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DNA分子的遗传基本功能,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相关信息,并发现和提出问题,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奥秘的过程。
具体内容标准: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目标
1.说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认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养成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4.尝试探究遗传变异功能的物质基础,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物质。
(3)通过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学设计中,采用“重温科学家探索实验,重走科学家探索之路”的方法,探索科学家们的实验设计思路、方法、过程和原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方法,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探索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新教材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的东西。
教学设计中,按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一系列提问的形式,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思考,让学生理解“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就是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分别观察它们的作用。
从教学程序上,本节课采用“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索过程―→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的教学程序。
活动设计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探讨“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实验过程蕴涵科学家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
新课标倡导“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科学探究能力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教师以体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为目标和线索,师生共同经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本堂课的教学,教师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首先由“问题探讨”引入对“DNA和蛋白质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的讨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假设和猜想。
接着在艾弗里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教师也是设计了系列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逐步理解实验的过程、思路和方法。
同时,教师也放手让学生自主提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质疑能力。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两个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实验过程分步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既化解了教材难点,也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板书、板图花时多的缺点,增强了教学直观性。
本堂课教师还加强了STS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同位素标记法等技术,让学生明白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作保证。
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教学设计(二)
作者:宋海霞,江苏省泗洪中学教师,本文获江苏省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
设计思想
以“谁是遗传物质”为线索展开教学与讨论,在学生对物质的辩证分析及前人的实验基础上逐步讨论,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敲击学生思维的键盘,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本章第一节,也是研究生物最本质内容的一节,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与需求来看,生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因的研究更是炙手可热,这就奠定了本节内容的基调,学生学习必定带着浓厚的兴趣,教学研究也应该链接科学前沿,把握时代的命脉,这样才能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达到最好的效果。
本节内容在安排上显然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以设问开篇,以物质比较为引子,巧妙适时地组织安排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遗传物质。
2.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3.通过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
2.实验验证DNA与RNA是遗传物质,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3.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解决办法:
(1)通过学生分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使学生确信S型死细菌细胞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再通过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即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等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引导学生明确只有DNA具有转化作用。
(2)通过学生分析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用同位素标记法,明确只有噬菌
体的DNA注入到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分析得出,子代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都是在注入到细菌体内的噬菌体DNA指导下完成的,说明DNA是连续的。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解决办法:
从科学研究方法入手,对每个实验步骤进行分析,尤其要重视第三步和第四步两个实验。
何谓加热杀“死”?杀“死”后的S型细菌还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这里需要从两方面说明,一方面加热的温度一般为60 ℃左右,不能太高;另一方面说明转化因子的结构相当稳定。
另外,在设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思路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最后指出关键是“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启发与学生观察探索相结合。
教学模式
引导探索式
程序是:设疑导入―→探索(建立假设―→讨论验证)―→归纳总结―→反馈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一种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可以产生后代,产生的后代与亲代既有相似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征,说明生物体同时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那么遗传和变异是怎样发生的?生物体内什么物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遗传和变异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科学发展到今天,DNA是遗传物质已经众所周知,不容置疑的了。
你有什么证据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
前人当初的知识积累并没有我们如今丰富,当初大多数人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由此展开了对遗传物质身份的探究和考证。
人们确定遗传物质的前提是明确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
①能复制,在前后代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②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③能控制物质性状和代谢过程;
④能引起可遗传的变异。
分析DNA和蛋白质的结构特点:
1.DNA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能组成多样的结构,储藏多样的信息,DNA的理化性质比蛋白质稳定。
2.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也能组成多样的结构,储藏多样的信息,但理化性质不稳定。
此两点比较已见优劣,但由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DNA的结构,所以需要寻求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理论。
现在我们就跟寻科学家一起来寻找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同时我们还要理解科学家的设计思路和实验设想,并且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进行科学研究时首先遇到的是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问题,这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
历史背景:蛋白质,核酸,谁是遗传物质?
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生物,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答:是蛋白质和核酸。
)
问: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材料做实验合适呢?为什么?
(答:低等的、简单的生物。
因为这样的生物结构简单,含有的遗传物质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容易得出结论,而且繁殖很快。
)
问:你能试着说出几种生物吗?
(像病毒,细菌都可以。
)
(一) 格里菲思细菌转化实验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一种细菌——肺炎双球菌进行了实验。
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S型细菌,它的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的球型菌,可以直接引起人患肺炎和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另一种是R型细菌,它实际是肺炎双球菌的突变型,它已丧失了合成具有保护作用的荚膜,因此它无毒性,菌落粗糙。
1.两种菌落的比较
2
(1)活的R型细菌―→感染小鼠―→健康;
(2)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死亡;
(3)灭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健康;
(4)活的R型细菌+灭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死亡。
问:思考一下,这几组实验,尤其是第四组实验表明什么问题?
(答:无毒性的R型细菌和已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可以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
很好。
这就是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这个实验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呢?
这一“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当时的格里菲思并不知道。
(二)艾弗里DNA转化实验
1944年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做了另外一个实验,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DNA、蛋白质和多糖等,哪个是“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设法以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蛋白质、多糖及无机物,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其结果是,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才转化为S型细菌。
这一结果表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他们的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
思路:他们认为这种转化因子必定由S型细菌提供,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逐一提取,加以验证,若发生转化,则为转化因子,因此他们借助于化学提纯技术,补充了一组实验,即同时加入DNA酶,排除杂质的干扰。
教师强调: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第四组实验中加热是使S型细菌的蛋白质变性,其实DNA并没有失去活性,因此使R型菌发生了转化。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在1952年用T2噬菌体进行了侵染细菌的实验。
T2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
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 所构成的,它侵染细菌时产生一大批与亲本性状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学生活动:思考与讨论如何以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去研究。
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法给DNA和蛋白质做上标记去研究。
问:你是否知道DNA与蛋白质在元素组成上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不同?
(答: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
)
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如果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预期的效果怎么样?
(答:用带有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
用带有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
)
很好,下面我们就看一下实验现象。
(动画显示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
实验现象正如我们预期的效果。
问:你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DNA是遗传物质。
)
此处借助了另外一种化学技术,即同位素标记法,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问:综合上述三个实验,你认为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答:DNA。
)
(四)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RNA也是遗传物质
多媒体展示烟草花叶病毒。
(这是烟草花叶病毒,它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RNA,并不含有DNA,但烟草感染了它以后,叶子上会出现病斑。
)
围绕着这三个实验留下的问题,大家课后讨论一下,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证明烟草花叶病毒中到底是RNA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假设RNA是遗传物质,将RNA与蛋白质分开标记,分别感染烟草;预期效果是RNA可引起烟草叶出现病斑,而蛋白质不能。
) 总结:含有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不含DNA,只含RNA的生物RNA是遗传物质。
生物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是什么?
(答: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用实验的方法找出了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同时还明确了进行科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像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设计的步骤。
思考一下这三个验证性实验在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答:都是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分别去研究它们的作用,尤其是DNA的作用。
) 这就是研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基本思路。
今天我们证实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那么DNA是怎样的物质?在遗传过程中怎样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问题将留给我们以后去研究。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