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桃源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桃源思想
中国古代的正史,被一些学者称为皇家的家族史,虽然把大臣等其它内容囊括进来,总是以皇家的事情为核心进行的,而且文人的诗文与野史成为当时社会历史的有力补充,或者更能真实而不带偏见地反映当时的现实。

向来中原的历史是一个战乱常常发生的地域,原因是天下虽然姓公(非公孙一家),实际上往往是谁的力量大,谁就赢得天下,天下某个时段姓某,所以会在一个时段陷入逐鹿中原的游戏法则中。

频繁的战争让一些爱好宁静无邪生活的人们十分的不安,不断地远离中原核心地段寻找安宁的美好的所在。

于是所谓的世外桃源,秦人村的理想世界出现在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当然这种思想同样影响画师们的艺术创造,不免打上深深的铬印。

真正的世外桃源其实难找的,对于身在尘世的画师来说(往往中国古代的画师其实是文人,官员,将军,甚至直接是皇帝),世外桃源其实往往产生于自己的艺术幻想中,因为画师其实就是神,就是上帝,他或她在宣素的宇宙中,创造世界。

皇帝其实不例外,所谓为君难,也许本来应该更适合干艺术的,却不得不处于九五之尊的位置。

在他的心里其实同样向往秦人村的(帮赵佶心里的想法,宁愿大宋王朝就是一个秦人村,辽金蒙外族最好不知我宋庄的所在,这不是乐得我家天下长久富贵嘛,艺术创作成为大宋的主流活动)。

桃源思想产生的土壤是让人讨厌的争天下战争,它的思想道源从老庄的学说中来,如何获得不受世间的约束而逍遥游于天地间,如何回到本来快乐的婴儿状态,如何抛弃万恶的机心而无心云出岫,如何的作个快乐的的羲皇上人,成为人们心里的追求。

晋代是战乱较为频繁的一个时代段,药酒隐逸思想多从此时代冒出,太多的诗文反映此
种理想,当然竹林七贤中的一些人物其实还是未能逃时代之刑,酒的麻醉只起一时的作用。

在晋代时代出现最为伟大的文人是陶潜,一个官员不恋栈,乐于身处乡间三径松菊围绕,南山面向的八九间茅屋里,过着与农民相近的生活,种豆南山,然后知道自己酿酒,一切尽可能自足自给,实际又是多数处于饥荒贫困状态,只在心中有无限的快乐吧,其实也是欢乐并不常有,只有一、二当为真实的情况。

陶潜的思想影响太多的画师,不仅诗文受影响,画画时总画出一个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的秦人村。

这其实附合中国文人画师的矛盾心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方面有儒家的理想,一方面有享乐的动机,愿意逃避,藏在林下水边,自由潇洒。

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实是很不快乐的。

一个要到南方做官的葛洪最后是弃官成为道人,隐居在罗浮山,使此山成为有人文意味浓郁的文化名山。

元代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反映这一历史的行动,其实亦是元代文人画师心中的理想展示。

无论是元代四家加赵子昂,明四家还是清四僧,扬州八怪,他们的山水画,多数就是心中秦人村的创造,能够让人在视觉欣赏上获得欣然的作品,那里面太多的是奇异的山,流动的水,苍苍的松柏,郁郁的黄花,无论是吴山楚水,巴山夜雨,全部有一个桃源的心境折射在其中。

那里面是白云在岭,或者白云满屋,往往图中总是高士文人,或品茶或栾棋或读书或饮酒或斗诗,做个羲皇上人,获得难言的快乐。

对于失却江山的朱家王孙来说,桃源心境的心灵慰藉更为重要,所以其山水清气虽然十分的郁勃峥嵘,总还是让人放松而有宁静致远的感觉。

石涛画了大量陶潜诗意的作品,亦画了罗浮山系列的作品,千山万山成了这些失落者的寄情所在。

桃源思想和心境,或者画中的意味意境是中国古代山水绘画能够串穿一线的灵魂思想韵味所在,无机心如鸥鹭闲,逍遥游于自由的艺术空间,与严酷的现实毫不相干,仿佛图中的世界不知秦汉,更不用说有魏晋,痛苦的古人,从此类作品中卧游,获得无上的欣然。

附文:《读石溪画--自在的桃源仙境》
石谿对于自然造化的亲近在于一次避难于桃源的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与记忆,所有的禅乐的意味如云烟环绕盘恒以元人渴笔为主汗汗漫漫的画面。

武陵之桃源,避秦之洞天。

佛门的心所安者,烦恼如暴秦,无我自在时,如同身处桃源,心所安时便是佛在心时,一切净境充沛所图之纸面,画非画,成为启示心灵的媒介。

人生如电光泡影,那个永恒的实在得在修行中不断的证悟,画亦成为一种手段,放下时天地无尽地放大,纸面的心迹亦宽广温馨,此是石谿道人画中透露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感觉,充满视觉的禅乐感,不仅仅是画面显示的幽深奇奥的风尚,云雾飘渺的画面如仙境总是让人获取一种莫明其妙的愉乐感,欢乐而离苦海一般。

石谿之画善于用色,微妙幽深,带有一种暖意,熟褐色运用自然,一扫他人常见的寒寂感,深山古寺修行的快乐,会带给其随意的画面不仅仅是幽深的禅理充沛,所造之境深深的底面而有家山的此情可待成追忆,有陶公悠然的南山之想,桃源之意,亦有王维的静境随人意,返景入深林的回光暖色,欣然的禅家意味。

石谿的书法用笔圆转柔和,其水墨作品的笔意同样含蓄温馨,少有粗服乱头,不同如石涛八大等人,画面气象苍茫浑厚,所图之境构成复杂多变,却十分有序而不显杂乱无章,山脉水路交待清楚,其传统之功力深厚,又与其同时代的画人总体风尚相合拍,其心在禅师悟中,其所图之山石松云,林下水边亦俱是禅机。

————————THE END————————
中国古代的正史,被一些学者称为皇家的家族史,虽然把大臣等其它内容囊括进来,总是以皇家的事情为核心进行的,而且文人的诗文与野史成为当时社会历史的有力补充,或者更能真实而不带偏见地反映当时的现实。

向来中原的历史是一个战乱常常发生的地域,原因是天下虽然姓公(非公孙一家),实际上往往是谁的力量大,谁就赢得天下,天下某个时段姓某,所以会在一个时段陷入逐鹿中原的游戏法则中。

频繁的战争让一些爱好宁静无邪生活的人们十分的不安,不断地远离中原核心地段寻找安宁的美好的所在。

于是所谓的世外桃源,秦人村的理想世界出现在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当然这种思想同样影响画师们的艺术创造,不免打上深深的铬印。

真正的世外桃源其实难找的,对于身在尘世的画师来说(往往中国古代的画师其实是文人,官员,将军,甚至直接是皇帝),世外桃源其实往往产生于自己的艺术幻想中,因为画师其实就是神,就是上帝,他或她在宣素的宇宙中,创造世界。

皇帝其实不例外,所谓为君难,也许本来应该更适合干艺术的,却不得不处于九五之尊的位置。

在他的心里其实同样向往秦人村的(帮赵佶心里的想法,宁愿大宋王朝就是一个秦人村,辽金蒙外族最好不知我宋庄的所在,这不是乐得我家天下长久富贵嘛,艺术创作成为大宋的主流活动)。

桃源思想产生的土壤是让人讨厌的争天下战争,它的思想道源从老庄的学说中来,如何获得不受世间的约束而逍遥游于天地间,如何回到本来快乐的婴儿状态,如何抛弃万恶的机心而无心云出岫,如何的作个快乐的的羲皇上人,成为人们心里的追求。

晋代是战乱较为频繁的一个时代段,药酒隐逸思想多从此时代冒出,太多的诗文反映此种理想,当然竹林七贤中的一些人物其实还是未能逃时代之刑,酒的麻醉只起一时的作用。

在晋代时代出现最为伟大的文人是陶潜,一个官员不恋栈,乐于身处乡间三径松菊围绕,南山面向的八九间茅屋里,过着与农民相近的生活,种豆南山,然后知道自己酿酒,一切尽可能自足自给,实际又是多数处于饥荒贫困状态,只在心中有无限的快乐吧,其实也是欢乐并不常有,只有一、二当为真实的情况。

陶潜的思想影响太多的画师,不仅诗文受影响,画画时总画出一个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的秦人村。

这其实附合中国文人画师的矛盾心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方面有儒家的理想,一方面有享乐的动机,愿意逃避,藏在林下水边,自由潇洒。

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实是很不快乐的。

一个要到南方做官的葛洪最后是弃官成为道人,隐居在罗浮山,使此山成为有人文意味浓郁的文化名山。

元代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反映这一历史的行动,其实亦是元代文人画师心中的理想展示。

无论是元代四家加赵子昂,明四家还是清四僧,扬州八怪,他们的山水画,多数就是心中秦人村的创造,能够让人在视觉欣赏上获得欣然的作品,那里面太多的是奇异的山,流动的水,苍苍的松柏,郁郁的黄花,无论是吴山楚水,巴山夜雨,全部有一个桃源的心境折射在其中。

那里面是白云在岭,或者白云满屋,往往图中总是高士文人,或品茶或栾棋或读书或饮酒或斗诗,做个羲皇上人,获得难言的快乐。

对于失却江山的朱家王孙来说,桃源心境的心灵慰藉更为重要,所以其山水清气虽然十分的郁勃峥嵘,总还是让人放松而有宁静致远的感觉。

石涛画了大量陶潜诗意的作品,亦画了罗浮山系列的作品,千山万山成了这些失落者的寄情所在。

桃源思想和心境,或者画中的意味意境是中国古代山水绘画能够
串穿一线的灵魂思想韵味所在,无机心如鸥鹭闲,逍遥游于自由的艺术空间,与严酷的现实毫不相干,仿佛图中的世界不知秦汉,更不用说有魏晋,痛苦的古人,从此类作品中卧游,获得无上的欣然。

附文:《读石溪画--自在的桃源仙境》
石谿对于自然造化的亲近在于一次避难于桃源的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与记忆,所有的禅乐的意味如云烟环绕盘恒以元人渴笔为主汗汗漫漫的画面。

武陵之桃源,避秦之洞天。

佛门的心所安者,烦恼如暴秦,无我自在时,如同身处桃源,心所安时便是佛在心时,一切净境充沛所图之纸面,画非画,成为启示心灵的媒介。

人生如电光泡影,那个永恒的实在得在修行中不断的证悟,画亦成为一种手段,放下时天地无尽地放大,纸面的心迹亦宽广温馨,此是石谿道人画中透露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感觉,充满视觉的禅乐感,不仅仅是画面显示的幽深奇奥的风尚,云雾飘渺的画面如仙境总是让人获取一种莫明其妙的愉乐感,欢乐而离苦海一般。

石谿之画善于用色,微妙幽深,带有一种暖意,熟褐色运用自然,一扫他人常见的寒寂感,深山古寺修行的快乐,会带给其随意的画面不仅仅是幽深的禅理充沛,所造之境深深的底面而有家山的此情可待成追忆,有陶公悠然的南山之想,桃源之意,亦有王维的静境随人意,返景入深林的回光暖色,欣然的禅家意味。

石谿的书法用笔圆转柔和,其水墨作品的笔意同样含蓄温馨,少有粗服乱头,不同如石涛八大等人,画面气象苍茫浑厚,所图之境构成复杂多变,却十分有序而不显杂乱无章,山脉水路交待清楚,其传统之功力深厚,又与其同时代的画人总体风尚相合拍,其心在禅师悟中,其所图之山石松云,林下水边亦俱是禅机。

(家林论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