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文学院导师—— 张鸿声教授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鸿声,男,河南开封人,1963年11月生。

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博士后,省部级优秀专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省部级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

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教授。

科研方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城市题材文学研究(1949-1976)》,主持国家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项目,主持国家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主持《北京文学的旅游创意》(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项目,2007-2010年),承担国家社科项目《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守望与重塑:当代历史文学创作的实践、体制与历史观》,承担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主持省级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格局》、《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未来河南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等,承担厅级项目近十项。

出版《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1997年初版,2009年再版)、《中国新文学中的文化精神》、《文学中的上海想像》等个人学术专著4部,主编并合著《北京文学地图》、《河南文学史(当代卷)》、《西方自然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名城》、《老开封》等5部,合作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等教材4部(3部在台湾),主编《河南老城市》、《新人文》、《语言文学前沿》等丛书3种。

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另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全文复印或转载。

获浙江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获省文学艺术大奖一等奖,省部级社科二等奖.三等奖、青年奖多项,以及厅级奖多项。

科研事迹在《文艺报》“学科带头人报道”、“理论与争鸣”两栏目和《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知名中青年学者介绍”上作专文介绍。

科研成果
一、论著与教材(近年来)
1、《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初版,2009年再版;
2、《中国新文学的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文学中的上海想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
4、《河南老城市·老开封》(文化史著作,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河南文学史(当代卷)》(主编、合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
6、《经典河南•名城》(合著),大象出版社,2006年;
7、主编《新人文:语言与文学研究》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009年;
8、《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9、主编文化史著作《河南老城市》丛书五种:《河南老城市老开封》,《河南老城市老安阳》《河南老城市老南阳》,《河南老城市老洛阳》,《河南老城市老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北京文学地图》(主编,合著),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
1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2、《语言文学前沿》(第一辑,第二辑,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2011年。

13、《当代历史文学生产体制和历史观问题研究》(合著,编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二、论文(近年来)
1、《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学》,《文艺报》2004.10.24;
2、《时间状态与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学》,《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
3、《奥尼尔与曹禺悲剧观念比较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4.6;
4、《文学中的上海想象》,《文学评论》2005 .4,《新华文摘》2005.10摘要;
6、《当代文学中日常性叙事的消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 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5.12全文转载;
7、《文化的缺失-当代城市小说论略》,《理论与创作》2005. 4
8、《时态呈现与历史观的表达》,《福建论坛》2006 .4
9、《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学》,《文艺报》2004 .10.24
10、《现代文学史叙述中的记忆与遗忘》,《文艺报》2004.12.28
11、《在理想光芒的照耀下》,《文艺报》2005.1.27
12、《大运河与刘绍棠》,《文艺报》2005.4.14
13、《文学不能缺少道德感》,《文艺报》2006.7.28
14、《启蒙的坚执与变异》,《江汉论坛》2006.6
15、《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与上海城市身份叙述》,《上海文化》2006.5,《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7.1全文转载
16、《批判<我们夫妇之间>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5.3
17、《茅盾小说的乡土想象》,《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
18、《中国的公共领域及其他》,《首都师大学报》2006.6
19、《女性生存的新与旧之间》,《华文文学》2005.5
20、《早期海派的空间想象》,《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一卷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1、《“文学中的城市”与“城市想象”研究》,《文学评论》2007.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7年4月26日转摘;
22、《“新上海”城市形象的国家意义》,《上海文化》2007.1
23、《茅盾的上海想象》,《中国左翼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
24、《中原文化与河南当代文学》,《光明日报》2007.4.5
25、《1950-1970年代上海城市政治身份的叙述》,《上海师大学报》2007.2,《新华文摘》2007年12期转载;
26、《一种新的艺术与文化现象》,《艺术》杂志2007.2
27、《从启蒙现代性到城市现代性》,《郑州大学学报》2007.4;《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11期全文转载;
28、《上海怀旧与新的全球化想象》,《文艺争鸣》2007年10期;
29、《新感觉派小说的乡土想象》,《学术论坛》2007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5期全文转载;
30、《现代与乡土》,《光明日报》2007年9月16日;
31、《大众文艺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7年11月5日;
32、《文化传播的民族性与民族使命》,《文艺报》2007年9月15日;
33、《中原文化影响下的20世纪河南文学》,《中原论剑-第二届华文文学论坛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34、《道家文化与豫东道情戏》,《文艺争鸣》2008年3期;
35、《晚清文学的上海叙述》,《学术论坛》2009年1期;
36、《海派文学的小叙事传统》,《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1期;
37、《红楼梦的连环图画作品》,《红楼梦学刊》2008年3期;
38、《周氏兄弟的戏剧观与戏剧家齐如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6期;
39、《文学中的底层叙事》,《光明日报》年月日;
40、《赛金花故事的性别想像》,《上海文化》2008年4期;
41、《新文学初期上海城市现代性表达中的日本因素》,《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期;
42、《论<上海的早晨>》,《文艺争鸣》2009年4期。

43、《城市的公共性想像与日常性的消失》,《学术月刊》2009年3期。

44、《城市性的延续与现代性的建立――老舍话剧中的“新北京”》,《福建论坛》2009年6期;
45、《新感觉派小说人物的符码特征》,《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4期;
46、《城市空间与“革命史”的政治意义――“十七年”影、剧中的外滩与南京路》,《当代电影》2009年6期;
47、《世俗的现代性——论柏杨创作的品格》,《华文文学》2009年2期;
48、《文学中的“新北京”城市形象》,《扬子江评论》2009年5期;
49、《工业题材与国家工业化的想象——对“十七年”与“文革”上海文学的一种考察》,《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与人文阐释》,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
50、《一本书与一个红色报人的一生》,《光明日报》2009年11月211日;
51、《红色经典与宏大叙事》,《光明日报》2009年12月5日;
52、《十七年与文革时期文学中上海的城市空间叙述》,《文学评论》2010年2期;
53、《乡土写作的可能性》,《光明日报》2010年7月1日;
54、《女性生存的新与旧之间》,《美华文学》2010年春季号;
55、《学科的整体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南师大学报》2010年三期;
56、《中国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文艺报》2010年7月7日;
57、《对待文学经典应有的态度》,《文艺报》2010年4月14日;
58、<从启蒙到革命:创造社和左翼对于城市现代性的不同选择>,韩国Th Journal Of Humanities 2007.8
59、《公共领域、绅商社会与国家性》,《东亚汉学回顾与展望》(日本长崎中国学会会刊)2010年7月;
60、《永远的中轴线与消失的城垣—现代文人笔下的北京(上)》,《扬子江评论》2010年5期。

61、《先飞与执着-我的城市文学研究之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7日。

62、《永远的中轴线与消失的城垣—现代文人笔下的北京(下)》,《扬子江评论》2010年6期。

63、《城市人民公社与文学中的女性独立主题-以茹志鹃大跃进时代小说为例》,《南方文坛》2011年3期;
64、《当代山寨文化解读》,《艺术百家》2011年2期。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3期转载;
65、《关于杂志编辑理念之争-以<新潮>与<东方杂志>为例》,《中国出版》2011年4期下,《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4期全文转载;
66、《十七年与文革城市文学中的工业伦理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3期;
67、《何其芳藏红楼梦版本考证批语辑录》,《红楼梦学刊》2011年3期;
68、《近代上海城市形象的讨论与传布》,《现代传播》2011年4期;
69、《城市资产阶级文化遗存的人格化表现》,《城市文化评论》2011年6月;
70、《何其芳藏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6期;
三、承担项目(近年来)
1、《北京文学的旅游创意》,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影视、动漫等研发与人才培训基地项目的子课题项目,2007-2010年;
2、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上海十七年文学研究》,2008;
3、第42批国家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项目《十七年中国城市文学研究》;2007;
4、《中国当代城市题材文学研究(1949-1976)》(07BZW04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2010;
5、《守望与重塑:当代历史文学实践、体制与历史观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4-2006;
6、《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03-2005;
7、《十七年电影中的上海城市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十一五211重点项目,2010-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