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全能专项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全能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理解
1.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⑥而不求偿⑦。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⑧以书,遂⑨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
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墙上打洞。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⑥佣作:被雇佣劳作。
⑦偿:报酬。
⑧资给:资助。
⑨遂:终于。
⑩大学:有学识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邻居有烛而不逮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怪而问衡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①第一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_____其父,父不在, ___________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_______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
”
[1]把课文补充完整。
[2]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3]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外类文阅读。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卜算子·咏梅”中____________是词牌名,____________是题目。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她”指__________,赞颂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4. 阅读短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①,人咸易②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③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寝陋:相貌丑陋②易:轻视③迩:近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调:___________________ (2)劳: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咸:___________________ (4)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有弗记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①无丝竹之乱耳
[5]用甲文语句回答。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5. 课外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东游:到东方游说。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原因,缘故。
以:以为,认为。
去:距离。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日中:正午。
及:至,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
汝:你。
知:同“智”智慧。
为,同“谓”,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盘盂(_____)沧沧凉凉(_____)
[2]理解句子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______________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______________
(3)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
(4)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哪句话说明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很复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匡衡苦学
[汉]刘歆
匡衡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
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③大姓④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⑦以书,遂⑧成大学⑨。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逮,及.达到。
②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③邑人:同县的人。
④大姓:大户人家。
⑤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⑥佣:做工。
⑦资给:资助,供给。
⑧遂:于是,就。
⑨大学:大学问家。
[1]下列词语中的“逮”与“邻居有烛而不逮”中的“逮”意思相同的是()
A.私逮刑讯
B.狗逮老鼠
C.逮捕犯人
D.力有不逮
[2]“主人怪问衡”主人“怪”的原因是()
A.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B.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C.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D.(匡衡)勒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3]结合上下文和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匡衡身上,你发现了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楚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用“自相矛盾”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示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和《示儿》中的“王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行诗展示了一幅滚滚黄河入海,气势磅礴;两岸高山巍峨,直耸入云,雄伟壮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行诗写出了南宋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怀、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当时朝廷的愤愤不满。
(6)老百姓所期盼的“王师”干什么去了呢?
林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了我们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________________。
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yì)世为通好也⑥。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
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⑧。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⑨。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删改)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文学家。
②洛:洛阳。
③通:通报,传达。
④我是李府君亲: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李府君指李元礼。
⑤仆:我,古代谦称。
⑥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过去我的祖先仲尼(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老子)为师,这样看来,我家和您家世世代代友好往来。
⑦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⑧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
⑨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孔文举说自己是李元礼的亲戚的理由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2]“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字面意思是“我猜想您小的时__________”,言外之意是说陈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文言文,你认为孔文举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内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尺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1]给下面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履()遂()宁()度()
[2]解释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置:________ 度:_______ 操:_______ 坐: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与理解。
围魏救赵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①/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军,而/孙子②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④于魏也。
”田忌/从之。
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⑤。
①刑余之人:受过肉刑,身体不完整的人,孙膑曾受膑刑。
②孙子:这里指孙膑。
③罢:同“疲”,疲劳,疲乏。
④收弊:坐收挫败的结果。
⑤梁:魏定都大梁,故亦称“梁”。
[1]田忌想要直接带兵去援救赵国,孙膑给了他什么样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一下“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与理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ɡ)信度,无自信也。
”
注释:履:鞋子度(duó):测量度(dù):量的尺寸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反:_____ 宁: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至之市而忘操之。
[3]“郑人买履”是一个____故事,这个故事告诫我们_______。
请再写出两个类似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4]“之”的意思有:①助词②代词,代替人或事物③代词,这、那④
往,请给下面句中“之”的选择正确的意思。
至之市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理解。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_______》。
[2]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惠:①受到的好处。
②智慧。
③敬词。
甚聪惠(________)
[3]读下面的句子,停顿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为设果,果有杨梅。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为孩子带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B.孩子给孔君平摆上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1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
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失汲道(____)①失去②找不到
(2)三军皆渴(____)①都②一起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
15. 古文阅读。
短文(一)
晏子使楚
晏子将①使楚。
楚王闻②之,谓左右③曰:“晏婴,齐之习辞者④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⑤?”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⑥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⑦?’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⑧晏子酒。
酒酣⑨,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
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⑩,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注释)①将:将要。
②闻:听说。
③左右:身边的人。
④习辞者: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
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⑥缚:捆绑。
⑦坐:犯罪。
⑧赐:赏赐,给予。
⑨酒酣: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
⑩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也叫枸橘。
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这样。
得无:莫非。
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
短文(二)
晏子使楚(节选)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我读完上面两篇短文共用了_____分钟,我了解到文段(一)《晏子使楚》是_______文,我一眼看到文段(二)《晏子使楚》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阅读两篇短文,我发现短文(一)和短文(二)讲到了相同的内容:楚王当着晏子的面_________。
在短文(一)中晏子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类比,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楚王的面子,又维护了国家尊严。
短文(二)中“_____________”这句话和短文(一)中的类比意思一样。
[3]读完两篇短文,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阴险狡诈
B.能言善辩
C.勇敢大胆
D.不畏强权
16. 课外文言文阅读。
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①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
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②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
(注释)①恐:担心②遽:(jù)立即,匆忙。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见人裳尾为火所烧(____)①为了②因为③被
(2)欲言恐君性急(____)①欲望②想要③贪欲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见之已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之道
B.吾欲之南海
C.皮之不存
D.人非生而知之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我道君性急,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文中加点字“走”的古义是_____,今义是__________。
(2)下列各句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A、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跟着太阳跑,追赶上了太阳。
)
B、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跑到,就在大道旁渴死了。
)
C、化为邓林。
(变成了一片桃林。
)
(3)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运用了什么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课内阅读我最棒。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吾盾之坚(_____)吾矛之利(______)或曰(______)弗能应也
(______)
[2]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