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维修体制改革--优化车间、班组布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调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推进维修体制改革--优化车间、班组布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调研为进一步深化维修体制改革,落实车间直接组织生产,我段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做强做大检查工区,落实全项目检查、专业检查、精准维修,提升车间组织生产能力,促进生产组织向集约化、扁平化方向发展。

一、管内设备现状
我段管辖线路1174.837km,其中正线949.941km,站线224.896km;道岔755组,其中正线道岔359组。

管内共有普速线车间10个,检查工区10个、维修工区25个,养护工区4个。

重点维修车间1个,综合机修车间1个,探伤车间1个,动力设备车间1个。

10个线路车间现有814人,其中车间干部62人,工长39人,班长97人,职工378人,劳务工238人。

其中50岁以上279人,40-50岁97人,30-40岁188人,30岁以下250人,各阶段年龄占比不均衡。

二、维修组织生产方面存在的不足
1.专业管理标准不高。

2022年内发生了2起道岔失表、2
起红光带、2起下道晚故障,反映出专业科室在防卡阻、防
联电等专业管理方面存在弱化,反映出线路车间在组织生产、跟班作业等方面的管理水平需要加强。

2.车间组织生产能力参差不齐。

大部分车间能够按段要求落实车间组织生产,但个别车间在落实上仍有差距,主要存
在合署工区作业执行差、检查计划覆盖不均衡、病害录入销
号不闭环、天窗作业绑定病害不规范等问题。

3.人员年龄结构分布不均衡。

人员年龄集中在50岁以上、30岁以下,30岁至50岁人员占比偏少,管理干部、工班长
在“传帮带”的作用发挥上不明显。

三、生产组织机构调整、配置情况
1.推行“1+N”作业模式。

2022年完成撤并2个养护工区,成立1下台子维修工区,调整小水峪等5个维修工区的管界,撤销了承德东等4个值守点,工区管界更加适应车间组织生产,作业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分散、小群体作业风险明
显减少。

调整后管内各线路车间基本上达到了“1+N”的管理模式。

2.组建专业道岔维修工区。

积极响应工务部维修体制改革的要求,成立了上谷道岔维修工区,组建道岔精整班、机修
班和线路维修班,道岔维修作业更加专业化、精细化。

道岔
维修工区由车间生产副主任直接管理,结合道岔病害和维修
周期精准制定作业计划,统筹安排道岔维修工区的生产任务,生产副主任直接参与现场工作量调查、作业方案制定、作业
全过程组织及盯控,确保道岔专业化修理能力稳步提升,道
岔的使用周期有效延长。

3.完善专业打磨队伍。

继续完善段级、车间级打磨队伍建设,优化打磨机具的配置,现有段级打磨队伍1个15人,中型机械车打磨队伍1个6人,车间级打磨小组10个36人。

段控综合机修车间的打磨队伍,由线路技术科直接编排小机
打磨工作地点、工作量,集中整治道岔、凹焊缝、绝缘接头
的修理性打磨及周期性打磨。

组建培养中型机械打磨队伍,
统筹安排中型打磨车作业计划,集中整治钢轨波磨、股道肥
边等病害。

统一调配各车间、班组的打磨机具,在各车间成
立专业打磨小组,配合段级打磨队伍完成各车间的小机打磨
需求。

4.壮大工务机械车编制。

根据工务部配属的2辆轨道车、
4台大型养路机械,分别成立了轨道车四工区、大机维修工区,推进线路维修作业机械化、专业化、高效化。

目前正在
进行大型养路机械车运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取证工作。

四、维修组织生产方面取得的效果
1.推行设备等级管理。

根据管内各线的允许速度、通过总重、设备条件等因素,将管内设备分为五个等级进行管理。

在维修费用、人员配置上,加大唐包线、京通线一级设备的投入,同时守住五级中边角薄弱设备的安全底线。

优化调整现有的维修机械、生产车辆,结合不同时期的生产任务进行动态调整,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配置,发挥出最大的作业效能。

2.提高专业管理能力。

狠抓无缝线路、铝热焊接、钢轨探伤、小机打磨、工电联整等专业管理,在管理制度、作业标准、现场落实、奖惩考核等方面不断完善,通过聘请专业厂家授课、学习兄弟站段经验等手段,大力培养管理人才、业务能手,弥补专业岗位人员能力不足、操作岗位人员标准不高的缺陷。

2022年度排查整改无缝线路问题262处、无缝道岔改造3个站17组,排查整治防胀和绝缘问题154处,排查整治防断问题36处,排查整治道岔卡阻问题83处,聘请专业厂家培训4次。

3.发挥专业科室作用。

推进段控施工组织,采用中型机械配合施工、合署车间作业等手段,统筹安排“段控大中修任务、车间解决不了的问题、惯性晃车点周期性整修、交叉天窗提效”等施工,确保重点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2022年累计合署车间施工274场次;完成中型机械配合更换道岔18组,
中型机械换枕3510根,中型机械配合道岔清筛18组,中型机械车打磨30.62km。

4.数据分析指导维修作业。

集中修前对线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具体作业地段。

2022年累计完成大机铣磨线路43段48.15km,TQI平均降幅10%;大机捣固线路149段
209.285km,TQI平均降幅21.9%;大机捣固道岔52段121组,TQI平均降幅19.8%;道岔清筛22组,TQI平均降幅7.3%;大机清筛23段39.207km,TQI平均降幅14.1%;京通线换轨9段52.06km,TQI平均降幅12.6%。

利用数据分析研判晃风险,轨检车过后分析图幅劣化3mm地段,每日分析车载大值、突变、重点施工地段动态车载情况,通知车间现场复核。

2022年累计追踪整修轨检车II级大值460处,车载II级大值病害210处、车载重复病害360处、人工添乘病害169处,重点地段报警提示1536次,有效避免了责任晃车,车载III级较2021年(9次)减少了5次。

五、提升车间组织生产能力。

1.落实车间干部工作清单制度。

结合维修现场会,明确了干部生产组织流程项点共计100项,其中车间主任生产流程18项,技术副主任生产流程22项,生产副主任生产流程18项,技术业务指导共计42项,主要涉及检查发现问题、作业计划编制、作业过程盯控和车间碰头会议流程等。

2.编制线路车间组织生产指导手册。

结合线路车间、调度指挥分中心、检查工区、维修工区的生产职能,明确了线路
车间7名车间干部、2名调度分中心人员及各工区工长的职
责分工、工作标准及量化要求。

3.落实车间组织生产的六个环节。

通过强化设备检查,落实车间设备检查的“五固化、三统一”;提升质量分析,采
取动、静态数据相结合,形成分析报告;计划编制,结合技
术科抽调施工、指令修任务、病害库病害情况及临时性工作
安排月、周、计划;组织实施,做实工作量调查、天窗计划、作业方案及派工单制定、现场组织、质量回检等环节;验收
评价,逐项落实日常盯控验收、月度验收、专项验收、生产
系统评价,形成各工区扣分、排名;奖惩考核,根据各工区
的扣分、排名情况进行。

4.推进调度指挥分中心建设。

制定下发《承德工务段标准化安全生产指挥分中心管理办法》,明确了车间分中心的岗
位职能、工作标准、工作制度。

通过落实车间指挥分中心日、周、月会议制度,带动车间组织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带动
车间整体管理能力的提升。

六、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1.线路、桥梁联合作业,综合性整治道床问题。

既有线道床和路基病害整治必须配套整治排水设备,确保道床和路基
病害得到有效整治。

唐包线路基下沉、隧道下沉病害结合注浆、注胶,统筹安排卸砟和大机维修作业,协调供电部门调
整接触网标高,逐步恢复设计标高。

2.大力推行段控机械化维修。

加快大机作业人员取证和现场实作练习,完善大型养路机械车专业管理能力,力争2023
年6月份能参加正线捣固施工。

利用中型清筛、换枕机组,
完成2023年46组道岔清筛、4km线路清筛、28组道岔大修
机械化施工,提高劳动作业效率。

继续推进轨道车牵引中型
打磨车打磨,整治既有线小半径曲线、唐包线钢轨波磨、站
线股道钢轨肥边等病害整治。

3.针对唐包线运量大、京通线设备超期服役的现状,2023年组建一支25人的“重载突击队”,编制下在重点维修车间,由线路科维修副科长直接管理,结合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性
打好两条线重点病害的歼灭战和集中修任务的突击战。

4.继续抓好车间干部岗位责任落实。

以线路车间干部工作清单,狠抓干部、维修工区、检查工区的生产职能、工作标准、量化要求。

以车间生产指导手册为依托,落实车间日、周、月碰头会,各岗位人员逐条落实分管的职责,提升车间
组织生产的整体能力。

2022年11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