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七年级上册期中生物期中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市七年级上册期中生物期中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实验课上,同学们正在学习使用显微镜,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小莉觉得光线有点暗,她选择用④的凹面镜进行对光
B.小蔡试图通过转动③来找到物像
C.小詹切换高倍镜后,通过调节②使物像更清晰
D.小婷在视野中看见有黑色污物,她断定①中有污物
2.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位置黄粉虫光照温度湿度纸盒左半侧20只明亮15℃适宜纸盒右半侧20只阴暗30℃适宜
A.左右两侧黄粉虫的数量可以不同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D.左右两侧可以湿度不同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一山不容二虎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4.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蚯蚓能疏松土壤B.水质污染造成赤潮
C.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D.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
5.下图表示细胞构成生物体的流程,1、2表示生理过程,a-f表示结构层次,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有性生殖过程中,a表示受精卵
B.叶片表皮和人体皮肤都是通过2形成的组织
C.1最重要的变化是遗传物质复制并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
D.c和e由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而成
6.图 A、B 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细胞分裂的描述错误的是()
A.动植物细胞分裂是都是细胞核先一分为二
B.植物细胞分裂最后是在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与细胞壁
C.动物细胞分裂最后是在两核之间产生新的细胞膜
D.细胞分裂形成的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7.在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某重金属含量如下表所示,则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生物体A B C D E
某重金属浓度/ppm0.0570.5158560
A.A→E→C→B→D B.D→B→C→E→A
C.A→C→B→D→E D.E→D→B→C→A
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五条食物链
B.最长的食物链是草一►食草昆虫一►青蛙一►蛇
C.该食物网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D.如果蛇遭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增多
9.如图是生态系统几种生物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B.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C.图中有3条食物链
D.太阳能是图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根本来源
10.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光照对豌豆的影响,在两个花盆里种了豌豆,并设计实验如下表。

花盆阳光温度水
A向阳光20℃充足
B暗室30℃充足
在这个实验中,你认为应该改正的错误是()
A.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向阳的地方B.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暗室里
C.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同一温度的环境中D.两个花盆浇的水不应该同样充足
11.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光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在潮湿的培养皿里放上绿豆,并设计如下实验(见下表)。

在该实验中,你认为应该改正之处是()
A.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暗室里B.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向阳处
C.两个花盆浇的水不应该同样充足D.两个花盆应放在同一温度环境中
12.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衣藻、水绵都属于淡水藻类B.苔藓植物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
C.卷柏、贯众属于裸子植物,可以药用D.一粒玉米就是一个果实
13.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只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其主要原因是()
A.植物矮小,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B.体内无输导组织
C.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D.不能开花、结果
14.下列全为单细胞的一组生物是
A.酵母菌、草履虫、变形虫、向日葵
B.酵母菌、衣藻、眼虫、草履虫
C.酵母菌、猫、眼虫、衣藻、变形虫
D.衣藻、油菜、变形虫、草履虫
15.我们常见的生物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但生物圈中还有一些肉眼很难看见的单细胞生物,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B.都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大多数生活在水域环境中D.都是对人类有害的生物
16.观察如图,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该图表示植物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B.①到②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
C.③和④所示的细胞群属于不同的组织
D.④可以进一步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组织
17.如图是细胞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
..的是()
A.过程①表示细胞分裂B.过程①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C.过程②表示细胞分化D.过程②的结果形成了组织
18.某学习小组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观察到如甲图所示的视野,其原因是装片制作过程中某一步骤操作不当所致,不当操作最可能出现在图乙中的( )
A.步骤1 B.步骤2 C.步骤3 D.步骤4
19.下表中细胞结构与功能搭配错误的是()
选项细胞结构主要功能
A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B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合成有机物
C液泡内含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D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A.A B.B C.C D.D
20.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氮是植物重要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控制氮进出植物细胞的结构是①
B.③是洋葱叶肉细胞有而动物肌肉细胞没有的结构,与光合作用有关
C.细胞中的遗传物质——DNA不是全部存在于④中
D.凉拌黄瓜时会腌制出很多的水,这些水主要来自⑥
21.用光学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物镜甲、乙进行组合,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部分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物像如下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当图 1 中的物镜由甲转换到乙后,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多,视野变暗
B.图 2 中 a、b 两个步骤滴加的液体分别是生理盐水和碘液
C.图 3 中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颜色深是因为其中含有染色体
D.图 3 中口腔上皮细胞叠加是在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
22.某同学选取生长旺盛的盆栽斑叶植物进行探究。

先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选取一片较大的带白斑的叶片(B区是白斑区,其余部分是绿色的),进行如下处理,A处主叶脉用小刀切断,再将它移至阳光下数小时,然后摘叶、脱色、漂洗、显影、观察现象,该实验可以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
A.水和叶绿体B.叶绿体和阳光
C.水和阳光D.水和二氧化碳
23.如图表示用天竺葵“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实验的部分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部分遮光的实验操作不必要,因为已经进行了暗处理
B.部分遮光后放阳光下照射10分钟
C.酒精脱色使叶绿素溶解于大烧杯内水中
D.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24.如图是蚕豆叶片横切示意图,其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包括()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⑤C.②③⑦D.②③④⑥⑦
25.在图叶片结构示意图中,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A.①B.②C.③D.④
26.我国被誉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下列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A.苹果树B.肾蕨C.松树D.葫芦藓
27.已知某种植物分布广、适应力强,且能积累油脂,是生产新能源——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料。

它们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属于
A.种子植物B.蕨类植物C.苔藓植物D.藻类植物
28.如图所示为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观察示意图,据图回答。

(1)请将上图按正确操作步骤排序__________
(2)b图中滴的液体是______,c 图中解剖针“轻涂几下”的目的是______。

(3)显微镜视野中,番茄果肉细胞最外层的结构[1]是______,若进行染色,则染色最深的结构是[ ]______
29.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变成蓝色的那部分叶片切下一细条,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内变蓝的部位是()
A.上、下表皮B.导管C.叶肉D.叶脉
30.如图表示光合作用示意图,则图中表示二氧化碳是
A.①B.②C.③D.④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3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下图为滇池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及其相互关系。

据图回答:
(1)除图中所示成分外,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包含_________部分和分解者。

(2)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

滇池金线鲃与水生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

(3)在该生态系统中,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能够沿_________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健康。

因此,我们要严格控制有毒物质的排放。

(4)滇池金线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中国濒危特有鱼种。

若数量进一步减少,会导致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32.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缺少分解者和____________。

(2)图中与鼠有直接关系的食物链有____________条。

(3)若此生态系统的土壤遭到有毒物质的污染,草和狐相比较,体内有毒物质较多的是____。

(4)该生态系统中,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将____________。

一段时间后,草的数量又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

33.图是绿色植物的植株、花、果实、种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今年的连续干旱使我省农作物受灾严重,农作物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根茎叶中的管道一________运输到植株各处的。

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_________区。

(2)甲图中的①是由丁图中的_____ (填序号)发育而来的,而乙图中的⑤子房壁将来发育成丙图中的_________(填序号)。

(3)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丁图中,胚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填序号)。

与玉米种子的胚相比,菜豆种子的胚中有两片_______(填名称),而玉米种子中只有一片。

34.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清扫学校的植物园时,发现墙角潮湿的废旧花盆下面有许多鼠妇,当他们拿起花盆时,鼠妇会迅速爬走。

据此,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

实验装置、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结果:
环境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明亮潮湿0只1只2只0只2只
阴暗潮湿10只9只8只10只8只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

(2)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捕捉的鼠妇处于长期饥饿状态,它的运动能力会减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作用弱,释放的能量少。

(4)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应如何处理这些鼠妇?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分析】
题图中:①目镜,②粗准焦螺旋,③细准焦螺旋,④反光镜,⑤物镜,⑥遮光器。

【详解】
A.反光镜能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A正确。

B.通过转动②粗准焦螺旋来找到物像,转动③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的更加清晰,B错误。

C.③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C错误。

D.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D错误。

故选A。

2.C
【分析】
对照实验是只有一个因素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

【详解】
本实验是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温度。

所以在设置对照时,除温度这个变量不同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而表格中不仅是变量温度不同,而且光照有明亮和阴暗,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应该把纸盒左半侧明亮修改为阴暗,只有变量温度不同。

故选C。

【点睛】
本题通过探究考查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掌握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3.C
【详解】
试题分析:A、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A正确;B、“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D、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D正确;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A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
A、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是对环境的影响,A正确。

B、水质污染造成赤潮,鱼虾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给捕捞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是环境影响生物,B错误。

C、荒漠地区干旱缺水,不适于植物生长,因此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是环境影响生物,C错误。

D、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是对阴暗环境的一种适应,D错误。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5.B
【分析】
细胞分裂是细胞数目的增加。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由图可知:1细胞的分裂、2细胞的分化;b、d是组织、c、e是器官、f是系统。

【详解】
动物与人体结构层次在某些方面与植物物体相似,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的,所以在有性生殖过程中,a表示受精卵,故A正确;叶片表片属于保护组织,人体皮肤是器官,故B 错误;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在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首先染色体要完成复制加倍,复制后分成形态、数量完全相同的两等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使新细胞内的染色体和原来细胞内的染色体形态、数量保持不变,1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染色体复制并均分到子细胞中,故C正确;c和e是器官,都是由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而成,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动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的特点,器官的概念。

6.C
【分析】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

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图:。

从图中看出新形成的细胞和原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

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

【详解】
动、植物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都先进行自我复制,然后平均分成两部分,所以都是细胞核先一分为二,A正确。

植物细胞分裂末期是先形成新的细胞膜,再产生新的细胞壁,B正确。

动物细胞分裂末期是在原来细胞中间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新的细胞,C错误。

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数量自我复制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D正确。

【点睛】
掌握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

7.C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某重金属浓度(ppm)从少到多依次是A.0.05→C.0.51→B.7→D.58→E.560。

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结构是A→C→B→D→E。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组成和生物富集现象。

8.D
【分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草→兔→鹰,A错误;根据选项A的解答可知: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B错误;有些生物可以捕食多种生物,可以位于多条食物链上,C错误;如果蛇被大量捕杀,那么短时间内,青蛙会因天敌数量减少而数量会增加,D正确。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成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食物链的书写等知识,这些内容都是考试命题的热点。

9.D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①②③④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

B.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B错误。

C.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即①→②→③,C错误。

D.生态系统中太阳能是所有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D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是解题的关键。

10.C
【分析】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通过分析该生物小组设置的对照实验组中发现,该对照实验中有两个变量,一个是光,另一个是温度。

这样的话,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就不能说明仅是光的原因所导致的。

因为温度也是变量,也可能是温度所导致的,实验也就没有了说服力。

所以要探究光对豌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应只有一个变量那就是:光照,应该把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同一温度的环境中,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试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11.D
【分析】
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本题探究的是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光是这组对照实验中的变量。

【详解】
设置对照实验时,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本实验探究光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的唯一变量是阳光,其他条件则应相同。

但表中出现了两个变量:阳光和温度,所以温度应该相同。

因此改正成两个花盆应放在同一温度环境中。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要学会设置单一变量。

12.C
【分析】
(1)藻类植物多种多样,有单细胞的,如衣藻等,有多细胞的,如海带、紫菜等,其结果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2)苔藓植物无根,起固着作用的是假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植株矮小,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其生殖离不开水。

(3)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了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其生殖也离不开水。

(4)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且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其生殖过程不需要水。

【详解】
A.藻类植物多种多样,有的生活在淡水中,如衣藻、水绵等,A正确。

B.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起固着作用的是假根,B正确。

C.卷柏、贯众都是药材,它们有了根、茎、叶的分化,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蕨类植物,C错误。

D.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玉米粒的种皮和果皮愈合在一起,不易分开,所以一粒玉米就是一个果实,D正确。

故选C。

【点睛】
只要熟练掌握了几种类群的植物的主要特征,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3.C
【详解】
试题分析: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它的受精必须借助于水,由于卵的成熟,促使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的破裂,精子游到颈卵器附近,通过破裂的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而与卵结合,其受精离不开水,因此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蕨类植物有输导组织,所以植株长得高大,靠孢子繁殖,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原叶体的腹面上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可见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因此蕨类植物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受精过程,进而知道其生殖离不开水,都适于生活在阴湿处。

14.B
【分析】
常见的单细胞的生物有衣藻、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眼虫等,整体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能够完成呼吸等生理活动。

【详解】
A.向日葵是多细胞种子植物,是多细胞生物,A错误。

B.酵母菌、衣藻、眼虫、草履虫都是典型的单细胞生物,B正确。

C.猫是多细胞动物,C错误。

D.油菜是多细胞种子植物,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题关键明确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征。

15.D
【分析】
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详解】
A.单细胞的生物结构简单,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故A正确。

B.单细胞生物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能独立生活,故B正确。

C.单细胞生物多数生活在水中,故C正确。

D.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有利:鱼类饵料、净化污水等,有害:危害健康,造成赤潮等,故D错误。

故选:D。

16.D
【分析】
(1)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2)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