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名师导语』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既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也深受近现代中国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影响。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的考查频率相对较低: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中西习俗的融合、“剪辫易服”和节假日的变化。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
1.社会状况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2)社会生活条件差,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
(3)平均寿命短。
(4)丑恶的社会现实和贫穷落后的生活,扭曲了人们的思想。
2.近代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男人剪辫子,女人禁止缠足,服饰、礼仪等发生变化。
3.特点:社会生活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二新中国人民的衣食住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2.表现
(1)新中国成立初,生活必需品凭票证限量供应。
(2)改革开放后,西装和夹克衫统领男装潮流,裙服和旗袍成为时尚女装。
(3)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
(4)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改善。
知识点三新社会的新习俗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的普及。
2.表现
(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八荣八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2)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广大妇女获得解放。
(4)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5)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新发展。
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构图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信息提取:伴随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
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探究1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历史认识
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②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③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2016·海南单科,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 )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解析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
答案D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近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及其影响
因素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2.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1.(2014·江苏单科,6)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解析由漫画提供的信息,社会上某些人只剪辫梢(“崇尚西法”),不剪辫根(“保存国粹”),期望“发辫之将来”去梢不去根,说明这些人传统旧观念根深蒂固,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2.(2019·陕西师大附中模拟)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官方报纸《长沙日报》上发表的《打倒正月初一》专号,这反映出当时( ) 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
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
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
解析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打倒正月初一》反映出对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它的可取
之处,彻底否定的做法有激进倾向,故B项正确。
答案B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表
现
1.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
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核心论点:“断发易服”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
它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
2.近现代习俗风尚的进步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特别注重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创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
57对新人结成佳偶。
没过
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
这反映出( )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解析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可知,集体婚礼体现了一定的政府鼓励行为,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法1 近代中西方社会习俗的碰撞与融合
【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方法突破』
★明立意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习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则是西方婚礼仪式。
★清误区本题为史料主旨类选择题,难度适中。
考生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存有一定的误区。
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方面加重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色彩,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考法2 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迁及原因
【考题2】(2019·河南豫南十校预测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
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12分)
答案趋势: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文革”期间,国家更是以阶级斗争作为工作重心,“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政治出身受到重视。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逐步解放,个人能力更受到人们的重视。
(“答案”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解题技巧』
★关键信息
信息1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本人成分以及政治面貌影响从高到低,说明对个人政治身份的关注减少。
信息2 根据学历一栏的数字变化可知重视个人的能力等等。
★思路点拨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首先,结合表格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得出择偶标准变化的各种趋势;然后,选取一种趋势进行说明。
“形成的原因”要充分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考点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名师导语』
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相对较低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涉及近现代交通和通信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由于本考点较高地贴近社会生活,因此近现代交通和通信发展的表现、特点、影响仍需引起关注。
知识点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1.表现
(1)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修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
②1909年,京张铁路竣工。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2)公路⎩
⎪⎨⎪⎧①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公路,是中国的第一条公路。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公路网。
(3)水运⎩⎪⎨⎪⎧①1872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
③改革开放以来,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快速发展。
上海成为世界第二大海港。
(4)航空⎩⎪⎨⎪⎧①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③改革开放后:航空运输发展最为迅速。
2.作用
(1)促进了商品的运输和交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2)开阔人们眼界,改变人们观念。
近代交通业的特点
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
洋人购得。
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知识点二通信工具的进步
1.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以超常速度发展,到2002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2.意义
(1)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空前方便、快捷。
(2)推动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构图解史】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信息提取: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守旧观念的阻挠、近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落后、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等。
【图片解史】轮船招商局旧址
信息提取: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晚清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办理海运多年的朱其昂商议试办新式航运业,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
【构图解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
信息提取:中国进入近现代以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
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探究1 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1.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成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2)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2.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平衡,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且发展较快,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差别较大。
1.(2018·江苏单科,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图中的场景提炼出清末的上海有人力车、马车等交通工具以及电线等,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D项正确。
答案D
2.(2018·河南濮阳模拟)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
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
这主要说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解析从材料“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可知,当时中国人思想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故C项正确。
答案C
探究2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
(1)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消极: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1.(2019·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 )
A.中国近代通讯手段发生巨大变化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入推动中国服饰改革
D.社会风俗体现出中西合璧
解析材料体现近代交通工具的便利而非通讯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近代交通工具的便利,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变革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西社会风俗的融合,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
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解析“婚礼铁路”的出现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婚礼铁路”引起民国人们度蜜月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蜜月旅行”在民国时期受到效仿,不能得出盲目肯定的特点,故C项错误;效仿推广西式“蜜月旅行”不能得出交通的殖民地特征,故D项错误。
答案B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近代铁路的影响
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核心论点: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权受控于帝国主义;自建铁路发展艰难;但铁路交通的发展,活跃了城乡经济文化;促进了思想观念更新;引发了社会变革运动,推动着近代化发展进程。
1.(2019·广东顺德调研)“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
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
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
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
解析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
答案A
2.(2018·湖北十堰模拟)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
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C.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
解析从材料“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可以看出,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考法1 近代交通的发展变化
【考题1】(2019·海南海口模拟)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答案A
『方法突破』
★明立意以城市人力车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
★抓关键“1874年”人力车引入中国,到“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说明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清误区本题属于“现象——本质”类试题,难度中等。
本题易
误选B项。
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而且直到20世纪20至30年代仍大量存在,不利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考法2 近现代中国的交通成就
【考题2】(2018·山西晋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史料二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
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摘编自《中国铁路史》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席卷全球。
——摘编自“凤凰读书”
(1)依据史料一,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14分)
答案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发展极不平衡。
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延伸;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依据史料二,比较说明中国铁路与高铁发展背景的异同。
(11分)
答案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铁路发展是列强侵华与清廷自救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综合国力提升,高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同: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创新技术。
『解题技巧』
★关键信息
信息1 分析史料一:从纵向看,世界的铁路建设均发展迅速;从横向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
信息2 “‘高铁外交’席卷全球”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思路点拨
表格型试题是高考的常见题型,“正确解读表格,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
解读表格时:一看标题,掌握表格核心主旨;二看两个对比,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第(1)问,有关世界铁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