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江西省昌江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江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命题人:何海林(硕士,中学一级教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氏族制度(世袭特权)遭到新的失败。
”这是对哪次改革的评价?()
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柏拉图改革
2.“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戊戌变法
3.九岁的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A.经济改革B.文化改革C.政治改革D.社会习俗改革
4.公元前222年,秦以吴越地为会稽郡,置钱塘、余杭、富春等县.下列有关会稽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B.是该郡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在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地D.有权直接任免辖
区内的县令
5.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6.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伏尔泰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
A.教随国定B.信仰自由C.信仰得救D.因信称义
7.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
"这应是下列哪两人的对话()A.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B.布鲁诺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D.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
8.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
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
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
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材料中的“战争”是指()A.克里米亚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D.十月革命
9.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你从表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
A.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B.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C.俄国逐步实行了现代化D.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10.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1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
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
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12.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
A.改革社会风尚B.吸收世界文明C.发展近代交通D.主张机器生产
13.梁启超说:“我支那4万万余人大梦唤醒,是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200兆之后始也"。
他说的“大梦唤醒”主要是指( )A.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
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反清斗争兴起
C.认识到民族危亡促进了资产阶级救国运动
D.认识到日本比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赴日留学
14.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宣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
人性
15.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
”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
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16.1641年议会向国王呈送的《大抗议书》中说“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行为:已有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王詹姆士一世不经议会同意擅自征税B.国王的行为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C.反映出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力的要求D.君主立宪政体由此确立
17.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
”这表明()
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②护国主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18.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写道:“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材料中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19.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A.英国当时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
B.英王在国家政治中没有实权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目标已基本实现
D.英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制度
20.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
"这是因为()
A.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解放B.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C.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D.英国保持了政局长期稳定
21.英国宪章运动的请愿书提出:“我们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就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
”这表明()
A. 无产阶级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B.工人的愿望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工人的斗争局限于社会经济领域D.工人阶级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2.法国大革命时期,与1689年英国政体相仿的法国政权存在于()
A.1791-1792年B.1789-1792年C.1792-1793年D.1793-1794年
23.马克思说:“历史传统在法国农民中造成了一种迷信,以为一个名叫拿破仑的人将会把一切失去的幸福送还给他们。
"在这一状况下产生的新政权是()
A.拿破仑第一帝国B.法兰西第二帝国C.七月王朝D.斯图亚特王朝
24.法国二月革命不久,路易·波拿巴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的优势当选,广大选民对他寄予的共同希望是()
A.巩固共和政体B.结束动荡,实现稳定C.渴望恢复帝制D.对外侵略扩张
25.著名记者加文在1917年写道:“过去我认为是男人单独支撑了国家,现在我知道,现代国家对男人和女人同样依赖。
"这反映了英国
代议制民主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降低了对财产资格的限制B.逐渐实现了性别平等C.逐渐降低了对年龄的限制D.逐渐削弱了王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29年至1536年,英王亨利八世召集的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宗教改革的法案,被称为“宗教改革议会”。
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摘编自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刘新成《英国都铎王朝议会
研究》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宗教改革议会”在政治、经济上是如何推动宗教改革的?(7分)
(2)根据材料,归纳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宗教改革对英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10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许多原来的城市虽然已变成沓无人烟的荒村,从而被称为“衰败的市镇”,但仍有权选派代表出席会议!而新兴的工业城市虽
人烟稠密,却没有取得选区酶地位,无权派代表参加会议。
……另一方面剥夺了新兴城市的居民的选举权。
——《英国史讲义》材料二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孑{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
——(英)H·T,迪金森《美田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英国议会制度的主要弊端。
(6分)
(2)依据材料二,英国激进分子所面临的政治使命是什么?由此判断,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影响?(12分)
28.(15分)2012年2月12日,是清帝退位100周年,溥仪成为中国的末代皇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1912年中华民国参议院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留居故宫。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将清废帝溥仪逐出故宫,引起反响。
孙中山:“复辟祸根既除,共和基础自固”。
胡适:“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
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
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王东成(现代文史学者):(此事说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一个契约精神的流失,这种契约精神的流失,使中国历史形成了以“权谋”为特色的厚黑学。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说明三人对冯玉祥将清废帝溥仪逐出故宫一事的态度及其理由。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冯玉祥将清废帝溥仪逐出故宫"的历史背景。
(6分)
昌江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1-5ACDDD 6—10BCACB 11-15ABCBD
16-20CBCDB 21—25AABBB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政治上:废除了教廷在英国的权力,确立了英王对国教的统治地位。
(3分)经济上:截断了教廷对英国的经济盘剥;解散修道院,没收教产。
(4分)
(2)特点:依靠王权推动;利用议会立法手段;采取渐进方法。
(6分)
影响:确立了王权至上(强化君主权力);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议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27.(1)弊端:选区分布不合理(或选区议席数分配不合理);新兴工业城市居民无选举权.(6分)
(2)使命:扩大选举权;进行议会改革。
(4分)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2分)影响:扩大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6分) 28.(1)孙中山支持,认为有利于消除复辟祸根,巩固共和。
胡适反对,认为违背国际信义。
王东成反对,认为违背契约精神。
(9分)(2)国民大革命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全国革命形势高涨、民主思想传播与影响等。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