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妇女参与度提升研究——以永州市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研究课题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妇女参与度提升研究 --以永州市为例
学位类型专业硕士
学生姓名
领域名称农村与区域发展
研究方向农村人力资源与战略管理
年级
导师姓名
所属学院
论文工作的
起止时间
年月日填写
1引言 (3)
1.1选题背景 (3)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3)
1.3 相关概念 (3)
2 相关文献综述 (7)
2.1 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7)
2.2 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8)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妇女参与度提升研究——以永州市为例
(文献综述)
1引言
1.1选题背景
随着新时期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妇女逐步成为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村妇女的就业与创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的富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及稳定。
妇女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唤醒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意识,帮助广大妇女树立全方位参与农村建设的理念,切实促进广大农村妇女由农业生产主力军向生产经营主力军的转变,引导妇女自主创业,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手段。
目前,“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妇女占整个农村人口的半数,能否做好农村妇女工作,有效推动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对提高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地方政府应突出政策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引导,有组织、有步骤地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村妇女积极投身农村经济建设,切实提高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化程度。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历史、地理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相对农村男性和城镇妇女,农村妇女在获取创业信息、寻求发展机会等方面,仍处于弱势。
因此,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鼓励引导农村妇女创业致富,使广大农村妇女成为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
东连郴州,南界广东清远,西接广西桂林和贺州,北邻衡阳、邵阳。
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潇水自南至北纵贯全境。
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6′-112°21′、北纬24°39′-26°51′。
南北相距最长245千米,东西相间最宽144千米。
总面积2244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18.02万。
经调查,多种资料显示: 永州市农村妇女已成为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村良好社会风尚的主
要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在民主管理中积极行使权利,成为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不可缺少的力量。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科学”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惠及亿万农民的战略决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人民必须承担的重大历史任务。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妇女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离不开妇女的参于、妇女的智慧和妇女的创新。
因此,分析与研究永州市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在新时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相关理论依据
(1)成人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理论是在满足成人学习这一特定需要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于莎,李盛聪(2013)认识到了正规教育理论的局限性,于是开始研究“成人教学法”,即成人学习理论[1]。
柳士彬(2007)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2]。
John M.Dirkx(2009)认为,以往的学习心理学大多建立在有关动物和儿童学习实验的基础上,不适合于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所以,要科学地说明成人学习,要根据成人的特点与需求,运用一种有机的,具有能动性的心理学理论,而不能照搬儿童教育学运用的心理学理论[3]。
SharanB.Merriam经过理论研究,认为成人学习者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征:(1)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其自我概念将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化:(2)成人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为成人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3)成人学习计划、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等都与其社会角色人物密切相关;(4)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学习目的逐渐从为将来工作准备知识向直接应用知识转变。
由此说明,成人学习者与儿童学习者无论是在学习心理上,学习任务上,还是学习目的上等都有很大差别。
具体地说,在学习心理上,儿童依赖性较强,而成人自主性较强;在学习的认知过程上,儿童主要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而成人主要以生活经验学习为主:在学习任务儿童以身心发展为主,而成人以完善社会角色为主;在学习目的上,儿童是为了未来的生活,而成人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
因此,成人教育应根据成人学习心理的自主性、学习任务的时
效性性及学习目的的实践性等特点而使用不同于儿童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模式与方法[4]。
MacDonald(2011)在成人教育与成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农村妇女教育与培训应根据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较差、教育资源缺乏、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较差及男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等实际情况,以及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学习自主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学习动机时效性和学习目的的实践性较强等特点,开展既要符合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能符合农村妇女的心理特点、满足她们实际需求的一种特殊的成人教育模式与方法[5]。
(2)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女权运动之中,是美国当代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性学的基本内容。
刘军奎(2012)探究妇女受压迫的原因、男女两性不平等关系及妇女解放运动等方面发挥了作用[6]。
20世纪90年代初海外中华妇女学会的学者将Gender译为“社会性别”,并在中外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传入美国。
成青(2011)关于社会性别概念的理解,尽管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但一般都认为,“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
[7]。
赵捷(2014)社会性别理论在承认男女两性存在自然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强调社会文化观念对性别差异的影响,并分析导致两性社会差异的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家庭背景等影响因素[8]。
张幼云(2010)认为,人在自然性别之外,人们还存在着社会性别观念,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规范中形成的性别规范、性别角色、两性的行为方式及男女性别角色差异都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是社会化的产物。
其目的是试图建立社会性别平等的社会运行机制,使男女两性能够平等的占有各种资源,获得均等的生存与发展机会[9]。
王砚蒙(2013)社会性别观念认为,妇女如果能够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能够有效地克服自卑心理和依附思想,开发出自身的潜能,便能促进男女性别平等的实现。
在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导下,本文试图通过教育与培训的途径和手段来帮助农村妇女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与主体意识,提高其生存能力与社会地位,从而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与机会,平等的享有各种社会资源和利益。
此外,社会性别观念还体现在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上[10]。
韩贺南(2014)从传统的“男耕女织”到现在的“男工
女耕”的分工模式是对“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封建思想的再现与复制。
而这种性别分工模式和价值观已经被农村男女所内化,并认为男人一般应承担有报酬的生产和社会政治活动的角色,而妇女则担负着照顾家庭和抚养子女的责任。
因此,在外出务工的家庭决策中往往选择男性外出,而女性留守,并一致认为这种分工模式较为合理[11]。
(3)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
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能力。
若从个体角度分析,是指存在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的那份质量因素之和。
”林道立,刘正良,郑群(2012) 人的才能有先天赋予与后天获得之分,尤其是后天的努力获得是挖掘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而要获得才能就必须进行投资。
由此可见,后天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获得与积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12]。
严建国(2011)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支出而非简单的消费支出[13] 。
于卉(2011)认为,“教育方面的开支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应归为纯粹的消费支出。
”也就是说,教育既是一项消费活动,又是一项投资活动[14] 。
杨丽艳(2011)消费的目的在于为受教育者提供满足,而投资的目的在于受教育者能够从中获取知识和本领,以便将来进一步得到满足,或增加此人作为一个生产者的未来收入。
由此说明,教育投资能够增加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能力等资本存量,能够增加未来的收益,因此,教育属于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其目的在于获得人力资本存量。
这里的成本主要指“机会成本”(即因失业而减少的收入)和“非货币成本”(即迁移的时间成本、体力脑力的支出、心理成本等)。
迁移收益是指“迁移后增加的货币收入和诸如社会关系的改善,个人心理上的满足等这些非货币方面的收益。
”因此,迁移者在做出迁移决策时首先会考虑迁移成本与收益的比例问题[15]。
毋丹丹(2010)在农村家庭中,如果居家迁移的成本高于外出打工的收益,就决定“部分流动,部分留守”,而在这种决策过程中,一般认为男性劳动力外出的收益大于女性,从而使得农村妇女不得不放弃外出的机会而选择留守在家,这也是农村女留守的主要原因之一[16]。
左聪颖,杨建仁(2010)对农村妇女进行教育与培训可以说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由于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偏低,生产技术不高,人力资本薄弱[17] 。
秦永(2010)通过教育与培训以提高农村妇女的知识、技术及能力,从而改善其生存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18]。
1.3.2核心概念界定
(1)农村妇女
是指户籍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或非农业劳动的成年女性(包括未婚和已婚女性),而不管是否居住在户籍地。
农村妇女是农村妇女的上位概念,它包括农村妇女、农村非农村妇女及新生代女性农民。
中国对于妇女发展问题一直是采取积极态度进行可行性战略化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妇女地位的改善,社会角色的转变,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方法,针对女性的发展做了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农村妇女承担着生育和繁衍后代等特殊职能,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据2000年2月《中国人权发展五十年》资料显示,在中国4. 5亿农业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 2亿,占71%,其中2. 1亿是妇女,占65. 6%。
而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纯农业劳动的农村妇女比例为82. 1%,比男性高17. 4个百分点。
大批男劳动力流入城市和乡镇企业,妇女承担了粮、棉、油、菜、果等主导产业的大部分生产任务,创造的产值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50%-60%。
妇女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发挥妇女的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农村建设
本研究的农村建设涉及到:(l)农村经济建设;(2)农村政治建设;(3)农村思想建设。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868年,在马克思给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中曾说道:“每个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参与就没有伟大的社会变革。
”可见女性的发展水平,是一把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子。
因此对于女性问题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世界各地的各类组织中方兴未艾。
Farqubr(1962)研究妇女问题先后实践出几个理论观点:第一,就是针对怎样使妇女摆脱贫困的妇女参与发展专题;第二,针对女性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课题,针对适合女性的小型扶贫项目的调查研究;第三,将女性性别纳入对社会贡献的统计理论体系,旨在消除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根源。
几大观点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妇女地位,妇女生活状态的改善[19]。
Gallagher(2000)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176. 04公顷。
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20],GasPerini (2010)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农村妇女在家庭农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参与到农业各个领域,如农业管理、产品市场开拓、种植科技更新、机械化耕作等方面[21]。
澳大利亚的农业已脱离传统模式发展到现代化高科技占主导的先进自动化模式[22]。
Bloek(2012)农民种田、耕地完全实现了计算机控制,澳大利亚有一种非常现代化的高科技拖拉机,完全依靠是GPS卫星导航在田间作业,与人工操作相比,耕作质量非常高,且省工、省时、省能源。
另外,还有类机器人的喷洒机、施肥机、播种机、抽水机、粉碎机等各式农业机械装备,作业前,只需给机械装备装上备料,输入设定电脑程序模式,然后打开GPS卫星导航系统。
作业机械将会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完成规定的田间作业。
Boek(1980)澳大利亚80%以上的农场完全利用GPS卫星导航系统指挥拖拉机耕作,而操作这些机械的79%以上是农村妇女,这些妇女90%以上是本科学历[23][24]。
瑞典的农业普遍采取家庭式的混合农业生产模式。
全国大约有9万人从事着农业(含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几乎所有农村妇女都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每年农民都必须接受化肥施用、生长剂使用和人工饲料制造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所以农村妇女同样有机会接受农业生产方面的教育培训。
近年来,疯牛病、口蹄疾和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在欧洲的蔓延,对瑞典的农业生产威胁很大。
据研究表明,这些疫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违背自然规律的喂养及种植方式对畜禽、农作物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而引起的[25]。
F. B. Pinion(2007)为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瑞典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全国很多地方建立了核心技术示范培训推广基地,免费为农民提供必要培训和咨询服务,所有农业从业人员包括农村妇女均可轮流入学,广大农村妇女不仅学到了使用有机肥、科学饲养、作物轮作、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来发展生态农业,而且成为瑞典生态农业的主力军,主导瑞典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28][29] 。
2.2 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中国对于妇女发展问题一直是采取积极态度进行可行性战略化研究。
近年来,国
内学者针对妇女地位的改善,社会角色的转变,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方法,针对女性的发展做了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农村妇女承担着生育和繁衍后代等特殊职能,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据2000年2月《中国人权发展五十年》资料显示,在中国4. 5亿农业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 2亿,占71%,其中2. 1亿是妇女,占65. 6%。
而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纯农业劳动的农村妇女比例为82. 1%,比男性高17. 4个百分点。
王洪菊(2010)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妇女则是主体中的主体。
农村妇女是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半边天’。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已出现“男工女耕”现象,大量妇女滞留农村,承担着留守家园和农业劳动的重要责任[30]。
卫勇(2012)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成为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和重要的依靠群体[31]。
张海燕(2010)[32] 江雪铮(2011)农村妇女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中承担着繁重的任务,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家庭和社会稳定等方面也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没有农村妇女的积极参与,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的实现[33] 。
郑小敏(2006)大批男劳动力流入城市和乡镇企业,妇女承担了粮、棉、油、菜、果等主导产业的大部分生产任务,创造的产值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50%-60%。
妇女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发挥妇女的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34] 。
高延春(2007)中国妇女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生力军[35]。
许艳丽(2009)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妇女与男性一样,全面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妇女在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中不段提高自身素质,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36]。
杨海燕(2008)农村妇女作为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占农村劳动力中的65%以上,她们刻苦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积极参加各种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37] 。
郑曦(2007)随着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大批农村男性劳力为增加收入补贴家用,离土离乡,流向中心城市务工赚钱,因社会角色及自身素质等多种原因使得大多数妇女留守在家,而我国长期形成的传统的“男耕女织”的传统耕作方式正慢慢地被“男工女耕”的格局所替代,妇女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农业生产妇女主导化的趋势日益明显[38] 。
王清连(2008)广大农村妇女逐渐成为当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39]。
陈桂蓉(2013)妇女的身份也开始发生转变,由单纯的生产者转变为生产经营的参与人、主导者和助推人。
现代农业
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农民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者,应该成为一个有技术、会管理、懂市场、掌握大量信息、能把生产劳动最大限度转化为资产和资本的生产经营者[40]。
王婷婷(2008)许多农村妇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41]。
袁连红(2011)妇联组织开展的各种有益的学习活动,通过系列“双学双比”活动的培养、扶持起来一大批农村妇女致富骨干,妇女逐渐由单纯的生产者转变成为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导者[42]。
张凤华(2006)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革命斗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的的根本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43]。
刘奉越(2006)新时期,农村中,大量的成年男性劳动力离开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各个行业,妇女成为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己经成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主力军[44]。
李梅(2008)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妇女的比重在全国妇女中很大,占大多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她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不尽相同,也不很突出理想,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也比较多[45]。
龚继红(2007)农村妇女问题是我国妇女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特别是在相对于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
如果农村妇女工作做得不好,那么全国的妇女工作的做好也就无从谈起了[46] 。
梁忠义(2000)认为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农村妇女参加生产经营的比例在农民家庭占大部分,农民夫妻在创造家庭经济收入中,农村妇女个人创造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近一半以上[47]。
刘春生(2014)在家庭经济管理中,八成以上由妇女主持,在生产生活中与丈夫共同管理的家庭,妇女是重要决策者,同时也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48]。
汤生玲(2006)提出妇女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是:一是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妇女的专业组织化程度[49];陈家家(2012)制定扶持政策,多渠道、全方位扶持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养老保险的改革[51] ;卫勇(2012)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农民生活基础设施[52];王彩月(2010)发挥电视网络媒体在宣传教育中的强势作用;七是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53] 。
江雪铮(2011)认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妇女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已越来越突出[54] 。
邹铃(2008)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生力军的农村妇女,却没有得到与男子同等的发展机会[55]。
张琳(2012)必须加强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研究,尤其要从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落实的过程中,要
充分考虑性别差异的实际意义[56]。
董彦龙(2006)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尤其是要加大力度切实解决许多农村女童失学率高的问题[57]。
陈晓华(2006)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要从娃娃抓起[58]。
郭萍(2013)鼓励和帮助农村妇女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进一步拓宽农村妇女视野,增强自信心[59]。
唐卫青(2009)在农村各种活动中要大力宣传和倡导男女平等、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等积极健康向上的新观念,破除小农狭隘意识,增强农民群体团队意识,注重培养农民乐观上进的生活情趣,逐步引导农民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60] 。
叶静波(2012)在促进农村妇女发展过程中,要接纳更多的男性参与农村妇女问题的研究[61]。
王荣(2006)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模式渐渐被打破,城镇流动人口逐年增多,过去单纯依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已改变固有的思想观念,外出打工赚取收入,己经成为农民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的重要手段[62]。
蒋唯恒(2005)我们考量妇女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时,必须将妇女的女性特点与女性意识考虑进去。
只有将妇女的女性意识发挥出来,才能在最根本上使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措施落到实处[63]。
王秀绒(2008)农村妇女长期以来获得的教育资源不足,势必影响和局限妇女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发展视角[64]。
蓝光喜(2007)以家庭生产为单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村妇女,部分对分担市场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市场意识,难以权衡成本、风险和效益,对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循环农业等发展方向了解甚少。
少数妇女无法摆脱小农经济、粗放农业的观念,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规范化和科技化的要求[65]。
王庆华(2013)发展规范完善、带动服务能力强的经济服务组织和富有效率社会服务大环境,是提升农村妇女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关键环节,这些环节在当前却成为农村妇女加快发展的瓶颈[66] 。
钟晓燕(2010)农村妇女目前最缺乏的是技能、信息、项目和资金,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和不对等,使妇女在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中获得的机会和占有的发展资源相对较少,直接造成生产的盲目、被动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欠缺[67]。
唐卫青(2014)通过农村男女性别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研究指出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淡薄,受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农村家庭中仍然存在忽视女童教育的现象,女性基础文化教育的权利受到歧视到导致农村生产力低下,生活方式落后,文化教育不充分,与父权制的思想残余有不能割裂的联系。
如果这样的现象不发生根本性转变,使得她们无法摆脱对男性的依附思想。
在农村应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