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词语积累与运用(过关训练)(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1 词语积累与运用
过关训练
(2021·江苏南通市·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性的人。

比如前几天西风到了,那天早上我醒的时候是冻着才醒过来的,我看着纸窗上的颜色比的淡了,我也听见窗外的风声,吹着一棵枣树上的枯叶,一阵一阵的掉下来,在地上卷着,沙沙的发响,有的飞出了外院去。

我因此就想起这西风,冷醒了我的梦,吹散了树上的叶子。

那一天我就差不多发愁了,甚至起来。

②我的思想——如我有思想——永远不是成系统的。

我可以把我的思想比作树上的叶子,时期没到,不会掉下来;到时期了,再要有风的力量,就只能一片一片的往下落;大多数也许是已经没有生命了的,枯了的,焦了的,这叶子实用是绝对没有的;我的思想,也是与落叶一样的无用,至多有时有几痕生命的颜色就是了。

③感情,真的感情,是难得的,是名贵的。

感情,先天的与后天的,是一种线索,一种经纬,把原来分散的个体织成有文章的整体。

但有时线索也有破烂与的时候。

所以一个社会里必须有新的线索继续的产出,才可以保证这组织大体的完整并充满力量,有时生产力特别加增时,我们就有机会推广。

我们现成的组织,因为我们知道创造的势力与破坏的势力,建设与溃败的势力,上帝与撒但的势力,是存在的。

这两种势力是在一架天平上比着,我们的运命永远是在天平上称着。

④真的感情,真的人情,是社会组织的基本成分。

初起也许只是一个人心灵里偶然的震动,无论怎样的微弱,总会产生及远的波纹;如若唤得起同情的反应,原来细的便拼成了粗的,原来弱的便合成了强的,原来脆性的便结成了韧性的,像一缕缕的苎麻打成了粗绳似的;原来只是微波,现在掀成了大浪,()。

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往常长吁短叹涣散同时
B.经常长吁短叹松散并列
C.往常唉声叹气松散并列
D.经常唉声叹气涣散同时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原来只是一股细水,在山罅里的,现在流成了滚滚的大河,向着无边的海洋里流着。

B.只是山罅里的一股细水,原来;现在流成了滚滚的大河,向着无边的海洋里流着。

C.原来只是山罅里的一股细水,现在流成了滚滚的大河,向着无边的海洋里流着。

D.原来只是山罅里的一股细水,向着无边的海洋里流着,现在流成了滚滚的大河。

3.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
B.鲤鱼科学家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C.《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
D.“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曾说,假如我能活到60岁除了献给祖国、学校各20年,剩下的20年献给妻儿——哪有什么假如啊!
4.请根据第③段概括“感情”线索对于社会的作用。

【答案】
1.A
2.C
3.B
4.连接个体成为整体,保证组织完整有力,平衡多种社会势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往常:指往日的一般情况;平素。

经常:副词,常常,时常。

语境是把今天纸窗上的颜色和以前纸窗上的颜色对比的,所以选“往常”。

长吁短叹:意思是形容发愁的神情。

唉声叹气:意思是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根据语境“我就差不多发愁了”,后面应该选“长吁短叹”。

涣散:分散,不集中。

松散:不紧密,不集中,不紧凑。

语境修饰的是“线索”,选“涣散”合适。

同时:同时代,同一时候,同时发生。

并列:是指排名顺序,不分高下。

语境是“创造的势力与破坏的势力,建设与溃败的势力,上帝与撒但的势力”,是指两者之间的同时存在的,所以想选“同时”。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首先根据句式相同的原则,结合文中的“原来只是微波,现在掀成了大浪”句式,可排除句式不相同的BD;再根据文中“原来细的便拼成了祖的,原来弱的便合成了强的,原来脆性的便结成了韧性的,像一缕缕的苎麻打成了粗绳似的”这几个句子的结构,可知都是偏正结构的,“在山罅里的”应该换成定语放到句子中才符合句式特点,据此排除A。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项和文中都表示插说;
A.标明作者;
C.用在副标题前或解释说明;
D.表示话题转换。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把原来分散的个体织成有文章的整体”,可概括为连接个体成为整体。

根据“才可以保证这组织大体的完整并充满力量,有时生产力特别加增时,我们就有机会推广”,可概括为保证组织完整有力。

根据“我们现成的组织,因为我们知道创造的势力与破坏的势力,建设与溃败的势力,上帝与撒但的势力,是同时存在的。

这两种势力是在一架天平上比着,我们的运命永远是在天平上称着。

”可概括为平衡多种社会势力。

(2021·泊头市第一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要说文化遗产,汉字应该是中国最________的文化遗产,没有汉字,很难想象中国文化会发展成今天这样博大而精深。

中国人有崇拜汉字的传统,即使到今天,这个传统依然广为流传。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老寿星,它至少有 5000年的历史,早在商代之前,中国就有成熟的文字系统,我们通过商代的甲骨文,就可以触摸那个时代的生活。

汉字为探讨中国思想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如“美”这个汉字,含有中国人审美观念的信息。

上面是“羊”,下面是“大”,合而为“羊大为美”,意思是大羊、肥羊就是美的。

在古代,羊和人的衣、食等生命活动______,这反映出中国早期关于美的认识是和人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汉字还具有一种说服人的力量。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你会听到这样的话:“与人交往要讲信用,人言为信嘛!”这句话的根据就在汉字中。

汉字中的“信”字,左为“人”,右为“言”,就是___________人们要“言而有信”。

同时,汉字还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像“舒”可以理解为“舍我一份温暖给你,你便如春雨滋润一般舒心”;像“墨”可以理解为“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______)。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

”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____________含义,激发联想。

使用汉字的人,往往觉得它们很亲切,它们不像是一套科学的代码,倒像是一批与生命密切相关的符号,很多汉字似乎在向人诉说一个故事,诉说一个既遥远而又像在昨天发生的故事。

使用汉字,就像在读中国的历史。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弥足珍贵休戚相关劝诫诠释
B.不可或缺息息相关劝诫诠释
C.弥足珍贵息息相关告诫阐释
D.不可或缺休戚相关告诫阐释
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美”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B.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

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C.《乡土中国》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原汁原味”的乡土社会面貌。

D.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生怕人家反驳,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7.请从给出的两个汉字中任选一个,并仿照前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续写。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汉字:鸿思
【答案】
5.B
6.C
7.示例一:像“鸿”可以理解为“江边盘旋的孤鸟,用哀鸣诉说游子的心曲”。

示例二:像“思”可以理解为“辛勤耕耘心灵之田,本来贫瘠的思想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

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此处的语境是指汉字应该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不可或缺”。

第二空处,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十分密切。

休戚相关:利害一致,关系密切。

此处的语境是指羊和人的衣、食等生命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没有利害关系,所以应该用成语“息息相关”。

第三空处,劝诫:规劝告诫。

告诫:规劝某人勿做某事。

此处的语境是就是规劝告诫人们要“言而有信”,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劝诫”。

第四空处,诠释:说明解释。

阐释:阐述并解释。

此处的语境是指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说明解释含义,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诠释”。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与文中“美”引号作用是“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A.引号作用是“表示直接引用”。

B.引号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

C.引号作用是“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D.引号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根据前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可知,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像+汉字+可以理解为+诗句;在内容上,汉字要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通过分析字的结构,来抒发与之有关的感情。

“鸿”字可以拆分为“江”和“鸟”,可以理解为“江边盘旋的孤鸟,用哀鸣诉说游子的心曲”;“思”可以拆分成“田”和“心”,可以理解为“辛勤耕耘心灵之田,本来贫瘠的思想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2021·江苏苏州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文学中,《水浒传》和《红楼梦》可以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相当于壮美与优美之别。

对应于文章肌理,也就一个,线条粗放而有劲道;一个细软。

顾随说《水浒传》是神品,《红楼梦》是能品:“《红楼》有时太细,乃有中之有,应有尽有;《水浒》用笔筒,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

”大观园里的宝黛们锦衣玉食,席丰履厚,文笔不能不相应做静态的刻画,自然。

山寨水泊里的生活却是粗线条,照牟宗三的说法,好汉们不能处社会,也不能处家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行文也,有一种“说时迟,那时快”的动感。

然凡事亦有例外。

《水浒传》第七回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张大春在《小说稗类》里说,这四个“把”字,一个“用”字,一个“将”字,是为了“补强动感”。

可是我不这样认为。

施耐庵意不在此,他要写鲁智深的“粗人偏细”。

别以为花和尚一味鲁莽,他在江湖上行走得多了,非常机警,很有自我保护意识。

拳打镇关西那一回,把郑屠脸上打成油酱铺、彩帛铺、水陆道场,打得脸变了色,真给打死了。

鲁智深情知不妙,一边嚷嚷: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边大步走掉。

金圣叹批曰:“鲁达亦有权诈之日,写来偏妙。

”这倒拔垂杨柳一节,便写鲁智深不敢掉以轻心。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空缺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泼墨繁笔丰富厚重直截了当B.写意工笔精致繁缛要言不烦
C.泼墨繁笔精致繁缛要言不烦D.写意工笔丰富厚重直截了当
9.与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雕栏玉砌应犹在B.天台四万八千丈
C.大珠小珠落玉盘D.秋月春风等闲度
10.如果把画波浪线的《水浒传》中原文句子改为“智深相了相,走到树前,脱了直裰,右手向下,倒缴着身,左手拔住上截,一趁腰,便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你认为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
8.B
9.C
10.原句表达更好。

原句中写鲁智深的动作,并非直接动作,而是用了四个“把”字,每一个“把”字,都是鲁智深在试探自己的力量与角度能否拔出杨柳,既暗示杨柳不好拔,又突出鲁智深谨慎细致的性格特点。

同时,这段文字中的动作其实是行云流水的,但连用几个“把”字,如慢镜头分解动作,能让人看得更真切。

改句去掉这些字,让这些动作变得不假思索,不能突出人物性格中“心细”的的一面,也没有展现出杨柳的不好拔,便让后文泼皮们的震惊喝彩的效果大打折扣。

【分析】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泼墨:是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的一种画法,像把墨汁泼上去一样。

写意:艺术创作术语。

与“写实”相对。

艺术家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精神实质表现的艺术创作倾向和手法。

为了要与后文“工笔”相对,此处应选“写意”。

繁笔:指不惜笔墨地进行描绘。

工笔:文学作品中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事物。

根据其所指对象《红楼梦》及后文搭配的“细软”来看,应该指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更适合。

丰富厚重:指内容多而含义深沉。

精致繁缛:精巧细致,采饰富丽;文辞华丽。

根据“宝黛们锦衣玉食,席丰履厚”“相应做静态的刻画”可知,是指描绘他们锦衣玉食的生活时相应会较为华丽精致,故选“精致繁缛”。

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圈子。

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繁琐。

“直截了当”是形容人的性格,而此处指行文风格,应选用“要言不烦”。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中,把郑屠被打得鲜血满面的模样比作“油酱铺、彩帛铺、水陆道场”,采用了比喻手法。

A.把“应犹在”的“雕栏玉砌”与“改”变的“朱颜”对比,采用对比手法。

B.说天台山有“四万八千丈”高,采用了夸张手法。

C.把琵琶声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是比喻手法。

D.用“秋月春风”代指时光,是借代手法。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施耐庵写的鲁智深是“粗人偏细”,这倒拔垂杨柳一节,便写鲁智深不敢掉以轻心。

“相了一相”是打量了一下,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心理上先有了个基本盘的考量。

后面每一个“把”字,都在试试点踩得准不准,劲吃得着吃不着。

他每个环节都在掂量,在寻找着力点,测试可行性,也暗示垂杨柳并不好拔,万一拔不出,会教众泼皮们嗤笑了去。

这段文字虽然一气呵成,却故意放慢了镜头,分解了动作,好比足球比赛中射门的慢镜头回放,令人感到势大力沉,才看得真切过瘾。

“笔下要涩,摸着如有筋”。

而改句去掉这几个字,少了人物性格的体现,缺乏了令人咂摸的回味,故而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

(2021·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病毒从3月初在全球开始__________。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新冠肺炎全球死亡病例达到67594例。

随着病毒的__________,有网友表示,现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恐怕就剩下国际空间站了。

在一般人看来,国际空间站似乎是一块远离尘世的净土,是人类处于太空中的一方__________。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虽然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史上,人类在与天花、脊髓灰质炎、鼠疫、霍乱等疫病的交锋中,总是占据上风。

但是有专家表示,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宇宙射线辐射等因素加持下,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有更多__________,宇航员“中招”的风险更大。

一些在地球上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微生物,(),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任务无法正常进行。

1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爆发蔓延化外之地可乘之机
B.爆发漫延世外桃源有机可乘
C.暴发蔓延世外桃源可乘之机
D.暴发漫延化外之地有机可乘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达到67594例。

B.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达到67594例。

C.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全球达到67594例。

D.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全球达到67594例。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能就会转变为致病微生物,因而在太空中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B.可能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因为它们在太空中会转变为致病微生物
C.在太空中可能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因为它们会转变为致病微生物
D.在太空中可能就会转变为致病微生物,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答案】
11.C
12.A
13.D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暴发”与“爆发”都有“突然发生”的意思,但前者用于洪水、传染病等,而后者用于火山、战争、重大事件等。

语境形容病毒,应选“暴发”。

第二组,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漫延:形容像水滋出来一样的向外散开。

前者使用范围广泛,后者专用于水。

此处形容病毒,故用“蔓延”。

第三组,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化外之地:指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不受外界影响,脱离现实社会的地方。

前者强调美好,而后者强调落后。

根据语境“远离尘世的净土”,应选“世外桃源”。

第四组,可乘之机:可以利用的机会。

有机可乘:有空子可钻。

前者是名词性的,后者为动词性的。

横线上的词语在句中作宾语,故选“可乘之机”。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句式杂糅,改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或“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排除B、D;二是“新冠肺炎全球死亡病例”语序不当,改为“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排除C。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句式看,先说“在地球上”,接下来应说“在太空中”,排除A、B;从逻辑关系看,应是先“转变为致病微生物”,后才能“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以“造成威胁”收尾和后文“严重时”构成递进关系,排除C。

故选D。

(2021·江苏高一月考)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耳熟能详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

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

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区域性典雅隔膜张冠李戴
B.标志性典雅隔阂南辕北辙
C.区域性优雅隔膜南辕北辙
D.标志性优雅隔阂张冠李戴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普及和思想的教化。

B.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C.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教化和思想的普及。

D.通过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1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B.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C.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D.“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答案】
14.D
15.A
16.B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标志”:是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

标志直接而简洁,“标志性”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除表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的作用。

“区域性”:强调的是地域特色。

后文的内容更多地强调瓷器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强调文化方面,因此用“标志性”更合适。

第二组:“典雅”:多指雕刻、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文词等,如辞藻典雅,风格典雅。

“优雅”:多指人的动作优美,气质与众不同,或指穿着素雅不俗。

后文强调的是姿态,用“优雅”更恰当。

第三组:“隔阂”: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思想上的距离。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或外行,不通晓。

“隔阂”:多指思想有距离,感情不融洽。

“隔阂”比“隔膜”距离大而且深。

从运用对象比较,“隔阂”多指民族、国家、团体、同志间的关系阻隔,“隔膜”常指亲友、师生、同学间的互不了解的关系。

“隔膜”还可用于对学识、技术等的外行。

语境说的是文化传统和西方之间在思想上有距离,所以选用“隔阂”。

第四组:“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南辕北辙”:指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语境说“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会弄错对象。

用“张冠李戴”更恰当。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上句“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可推知该句的主语是承前句主语“这些故事”,而不是“……方式”,所以,排除B、C两项。

D.“通过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中的数量短语“这种”位置错误,应放在“以图代文”之前。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错误:一为搞错主语,前面的短语“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是后一分句的时间状语,所以“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的主语应该是“工匠”,而不是“减法”,这样就应表述为“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

排除A、D。

二为中途易辙,既然该句承上句主语“工匠们”,那么后句“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就偷换了主语,可把句中“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改为“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即可,排除C。

故选B。

(2021·安徽宣城市·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之上的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红楼梦》是通过和依据曹雪芹自己的生活感受和高度的艺术手腕,所唱出的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的图景,曹雪芹在一定程度上对他的时代,还保有某种感伤的气息——依恋和徘徊。

在方法论上,作者身上所满蕴的现实主义得到了伟大的胜利。

这部不朽的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