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华渡槽(长沙市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华渡槽(长沙市保)
“⽔利是农业的命脉”,早在1934年⽑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这⼀论断。

新中国成⽴后,党和国家动员亿万群众,兴修⽔利⼯程,掀起了⼤规模的群众性治⽔热潮。

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年代,⽔利建设作为“农业学⼤寨”的⼀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泛、深⼊地开展起来。

为解决农业⽤⽔和抗旱问题,发动群众修建了⼀⼤批⼤⼤⼩⼩的⽔利⼯程和排灌设施。

在长沙县北⼭镇⽯常村蚜蝤⼭组,就有⼀处那个年代修建的规模较⼤的桥梁式⽔槽,五个花岗岩⽯墩作为⽀撑,⽯墩上⽤花岗岩⽯砌成六个跨度较⼤的拱形,横跨⽥野,连接东西两侧⼭坡,在西侧公路上拱洞南⾯上⽅,嵌有⽯碑,上⾯草书“中华渡槽”四⼤字,并注明为⼀九七七年建。

据资料介绍,中华渡槽长约170.5⽶,宽3⽶,⾼15⽶。

上⾯过⽔的槽宽0.9⽶,深1⽶。

槽内壁为⽔泥粉饰,渡槽两边是⽤长条花岗岩⽯砌成。

两端还有数⼗⽶长的延伸,延伸部分两侧⽤⽯头砌成护坡。

每个⽯墩上⼜发四个门洞形⼩拱,造型⼤⽓,线条流畅。

记得那个年代还没有⼤型机械施⼯,这么重⼀块的长花岗岩⽯不知道要花多少劳⼒,冒多⼤风险,流多少⾎汗才能完成这么⼀项宏伟的⽔利⼯程。

⾄今四⼗余年,风吹⾬打,没有任何毁损,⽆论是设计还是施⼯都是质量上乘。

作为造福⼀⽅的⽔利⼯程,中华渡槽反映了⼆⼗世纪七⼗年代⼤规模兴修⽔利⼯程的历史,充分展⽰了劳动⼈民的智慧和⽓魄,见证了那个时代、那块地⽅,农业、⽔利发展的起承转合。

以前是当地⼈民的造福⼯程,如今是与⾃然景观相融洽协调的建筑艺术品,具有⼀定的实⽤价值和建筑参考价值,长沙市⼈民政府于2014年将其公布为第六批市级⽂物保护单位。

中华渡槽位置交通⽐较⽅便,⽽且⾮常容易找,即使是路盲都能找到。

在百度⾥可直接搜“中华渡槽”公交站,星通10路在这⾥有停靠站,下车就可看到这座横跨东西的⼈造彩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