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

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

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

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

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

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

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

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

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

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

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

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

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

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

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

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

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

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

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

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

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

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

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

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

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

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

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

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

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

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石桥村冬季河边村妇淘菜、小战士捉鱼的场景,场面祥和、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B.小说讲究叙事策略,以“我”为叙述者,巧妙地串联几次对话,将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链接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

C.“一毛钱的搅缠”,刻画了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与掌柜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从侧面表现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

D.小说讲述抗战中几位受伤的“战士”的故事,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2)小说中“伙计”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战士”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邻居们
老舍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

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

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

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

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

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

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

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

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

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

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

对此,杨先生始
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

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

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

“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

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

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

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

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

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

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

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

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

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

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

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

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

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

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

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

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

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

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

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

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

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
受还是痛快。

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

他知道这是谁作的。

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

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

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

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象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

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

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

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

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

“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

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B.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蛮不讲理、自作聪明,市兼泼妇的形象。

C.杨先生表面上是“最新式”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是一个旧式读书人,只是加了一些现代小市民的“自以为是”。

D.文章语言诙谐幽默,字里行间带着诙谐的讽刺,讥讽明家夫妇,嘲笑杨家夫妇,但是幽默背后有严肃的悲悯。

(2)老舍的短篇小说结构上具有“集中”“紧凑”的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3)老舍是文化型的伟大的小说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北京的市民社会。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主旨。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丢失的脚步
王开岭
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

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

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

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秤、视自己为棋子了。

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嗵”激起的那种。

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专挑熟悉的“片”跑。

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

这是一盘谁也下不完的棋。

人只能在上面流浪,胡乱移动。

某种意义上,已无真正的“北
京人”“上海人”“广州人”。

无边无际、日夜更新的城市,所有人都变成了它的陌生客。

据说,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入我都忍不住发抖。


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

由于“脚”和“历程”之间的逻辑驰散了,“人生脚步”一词,正丧失其象征性。

城市无法用脚来丈量,人生也不再用脚来记录。

我的办公室同事,人均每日乘车3小时,那是一种天天出差的感觉。

一家伙恶狠狠道:“天天三小时!三小时!他妈的……”
是的,我们最有效的生命时间,虚掷在了路上。

而且,这是纯物理、纯机械的“赶路”,绝无精神活动和审美可能:堵、挤、抢、操、刮擦、焦灼、噪音、污染……整个一皱眉和不断骂娘的过程。

我一直深以为——
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

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

在一座美好之城里,道路系统应在细节上处处体现对行人的体恤,人行道应享有特殊的荣誉和尊严。

那天,我要到马路对面去,一个外地来的朋友正拼命挥手,可附近既无天桥亦无路口,我想了半天,也不知如何跨越几十米天蜇,最后招了辆车,到一桥底再绕回来,跋涉了几公里,才和朋友握上手,真可谓咫尺天涯。

丹尼贝尔说: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选择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

规划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

柳永有过一篇《望海潮》,写宋朝杭州市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读罢,我真有股冲动,恨不得即刻动身,奔赴那座伟大的城池。

那样的户外,你想不挪步都难,会觉得呆屋里是犯罪,走得太急也是犯罪。

不可否认,长安街乃京城最伟大的街。

但真正对漫步发出邀请的是胡同。

其一砖一木都有体温,元素鲜活、细节密集,最具酵母气息和微生物色彩,所遇之人也有趣……重要的是,你能与它对话,一副门礅、春联,一棵槐树和一窝喜鹊,一丛墙头草或一只流浪猫,都是一个有趣的信息体。

而长安街,你就没法交流,它根本不打算和你平等。

那些威风凛凛的建筑体,阴郁僵冷,拒绝握手,拒绝攀谈,只接受瞻仰、服从。

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皆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

“这样的城市非常乏味,它显示的是技术能量,没有灵魂。

”皮埃尔·卡蓝默说。

给双足一块有力量的落点吧。

脚,是要用来走路的。

否则,从肉体到精神皆有“失足”感。

那年,崔永元拉一帮人去搞“新长征”,红旗飘飘,走了趟物非人非的老路。

央视栏目做了期纪录片,讲这群好事者如何折磨自己,如何痛并快乐着。

还发明了个词:“精神足疗”。

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做了次“足底按摩”罢了。

据说疗效不错,很多脚激动得热泪盈眶。

足底穴位那么多,通着那么多的经络和神经元,不治百病才怪呢。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中国城市后发出的“忍不住发抖”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城市不断扩建、无边无际的否定。

B.作者从“同事的抱怨”“和朋友咫尺无法相聚”等生活琐事人手,反思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由表及里,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C.文章善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如“巨石激起的涟漪”比喻了城市猛烈扩张的态势;“威风凛凛”形容出长安街建筑的高大和傲慢。

D.对所谓的“精神足疗”法,作者认为其精神价值实际上相当有限,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为自己所做的“足底按摩”。

(2)综合全文,作者认为“丢失的脚步”是怎样造成的?
(3)文中倒数第三段画线句中“失足”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要求。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

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

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 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

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为了表示同意。

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

“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

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

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

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

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快点跑!”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

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

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

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

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

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

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

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

如果约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

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

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

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

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

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

”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

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

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

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

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

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

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

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文本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公约纳是一个勤劳善良、生活窘迫、孤苦伶仃,悲怆伤痛、无人同情的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

B.马车夫约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

这个低得不能再低的愿望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

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

C.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体为素材,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作主角,反映的却是重大社会问题,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D.《苦恼》就是在讲诉一个悲伤的故事。

悲伤的谈话意味着,不但所谓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不能沟通,即使同为下层社会,沟通同样是不可能的。

(2)有人说《苦恼》这篇小说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小说的结尾,作者给约纳安排了一个倾诉苦恼的对象,于是“约纳讲得入了迷。

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这样的结尾安排有什么样的作用。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丛棣
我一生下来就对一些圆圆的东西感兴趣,譬如我爸爸的光头,在我学走路前那是我最好的玩具,后来被皮球替代了。

由小到大的皮球向前滚动着,一个孩子跟在后面,慢慢地显现出他的天赋异禀。

到了八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一个货真价实的足球,是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

我发誓,那是一个崭新的标准足球,但我只踢了一脚,只一脚它便如出膛的炮弹,再也没有回来。

我一生都在追寻它的下落,为了它,我没再碰过别的足球。

事实上,那个惹祸的足球当时并没有逃走,我记得它还理直气壮地回到原地蹦跳了两下,直至二楼窗口探出一个脑袋。

一个刁蛮的老太婆,她的脸像另一块碎裂的玻璃,我被她的样子吓坏了。

一个黑影趁机从我面前溜走,那个猥琐的家伙弓着身子,回头时一脸的坏笑,他叫小淘,从那以后我只叫他“窃蛋龙”。

我确认“窃蛋龙”怀抱着的不是只恐龙蛋,而是一个足球,一个正在哭泣的足球。

我没命地往前跑,把“窃蛋龙”吓坏了,他试图把球还给我但被我拒绝了,很快我便超过了他。

我听见身后的“窃蛋龙”在哇哇怪叫,他的后面还紧跟着一个手持扫把健步如飞的老太婆……
“窃蛋龙”到底还是跑掉了。

那天镇上的人都看到了,“窃蛋龙”怀抱着足球,像最后一只恐龙,被一个疯狂的女猎人追赶,卷起一路烟尘,一口气跑出了小镇。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回来,反正我是没再见过他,也没再见过我的那个足球。

我还是对圆的东西情有独钟,除了足球。

我开始滚铁环,坡上坡下地玩上个来回,我便长大了。

长大后我干起了修理自行车的行当,在街角挂了个锈迹斑斑的车圈作招牌,远远看去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