恶霸、土豪劣绅受到应有的惩处。
1929年7月,共产党派出党代表于文俊、军代表赵义军来到后坪,召集"两江一山"所
辖区各地(涪陵沙窝山,丰都包鸾、双路、观音,彭水高谷、普子,武隆火炉、双河一带)的农协会代表共25名出席会议,会议由王文俊、赵义军组织,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苏维埃
政府组成人员,罗吉普为第一任主席,潘阳生任武装部长,赵月明为办公室主任,政府驻
地后坪高峰槽。
苏维埃政府主要任务是:组织生产,团结农民进行减租减息斗争,开展土
地革命,维护人民利益,组织农民开展反剥削反压迫斗争。
7."断头将军"王超奎
在我们武隆出了一位抗日英雄,这位英雄就是出生在武隆县庙垭乡白云村,在第三次
长沙会战中壮烈牺牲的王超奎。
抗日战争初期,日军势如破竹,自卢沟桥事变后相继攻占吉林、长春、抚顺、丹东、
锦州、伊春、鸡西、黑河、大庆;北京、天津、南京、济南、开封、保定、邯郸、武汉。
1939年9月,侵华日军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又率虎狼之师杀向长沙,湘北大地被战云笼罩。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时任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的薛岳公开违抗蒋介石"弃守长沙"
的命令,由此拉开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序幕,在岳阳心墙河畔,长沙城下,中华民族的优
秀儿女用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东方"马其若防线",日军两次换将,三战长沙,均以失败而
告终。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将军制定了严密的"天炉战法",王超奎所在的133师398
团奉令担任新墙河的守备任务,于新墙河的傅家桥、相公岭一代布防,执行阻击任务,掩
护战区主力部队在长沙附近集结。
12月23日下午,日寇以4万之众的兵力向新墙河一线发起进攻,王超奎仅率500余
士兵在相公岭与敌人生死决战,战斗异常惨烈,满目焦土,硝烟弥漫,与敌人鏖战两昼夜,数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敌人未能前进一步。
而王的部队也损失殆尽,仅存30余人。
最后
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包围,日军冲进了阵地,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王超奎大吼一声,率
部跃出战壕与敌人拚刺刀,因他身高力大,与他拚刺的日军非死即伤。
日军端起机枪向他
扫射,王超奎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日军军官面对如此英勇顽强的王超奎恼羞成怒,为泄其
愤懑,竟残忍地将他的头颅割下,使之身首异处。
王超奎所在的133师以自己的重大牺牲延缓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为战区主力部队的集
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42年元月4日夜,到达指定位置的各集团军开始了对日军的围攻歼灭战。
日军第3、第6师团伤亡惨重,几乎被我军全歼;此次会战,我军毙敌33941名、重伤敌22003名。
古城长沙巍然屹立,成为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第一座没有攻下的城市。
1942年4月19日,宋美龄在《纽约日报》上撰文:"过去三年来,中国人民目睹西洋
军队处处对敌屈降,但中国军人却在顽强抵抗。
如在湖南新墙河,王超奎营被日军包围,
五百余人全部战死。
中国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从此,"断头将军"的美誉,传遍
中华大地。
战后,国民政府军委会追赠王超奎为陆军中校。
蒋介石、林森、冯玉祥、李宗仁等国
民政府军政首脑先后题词褒奖。
周恩来、宋庆龄在国民政府颁发给王超奎的《抚恤证书》
上题词:"王超奎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敬佩和学习!"国民政府还将岳阳县新墙
乡更名为超奎乡,王超奎浴血镇守的相公岭更名为王公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超奎的英雄业绩将永载史册,光耀千秋!
8.仡佬族的竹崇拜
仡佬族称竹子为"仡佬",故仡佬族意译为竹族。
以竹作人名并不奇怪,但以竹作民族
名称却给人以新鲜感,哪怕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同样让人感到新奇。
中国人赋予竹子
很多美德:耐寒、正直、虚心、坚韧、有广泛的用途等等,所以,用竹子来作民族自称是
很文雅,很有内涵的。
关于仡佬族崇敬竹子的习俗,早在1600多年前成书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和1500多年前成书的《后汉书·西商夷列传》中都记载有如下传说:夜郎者,
早先有一女子临水洗涤,有一段三节长的大竹筒漂流到女子两足之间,推之不肯漂走。
听
到筒中有小孩哭声。
剖开竹筒,见一男婴,抱回养大,有才有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
在抛弃破竹筒的地方,生长出茂盛的竹林,后人建竹王祠祀奉。
关于竹王的传说,以
及竹崇拜,至今仍在仡佬族民间广为流传。
据说务川县龙潭村的仡佬族人家在生下第一男
孩时,父母都将其胎盘和一些鸡蛋壳埋入竹林地下,以祈竹王护佑。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
还要向竹林烧纸献钱,不少人家还用竹筒装米祭祖祈求丰收。
9."上钱闹山"
芙蓉江两岸从前有一个"上钱闹山"的习俗。
这里山林宽广茂密,豺狼虎豹躲藏,经常
伤害人畜,人人谈虎色变。
于是,人们年年向掌管这些东西的"山王菩萨"许愿,保一方平安。
年终的时候,要用猪、鸡和长串的银钱奉献。
奉献的时候,用小竹杆横撑在大门上,
上面挂纸钱,把杀好的一条整猪伏在案板上,再把杀好的雄鸡放在猪背上,斟酒叩头并且
默默祈祷,随后把纸钱火化。
这叫上钱。
这些事情,如果请道士先生挂着神像,手摇铃铛,
做一堂法事,就叫做闹山了。
现在,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今非昔比了,这个古老的习俗却永远留在了武隆人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