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竟出自朱元璋之手?但我们都读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竟出自朱元璋之手?但我们都读错
了!
在古装剧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太监手拿圣旨,随即大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其后便是具体的圣旨内容,而开头这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早已成了世人心照不宣的“圣旨格式”,就像写信时会说“见字如晤”、“展信悦”等。
但其实,影视剧中圣旨的书写与宣读仅常见于明清时分,在此之前都有着不同的格式。
例如,唐时诏令一般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颁布,因此所颁行的制书开头通常是“门下”二字,就算是皇帝的即位诏令也多以“朕”开头,如肃宗即位赦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
再如元朝,虽为蒙古族统治,但汉文诏书则用“上天眷命皇帝圣旨”作为开头。
一直到明朝,“奉天承运”这个词才真正出现在帝王诏书上。
《春秋繁露》曾记载道:“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说白了,就是君权神授的意思,即为“奉天”的来源。
“承运”一词则牵扯到邹衍的“五德始终说”。
在邹衍看来,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与五德相关,每个朝代又各代表其中一德,彼此循环往复,兴衰更迭。
至于“诏曰”则起源于秦始皇,众所周知,秦始皇在一统天下后,为了凸显皇权,不仅自称为朕,更定下了“命为制,令为诏”的帝王专属规则。
等到汉朝后,逐步建立其完备的皇帝制度,此后“诏曰”便一直沿用于帝王文书中。
由此可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应为:“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
这也意味着,宣读时不应在中间断句,而应该读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者不断句一口气读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圣旨上因为皇帝是“天子”,因此“奉天”应与“皇帝”齐平,所以书写时,“皇帝”二字换行与“奉天”同排,也就会被误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正式出现在圣旨中,则是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的。
当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建立皇城,其中最为宏伟的朝会大殿被称为“奉天殿”,等到朱棣篡位将明朝京都迁往北京后,便建造了更为恢弘的紫禁城,其中同样也有奉天殿。
据清朝学者研究,“奉天承运”正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
”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奉天承运”四字连用不仅因为“奉天殿”,还因为朱元璋手执的大圭中也刻有“奉天法祖”四字。
既然皇帝衣食住行皆与“奉天”有关,又自称“奉天承运皇帝”,那么代表着皇帝命令的圣旨自然也就变成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直到清朝,依旧沿用。
自古以来,帝王为巩固皇权时常做出许多决策,不论是“朕”的自称,还是圣旨的“标准格式”,无一不代表着帝王权威。
时至今日,虽说封建王朝已然陨落,但对于古代常识的普及与了解仍旧任重道远。
在此,也希望大家在读过这篇文章后,都能记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正确读法,以及它的来源,如此,也算不负这几分时光。
END
感谢你每一个“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