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类父母最受孩子尊重
美国学者鲍姆令德研究----四类父母的教养方式

美国学者鲍姆令德研究----四类⽗母的教养⽅式美国学者鲍姆令德研究----四类⽗母的教养⽅式(⼀)权威型在⼤都数的情况下这是最有利于孩⼦成长的抚养⽅法,这类⽗母对孩⼦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对孩⼦的⾏为做出了适当的限制,设⽴恰当的⽬标,并坚持要求孩⼦服从和达到这些⽬标.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孩⼦的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地倾听孩⼦的观点,并⿎励孩⼦参与家庭决策.简⽽⾔之,就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和爱.研究者发现:在这种抚养⽅式下成长的孩⼦,社会能⼒和认知能⼒都⽐较出⾊.在掌握新事物和与别的⼩朋友交往过程中表现很强的⾃信,具有较好的⾃控能⼒,并且⼼境⽐较乐观,积极.这种发展上的优势到孩⼦的青春期仍然可以在孩⼦⾝上观察到.⼼⼆)专制型这种类型的⽗母对孩⼦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的⾏为标准,这些标准和要求甚⾄于不近情理,孩⼦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权利.这种抚养⽅式的特点可以⽤⼀句话来概括,即"因为我说了,所以你必须这样做".如果孩⼦出现稍许的抵触,这种类型的⽗母就会采取体罚或其他惩罚措施.从本质上看,这种抚养⽅式只考虑到了成⼈的需要,⽽忽视和抑制了⼉童⾃⼰的想法和独⽴性.鲍姆令德发现:这种抚养⽅式中的成长的学前⼉童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等负⾯的情绪和⾏为.在青少年期,他们的适应状况也不如权威型抚养⽅式长⼤的⼉童.但是,这类⼉童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与下⾯将要提到的溺爱型和冷漠型抚养⽅式下成长的⼉童相⽐,这类⼉童中出现的反社会⾏为的⽐率要少得多.三)溺爱型这种抚养⽅式的⽗母对孩⼦充满了爱和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孩⼦的社会化任务,他们很少对孩⼦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鲍姆令德发现:这种抚养⽅式下成长起来的孩⼦表现的很不成熟,⾃我控制能⼒尤其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与期望相背时,他们⼏乎不能控制⾃⼰的冲动,会以哭闹等⽅式寻求及时的满⾜.对于⽗母,他们也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和⽆尽的需求,⽽在任务⾯前则缺乏恒⼼和毅⼒.这种情况在男孩⾝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四)忽视型这种类型的⽗母对孩⼦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的态度,他们既不会对孩⼦提出什么要求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的关⼼.他们对孩⼦的成长做的最多的只是提供⾷品和⾐物,或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不会付出努⼒为孩⼦提供更好的⽣活和成长条件.⽗母之所以⽤这样的⽅式来对待孩⼦,可能是因为⽗母⾃⼰的⽣活中充满了⽣存的压⼒或者⾃⼰遭遇了重⼤的挫折或不幸,或家庭关系出现了重⼤问题,或是⾃⼰想要尽情享受⼈⽣,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来照顾孩⼦.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为也可以视为对孩⼦的⼀种虐待,这是对孩⼦情感⽣活和物质⽣活的剥夺.由于与⽗母之间的互动很少,这种成长环境下的孩⼦,出现适应性障碍的可能性很⾼.他们对学校⽣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和⾃控能⼒也很差,并且在长⼤后出现教⾼的犯罪倾向.。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一般来讲,孩子都喜欢关心、体贴、和蔼可亲、爱护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最反感的是严厉粗暴、修养差、不通情达理的父母。
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孩子最喜欢的好父母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特点:不摆父母架子,理解尊重孩子好父母既是孩子的保护者,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他既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又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
好父母是平易近人和宽容大度的,他是孩子心目中能够依靠的一座大山。
父母的豁达、开朗、诚恳、宽厚,能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倾诉机会,当他把心中的苦恼全部告诉父母时,会感到父母宽阔的胸膛是那么温暖、舒适、安全,更激起了孩子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孩子最渴望父母能真正走进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从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
可惜很多父母并不懂得这一点。
他们只关心孩子的生活、成绩,却不去了解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善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罗素在《婚姻革命》中说:“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
”弗洛伊德也说:“一个为父母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夫妻恩爱,父母对孩子慈祥和挚爱,就会在家庭中造成融洽温暖的心理气氛,这样的家庭心理气氛必定会成为孩子身心发育最深厚的土壤。
孩子得到关心和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就会心情愉快,身心皆健;反之则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而营造温馨融洽的家庭气氛其主动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父母手上。
父母的热情、幽默、机智、大度、活力、爱心、富有生活情趣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催化剂。
父母对孩子的抚爱和关怀,势必会毫无遗漏地流入孩子的心田,深深印在孩子的心间。
爱,是永远也不会被忘记的。
根植于“父(母)子情深”基础上的家庭教育,其作用力也许是其他任何一种家庭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杜绝十种言行好父母应是通情达理而不应是“厉害”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
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
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
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
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
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
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
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
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反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溺爱型"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忽视型"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
常见父母教养方式类型

常见父母教养方式类型
大部分父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家庭行为准则、社会交往方式、孩子的健康发展等许多内容,其实从本质上来看,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宽容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性格比较开朗,对孩子做错的事比较宽容。
他们重视孩子的情感体验,认为孩子在成长路上有可能会遇到挫折,故此会给予足够多的支持鼓励,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些小困难。
第二,严厉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会比较强调孩子的行为规范,追求纪律严明,对孩子做错的事会有比较严苛的处罚。
他们认为规矩和礼仪能够让孩子的教养更严肃,让孩子因严明的规范而获得良好的品德。
第三,授权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决定,重视孩子的自主意识,在事情解决时帮助孩子考虑到更多角度,让孩子本人去辨别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不是由他们来替孩子做出决定。
第四,平衡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能够混合上述三种教养方式,会看清孩子实际情况,掌握住家庭行为准则和孩子的健康发展,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多元的指导和帮助,既严格又宽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要求父母拥有良好的调节能力,在结合自身的教育理念、家庭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把握好教养的力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孩子眼中的优秀家长

孩子眼中的优秀家长
孩子眼中的优秀家长通常具备以下品质和行为:
1、爱与关心:孩子能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重视,愿意与家长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2、倾听与理解:家长愿意聆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情绪和需求。
3、言传身教:家长的言行一致,通过自身的行为做示范,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支持与鼓励: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会给予支持和鼓励,相信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
5、引导与教育:有责任和担当,会提供适龄的教育和指导,但不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念和想法。
6、尊重与平等: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权利,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不随意干涉其选择和决定。
7、共同成长:愿意与孩子一起成长,学习新知识,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8、善于沟通:能够与孩子进行愉快而有效的沟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期望。
9、理解个体差异: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会尊重和接纳这种差异,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10、给予自由:为孩子提供适当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探索和创新。
以上品质和行为有助于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对优秀家长的期望也会有所不同。
家长的四种类型

四类不同类型的家长及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爱的结晶,从孩子还没有出生起,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已经产生,每一位做父母都想把自己全部的爱给孩子,给他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规划最完美的人生,可就是这种无私的大爱造就着不同的孩子……每一位孩子出生都是一张白纸,他身上的一笔一划都是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的展现……权威型家长:权威型家长并不是指他事业上有多成功,或者是官有多大,而是在孩子面前他就是权威,他说的话就是真理,做为孩子,你必须听我的。
帮孩子做决定,拿主意,规划人生,孩子只是归属于他的“小傻子”。
在权威型家长下生活的孩子,不能快速成长,可能心理年龄和身体年龄会不一致,遇到困难会被吓到,不知所措,不能培养自己独立的思维,当他有一天要自己面对困难,或者做决定的时候他会不知道怎么下手。
民主型家长:民主型家长和权威型家长相反,他们能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以孩子为主体,遇到事情和孩子商量,让他去拿主意,尊重孩子,遇到困难可以鼓励孩子勇于担当,自己先去尝试解决,推动孩子自己去思考。
这种家长培养的孩子,通常是比较有思想的,有主见。
在关键的时刻他会有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上会自己规划自己的时间,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成正比,可能还会优于同龄孩子。
溺爱型家长:不难理解,孩子的事情父母全包,全部代替。
这类家长太爱孩子了,爱到只让孩子长身体,代替他思想上的成长,爱到最后他什么也不会做,当要自己面对困难的时候只会逃避,或者被困难拿下。
这类孩子很空,通常被自卑包围。
冷漠型家长:冷漠型是指对孩子过于放任,散养,在该给孩子培养习惯的时候放任不管,不给孩子立规矩,自己的事情都自己做。
这种情况下的孩子一般比较独立,自律。
但是通常也会造成孩子两个极端,如果家长文化素养相对高的话,孩子可能还比较好,但是家长如果文化素养不是很高,生活环境也不是很好,完全放任,这类孩子虽然比较独立,但是容易造成没规矩,耽误孩子。
很明显民主型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是比较有利的,很庆幸能在为人母之前接受这样的培训:在孩子0-3岁的时候培养孩子的生活的习惯,这个阶段的孩子急需要有亲子安全感。
心理学家提出的父母教养方式四种类型

心理学家提出的父母教养方式四种类型心理学家提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它们分别是:权威型、放任型、过分保护型和操控型。
这些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教养方式。
权威型父母既有高度的关注和关爱,又有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他们会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同时也会设置适当的限制。
他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尊重、沟通和理解基础上的。
这种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交技能和适应能力。
然而,放任型教养方式与之相反。
放任型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行为和需求漠不关心,缺乏对孩子的指导和约束。
他们常常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和处理问题。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感,无法适应社会环境。
过分保护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过分保护孩子,过度干涉他们的生活和决策。
这些父母通常过分关注孩子的安全和舒适,不愿让孩子面对挑战和困难。
他们会为孩子解决问题,不给孩子任何独立决策的机会。
这种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操控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他们的感受、行为和决策。
这些父母常常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忽视孩子的需求和权益。
他们会给孩子施加压力,要求他们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和标准。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焦虑和抑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权威型教养方式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方式,它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
而放任型、过分保护型和操控型教养方式则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包括自律能力不足、社交困难、焦虑和抑郁等。
因此,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应该注重平衡,既要给予孩子关爱和自主权,又要设置适当的规则和限制。
只有在这样的教养环境下,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发展心理学告诉你,四种父母类型那种最好附案例

发展⼼理学告诉你,四种⽗母类型那种最好附案例⾼考结束,很多城市的录取分数线也都陆续出来了。
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的孩⼦,家长们更多的是接纳和理解,或者⼀起商讨应对和解决⽅案。
⽽也有部分成绩很好的孩⼦,家长⾯对他们的优异成绩后,却是痛苦和糟⼼,这⼜是为什么呢?我⾝边有两个家庭的真实写照,先让⼤家了解⼀下。
家庭A:⾼三男孩18岁,⽗母因为⼯作忙碌,从⼩就放⼿让孩⼦独⽴⽣活,平时也很少去管孩⼦。
因此孩⼦的⾃理能⼒很强,学习⽣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平时成绩名列前茅,⼀直是不⽤⽗母操⼼的好男孩。
这次⾼考也是成绩⾮常理想,录取到上海的重点⼤学是⼀点问题也没有的。
⽽且,去上海上⼤学也⼀直是孩⼦的⼼愿。
正当⽗母热⼼的帮忙选专业的时候,孩⼦却突然告知⽗母,⾃⼰报选了西北⼤学的⼀个另类专业,⽗母⼀查那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孩⼦的成绩低很多,⽽且,⾃从选择专业后,⼉⼦就⼀直称在外打⼯忙碌没有回家。
⽗母打听了其他同学,原来是⼉⼦和⾼中交往的学艺术⼥友⼀同约定了报考西北的⼤学。
⼀直到开学男孩都没有在和⽗母见⾯,⽗母只好到西北的这个⼤学门⼝去守候,才等到了他。
但是⽗母和⼉⼦见⾯,却是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接受了现实。
展开剩余85%家庭B:⾼三男孩19岁,⾮常听话,从⼩到⼤,从吃到穿,从学习到⽣活,⽗母⼀直帮孩⼦安排的妥妥当当,⽽孩⼦学习成绩也⾮常棒,模拟考试更是出类拔萃。
但是今年却是孩⼦第⼆次参加⾼考了。
原来去年孩⼦⾼考后,考了⼀个⾮常好的成绩,被⼀所名校录取了,并且是第⼀志愿第⼀专业录取的。
⽗母⼆⼈欣喜若狂,拿着⼤学录取通知书激动万分,可⼉⼦却是看都不看录取通知书,每天闷闷不乐。
没想到在庆祝孩⼦考试成功的家宴上,在⼤家祝贺孩⼦考了好学校的时候,孩⼦把录取通知书当着众⼈撕得粉碎。
并且恨恨的说:“你们选的学校你们去吧!我不去这个破学校上学。
”平时听话的孩⼦⾃此⼀直情绪激动,不得已⽗母带孩⼦去看了⼼理医⽣,经过⼀番诊疗,孩⼦说出了⼼⾥压抑的话,并且决定重新参加⾼考。
家长教养态度的四种类型

家长教养态度的四种类型家长教养态度是指家长对待子女的方式和态度。
不同家长有不同的教养态度,这种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研究,可以将家长教养态度分为四种类型:严厉型、放任型、忽视型和理性型。
第一种是严厉型家长。
严厉型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注重纪律和规矩。
他们会给孩子制定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
他们常常会倾向于使用惩罚或批评的方式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以期望能够塑造出遵纪守法、自律自立的孩子。
这种家长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孩子有责任感和纪律性,但也可能会导致孩子情绪压抑、自尊心受伤。
第二种是放任型家长。
放任型家长很少对孩子进行限制和约束,他们倾向于任由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来发展。
他们对孩子的行为往往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往往选择视而不见。
这种家长教养方式会使孩子在行为上较为放纵,缺乏纪律性和自律性,对家庭规则和社会准则容易产生违背。
然而,如果放任型家长能够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信任,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也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第三种是忽视型家长。
忽视型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缺乏关注和关心,往往对孩子的需求无动于衷。
他们可能时常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缺乏关注和指导。
这种家长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自尊心受挫,甚至可能发展出消极的行为模式。
忽视型家长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改变家庭环境,提供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
最后一种是理性型家长。
理性型家长对孩子要求合理、对待孩子公平,他们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他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理解孩子的需求,能够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这种家长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家庭和谐的氛围。
理性型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和学习活动。
总结来说,家长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严厉型家长可能会使孩子变得过于压抑和消极,放任型家长会使孩子过于放纵和无纪律性,忽视型家长则会让孩子感受到冷漠和无助,而理性型家长则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小孩十个孝敬父母的行为

小孩十个孝敬父母的行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孩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习和培养的重要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行为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下面我将介绍十个小孩孝敬父母的行为。
1. 尊敬父母的话语:小孩应该尊重父母,避免说出不礼貌或伤人的话语。
在与父母交流时,要用和善的语气,不发脾气,不顶嘴,不随便说谎。
2. 勤劳助父母:小孩可以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整理房间、洗碗、擦桌子等。
虽然这些事情可能很小,但是对父母来说却是一种贴心的关怀。
3. 关心父母的健康:小孩可以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提醒他们按时吃饭、休息,还可以给父母准备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帮助他们保持健康。
4. 尊重父母的意见:小孩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策,不随意违背或抗议。
在做一些重要决定时,可以向父母请教,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5. 学业上的进步:小孩可以努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这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在学校认真听讲、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6. 爱护家务:小孩可以主动参与家务,比如扫地、拖地、洗衣服等。
通过这些家务劳动,不仅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还能培养小孩的独立生活能力。
7. 孝敬父母的财物:小孩应该爱惜父母的财物,不乱花钱、乱买东西。
可以学会节约用钱,理性消费,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8. 尊重父母的隐私:小孩要尊重父母的隐私,不随便翻看他们的日记、手机等个人物品。
在家中共处时,要给予父母一定的私人空间。
9. 关心父母的情感:小孩可以主动关心父母的情感需求,陪伴他们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父母遇到困难或不开心的时候,给予他们温暖和支持。
10. 孝敬父母的节日:小孩可以在父母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等特殊日子里,为父母准备一份礼物或写一封感谢信,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这十个孝敬父母的行为,可以帮助小孩培养起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小孩要时刻记住父母的辛劳和付出,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亲子关系的四种类型及其特点

亲子关系的四种类型及其特点
1、民主型。
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2、专制型。
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
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表示。
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
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
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但也可能使孩子发展自主、少依赖、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
4、溺爱型。
现在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模式,这种模式导致长辈很爱孩子,没有原则的迁就,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很大的障碍。
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长大会处处碰壁,无法在社会立足,人生终将不幸福。
男孩最需要这十种类型的妈妈

男孩最需要这十种类型的妈妈一、善于鼓励的妈妈鼓励的话可能看似微小,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但它们能够在你儿子生命中种下具有良好品格、信守承诺和满怀祝福的种子。
而学龄前男孩更需要大量的鼓励。
当它们上小学后需要改变,其中最关键的是成就需要。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知道他们擅长的和不擅长的。
你要知道如何慷慨赞美男孩子的优点,并对他们的薄弱之处给予真实的反馈。
二、帮助儿子建立自信心的妈妈母亲培养儿子自信心的主要方式就是在儿子小时候尽可能多地给他温暖的关怀、回应、拥抱、赞同和鼓励,让其拥有充足的安全感。
这条纽带为其将来养成学习能力、自我控制和换位思考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合作、相处提供了基础。
对于处在青春期或者已经成年的男孩子来说,最能帮其树立自信心的方法就是对他说“我知道你自己肯定会搞清楚的。
”我们本着尽量少干预的原则,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意识,让他们自己思考决定,从而长成为自信、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如果我们能够时刻牢记这个目标,肯定会受益匪浅的。
然而有时,原本出于好心,我们却绕过了这一过程。
三、克服恐惧的妈妈当恐惧和焦虑成为母亲的主导情绪时,这会使她变得不可理喻。
她往往会过度保护或过度控制,这不仅破坏了健康的母子关系,而且也妨碍了儿子的成长和个性化的发展。
只有我们自己克服了恐惧,才能帮助儿子克服他们的恐惧并生活得更自由。
四、善于聆听和沟通的妈妈任何年龄段的男孩子,不管是5到25岁,还是6到 16岁,甚至更大,他们真正的需要远非被听到。
男性从来摆脱不了这方面的需求——当有话要说,有问题要问,或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时,他们的母亲(和将来他们的妻子)会看着他们,给予充分重视,并用心倾听。
倾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你对我来说很重要,值得为花时间去倾听。
这一点对青少年儿童十分重要。
与男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前后的男孩子)沟通的关键是尽可能谈论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他们影响深远的事物,比如:学校、体育以及朋友。
我们经常喜欢花更多的时间向儿子发指令、训导、说教,告诉他们该如何行事,而不是听他们诉说。
心理学家提出的父母教养方式四种类型

心理学家提出的父母教养方式四种类型在心理学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和研究,他们提出了四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这些不同的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这四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
第一种类型是专制型教养方式。
专制型父母以权威和控制为核心,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对孩子的行为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
他们会给孩子制定详细的规则和要求,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专制型父母通常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完美地完成任务,并且按照他们的期望去做事。
但是,专制型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孩子可能会感到压力过大,无法承受来自父母的过高期望。
此外,专制型父母很少给予孩子自主权和选择的机会,这可能会阻碍孩子的个人发展和自主性。
第二种类型是溺爱型教养方式。
溺爱型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不会限制孩子的行为和要求孩子按照特定的规则去做事。
他们往往会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并倾向于过度保护孩子。
溺爱型父母往往缺乏对孩子的监督和引导,他们往往会让孩子过分依赖自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种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自控能力,无法面对困难和挫折。
第三种类型是忽视型教养方式。
忽视型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和情感表达不够关注,往往忽视孩子的存在。
他们可能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忽视型父母可能会忽视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无法提供孩子所需要的支持和指导。
这种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助,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第四种类型是民主型教养方式。
民主型父母注重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互动和沟通,他们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需求,并鼓励孩子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
民主型父母会给孩子提供自主权和选择的机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
这种教养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民主型父母也需要注意平衡,避免过度宠爱和溺爱孩子。
不同类型的父母与孩子相处模式

不同类型的父母与孩子相处模式在社会的不同阶层、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不同类型的父母与孩子相处模式反映了家庭的教育取向、沟通方式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价值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类型:1.民主型父母:民主型父母是指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的父母。
他们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性,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参与家庭决策。
他们与孩子的互动是基于平等和尊重的,积极倾听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表达给予关注和支持。
这种相处模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亲子之间的信任和沟通。
2.专制型父母:专制型父母是指过度控制孩子行为和思维的父母。
他们对孩子的要求较高,追求完美,常常设定很多规则和限制。
他们往往不允许孩子有自主选择的空间,甚至对孩子过度干预和指导,缺乏对孩子个体差异的尊重。
这种相处模式容易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产生压力和焦虑,以及亲子关系的紧张与疏远。
3.放任型父母:放任型父母是指对孩子的行为和决策缺乏约束和指导的父母。
他们通常不干涉孩子的选择,无论孩子做出怎样的决定,都不予干预。
这种相处模式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纪律和责任感,对事物缺乏准确判断力,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不成熟的行为。
4.平等型父母:平等型父母是指倡导和孩子平等相处,共同决策的父母。
在这种相处模式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明确的权威关系,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这种相处模式强调家庭成员彼此平等地参与家庭决策和问题解决,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家庭中有一定的自治权。
这种相处模式有助于孩子培养自主决策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成人意识。
5.互动型父母:互动型父母是指在家庭中倡导积极互动和交流的父母。
他们注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倾听孩子的问题和需求,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
这种相处模式注重与孩子的情感连接和关系建立,通过互动和沟通来传递家庭价值观和规范行为。
这种相处模式有助于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安全感的建立,增进亲子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家庭教育四大类型范文精选

家庭教育四大类型
1、第一类:专制型家教
这是最严厉的一种家教倾向类型,对孩子的控制度很高,接受度很低。
家长会强加很多的规矩,希望孩子严格遵守,但是家长跟孩子之间开放性的`对话非常少。
家长很少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需要遵守那些规则。
另外,这种类型的家长非常依赖于家长的专制,比如利用体罚的方式来让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
2、第二类:权威型家教
权威型父母又被称作民主型父母。
这种类型被广泛认为是最有效的,最有帮助的一种家教方式。
这一类父母相比来说更加灵活,他们会对孩子有要求,有控制,但是他们同样会接受孩子的想法并积极回应。
他们会设置清晰的规则并且持续性地强化规则,而反过来,他们会去跟孩子解释规则背后的意义。
3、第三类:放纵型家教
放纵型家教被认为是会伤害孩子的家教方式。
这类的家长会积极回应孩子但是很少对孩子有要求。
他们鼓励孩子表达感情,却很少对孩子对行为施以控制。
这种方式,坏处大于好处。
家长设置的规矩非常少,并且没有持续性。
4、第四类:忽视型家教
这一类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一种家教方式。
家长较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他们好像并不是很关心孩子。
抑或是家长被自己的问题已经搞得晕头转向了,他们很难投入精力来表达他们对孩子的爱,并制定规则要求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四大类型】
1。
家长的四种教养方式

家长的四种教养方式为:
第一种:权威型
这是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也可称之为民主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原因,保证孩子能够遵从指导。
权威型父母,会努力“看见”孩子的需求,更多地接纳孩子的观点并给以回应。
他们还会征求孩子对家庭事务的意见。
因此权威型父母能够认识到并尊重孩子的观点,以合理、民主,而非盛气凌人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第二种:专制型
这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教养方式。
通常父母会提出很多种规则,希望孩子严格遵守。
一般他们不会跟孩子解释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强制性迫使孩子去顺从。
孩子顺从便好,不顺从就是直接惩罚。
专制型的父母,往往无法敏感觉察到孩子的冲突性观点,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将他们所说的话当做法律,接受他们所给予的一切(常常他们会过度相信自己,并且认为我都是为孩子好),并尊重他们的权威。
第三种:纵容型
这种教养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溺爱型。
是一种接纳且放纵的教养方式。
这种类型的父母有较少的要求,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但不能够密切监视孩子的行为,很少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坚决的控制。
缺乏规则,无限制满足。
尤其在物质满足上缺少限制。
第四种:未参与型
这是最不成功的教养方式。
父母大量缺席就是典型的未参与。
比如那些父母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完全顾不上管孩子的;还有些父母长期务工在外把孩子
丢给老人的。
它是一种非常放任且具有较低要求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要么会拒绝孩子的要求,要么会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
班主任最喜欢的9类家长

班主任最喜欢的9类家长1. 关注孩子生活习惯的家长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说,只要成绩好,生活能力差算什么,以后我替你雇个保姆。
一到学校大扫除,这些家长生怕累着少爷小姐,自己自愿来当保姆。
但其实,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其实反映了他的责任感,处事的秩序感,以及“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情怀。
古人说,“不扫一室,何以扫天下”。
一般来说,课桌与书包都整理不好的孩子,学习习惯也不好,考试更是丢三落四,在外面补了多少课,成绩还是不理想。
这都是家长忽视孩子生活习惯培养造成的恶果。
2. 倡导孩子遵守规则的家长有些家长对学校出台的各种规章制度,比如穿校服、中午吃食堂、不给孩子带零食、不给孩子佩戴贵重首饰,都持质疑态度。
不但不配合执行,还引领孩子对制度软磨硬抗。
这会给我们教师的管理造成很大困扰。
家长的纵容,会使孩子特别任性,觉得妨碍了他自由的制度都是坏制度。
但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对抗制度会让孩子与群体格格不入,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在学校的心理压力,让他的成长多了很多磕绊。
几年后回过头来看,非常得不偿失。
3. 把公平准则放在心头的家长当孩子犯错或落后时,有些家长会希望通过请老师吃饭小聚、送老师各种国外带回来的名贵礼物来打点。
讲老实话,这给我们老师制造了太多难题。
因为教育有公平的准则,全班四五十双眼睛看着,老师对任何学生有偏爱,都会引发大面积的非议。
家长已经溺爱孩子,如果教师再加入溺爱的阵营,表面上似乎是给孩子一点额外的机会,但从长远上看,是加速扭曲了孩子的心灵,让他有这样的错觉: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规则之外,靠钱来解决。
这离塑造一个向往公平、民主的未来公民有多么遥远?4. 与老师亲密有间的家长有的家长经常私信老师,要帮老师办事,甚至打探老师的家事,希望有机会从老师的家人身上寻找突破口,与老师发展远高于其他家长的亲密关系。
这些做法的目的就一个,就是希望老师能对他家孩子另眼相看,能给与孩子额外的机会。
一般有处事原则的老师对这样“热情过度”的家长是避之不及的。
老师最喜欢四种学生家长

老师最喜欢四种学生家长为人父母以后,养育孩子成为了整个家庭的重心。
等到孩子开始读书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成了父母最关心的问题。
许多家长在和老师交往时总是感觉很困难,但是老师似乎又掌握着自家孩子是否“成绩优秀”的金钥匙。
所以许多家长甚至会“送礼”给老师以求获得教师对自家孩子的特殊照顾。
实际上,有的老师很讨厌送礼的家长,而最喜欢这四种家长:注重孩子的家教问题,孩子乖巧好学的家长实际上,家长做再好,也不如学生自己乖巧好学有效。
学生在学校不惹事、讲礼貌,乖巧好学,成绩优秀。
这样的学生,自然是老师最喜欢的。
如此以来,老师自然也会爱屋及乌喜欢家长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家教问题,注意培养学生好学的品格。
这样的孩子不仅在学校受老师喜欢,就是将来工作,也会很受欢迎的。
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认真负责的家长许多家长都有“我送孩子上学就是为了让老师管孩子,如果我自己能管送孩子去学校干啥”的想法。
遇到这样的家长,老师也很可能只是尽好自己的职责,但绝不会插手学生其他方面。
通俗地说,老师应对这类家长的方法就是“懒得多管”。
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的教育不仅仅只能靠老师,家长也有应承担的责任。
所以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认真负责的家长是比较受老师欢迎的。
能够与老师及时沟通,但不扰乱老师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家长全然将孩子放手给老师与需要老师将涉及孩子的问题都事无巨细交代给父母的家长是两种极端。
很不凑巧,这两种家长都是老师很不喜欢的两种家长。
老师比较喜欢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能够做到及时反馈给老师,与老师及时沟通,但不会扰乱老师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家长。
很多影视作品里都有家长忙事业,连家长会都不给孩子开,最后孩子出现问题的情节。
这其实是很多家长的真实写照。
但是有许多问题是需要老师和家长互相沟通才能解决的。
家长应该与老师保持必要的沟通。
但家长在与老师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间和场所。
老师也有自己的生活,不是并且也没义务二十四小时守在工作岗位上。
父母的选择往往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了解“愛”这个繁体字,就知道“愛”的基本涵义有两个:一是用“心”,二是像“朋友”一样互相尊重。
这一点在对待孩子的时候,也一样。
而这,恰恰是许多父母所忽视的。
如果你不相信,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当孩子闹情绪时,你的反应常常是——第一组“别哭了,妈妈带你去买雪糕吃。
”“来,爸爸带你去动物园,不要再发脾气啦!”“你再这个样子,我就不让你出去玩了!”第二组“你这个样子像个男孩子吗?真丢人!”“你再吵我就打你了!”“你自己做错了事还耍脾气,想挨打啊?”第三组“回你自己的房间吧,等气消了再出来!”“爱哭你就哭个够吧!哭够了再来找我。
”第四组(不理会孩子的情绪反应,喋喋不休地唠叨)“人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嘛。
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会自己照顾自己了。
你想想,爸爸妈妈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根据阳光心理的分析,我们来看看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吧!第一组——“交换型”父母你认为负面情绪有害,所以每当孩子有忧伤的感觉时,你就努力把世界“修补”好,却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是了解和慰藉。
看到父母的这些反应后,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既然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什么我的感觉这么糟?”次数多了,孩子会变得缺乏自信,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很大的压力。
第二组——“惩罚型”父母孩子常常由于表达哀伤、愤怒和恐惧而受到你的责备、训斥或惩罚。
你以为这样不会“惯”出孩子的坏脾气,或者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坚强。
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带来耻辱、被抛弃、痛苦、受虐待,所以对于负面的情绪,孩子是又憎恨又无可奈何。
长大后面对人生的挑战时,孩子会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组——“冷漠型”父母你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既不否定也不责骂,而是“不予干涉”,让孩子自己去找办法宣泄一下或者冷静下来。
因为没有父母积极的引导,一个愤怒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有侵略性,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发泄;一个伤心的孩子会尽情和长时间地哭闹,不知道怎样去安抚自己和舒解自己。
第四组——“说教型”父母你以为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负面情绪就会消失,所以你热衷于滔滔不绝地讲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类父母最受孩子尊重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对于儿童,最擅长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所以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刻。
很多人长大成人后,对父母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感觉,因为既害怕父母的严厉,又感谢父母的良苦用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现在的中国爸爸们不像以前的父亲们,一改严肃的面孔,采用平等、沟通、亲近的方式,得到孩子们的欣赏,加上父亲感情深厚,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着。
哪些父母最受孩子尊重呢?
(一)尊重孩子。
俗话说,尊重别人,就是在尊重自己。
一个做父母的尊重孩子,那孩子也会尊重父母,相互都是有心灵感应的,何况孩子很大部分遗传父母的基因。
尊重孩子不是表现在口头上,最主要是在心里就尊重孩子的意愿,那语言和动作都会表现尊重的气氛。
如孩子在学校受老师批评,而父母就不能又给孩子辱骂一顿:“你这个孩子就是不中用,什么都不好,像个饭桶。
”这样伤及自尊心的话,会招来孩子的反感。
尊重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自尊,不伤及孩子的面子。
(二)理解孩子。
理解一个人,其实就是在关心一个人,同样会得到另一个人的关心。
你理解孩子,其实就是在关心孩子,俗话说,理解万岁,。
作为父母,处处能观察孩子的行为表情,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
如孩子考试考得不是最理想,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要求,作为父母可以理解孩子已经尽力了,鼓励孩子以后继续努力,不像有些
父母给孩子一顿辱骂,这样的父母不受孩子尊重。
理解孩子,其实就是关心到孩子的心窝里。
(三)以身作则。
作为父母能够以身作则,这是在给孩子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的父母是伟大的,是值得每个孩子从内心上去尊重孩子。
以身作则就是用行动在教育孩子孩子,孩子是非常敏感,父母的一举一动就是孩子的示范,随时起着潜默移化的作用。
父母喜欢看书,则要求孩子看书,孩子会欣然接受父亲的意见,否则他会说:“自己不看书,经常玩麻将,可总要别人整天看书写作业。
”
(四)上进心强。
每个人都喜欢上进的人,其中也包括孩子,孩子自己也有虚荣心,他也希望自己的父母不断上进,不断取得成绩。
一个上进好学的父母是孩子的希望,因为上进心是父母取得成功的基础,不断努力的父母是孩子的骄傲,因为每个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不求上进。
如父母每天无所事事,沉迷享受,这样的父母不受孩子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