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

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

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

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

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

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

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

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

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

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

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恹弧箕服,实亡周国。

”(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

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

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

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

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

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

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

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

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

“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

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

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

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

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

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

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

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

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

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节选自刘汉杰《历史上的“谣谶”》)
1.与“谣谶”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B.C.D.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童谣最有可能成为谶谣“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相信已知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谶纬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
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⑤。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注】 ①醮:jiào,改嫁。

②: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

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⑤虫流: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

此处指死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明言教何碎 碎:琐碎
B.从事白其书司隶? 白:报告
C.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援:靠山
D.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 密:暗中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李密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奉事以孝谨闻 ②周门人方之游夏 ③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④有暇则讲学忘疲 ⑤乃迁汉中太守 ⑥数使吴,有才辩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

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

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玉楼春(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
杏花红处青山缺。

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8、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分)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

(分)A.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B.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C.惨淡经营 苦心孤诣 筚路蓝缕D.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B.欧洲环境和卫生组织绿色真相基金会近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工作场合吸烟将导致不吸烟同事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长12%至19%。

C.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
,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D.好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这个阵地来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靠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来完成。

16.下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构图要素,并阐述其寓意。

(5分)
六、作文(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钱钟书夫妇将几百万元的稿费全部捐赠清华大学,建立基金会,而且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有人问:为何?答曰:“好读书。

”杨绛先生在百岁寿辰时不搞庆祝活动,拒绝所有采访,她说:“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人们发现,他们从未参与过“中华脊梁奖”等奖项的评选,但他们恰恰才是真正的中华脊梁。

结合材料中的内容,自主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参考答案
1.B(强加因果)
2.A(B项,偷换概念,②③两段重点分析的是童谣更容易成为谶谣的两点原因。

C项,将这种思维系统化的是邹衍和董仲舒两人。

D项,以偏概全,“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只涉及了人为因素中“人为作谣,以图成谶”的部分。


3.D(A项,据第②段,除因童谣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

B项,据第④段,并非根本原因,只是原因的一种。

C项,据第⑤段,“用天事解释人事”“规劝、提醒当政者”是邹衍学说的内容。

4.D(密:李密。


5.A(①表孝顺,④表治学勤奋,⑤表不受重用。

这三项均与“有才干”无关。


6.D(“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

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中没有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

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7.翻译:
①(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去讲学,忘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师”、“方”各1分,大意1分。


②我的辛酸悲苦,不单是蜀中人士和二州长官所看见和明白知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辛苦”、“牧伯”、“鉴”等关键词2分,递进句式“非独……,……”1分,大意1分。


③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他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敌”、“碎”各1分,大意1分。


8、答案:花木繁盛,花香阵阵,景色美好。

渲染洛阳满城春色,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

旅途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驿舍偏僻寂静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

(每点分)赏析:欧阳修的这首《玉楼春》是离别词,写得既深婉又层深,既含蓄又充满激情,堪称言尽而意永的佳作。

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在的满城春色的地方。

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

“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

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

“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春天飘荡在空中,随处可见。

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

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在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

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

作者只写旅途一瞥,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

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

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在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

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

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

词至此戛然而止。

11.(1)E、C(选E给3分,选C给2分,选B给1分;选A、D不给分。

)(解析:A、不能暗示来人真实身份;B、目的并非单一;D、无法判断莫谷青看出王景文又在让棋。


(2)①弈棋如做人,棋道为上,荣辱其次。

(人与人之间重在交流,赢输其次);②对他人尤其是暂不如已的人,应有宽容与爱惜的精神;③不受权势约束的人格的独立。

(士可杀不可辱的傲岸是棋道的精髓之一。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共6分)
(3)①酷爱棋艺,为与弈棋高手切磋,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渡江而来;②心性浮躁,棋力不低,但锋芒毕露,不知内敛;求胜心切,强行用出险招,导致处于劣势;处于劣势时心头焦急,胸中气血翻滚,无法自已;③心性傲岸,不愿接受对方的故意相让,数月后再度渡江弈棋;④道义为上,在得知王景文因自己而被赐死后,也饮鸩自尽而不苟活。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4)第一种观点:主人公是王景文。

①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在王景文一方;②文章实际上是以王景文的命运起伏
为线索来组织小说情节的;③对其他人尤其是对莫谷青的精彩描写有力烘托了王景文这一核心人物形象;④对王景文的描写,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王景文明明早知对方身份,却不为苟利而将其出卖,凸显出作者要彰显的精神。

(每点2分,共8分)
第二种观点:主人公是莫谷青。

①莫谷青是最早出现的人物,因为这个人物展开了情节;②莫谷青的两次到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莫谷青的自杀又把小说推向了高潮;③对王景文形象的刻画,有力地烘托了莫谷青的形象,凸显了他们之间的志同道合;④莫谷青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突出了作品的主旨,莫谷青的以棋道为上、超越政治对立的行为为作者所欣赏。

(观点明确,没观点扣2分;结合文本论述合理,每点2分,共8分)
12. C【解析】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地经营筹划。

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

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孤诣,独自达到的境地。

筚路蓝缕
13.B【解析】A 项句式杂糅;“突出……的原则”与“以……为原则”杂糅,C介词缺失,“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应为“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警觉性”,D“实现”“效果”搭配不当。

14.B【解析]首先根据语境,侧重点应该落在“新”字上,不应该“新、旧(基本职能)”并行,所以C项应该排除;然后再看“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这两句话的逻辑顺序,“发挥……作用”是手段,“实现……传承”是结果,而A、D都把这种逻辑关系颠倒了,排除A、D。

所以答案为B。

15.
思乡诗是一位游子,归雁、落叶,天涯、家书,让人无奈又感伤。

闺怨诗是一位少妇,缺月、征衣、弱柳、残梦,让人怜惜又惆怅 。

边塞诗是一位侠客,大漠、孤烟、羌笛、鸿雁,让人振奋又彷徨。

咏史诗是一位老叟,乌衣巷、秦淮河、后庭花、石头城,让人怀念又感伤。

(修辞1分,内容2分)
16.构图要素:“70”,“1945-2015”,“V”字的长城图案,5只飞翔的和平鸽。

(2分)
寓意:数字“70”与时间“1945-2015”组成标志性符号,衬以长城图案组成代表胜利的“V”字,体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七十周年的主题,也表明中华民族组成钢铁长城,共同抗敌,取得了胜利
(1分)。

图案上方五只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和平鸽由远及近展翅飞翔,表现对和平的向往(1分),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在血与火的洗礼后重生,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或:象征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飞向未来。

)(1分)。

作文
审题:钱钟书夫妇这样的英才“才是真正的中华脊梁”可作为材料的核心观点,可联系鲁迅先生对民族的脊梁的论述,加以表述。

除此而外,材料中的不图虚名只“好读书”、不为名利所累只过自己的“平静的生活”等,都是较好的立意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