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用的论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用的论证方法
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用的论证方法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着写教学反思的机会,我就谈谈在这节课中的“得”与“失”。
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
它不只是理解词义、句义,
不只是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学习几个句式。
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我就先谈谈我在这次教学中的“得”。
1、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安排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思想的精髓。
并指导他们分类整理。
这样活动就能为文本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
解课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小组交流中可以质疑,互相解决问题,交流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用读书卡片的形式归纳整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温故而知新”,这样可以巩固学习的成效。
4、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都是我觉得自己在设计过程比较合理的,但课堂只有四十五
分钟,想面面俱到确实很难,通过上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失”。
1、学生在汇报自己的翻译情况时没能注意形式的变化,使得气氛较沉闷,学生注意力没能高度集中。
2、文言文应该在诵读中理解,但我考虑到课堂的完整性没有充分的让学生接触文本,朗读不到位。
3、我设计的整理活动形式很好,但学生要有时间整理消化,最好把它放在《孟子》二章学完后做效果会更好。
4、在学生讨论中心论点时,没有紧紧围绕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得学生的理解还不够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参
与者,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为学
生服务的,应该务实,把每个问题都要讲透,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得。
”我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设计才会出彩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用的论证方法2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
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
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
质疑、讨论为主。
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
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
手让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安全、愉
悦的学习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
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
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
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
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
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
明确的目的。
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
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
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通读让
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
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学生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
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
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
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
学习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这节课老师很好的
打破了这个格局,注以“问题本位”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迁移运用,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
进行有机的训练。
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
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
段话。
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
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
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
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
学质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用的论证方法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
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
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
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
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
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
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
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用的论证方法4
在这节课上我显然不在状态: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不顺畅,课堂组
织不力,引导不到位。
总感觉到有些别扭。
班还是我经常上的班级,
学生还是我熟悉的学生,况且又没有其他教师听课,这只是一节平常
的课,我为什么就这样不自在呢?
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
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
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
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
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窦桂梅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
”一个举止从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敬佩和爱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那么,我为什么会在这节课上不在状态呢?其实每一周的'开始上
课的状态都不是太好。
这可能与双休日的休息有关。
在家还没有休息够,又要进入紧张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愿。
我了解到
有不少老师也有这种表现。
其次课前的注意力没有在备课上。
以为课
已经准备好了,教案也写成,课文以往教了好几遍,也再熟悉不过了,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了。
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情了。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调节自己。
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
调节教学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
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
地锻炼才能养成。
我串讲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证中心论点的?
3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4孟子的政治主张对今天有什么指导意义?
这几个问题只要略动脑筋都能回答上来。
因此,我没有让学生讨论,而是引导大家把答案说出来。
这也是课堂上做得不足之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用的论证方法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着丰富的内容,不只是词义、句义的理解,不只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和课文内容的把握,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
感的陶冶。
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感受。
一、感悟伟人
为了让学生感受孟子的伟大人格,增强民族自豪感,这节课导入
部分我特意从孟子的《离娄》、《梁惠王》中选取了相关语句,用意有
三方面:一是想引入当时的时代背景,二是想让学生了解孟子思想的根源,三是让学生感受孟子心系天下的情怀,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介绍孟子时,因为布置了预习,学生可以自己查到,所以简单带过,同时联系学生实际,指出学生身边存在的不良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孟子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及时的渗透思想教育。
课堂最后我还特意设计了两个“感谢”,感谢孟子的经历,感谢孟子的思想,让我们懂得珍惜今天,让我们走向和谐。
二、展示朗读
朗读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吸引学生的兴趣。
因而课堂上没有忽略朗读的地位,学生自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一一呈现,同时强调了团队密切合作的重要性。
但考虑到课堂内容的完整性,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走入朗读,朗读不到位。
三、突破重难点
一篇文章只要思路清新了,文章也就清楚了一大半,还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就是理清文章思路,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设置了环环相扣的问题加以引导,运用学生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以列提纲的形式呈现思路,把握主旨。
这一环节学生表现不错,因担心课堂节奏,临时取消了小组内部合作列提纲的环节,课后检测有个别学生存在思路不清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参与不够。
四、探讨“人和”
一节没有德育教育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本文中“人和”的思想,是孟子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
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
因而我预留
十几分钟的时间探讨“人和”的意义,就学生日常实际生活引入两个
问题进行探讨:
1、你认为自己所在的小组是一个团结协作、和谐的团队吗?
2、初三的你与父母关系融洽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我剖析创设氛围,生生对话,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正确的学习生活。
学生对话和分析感人,
获得其他人不约而同的掌声。
一节课我想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有所取舍,短短四十五分
钟想要的太多,往往顾此失彼,打乱课堂的节奏,如何有效取舍,如
何突破重难点,还是一个需努力探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