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大城县重点中学初三下学期第三次验收语文试题理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河北省大城县重点中学初三下学期第三次验收语文试题理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奥本海默和邓稼先是中国和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是两国的功臣。

B.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弗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C.我们期待“五四的火炬”再次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的能量,激励新时代的广大青年,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新的青春乐章。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虽然研究学术不可或缺,但是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2.从传统文化常识角度看,下列各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小宇说:“今年是农历已亥年,猪年。

”小康说:“那明年就是农历庚子年,鼠年。


B.小芳向妹妹介绍说:“小满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麦子籽粒已经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C.“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事暇日塔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这首七言律诗体现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D.小林见邻居刘爷爷手提重物,步履蹒跚,忙上前去帮忙,说:“刘爷爷,我来鼎力相助!”。

3.对于石同学写给报社编辑的回信,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我已收到编辑老师仔细修改过的本人大作。

感谢老师能在百忙之中认真地批阅,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我一定会按老师的建议上好语文课,多读有益课外书,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再请老师予以斧正。

此致敬礼!
2019年3月18日
增城某中学学生石同学
A.“大作”改为“拙作”。

B.“斧正”改为“雅正”。

C.祝颂语一般在正文写完之后,转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再换一行顶格写“敬礼”。

D.信末结尾处日期与署名的位置对调,应该先署名,再写日期。

4.下列两句话的横线上选择填入恰当的句子。

( )
(1),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之中,发现一大丛新长的桉树,枝椏上翘,新芽竞长,欣欣向荣。

(2)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

A.(1)春夏初交,群峰碧绿(2)其乐融融,涉猎其中
B.(1)群峰碧绿,春夏初交(2)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C.(1)春夏初交,群峰碧绿(2)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D.(1)群峰碧绿,春夏初交(2)其乐融融,涉猎其中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昆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

她雍容典雅,仪态万方;她影响深广,美名远扬。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

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6.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答题。

材料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情况统计表
数字化阅读
年份综合阅读率
图书阅读率报纸阅读率期刊阅读率

201780.3%73.0%59.1%37.6%25.3%
201880.8%76.7%59.0%35.1%23.4%
材料二调查数据亦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78.4%,其中,在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材料三漫画《轻松听书》(见下图)
听书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人的读书现状。

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李明同学热爱阅读,喜欢写诗,他写了一首诗,登门向语文王老师请教,恰巧王老师不在家,就留了个便条。

便条中有几处谦词、敬词使
用不当,请找出两处并改正。

王老师:
您好!
我到寒舍拜访,您不在。

我把拙作《山水有清音》放在您家,望拜读。

我有吟诗爱好,学习之余,凑成几句,错处颇多,但自己不能斧正。

望您工作之暇不吝赐教。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李明
5月19日
7.默写。

⑴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

(曹雪芹《红楼梦》)
⑵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⑶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⑷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⑸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______。

(刘禹锡《浪淘沙》)
⑹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
⑺______________,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⑻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表明战争的形势危机、刀光剑影,色彩对比强烈的诗句是:___,___。

8.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
....作答)《西游记》和《水浒传》中都有一个光头浓须、手握禅杖的和尚,请选择其中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他成为和尚的原因。

有人说,苦难能锻炼一个人;也有人说,苦难能毁灭一个人。

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请你从以下备选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个,并结合他的相关情节加以分析。

备选人物:①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祥子(《骆驼祥子》)
二、阅读
9.古诗文阅读,完成小题。

于易水送人①骆宾王②
此地别燕丹③,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壮士发冲冠”,清代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作“壮发上冲冠”。

①易水:河流名。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②骆宾王:唐代文学家。

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③别燕丹:诗中所引典故,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前往行刺秦王。

当时送行的还有荆轲的好友高渐离。

《史记·刺
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祖:祭路神,古人出远门时常有这种仪式),
取道,高渐离击筑(筑:古代乐器,奏乐时用竹片击打),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古代音乐的一种调子),士皆垂
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
..(古代音乐的一种调子)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明·唐汝询《唐诗解》:因临易水而想古人亦尝送别于此今其人虽没其水犹寒安知今人之不能为古也。

侠气凛然,见于言外。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末句黯然。

1.校记、注释、集解是笺注诗文的传统方法。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记)指出诗中“壮士发冲冠”一句在别的版本中也可写作“壮发上冲冠”。

B.(注释)中的“变徵之声”“羽声”是古代音乐的调子,二者情感基调都是慷慨激昂。

C.(集解)罗列了古人对诗歌的两种不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D.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是五言绝句,诗中巧妙地引用了荆轲别燕丹的故事,别有意味。

2.在下面句子横线上补写省略的主语,并说明理由。

____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为(集解)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因临易水而想古人亦尝送别于此今其人虽没其水犹寒安知今人之不能为古也。

4.骆宾王为何在诗中借用“别燕丹”这个典故?请简要分析。

5.唐汝询从“今日水犹寒”中读出了“侠气凛然”,而宋宗元却认为“末句黯然”。

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结合诗歌及注释加以分析。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农夫与行者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

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②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③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息:呼吸。

②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③术:方法。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者解衣下.田/下.见小潭
B.一锄尽一.身之力/一.食或尽粟一石
C.乃.子之术谬矣/久而乃.和
D.数.息而后一锄/大雪深数.尺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3.行者对于农夫“数息而后一锄”的认识先后有什么变化?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极光形成之谜
①1950年的一个夜晚,北极夜空上方出现淡红和淡绿色的光弧,时而像在空中舞动的彩带,时而像在空中燃烧的火焰,时而像悬在天边的巨伞……它轻盈地飘荡,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形状,持续了几个小时。

它多彩多姿,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紫,变幻莫测。

这就是美丽的极光。

②极光是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到地球两极上空,被地磁俘获产生的一种特殊光学现象。

③极光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但“极光之源”到底在哪里呢?极光是如何形成的呢?极光现象为什么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
④科学家研究认为,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

极光出现的频率与太阳活动有很大关系,极光就像太阳发出的电。

太阳是一颗恒星,不断放出光和热。

其表面和内部进行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出强大的、内含大量带电粒子的带电微粒流。

这些带电微粒射向空间,和地球外80~1200千米高空的稀薄气体的分子碰撞时,由于速度快而产生发光现象。

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大约11年。

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有人发现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20~40小时后,地球上一定会出现极光。

⑤那为什么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原来,地球本身是个近似以南北极为地磁两极的大磁石。

太阳送来的粒子流接近地球时,以螺旋形的运动方式分别飞向两个磁极。

事实上,磁极不能完全控制所有的带电粒子流,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也能在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观察到极光。

因为空气成分非常混杂,不同气体成分如氧、氮、氦、氖等在带电微粒流作用下,会发出不同的光,所以极光看上去多彩绚丽。

有人从地球磁层的角度考虑,认为地球磁层包裹着地球,就像地球的“保护网”,使之避免遭受太阳风辐射粒子的侵袭。

但在南北极的上空,这张“网”并不结实,有较大的“间隙”,通过“间隙”,部分太阳风便会侵入地球磁层。

由于南北极上空有“间隙”,因此极光现象多发生在两极地区的上空。

⑥但是,上述观点虽较好地解释了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却无法解释近地面附近出现的极光现象。

一些人认为这些极光是由于地面附近的静电放电所产生的。

据史料记载,离地面1.2~3.0米都出现过极光。

有时人们在出现近地极光的地方,还能闻到臭氧的味道。

⑦因为许多极光现象与彗星明亮的尾巴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极光现象与彗星联系起来,这对认识极光是有一定好处的。

尽管极光之谜还没有完全揭开,但人类对它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也许很快科学家们就能告诉我们极光真正的奥秘。

1.选文第①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④⑤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

3.选文第⑥段的加点词语“据史料记载”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4.选出下列内容与选文不符的一项( )
A.极光看上去绚丽多彩,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氮、氦、氖等不同气体成分在带电微粒流作用下,发出了不同的光。

B.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但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也能观察到极光。

C.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为11年。

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

D.极光形成之谜至今还没有完全揭开,启示我们科学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

12.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趣的人不苟且(孟祥夫)
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

有趣,和枯燥、乏味人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

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

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

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

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

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

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

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

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

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

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

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

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

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

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

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

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

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

”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

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

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

这样的趣,终非真趣。

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
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

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

《人民日报》(2018年01月30日18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本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不苟且”的生活?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3.下列事例与本文“做一个有趣的人”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钱钟书行事如顽童,经常在他女儿睡着时,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给女儿起各种形象的绰号来戏弄她;也很喜欢在他女儿的被窝里藏玩具、书本、小梳子等,给女儿惊喜,并让她乐此不疲地“扫雷”。

即使生活清苦,但这个有趣的爸爸却让他女儿从小就知晓了乐观与探索的可贵。

B.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无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看见他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奇的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
C.战国时代,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

公子疾曾任右庶长,后来因战功赫赫被封为严君。

公子疾为人幽默风趣、足智多谋、风流倜傥,美中不足的是,他脖子下面因病长了一个大肿瘤,被时人戏称为“智囊”,意思是他的智慧都在这大囊里。

他自己对有这个大肿瘤不自卑,对别人的戏称也不介意。

D.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

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

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13.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经典咏流传》让经典流行起来(节选)
任晶晶
①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引发热潮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之后,央视综合频道于春节期间又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

节目开播次日就得到豆瓣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

节目“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同时还邀请文化学者和音乐家联席点评,深层挖掘、多元解析诗词音乐中的主流价值表达,让它们在当下语境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传播欲望。

②在知名作家梁晓声看来,近年电视媒体的专栏节目非常多,但大多属于娱乐有余而文化不足。

《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之好超出了他的想象,我也想到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不过更多想到的是古筝,曲调依然想到的是古调,用如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更贴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此我觉得这对全国的电视台都是一个示范”。

梁晓声认为《经典咏流传》很好地开拓了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

这样的节目才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合走出去的节目。

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高晓虹认为,节目巧妙地解决了纯文化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和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经典咏流传》正式开播之前,关于这档节目我内心有很多的问号,因为此前我从未见过一档将诗歌唱成音乐的节目,它远远超出了以前诗词综艺‘朗诵赏析’和‘知识竞赛’两大形态,诗词改编音乐意味着海量创作,这种改变既需要融合经典诗词的文化价值,又需要与音乐的审美价值相统一,既要有国家电视台的站位,又要有艺术的高度。

”高晓虹说,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连播的三期共
计16 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典咏流传》不仅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而且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上堪称“呕心沥血”,可谓又一次做到了国家台的开拓性和标杆性。

④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说:这档节目能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高端的思想境界,心平气和地走近百姓,让我感受非常深。

节目中,梁俊老师改编自清代才子袁枚的《苔》,经过现代音乐的演绎之后,动人心弦,一夜之间陶醉了亿万中国人的心。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作品非常清新和本真,梁俊老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长在贵州山区的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平凡而卓越,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艺术的根本。

”流行的不一定经典,但经典的一定要流行。

王黎光认为经典诗词在现代语境下丝毫不落伍,经典咏流传》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让大众更好地接近传统文化,这种做法是对艺术的准确表达。

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经典咏流传》拉升了电视节目的平均文化值,创新诗和歌的结合回到诗歌的起源,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当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一个过去完成式的东西成功地转化为现在进行式的文化。

歌给文字带来情绪感染,而诗给歌带来更多的表情,不仅让诗歌流传,也会让歌词越写越有文化。

⑥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文化节目的不断爆发,既是大众审美日益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证明。

《经典咏流传》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为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中国式解决的途径,它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

备注:会商机制指多方商量,集体解决问题的制度。

那些人们·那些歌曲·那些话语
(链接材料2)
节目热播也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17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未来还要进一步做好老师的培养、新编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设校园文化三件事。

1.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经典咏流传》热播的原因。

2.选文第④段在介绍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对《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看法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上述材料介绍了众人对《经典咏流传》的认识或感悟,请从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回答。

你赞同他的哪个观点,或你喜欢他的哪点感悟,为什么?
备选人物:文化学者梁晓声、音乐人王黎光、传唱人胡德夫
4.下列说法不符合上述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A.《经典咏流传》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为教育部大力来抓的工作。

B.《经典咏流传》节目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因此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上堪称“呕心沥血”。

C.专家们认为,《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是回到了我们先祖最初的诗歌起源状态——“和诗以歌”,并且让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完美契合。

D.《经典咏流传》节目超越了以前诗词综艺节目的表现形态,让纯文化节目缺少大众传播与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得以解决。

5.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敷衍任务,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无奈地背诵经典,丢掉了诗词的精神魅力与文学情韵。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角度列出两条改进措施。

三、语言表述
14.“江南”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主张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江南在哪里
周有光
江南在哪里?
地理学者说:江南是丘陵区。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江南指江南丘陵区。

南陵以北,洞庭湖和鄱阳湖以南,太湖以西,这一片丘陵和盆地相间的区域,就是江南。

气象学者说:江南是梅雨区。

梅雨所覆盖的地区就是江南。

淮河以南,南陵以北,湖北宜昌以东,直至大海,都是江南。

语言学者说:江南是方言区。

南方六个方言区都是江南,其中吴语区(江浙)是狭义的江南。

历史学者说:江南是历史沿革。

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富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