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的几种有效记忆法 有些学生认为初中地理不好学,不好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的几种有效记忆法
有些学生认为:初中地理不好学,不好记。
的确,地理知识头绪繁多,课时有限,要想全记住,如果采用一般记忆硬背形式的简单机械记忆法,那就太耗费精力了,效果也会很好。
那么要想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而不忘,记忆犹新,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多想办法,有所创新,帮助学生克服记忆中的困难。
下面是几种有效的记忆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趣味记忆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及机械式记忆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驾起兴趣这一记忆桥梁,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在充满情趣的教学状态中记住零散、难记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讲西亚的“五海三洲”的分布图时,可让学生把西亚中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想象成胳膊肘的形状,再通过胳膊肘这一轮廓引出西亚四周所环绕的“五海”:胳膊肘下方为阿拉伯海,外侧是红海,肩膀临的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右上有个拇指形状的半岛,半岛上方为黑海,再往内陆深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了。
这样通过饶有趣味的比喻,就把几个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的确切位置就可很快的记住、记牢。
二、图示记忆。
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是地理学科的形象语言,也是形象思维赖以进行的表达工具。
因此,利用地图教学和记忆,必然能图文并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些城市名称难记,教师可让学生先在图上找,再自己描,最后标出,这样在图上把知识记住。
再如:一些河流像黄河,长江,黄河像个大“几”字,长江像个英文字母“W”。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此形,然后让学生沿着图形分出上中下游,这个略图栩栩如生,因此借助此图加深了记忆。
三、对比记忆法。
对比法是一种很活跃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其他的几个相对立或相似的知识点上,记忆起来,费时少,收益大,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例如,讲西欧大陆西部的岛国英国的海陆位置时,联想亚欧大陆东端的岛国日本,可以对比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岛国,不同之处就是英国是个大西洋中的岛国,日本是一个太平洋中的岛国。
这样,通过对比,两个地理事物的特征就鲜明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四、因果记忆法。
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统一体,所以记忆地理相关问题时,要注重地理事物、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环境为线索,把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
例如:西亚气候属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以这个问题做为“果”找出“因”来—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气候炎热、干燥。
再以开始的问题做为“因”找出“果”来—导致地面河流很少,农业适宜发展畜牧业。
这样通过“因”推导“果”或者由“果”分析出“因”来,
记忆时知识就系统多了。
五、归纳记忆。
是对某些知识总结分类,串成一条线。
如我国有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归纳后可知可知①它是我国一月份0℃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②是800MM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
③是暖温带与亚热带通过的地方。
④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⑤是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
⑥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六、理解记忆。
是针对该记的知识,先分析其原因,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如在第一册学习日本的经济时,可先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鸟国,多港湾,资源靠进口,因此,对外贸易发达。
再如第一册影响气候的因素,其中有“地形因素”也可用此法记忆,通过分析同纬度的喜马拉雅山和长江中下游气候的差别,可知海拔高气温低,理解后方可记忆。
七、字头记忆,是在记忆一组知识时,把字头排成一段文字,从而记住此内容.如我国55个少数民族,很难记,如果这样按字头排成“蒙回藏,维苗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哈哈傣黎美……。
”再如东南亚的国家名称可把第一个字串接起来记“新越印,马泰菲。
”这样用等一个字来提示,很快
就记起全称。
八、重复记忆法。
根据《心理学》中讲到的遗忘规律,知识要及时必要的重复几次记忆,这样才能提高记忆效率。
具体的做法如下:新课内容讲述完毕后,留点时间给学生识记,加强学生瞬时记
忆,下节课上课前提问,把存在的问题再点拔。
其后一个周再重复提问一次,讲完一章内容后,再把知识内容串一遍,再重复记忆一次,这样反复记忆遗忘的概率就大大减低了。
九、列表记忆。
是把内容易混的地理知识通过列表进行对比,加深记忆。
如在学习世界的自然第一节时,对各自然带的名称、范围,气候特征、动物、植物可列一张表格进行上下,左右对比,使几个自然带的知识一目了然。
再如:记德国地形与农业也可采用此法,列表比较南、北的气候、土壤、
地形、形成鲜明对比。
十、谜语记忆。
是通过猜谜语来帮助记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如:风平浪静——宁波。
船出长江口——上海。
海中绿洲——青岛。
星洲、星岛——狮子城。
除以上几种方法之外,还有很多,对不同知识的记忆要采用不同方法,无论哪种方法,它的最
终目的就是记住知识。
地理教学兴趣的培养
中国古代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了。
特别是地理科目发展到今天,地理不再是高考中的重要科目,地位不是很高,学生难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那么学生学习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
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
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的目的呢?
在这一个学年的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的。
一、学习需要激发
需要是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同人的活动联系着,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源,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行动求得自身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
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中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意义,这样才能产生学习地理学科的求知欲,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地理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关于周围和社会上所关心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并进行分析,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知识确实有用。
这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引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例如: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现在冬天为什么不太冷?每隔七、八天就有一次强冷空气的过境,使我们这个地区气温下降幅度较大,为什么?夏天,人们为什么都穿浅色的衣服?新买来的自行车,只要一遇到下雨,表层的漆就会脱落,为什么?再有同学们到杭州去,感到最头痛的事是什么?交通拥挤,行人太多,空气的能见度较差,噪音震耳。
就以上同学看到的、生活中体验到的地理现象指导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启发学生的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写论文等。
大家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一种迫切的个体和社会的
需要,因而群体性的学习气氛空前高涨。
二、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这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束火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
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
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我在讲高一新教材的第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假设他们自己是城镇规划师,让他们规划一个小镇的道路、桥梁、工业区以及居住区等。
并让学生来讲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布局,并让同学讨论并展开辩论。
这样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了
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是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觉得
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真切有用。
三、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
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世界气候的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四、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1、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
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2、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
还有用“马前挑花,马后雪”来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
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
如在讲季风之前,让学生听一首孙南的《风往北吹》,这时学生的兴趣全部都调动起来了。
因而想多
了解她的知识。
除直接播放歌曲外,我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
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
五、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中学生。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
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通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
在讲“世界的陆地与海洋”一课时,我就讲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伦布所以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定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之外,他还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
他对当时人们所能掌握的地理知识了如指掌,对欧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及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十分熟悉。
正是这些地理知识,帮助他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的美洲。
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格外高涨,课上得很顺利。
六、不拘一格,让学生动手,搞好双边教学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现身说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我讲到高中课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我就例举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学生讲到北京、海南、新疆时头头是道,几位讲得好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兴趣不断加深。
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讲的学生,课后还绘声绘色的给同学们讲述他们对当地环境的亲身感受。
这种方法,犹如“一石击破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课堂小游戏,小竞赛,寓乐于教,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
如讲地图图例时,我把各种图例符号做成大卡片。
把学生按小组分成八组,当我拿出写有一个图例符号的卡片后,证学生进行竞猜,看谁猜的又快又准,答对了在他所在的小组加分,最后看哪组得分最高。
在讲天气预报的气象符号时也可以采用这种竞赛法,这样让学生能眼脑并用,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趣味无穷。
七、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鼓动学生求知欲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
”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利用形象直观的挂图、模型、
板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彩图。
在讲纬度影响气候时,我让学生对比地图册中冬季的东北与海南。
并描述冬季的东北,人们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围着围巾,从头到脚除了脸都裹了起来。
而冬季海南岛,人们都是穿着泳衣,在水中尽情畅游。
形象生动的画面,再加上详尽活泼的语言
描述,给学生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其次,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地理教学需要大量挂图,学校里面也有大量挂图提供,但是这些挂图五彩斑斓,学生反映看不懂,因而兴趣不大,达不到挂图应有的教学效果。
如“寒潮源地与路径图”,不仅有寒潮的发源地与路径,还有密集的等压线以及气压的标度值。
因此整幅图反映的住处量很大,很难一目了然地找出寒潮的路径。
因此我自己动手绘制了一些教学挂图。
如“梅雨形成图”、“世界七月等温线图”,“世界一月等温线图”,“东南亚主要物产分布图”、“世界时区图”“台风路径图”这些挂图在绘制中,我删去了大量的多余信息。
像“一月等温等温线图”我抛弃了那些鲜艳得哗宾夺主的颜色,把几条主要的等温线加粗加黑(如0℃,10℃,-10℃等)。
加之这些挂图规模都比原图要大,最小的也有一开,有些甚至是由两张纸并在一起的。
因此整幅中心鲜明,重点突出,学生一目了然,自制的挂图即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适当控制了学生情绪。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八、设计好提问,启动学生思维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是句至理名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
象,否则学生昏昏欲睡,根本打不起精神,
更别提兴趣了。
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答案。
要做到这一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设计好提问,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
如我实习的时候讲过的中国气温分布,这一节比较枯燥。
我在讲完等温线是怎样判读之后,就设计了一些问题来讲解我国一月等温线图:①等温线分布是稀疏还是密集?②黑龙江北部一月均温是多少?海南岛南部呢?③两地气温相差是多少摄氏度?温差大不大?④从我国南方到北方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对一月气温分布特点也应该是理解了。
而七月气温的分析我也是采用设问法,但我把这些题分成四组,然后把学生也分组,让学生派代表回答,这样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九、开展课对活动,是改进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如让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回家的路上观察路旁旱河,思考为什么旱河成为污染严重的河流?污染源有哪些?今后如何治理?怎么预防等。
这些活动即激发了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
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
首先我们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热爱地理教学,勇于探索,勇于改革,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把地理教学搞得更好。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中地理是一门必修课。
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在初中有的学校也不重视地理教学,尤其是一些乡镇初中的学生,压根儿就没见过地理书的踪影,甚至东西南北也分不清。
针对这些情况,高中如何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呢?经过我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应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充分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对某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学习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由此可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好地理的良好开
端。
怎样才能形成兴趣呢?一个稳定的兴趣,总是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下发展起来的。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则是来自教师的积极诱导,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端正他们学习地理的态度,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有的学生之所以讨厌学习地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感到地理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造成的,教师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只是在上面单纯讲念,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然后让学生去背,去记,这种相当落后的教学方法,十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我们地理课堂搞活,使学生感到地理课堂新鲜有趣。
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力求做到每堂课的方法有所不同,如引用歌谣谚语教学。
我在讲解生态平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时,引用谚语“一山不存二虎”来进行讲解,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水平。
在讲课时也可以运用一些漫画,用漫画作辅助,既生动又形象,同时漫画的寓意深刻,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如我在讲述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时,选用了一幅“苦难的母亲”的漫画,画面上愁容满面的母亲不但手里牵着,背上也背着孩子,而且她的胀得酷似地球的肚子里的孩子也即将降临人世,她身旁的两个孩子为争食物还在打架呢!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引导学生得出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人口已经出现了过剩,主要是因为以前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人口过剩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
我们也可以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抢答、填图比赛。
公平合理的竞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紧张、活跃而有序的地理课堂也增强了学生
对地理的兴趣。
在讲课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加插一些地理小故事,如在讲到密度流时可以引用“1944年6月英美联军的潜艇在德军的严密监控下,成功地利用地中海深处的密度流,关闭发动机,借助洋流运动的水力,成功地躲过了德军的监视,实现了诺曼底登陆,成为二次大战的转折点”。
通过这样的小故事,课堂就像一块磁铁一样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了。
这样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了地理教学水平。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
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就业的压力和历史上造成的偏见,学生总是想学习一些比较“实用”的学科。
在他们看来,地理科不如物理、化学等实用,因此我们只有从思想上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现实意义,才能产生学好地理的强烈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如讲到沼气时,联系到我们广大的南方山区的生活能源还是主要靠烧柴烧草的落后局面,而农村地区最理想的清洁能源就是沼气。
我在讲课时不失时机地加插沼气池的建造方法。
在课后我千方百计想办法带他们去附近参观,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很多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寻找有关沼气的资料,不但很好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而且使他们深深地感到地理的确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在他们心里产生了一股要
学好地理的强大动力,从而提高了地理教学水平。
四、采用CAI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因为计算机它特有的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尤其是一些复杂过程的演示,它更是其它工具所无法代替。
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教学领域里也不例外。
地理里面有许多相当难理解的图表、地理成因、地理运动过程、复杂的地理方位,如果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讲授,不但学生感到很难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从而讨厌学习地理。
采用CAI教学可以将一些枯燥无味的地理信息转化为声音、音乐、动态图像、动画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吸收知识的时候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对地理课堂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我在讲解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候,从网站上下载了一个关于地球在宇宙空间运动的动画,在播放这组动画的时候配上一些轻音乐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时候,欣赏着美妙的音乐,注视着逼真的画面,不但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为什么恒星日比太阳日短3分56秒,而且许多很难理解的知识,如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移动等问题迎刃而解。
如在讲授世界发达国家间农业发展不平衡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欧洲农业、日本农业、北美农业的资料片,学生看着大型的插秧机、收割机;看着日本利用生物技术培植出来的向日豆、西红柿土豆;欧洲现代化的养牛场。
看完片子后。
不用我总结,学生自己便把发达国家的农业类型说出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活地理课,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广大地理教师应该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平时应认真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数据,多看书报,收听广播电视,并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不断更新自己的地理科技信息,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
另外还应注意学习更多的教学手段,尤其是CAI,为更好地用好这一全新的手段,我们必须要学习一些有关软件的应用方法,如POWERPOINT,AUTHORWARE,PHOTOSHOP,方正奥思等,做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CAI这一手段的作用,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我们地理
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