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常见病症康复PPT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后踏步的平衡建立后,在防护下让患者逐 步加大步伐,并作侧向、后向行走,成功后再练 习单足举步站立等训练。
必须指出,许多患者即便能行走也不能以双 足靠近的窄基底进行,他们往往用的是两足左右 分开的宽基底,这只能通过训练观察能否克服。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7)手功能的训练 这种患者常见的屈腕常给抓握 带来困难。起初可由治疗师将其腕被动伸展以练习抓握和 释放。以后可试用刺激腕伸肌皮肤表面的方法来刺激伸腕, 但更好的是利用在将向一侧倾倒时上肢的伸肘伸腕的防护 反应来促进(方法见第四篇第一章第一节)。为便于肢体稳 定,起初的抓握训练应在上肢紧靠躯干的位置上进行,成 功后再逐步远离躯干。下一步是训练上肢在运动过程中仍 能保持抓握的能力,然后再练不同用力程度的抓握。成功 后再练习在双上肢前伸的位置上进行抓握和释放,因这种 练习除训练远离躯干的抓握外,还有助于训练身体的对称 和头的控制。对于腕极度屈曲和前臂旋前的患者,可试从 桡侧刺激其伸腕,有时能够成功。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三)运动控制困难的表现 1.难于保持姿势。 2.姿势不对称。 3.难于把头、双手和眼保持在中线上。 4.头躯干和肢体难于排列整齐。 5.难于用上肢负重。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6.难于转移位置。 7.难于把双足平放地板上。 8.难于把双上肢前举。 . 9.难于将骨盆前倾以保持体重于髋前方以利于 坐位平衡。 10.难于在双足上方保持伸髋以利于站位平 衡。 11.难于使眼不依赖于头而独立运动。 12.难于使头不依赖于眼而独立运动。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以上是以小脑型共济失调为主阐述的 常见症状。前庭型者还常伴有眩晕,小脑 型者较轻。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二)各型特点 1.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是皮质下一
个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与脊髓、前庭、 大脑皮质等有密切的联系如下表,它并不 直接发起运动,而是通过对下行运动系统 的调节作用实现其功能。
再让患者双上肢紧贴躯干不动地练习原地踏 步,以使他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控制其髋和骨盆上。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以后再在双上肢紧贴躯干不动的情况下改为 向前和向后踏步,治疗师站在其侧面,两手分别 放在患者胸前和背后2~3cm处交替地进行轻拍: 当患者前倾过大时,用胸前的手向中线进行轻拍; 当向后倾过大时,用背后的手向中线进行轻拍。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 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 量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还可伴有 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1)姿势和步态的改变 表现为站立 不稳、步态蹒跚、两足远离叉开、左右摇 晃不定,并举起上肢以维持平衡,即所谓 躯干性共济失调又称姿势性共济失调,多 见于小脑蚓部病变。上蚓部受损易向前倾 倒,下蚓部受损易向后倾倒,小脑半球损 害时行走则向患侧倾斜。严重躯干共济失 调患者甚至难以坐稳。
三、表现
常见的运动是肩关节交替内收、外展, 远端关节缓慢地伸展屈曲,通常是腕屈曲, 手指伸直,一般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中部发 生,主动用力,焦虑时加重,睡眠和完全 松弛时消失。
四、发病机制
正常大脑皮质对锥体外系有抑制,因而不会出现手足徐动 等异常运动。
正常上述环路对大脑皮质4区(P)有抑制作用,当此环 路在尾状核(J)处受损时,4区(P)的下行冲动失去抑制性 调节,乃出现手足徐动等运动。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2.辨距不良(dysmetria) 是由于小脑丧失将 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的运动命令相比较 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运动的 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 不到它。
3.眼震(nystagmus) 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 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2)协调运动障碍(incoordination) 表现 为随意运动的协调性障碍,一般上肢较下肢重, 远端比近端重,精细动作比粗大动作影响明显。 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不平稳,这种不 规则运动在动作的初始和终止时最明显,表现为 辨距不良(dysmetria)和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即当运动指向目标时出现明显的震颤。 不能协调地进行复杂的精细动作,即协同不能 (asynergia)。快复及轮替运动异常;书写障碍, 字迹笔画不匀,愈写愈大,称为大写。这些运动 异常组成典型的小脑笨拙综合征。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13.难于抓握和释放,原因是平衡不良,综 合抓和逃避反应的能力丧失。表现为:①尝试抓 时过早地屈肘和腕,致使尚未抓及物体手已拉回; 或在接触到物体时,不能伸腕指或过早地屈指; ②在臂运动时难于继续抓握;③难于判断抓握强 度;④难于不管头或对侧肢体的运动而用一手抓。
14.难于探取物体 ①眼与手不协调;②坐 位平衡不稳;③躯干姿势不稳定;④肩胛带不稳 定。
2)稳定其他部分而集中练习头的控制 对这种患者, 要帮助他稳定时,一个时间内只能集中训练某一部分,否 则难于达到目的。因此如要训练头的稳定,可让他坐在肋 木前的椅子上,双手前伸握住肋木,这样不仅双上肢和肩 被稳定住,双髋亦因采取坐位而被稳定,这时-单练习头 的控制就比较容易。此时可稳定其头,训练眼的不依赖头 的运动,再训练头不依赖躯干的运动。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15.头、口、面控制困难 ①由于不对称的 反射活动和视逃避反应,头控制困难,眼不能回 中线,也难于不随头的运动而运动,故难于作视 固定;②颔偏向一侧;③咬反射过强;④唇、颔 闭合不良,可能伴唇退缩、舌前挺、舌在口内发 生无控制的运动,或紧张不动;⑤流涎;⑥进食 困难,原因是坐位平衡不佳,头控制不良,上肢 控制不佳而不易把食物放入口中,唇、颔闭合不 良,舌运动不协调,难于吞咽,强的咬反射干扰 咀嚼和张口。
一、类型、病灶和病因
临床上可分为小脑性、大脑性、感觉性和 前庭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的类型、病灶和病因 如下表。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一)常见表现 1.协同不良(dyssynergia) 是在运动中主
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导致失去了 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运动分裂; 有反跳现象,原因是对抗肌不能及时地停止协同 肌的活动;交替重复运动时不协调而致轮替运动 障碍(dysdiadochokinesia);由于言语肌的不协 调以致发音模糊、强弱不等和时断时续。言语障 碍主见于小脑型患者。
神经系统常见病症康复
会计学
1
一、定义
手足徐动(athetosis)是在肌张力增高 的基础上出现频率低于2Hz的各种各样的持 续缓慢的蚯蚓样蠕动,可呈现各种奇异的 姿势,主要影响肢体远端,上肢重于下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病因
主要病灶在尾状核、壳核。分娩时缺 氧、核黄疸等引起的脑瘫,脑炎后遗症, 肝豆状核变性,缺氧性脑病,颅外伤等均 可引起。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7)改善视固定。 (8)增强平衡能力。 (9)改善手功能。 (10)改善防御功能。 (11)改善口面功能。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上述之(2)是相当重要的,一些学者认 为此病是由于来自关节、肌梭、触觉等周 围感受器的反馈有缺陷,不能向中枢准确 地反映肢体的真实位置而使肢体不知将位 置确定于何处而于空中游荡引起,因而提 出用人工本体感受器进行生物反馈以协助 治疗。
2)对患者的运动进行反馈,以使之能逐 步减少错误。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2)加强头的控制 头位置的稳定对进食、注视、交 流、手活动和需要平衡的一切活动都很重要。
1)头肩压缩 在身体各部分排列正常的情况下,治疗 师站在患者后面,将头垂直地向双肩连线的中点压缩,可 刺激颈、胸椎的关节感受器,有利于头的控制。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3)发展视固定 让患者经常注视治疗 师在作什么以及谁在与他交谈,以便意志 集中,加强视固定和利用视反馈,不能注 视时要经常提醒。
(4)改善坐位平衡 在坐位上治疗时通 过轻轻的推或拉改变患者的重心引起平衡 反应,先围绕中线作小范围的移动,以后 范围逐步加大。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5)建立站位的平衡 患者站立时可能遇到 的困难是:难于将双足平放地板上;重量可能太 靠后;波动明显的肌张力引起的不稳定使他无法 保持平衡;头部控制不良使平衡困难。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治疗师应先让患者体验和练习怎样把足放在 地板上;怎样将体重向前移到双髋上;头如何移 到中线上与躯干对齐等。在防护下缓慢地小范围 地改变患者的重心,诱发其平衡反应,反过来又 促进患者对头、躯干和肢体进行调节。鼓励患者 环绕中线作一些小范围的活动,给他充分的时间 去体会和作出反应,随着平衡的改善,逐步减少 对他的支持,并让他作较大范围的站位活动。即 使病情严重,几乎全靠轮椅生活的患者,每日也 要练习站立一个短时期,以使他能完成从椅到厕 和从椅到床等的转移。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16.交流困难 原因是唇、舌、软腭不 协调,呼吸控制不良。
17.行为稀奇古怪。 18.如为颅外伤引起的手足徐动样假性 球麻痹综合征,如下表中的假性球麻痹征和 双侧锥体束征。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一)治疗的目的 (1)使患者体验有功能的运动的感觉。 (2)增强患者对其身体部位位置的自知。 (3)发展对头部的控制。 (4)发展将眼和头分离活动的能力。 (5)发展将头和躯干分离活动的能力。 (6)发展姿势的对称。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6)训练行走时的平衡 在站立平衡已建立和 开始训练行走时,治疗师双手放患者双肩或双髋 上,向下进行关节的压缩,促进抗重力肌的伸展, 进一步增加其站立的稳定性。
让患者两足一前一后地站着(左右的距离应接近 正常),练习将体重前移到前方腿,再移回后方腿, 以发展在窄基底上的前后平衡。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4.意向震颤(intentional tremor) 中脑结 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目的 的动作。手和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 接近靶时颤动更明显。
5.失平衡(disequilibrium) 小脑、前庭、迷 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不恰当, 影响坐、站和走路。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二)治疗的方法 1.药物 可试用下列药物。 (1)氟哌啶醇(Haloperidol) 每次0.5~
2mg,一日3次。 (2)地阿诺(Deanol) 每日600mg分3~4
次服。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2.运动疗法 (1)让患者体验有功能的运动
1)起初在治疗师的控制下让患者练习有 功能的活动,在他获得较多的控制后让他自 己进行。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3.生物反馈疗法 能导致全身松弛的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常有效,具体请参阅第 四篇第一章第三节。人工肢体位置侦出器 和人工本体感受器可帮助患者认知自己肢 体在空间的位置,有条件时可以试用。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4.辅助器具的应用 对于颅外伤后引 起的前述的手足徐动样假性球麻痹综合征 者药物常无用,可用相应的矫形器改善其 支持基础的稳定。对于挛缩和畸形可合并 应用系列性夹板和肌腱松解术,但这种手 术不适用于真性手足徐动,因后者关节周 围各肌群经常有扭曲运动。
第四节 共济失调
第四节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ataxia)是因小脑、本体感觉及前 庭功能障碍所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而并非肌 无力,可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肌,引起姿势、 步态和语言障碍。正常时依靠功能完整的小脑、 深感觉、前庭和锥体外系统的参与来完成共济运 动,小脑对完成精巧动作起着重要作用。每当大 脑皮质发出一次随意运动的指令,总是伴有小脑 发出的制动性冲动,如影随形,以完成准确的运 动或动作。上述任何部位的损害均可出现共济失 调。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一)上肢常见的运动型式 1.屈腕、前臂旋前、手指外展、拇伸
和内收(偶尔1指或2指也可能屈曲)。 2.前臂旋后、各指屈曲内收、拇屈曲
内收。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二)下肢常见的运动型式 1.髋屈曲内收、内旋,踝足踮屈外翻,
趾外展。 2.尝试用下肢负重时可引起:①连续
的踏步运动(见于足底触觉过敏时);②严 重的伸肌痉挛伴双足跖屈,继之以完全地 向屈曲坍塌。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3)用轻拍法促进头的稳定 当患者头部有左 右方向不稳定时,治疗师将两手分放于其头两侧 2cm左右处,当患者头偏斜触及治疗师某一手时, 用该手轻拍患者该侧头部使之返回中线;当头有 前后方向不稳定时,治疗师两手改为前后放置, 操作同上。
4)用电子头控装置辅助 可用一种电子仪器, 其固定部分系于患者双肩上,由固定架向上前后 或左右方伸出两个传感器,当患者头偏斜触及一 侧传感器时,仪器发出反馈声和同时发出电刺激, 使患者头返回中线。
必须指出,许多患者即便能行走也不能以双 足靠近的窄基底进行,他们往往用的是两足左右 分开的宽基底,这只能通过训练观察能否克服。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7)手功能的训练 这种患者常见的屈腕常给抓握 带来困难。起初可由治疗师将其腕被动伸展以练习抓握和 释放。以后可试用刺激腕伸肌皮肤表面的方法来刺激伸腕, 但更好的是利用在将向一侧倾倒时上肢的伸肘伸腕的防护 反应来促进(方法见第四篇第一章第一节)。为便于肢体稳 定,起初的抓握训练应在上肢紧靠躯干的位置上进行,成 功后再逐步远离躯干。下一步是训练上肢在运动过程中仍 能保持抓握的能力,然后再练不同用力程度的抓握。成功 后再练习在双上肢前伸的位置上进行抓握和释放,因这种 练习除训练远离躯干的抓握外,还有助于训练身体的对称 和头的控制。对于腕极度屈曲和前臂旋前的患者,可试从 桡侧刺激其伸腕,有时能够成功。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三)运动控制困难的表现 1.难于保持姿势。 2.姿势不对称。 3.难于把头、双手和眼保持在中线上。 4.头躯干和肢体难于排列整齐。 5.难于用上肢负重。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6.难于转移位置。 7.难于把双足平放地板上。 8.难于把双上肢前举。 . 9.难于将骨盆前倾以保持体重于髋前方以利于 坐位平衡。 10.难于在双足上方保持伸髋以利于站位平 衡。 11.难于使眼不依赖于头而独立运动。 12.难于使头不依赖于眼而独立运动。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以上是以小脑型共济失调为主阐述的 常见症状。前庭型者还常伴有眩晕,小脑 型者较轻。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二)各型特点 1.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是皮质下一
个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与脊髓、前庭、 大脑皮质等有密切的联系如下表,它并不 直接发起运动,而是通过对下行运动系统 的调节作用实现其功能。
再让患者双上肢紧贴躯干不动地练习原地踏 步,以使他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控制其髋和骨盆上。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以后再在双上肢紧贴躯干不动的情况下改为 向前和向后踏步,治疗师站在其侧面,两手分别 放在患者胸前和背后2~3cm处交替地进行轻拍: 当患者前倾过大时,用胸前的手向中线进行轻拍; 当向后倾过大时,用背后的手向中线进行轻拍。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 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 量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还可伴有 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1)姿势和步态的改变 表现为站立 不稳、步态蹒跚、两足远离叉开、左右摇 晃不定,并举起上肢以维持平衡,即所谓 躯干性共济失调又称姿势性共济失调,多 见于小脑蚓部病变。上蚓部受损易向前倾 倒,下蚓部受损易向后倾倒,小脑半球损 害时行走则向患侧倾斜。严重躯干共济失 调患者甚至难以坐稳。
三、表现
常见的运动是肩关节交替内收、外展, 远端关节缓慢地伸展屈曲,通常是腕屈曲, 手指伸直,一般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中部发 生,主动用力,焦虑时加重,睡眠和完全 松弛时消失。
四、发病机制
正常大脑皮质对锥体外系有抑制,因而不会出现手足徐动 等异常运动。
正常上述环路对大脑皮质4区(P)有抑制作用,当此环 路在尾状核(J)处受损时,4区(P)的下行冲动失去抑制性 调节,乃出现手足徐动等运动。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2.辨距不良(dysmetria) 是由于小脑丧失将 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的运动命令相比较 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运动的 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 不到它。
3.眼震(nystagmus) 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 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2)协调运动障碍(incoordination) 表现 为随意运动的协调性障碍,一般上肢较下肢重, 远端比近端重,精细动作比粗大动作影响明显。 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不平稳,这种不 规则运动在动作的初始和终止时最明显,表现为 辨距不良(dysmetria)和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即当运动指向目标时出现明显的震颤。 不能协调地进行复杂的精细动作,即协同不能 (asynergia)。快复及轮替运动异常;书写障碍, 字迹笔画不匀,愈写愈大,称为大写。这些运动 异常组成典型的小脑笨拙综合征。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13.难于抓握和释放,原因是平衡不良,综 合抓和逃避反应的能力丧失。表现为:①尝试抓 时过早地屈肘和腕,致使尚未抓及物体手已拉回; 或在接触到物体时,不能伸腕指或过早地屈指; ②在臂运动时难于继续抓握;③难于判断抓握强 度;④难于不管头或对侧肢体的运动而用一手抓。
14.难于探取物体 ①眼与手不协调;②坐 位平衡不稳;③躯干姿势不稳定;④肩胛带不稳 定。
2)稳定其他部分而集中练习头的控制 对这种患者, 要帮助他稳定时,一个时间内只能集中训练某一部分,否 则难于达到目的。因此如要训练头的稳定,可让他坐在肋 木前的椅子上,双手前伸握住肋木,这样不仅双上肢和肩 被稳定住,双髋亦因采取坐位而被稳定,这时-单练习头 的控制就比较容易。此时可稳定其头,训练眼的不依赖头 的运动,再训练头不依赖躯干的运动。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15.头、口、面控制困难 ①由于不对称的 反射活动和视逃避反应,头控制困难,眼不能回 中线,也难于不随头的运动而运动,故难于作视 固定;②颔偏向一侧;③咬反射过强;④唇、颔 闭合不良,可能伴唇退缩、舌前挺、舌在口内发 生无控制的运动,或紧张不动;⑤流涎;⑥进食 困难,原因是坐位平衡不佳,头控制不良,上肢 控制不佳而不易把食物放入口中,唇、颔闭合不 良,舌运动不协调,难于吞咽,强的咬反射干扰 咀嚼和张口。
一、类型、病灶和病因
临床上可分为小脑性、大脑性、感觉性和 前庭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的类型、病灶和病因 如下表。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一)常见表现 1.协同不良(dyssynergia) 是在运动中主
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导致失去了 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运动分裂; 有反跳现象,原因是对抗肌不能及时地停止协同 肌的活动;交替重复运动时不协调而致轮替运动 障碍(dysdiadochokinesia);由于言语肌的不协 调以致发音模糊、强弱不等和时断时续。言语障 碍主见于小脑型患者。
神经系统常见病症康复
会计学
1
一、定义
手足徐动(athetosis)是在肌张力增高 的基础上出现频率低于2Hz的各种各样的持 续缓慢的蚯蚓样蠕动,可呈现各种奇异的 姿势,主要影响肢体远端,上肢重于下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病因
主要病灶在尾状核、壳核。分娩时缺 氧、核黄疸等引起的脑瘫,脑炎后遗症, 肝豆状核变性,缺氧性脑病,颅外伤等均 可引起。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7)改善视固定。 (8)增强平衡能力。 (9)改善手功能。 (10)改善防御功能。 (11)改善口面功能。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上述之(2)是相当重要的,一些学者认 为此病是由于来自关节、肌梭、触觉等周 围感受器的反馈有缺陷,不能向中枢准确 地反映肢体的真实位置而使肢体不知将位 置确定于何处而于空中游荡引起,因而提 出用人工本体感受器进行生物反馈以协助 治疗。
2)对患者的运动进行反馈,以使之能逐 步减少错误。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2)加强头的控制 头位置的稳定对进食、注视、交 流、手活动和需要平衡的一切活动都很重要。
1)头肩压缩 在身体各部分排列正常的情况下,治疗 师站在患者后面,将头垂直地向双肩连线的中点压缩,可 刺激颈、胸椎的关节感受器,有利于头的控制。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3)发展视固定 让患者经常注视治疗 师在作什么以及谁在与他交谈,以便意志 集中,加强视固定和利用视反馈,不能注 视时要经常提醒。
(4)改善坐位平衡 在坐位上治疗时通 过轻轻的推或拉改变患者的重心引起平衡 反应,先围绕中线作小范围的移动,以后 范围逐步加大。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5)建立站位的平衡 患者站立时可能遇到 的困难是:难于将双足平放地板上;重量可能太 靠后;波动明显的肌张力引起的不稳定使他无法 保持平衡;头部控制不良使平衡困难。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治疗师应先让患者体验和练习怎样把足放在 地板上;怎样将体重向前移到双髋上;头如何移 到中线上与躯干对齐等。在防护下缓慢地小范围 地改变患者的重心,诱发其平衡反应,反过来又 促进患者对头、躯干和肢体进行调节。鼓励患者 环绕中线作一些小范围的活动,给他充分的时间 去体会和作出反应,随着平衡的改善,逐步减少 对他的支持,并让他作较大范围的站位活动。即 使病情严重,几乎全靠轮椅生活的患者,每日也 要练习站立一个短时期,以使他能完成从椅到厕 和从椅到床等的转移。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16.交流困难 原因是唇、舌、软腭不 协调,呼吸控制不良。
17.行为稀奇古怪。 18.如为颅外伤引起的手足徐动样假性 球麻痹综合征,如下表中的假性球麻痹征和 双侧锥体束征。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一)治疗的目的 (1)使患者体验有功能的运动的感觉。 (2)增强患者对其身体部位位置的自知。 (3)发展对头部的控制。 (4)发展将眼和头分离活动的能力。 (5)发展将头和躯干分离活动的能力。 (6)发展姿势的对称。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6)训练行走时的平衡 在站立平衡已建立和 开始训练行走时,治疗师双手放患者双肩或双髋 上,向下进行关节的压缩,促进抗重力肌的伸展, 进一步增加其站立的稳定性。
让患者两足一前一后地站着(左右的距离应接近 正常),练习将体重前移到前方腿,再移回后方腿, 以发展在窄基底上的前后平衡。
二、表现和各型特点
4.意向震颤(intentional tremor) 中脑结 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目的 的动作。手和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 接近靶时颤动更明显。
5.失平衡(disequilibrium) 小脑、前庭、迷 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不恰当, 影响坐、站和走路。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二)治疗的方法 1.药物 可试用下列药物。 (1)氟哌啶醇(Haloperidol) 每次0.5~
2mg,一日3次。 (2)地阿诺(Deanol) 每日600mg分3~4
次服。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2.运动疗法 (1)让患者体验有功能的运动
1)起初在治疗师的控制下让患者练习有 功能的活动,在他获得较多的控制后让他自 己进行。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3.生物反馈疗法 能导致全身松弛的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常有效,具体请参阅第 四篇第一章第三节。人工肢体位置侦出器 和人工本体感受器可帮助患者认知自己肢 体在空间的位置,有条件时可以试用。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4.辅助器具的应用 对于颅外伤后引 起的前述的手足徐动样假性球麻痹综合征 者药物常无用,可用相应的矫形器改善其 支持基础的稳定。对于挛缩和畸形可合并 应用系列性夹板和肌腱松解术,但这种手 术不适用于真性手足徐动,因后者关节周 围各肌群经常有扭曲运动。
第四节 共济失调
第四节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ataxia)是因小脑、本体感觉及前 庭功能障碍所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而并非肌 无力,可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肌,引起姿势、 步态和语言障碍。正常时依靠功能完整的小脑、 深感觉、前庭和锥体外系统的参与来完成共济运 动,小脑对完成精巧动作起着重要作用。每当大 脑皮质发出一次随意运动的指令,总是伴有小脑 发出的制动性冲动,如影随形,以完成准确的运 动或动作。上述任何部位的损害均可出现共济失 调。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一)上肢常见的运动型式 1.屈腕、前臂旋前、手指外展、拇伸
和内收(偶尔1指或2指也可能屈曲)。 2.前臂旋后、各指屈曲内收、拇屈曲
内收。
五、手足徐动的评定
(二)下肢常见的运动型式 1.髋屈曲内收、内旋,踝足踮屈外翻,
趾外展。 2.尝试用下肢负重时可引起:①连续
的踏步运动(见于足底触觉过敏时);②严 重的伸肌痉挛伴双足跖屈,继之以完全地 向屈曲坍塌。
六、手足徐动的治疗
3)用轻拍法促进头的稳定 当患者头部有左 右方向不稳定时,治疗师将两手分放于其头两侧 2cm左右处,当患者头偏斜触及治疗师某一手时, 用该手轻拍患者该侧头部使之返回中线;当头有 前后方向不稳定时,治疗师两手改为前后放置, 操作同上。
4)用电子头控装置辅助 可用一种电子仪器, 其固定部分系于患者双肩上,由固定架向上前后 或左右方伸出两个传感器,当患者头偏斜触及一 侧传感器时,仪器发出反馈声和同时发出电刺激, 使患者头返回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