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中医内科学腹痛ppt详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九页,共60页。
(七)虚寒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绵绵,时作时休,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形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味。
第五十页,共60页。
若腹痛下利、肢冷脉迟者,为脾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汤。若腹痛兼见呕不能食、肢冷脉微者,此阴寒较甚,可用大建中汤。
第三页,共60页。
历史沿革
腹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历代医书中有“绕脐痛”、“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心腹痛”等称谓。
第四页,共60页。
《金匮要略》初步创立腹 痛的辨证体系。根据腹痛的寒证、实证、虚证创立了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小建中汤等治疗腹痛的有效方剂。
(优选)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第一页,共60页。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第二页,共60页。
腹部又可分为大腹、小腹、少腹、脐腹。 大腹是指歧骨以下肚脐以上的部位。小腹是指脐下正中的部位。少腹为小腹左右两侧。亦有将小腹与少腹统称为小腹者。脐腹为肚脐周围的部位。
第十三页,共60页。
《诸病源候论》认为:“因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第十四页,共60页。
中阳受损,运化失司可见大便溏薄 阴寒凝滞,阳气不行则可见怕冷,踡卧,小便清长之象。 风寒之邪入侵腹中,中阳受损,脾胃气机失调,经脉拘急运行受阻,故腹痛暴作,遇冷痛甚,得温痛减
第八页,共60页。
《寿世保元》将腹痛归纳为寒热虚实四类 《临证指南医案》倡导以“通”为主的治疗方法 《医林改错》、《血证论》创瘀血腹痛新治法
第九页,共60页。
西医学急慢性胰腺炎、胃肠 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 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 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 肠粘连、嵌顿疝早期等以腹 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 本篇辨证论治。
不通则痛
病机特点
第二十五页,共60页。
病理性质
有虚有实
第二十六页,共60页。
病理因素
寒凝、湿热、瘀血、积食
第二十七页,共60页。
类证鉴别
一、腹痛与胃脘痛 胃居上脘,其疼痛部位在胃脘近心窝处。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 胃脘痛多伴嗳气、吐酸、嘈杂或得食痛减,或食后痛增等特征。而腹痛常少有这些症状。
第五十四页,共60页。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首先明确诊断,分清该 病的新久缓急 患者疼痛部位在左少腹,反 复发作已有年余,可见腹痛诊断 成立,且为久痛。明确非外科急 腹痛,而为内科腹痛。
第五十五页,共60页。
第二步:分清寒热、虚实 根据患者腹痛兼面色苍白,畏寒便溏,小便清长,舌淡嫩,脉沉细弱,属虚寒证。又根据患者虽少腹疼痛剧烈,但喜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当为虚实夹杂之徵。
第十九页,共60页。
暴饮暴食,胃纳过盛,脾运不及,宿食内停,气滞中焦,则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宿食不化,浊气上逆则见嗳腐吞酸等;食滞中阻,运化无权则见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第二十页,共60页。
三、情志失调,肝失疏泄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滞、横逆攻脾,肝脾不和,气机失畅,可引起气滞腹痛。
第三十四页,共60页。
(二)辨腹痛性质 寒痛:痛多拘急、腹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痛减。寒实者坚满急痛而拒按,虚寒者痛势绵绵而喜温喜按。 热痛:多痛在脐腹,痛处灼热,或伴有便秘,喜冷饮等症。
第二十三页,共60页。
六、素体阳虚,心脾失养
素体阳虚或腹痛日久,损及脾阳,中阳衰惫,气血不足,血行迟滞,脏腑经络,失其温养,腹痛乃作,其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劳累加重,休息稍减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 心脾两虚,脏腑失养,故见头晕乏力,神疲气短,怕冷,舌淡脉细等症
第二十四页,共60页。
第五十一页,共60页。
演变与预后
黄疸
胆瘅
胰瘅
虚劳
第五十二页,共60页。
预防与调护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饮食须有节制 加强精神调摄
第五十三页,共60页。
辨证实例举要
邓×,男,53岁,××××年3月初诊。 一年来反复左少腹剧烈疼痛,西医诊断为肠粘连,嘱其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遂来中医就诊。观其颜面苍白,表情痛苦,畏寒、纳呆,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扪之腹软,无包Hale Waihona Puke 索状物,苔薄白,舌淡嫩,脉沉弱。
第五页,共60页。
《诸病源候论》将腹痛分为急腹痛与少腹痛,并提出以脉象定病之所在及判断预后,对久腹痛的转归论述颇详。
第六页,共60页。
《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九种心痛病名,在治疗心痛及腹痛的方剂中,包括了温中化瘀、理气止痛等治法,同时还提出熨法、剌法和气功疗法。
第七页,共60页。
金元时期 刘河间将腹痛分寒热两类 朱丹溪以腹痛的新久虚实 来确定治则,还立有“痛忌补气” 之说 李东垣提出“通则不痛”和“痛 随利减”的观点
第四十七页,共60页。
(六)虫扰腹痛 主症特点:脐周腹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胃脘嘈杂,心烦喜呕,甚或吐虫、便虫、腹中虫瘕。 治法:驱除蛔虫,调理脾胃。 方药:宜先用乌梅丸安蛔定痛。
第四十八页,共60页。
若虫结成团,腑气闭结,症见腹部攻撑作痛,呕吐,便秘,矢气,并有虫瘕,苔薄腻或黄腻,脉弦,宜通里攻下,用大承气汤加减。
第十页,共60页。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瘀血阻滞 虫体侵袭 素体阳虚
气机阻滞 脏腑失养
腹痛
第十一页,共60页。
一、外感时邪,脾胃失调
风 寒 暑 热 湿
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邪滞于中
气机阻滞,血运不畅
腹痛
第十二页,共60页。
《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也。”
第三十九页,共60页。
二、治疗要点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为法。但 “通”者,决非单指攻下通利。具体施治时,应视其证候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予以不同的治法。
第四十页,共60页。
新病多实,痛忌补气 久病多虚,宜温宜补 寒实腹痛,慎用攻下 实热腹痛,佐用气药 暴痛在气,通利气机 久痛在血,活血通络
第四十一页,共60页。
三、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一)寒实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形寒肢冷,大便秘结或溏薄,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附子理中丸。
第四十二页,共60页。
如手足逆冷、腹中冷痛、身体尽痛,为内外皆寒,宜用乌头桂枝汤以散内外之寒。 如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邪上逆,宜附子粳米汤,以温中降逆。
第三十五页,共60页。
(二)辨腹痛性质 虚痛:病程经久,痛势绵绵,痛处难以定位,喜温喜按,饥时痛作。 实痛:起病急骤,病程短暂,痛势较剧,痛处拒按,得食痛增,常伴嗳气、呕逆、便秘。
第三十六页,共60页。
(二)辨腹痛性质 气滞:疼痛时重时轻,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并伴有胸胁不舒、嗳气等症,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可减。 瘀血:痛处固定不移,刺痛,拒按,夜间多腹痛加重,常见肌肤甲错,面色晦暗,舌质紫等症。
第四十五页,共60页。
(四)气滞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胀闷不舒,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得嗳气则痛减,遇恼怒则加剧,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第四十六页,共60页。
(五)瘀血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较剧,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第二十一页,共60页。
四、跌仆创伤,络脉痹阻
跌仆创伤 腹部手术
脏腑经络受损
气血瘀滞
第二十二页,共60页。
五、蛔虫侵袭,脐腹受扰
蛔虫内扰肠胃,以致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故腹痛时作时止。痛时辗转不安,痛止如常人,蛔虫扭结成团,阻于肠道,传化不行则腹痛剧烈,不矢气,不大便,并可扪及虫瘕包块。
腹痛
第十七页,共60页。
恣食辛辣厚味,酿生湿热,湿遏热结,气机阻滞,传导失司而致脘腹胀满者,可见疼痛拒按,伴有便秘或便而不爽,舌黄腻,脉滑实之症。
第十八页,共60页。
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寒湿留滞,气机阻滞,通降失常,故腹痛暴作,常伴恶心呕吐,手足逆冷,腹中雷鸣之症。
第四十三页,共60页。
(二)实热腹痛 主症特点: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焦黄起刺或黄腻,脉沉实有力。 治法:泄热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第四十四页,共60页。
(三)食积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胀满,嗳腐吞酸,厌食泛呕,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
第三十七页,共60页。
(三) 辨腹痛部位 痛在大腹,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 痛在少腹,多为厥阴肝经之病 痛在小腹,多为肾与膀胱受病 痛在脐腹,喜吐清水,多为虫扰
第三十八页,共60页。
(四)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拍摄腹部平片,必要时还可做腹腔镜探查及腹部CT检查,纤维胃镜、胃肠道摄片、腹部B超、肝肾功能检查、大便常规、大便隐血、血沉、癌胚抗原等。
第十五页,共60页。
若感受暑热之邪,或兼湿邪与积滞内结于中,腑气不通,而致腹痛者,因暑热之邪易伤津耗液,可见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若兼积滞,又可见恶心呕吐,腹胀纳呆等症 舌红,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
第十六页,共60页。
二、饮食不节,邪滞中焦
恣食辛辣厚味 过食生冷 暴饮暴食
邪滞中焦
第三十二页,共60页。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腹痛缓急 辨腹痛性质 辨腹痛部位 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第三十三页,共60页。
(一)辨腹痛缓急 1.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发因素,或伴有寒热,或伴有呕吐,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 2.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引起。
四、腹痛与痢疾、霍乱、癥积 痢疾之腹痛与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冻同见; 霍乱之腹痛往往卒然发病,上吐下泻互见; 癥积之腹痛与腹内包块并见,但有时也可以腹痛为首发症状,须注意观察鉴别。
第三十一页,共60页。
类证鉴别
五、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外科腹痛,一般先腹痛,后发热,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部位局限,压痛明显,常伴有肌紧张或反跳痛 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 胎、产有关
第二十八页,共60页。
类证鉴别
二、腹痛与胁痛 胁痛的疼痛部位在一侧或二侧季肋下,很少有痛及脐腹及小腹者,故不难与腹痛鉴别。
第二十九页,共60页。
类证鉴别
三、腹痛与淋证 淋证之腹痛,多属于小腹,并伴有排尿窘迫,茎中涩痛等症。
第三十页,共60页。
类证鉴别
(七)虚寒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绵绵,时作时休,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形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味。
第五十页,共60页。
若腹痛下利、肢冷脉迟者,为脾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汤。若腹痛兼见呕不能食、肢冷脉微者,此阴寒较甚,可用大建中汤。
第三页,共60页。
历史沿革
腹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历代医书中有“绕脐痛”、“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心腹痛”等称谓。
第四页,共60页。
《金匮要略》初步创立腹 痛的辨证体系。根据腹痛的寒证、实证、虚证创立了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小建中汤等治疗腹痛的有效方剂。
(优选)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第一页,共60页。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第二页,共60页。
腹部又可分为大腹、小腹、少腹、脐腹。 大腹是指歧骨以下肚脐以上的部位。小腹是指脐下正中的部位。少腹为小腹左右两侧。亦有将小腹与少腹统称为小腹者。脐腹为肚脐周围的部位。
第十三页,共60页。
《诸病源候论》认为:“因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第十四页,共60页。
中阳受损,运化失司可见大便溏薄 阴寒凝滞,阳气不行则可见怕冷,踡卧,小便清长之象。 风寒之邪入侵腹中,中阳受损,脾胃气机失调,经脉拘急运行受阻,故腹痛暴作,遇冷痛甚,得温痛减
第八页,共60页。
《寿世保元》将腹痛归纳为寒热虚实四类 《临证指南医案》倡导以“通”为主的治疗方法 《医林改错》、《血证论》创瘀血腹痛新治法
第九页,共60页。
西医学急慢性胰腺炎、胃肠 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 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 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 肠粘连、嵌顿疝早期等以腹 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 本篇辨证论治。
不通则痛
病机特点
第二十五页,共60页。
病理性质
有虚有实
第二十六页,共60页。
病理因素
寒凝、湿热、瘀血、积食
第二十七页,共60页。
类证鉴别
一、腹痛与胃脘痛 胃居上脘,其疼痛部位在胃脘近心窝处。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 胃脘痛多伴嗳气、吐酸、嘈杂或得食痛减,或食后痛增等特征。而腹痛常少有这些症状。
第五十四页,共60页。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首先明确诊断,分清该 病的新久缓急 患者疼痛部位在左少腹,反 复发作已有年余,可见腹痛诊断 成立,且为久痛。明确非外科急 腹痛,而为内科腹痛。
第五十五页,共60页。
第二步:分清寒热、虚实 根据患者腹痛兼面色苍白,畏寒便溏,小便清长,舌淡嫩,脉沉细弱,属虚寒证。又根据患者虽少腹疼痛剧烈,但喜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当为虚实夹杂之徵。
第十九页,共60页。
暴饮暴食,胃纳过盛,脾运不及,宿食内停,气滞中焦,则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宿食不化,浊气上逆则见嗳腐吞酸等;食滞中阻,运化无权则见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第二十页,共60页。
三、情志失调,肝失疏泄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滞、横逆攻脾,肝脾不和,气机失畅,可引起气滞腹痛。
第三十四页,共60页。
(二)辨腹痛性质 寒痛:痛多拘急、腹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痛减。寒实者坚满急痛而拒按,虚寒者痛势绵绵而喜温喜按。 热痛:多痛在脐腹,痛处灼热,或伴有便秘,喜冷饮等症。
第二十三页,共60页。
六、素体阳虚,心脾失养
素体阳虚或腹痛日久,损及脾阳,中阳衰惫,气血不足,血行迟滞,脏腑经络,失其温养,腹痛乃作,其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劳累加重,休息稍减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 心脾两虚,脏腑失养,故见头晕乏力,神疲气短,怕冷,舌淡脉细等症
第二十四页,共60页。
第五十一页,共60页。
演变与预后
黄疸
胆瘅
胰瘅
虚劳
第五十二页,共60页。
预防与调护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饮食须有节制 加强精神调摄
第五十三页,共60页。
辨证实例举要
邓×,男,53岁,××××年3月初诊。 一年来反复左少腹剧烈疼痛,西医诊断为肠粘连,嘱其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遂来中医就诊。观其颜面苍白,表情痛苦,畏寒、纳呆,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扪之腹软,无包Hale Waihona Puke 索状物,苔薄白,舌淡嫩,脉沉弱。
第五页,共60页。
《诸病源候论》将腹痛分为急腹痛与少腹痛,并提出以脉象定病之所在及判断预后,对久腹痛的转归论述颇详。
第六页,共60页。
《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九种心痛病名,在治疗心痛及腹痛的方剂中,包括了温中化瘀、理气止痛等治法,同时还提出熨法、剌法和气功疗法。
第七页,共60页。
金元时期 刘河间将腹痛分寒热两类 朱丹溪以腹痛的新久虚实 来确定治则,还立有“痛忌补气” 之说 李东垣提出“通则不痛”和“痛 随利减”的观点
第四十七页,共60页。
(六)虫扰腹痛 主症特点:脐周腹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胃脘嘈杂,心烦喜呕,甚或吐虫、便虫、腹中虫瘕。 治法:驱除蛔虫,调理脾胃。 方药:宜先用乌梅丸安蛔定痛。
第四十八页,共60页。
若虫结成团,腑气闭结,症见腹部攻撑作痛,呕吐,便秘,矢气,并有虫瘕,苔薄腻或黄腻,脉弦,宜通里攻下,用大承气汤加减。
第十页,共60页。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瘀血阻滞 虫体侵袭 素体阳虚
气机阻滞 脏腑失养
腹痛
第十一页,共60页。
一、外感时邪,脾胃失调
风 寒 暑 热 湿
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邪滞于中
气机阻滞,血运不畅
腹痛
第十二页,共60页。
《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也。”
第三十九页,共60页。
二、治疗要点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为法。但 “通”者,决非单指攻下通利。具体施治时,应视其证候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予以不同的治法。
第四十页,共60页。
新病多实,痛忌补气 久病多虚,宜温宜补 寒实腹痛,慎用攻下 实热腹痛,佐用气药 暴痛在气,通利气机 久痛在血,活血通络
第四十一页,共60页。
三、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一)寒实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形寒肢冷,大便秘结或溏薄,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附子理中丸。
第四十二页,共60页。
如手足逆冷、腹中冷痛、身体尽痛,为内外皆寒,宜用乌头桂枝汤以散内外之寒。 如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邪上逆,宜附子粳米汤,以温中降逆。
第三十五页,共60页。
(二)辨腹痛性质 虚痛:病程经久,痛势绵绵,痛处难以定位,喜温喜按,饥时痛作。 实痛:起病急骤,病程短暂,痛势较剧,痛处拒按,得食痛增,常伴嗳气、呕逆、便秘。
第三十六页,共60页。
(二)辨腹痛性质 气滞:疼痛时重时轻,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并伴有胸胁不舒、嗳气等症,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可减。 瘀血:痛处固定不移,刺痛,拒按,夜间多腹痛加重,常见肌肤甲错,面色晦暗,舌质紫等症。
第四十五页,共60页。
(四)气滞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胀闷不舒,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得嗳气则痛减,遇恼怒则加剧,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第四十六页,共60页。
(五)瘀血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较剧,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第二十一页,共60页。
四、跌仆创伤,络脉痹阻
跌仆创伤 腹部手术
脏腑经络受损
气血瘀滞
第二十二页,共60页。
五、蛔虫侵袭,脐腹受扰
蛔虫内扰肠胃,以致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故腹痛时作时止。痛时辗转不安,痛止如常人,蛔虫扭结成团,阻于肠道,传化不行则腹痛剧烈,不矢气,不大便,并可扪及虫瘕包块。
腹痛
第十七页,共60页。
恣食辛辣厚味,酿生湿热,湿遏热结,气机阻滞,传导失司而致脘腹胀满者,可见疼痛拒按,伴有便秘或便而不爽,舌黄腻,脉滑实之症。
第十八页,共60页。
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寒湿留滞,气机阻滞,通降失常,故腹痛暴作,常伴恶心呕吐,手足逆冷,腹中雷鸣之症。
第四十三页,共60页。
(二)实热腹痛 主症特点: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焦黄起刺或黄腻,脉沉实有力。 治法:泄热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第四十四页,共60页。
(三)食积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胀满,嗳腐吞酸,厌食泛呕,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
第三十七页,共60页。
(三) 辨腹痛部位 痛在大腹,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 痛在少腹,多为厥阴肝经之病 痛在小腹,多为肾与膀胱受病 痛在脐腹,喜吐清水,多为虫扰
第三十八页,共60页。
(四)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拍摄腹部平片,必要时还可做腹腔镜探查及腹部CT检查,纤维胃镜、胃肠道摄片、腹部B超、肝肾功能检查、大便常规、大便隐血、血沉、癌胚抗原等。
第十五页,共60页。
若感受暑热之邪,或兼湿邪与积滞内结于中,腑气不通,而致腹痛者,因暑热之邪易伤津耗液,可见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若兼积滞,又可见恶心呕吐,腹胀纳呆等症 舌红,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
第十六页,共60页。
二、饮食不节,邪滞中焦
恣食辛辣厚味 过食生冷 暴饮暴食
邪滞中焦
第三十二页,共60页。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腹痛缓急 辨腹痛性质 辨腹痛部位 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第三十三页,共60页。
(一)辨腹痛缓急 1.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发因素,或伴有寒热,或伴有呕吐,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 2.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引起。
四、腹痛与痢疾、霍乱、癥积 痢疾之腹痛与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冻同见; 霍乱之腹痛往往卒然发病,上吐下泻互见; 癥积之腹痛与腹内包块并见,但有时也可以腹痛为首发症状,须注意观察鉴别。
第三十一页,共60页。
类证鉴别
五、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外科腹痛,一般先腹痛,后发热,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部位局限,压痛明显,常伴有肌紧张或反跳痛 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 胎、产有关
第二十八页,共60页。
类证鉴别
二、腹痛与胁痛 胁痛的疼痛部位在一侧或二侧季肋下,很少有痛及脐腹及小腹者,故不难与腹痛鉴别。
第二十九页,共60页。
类证鉴别
三、腹痛与淋证 淋证之腹痛,多属于小腹,并伴有排尿窘迫,茎中涩痛等症。
第三十页,共60页。
类证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