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怀仁中学高三化学复习《实验选择》强化练习(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有关实验所选用的试剂不能达到目的是
A.用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CO2气体中的SO2气体
B.用食盐、MnO2和浓H2SO4共热制C12
C.证明食盐溶液中混有苏打用硝酸银溶液
D.将烧黑的铜丝插入酒精灯火焰的焰心又变光亮
2、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液体A逐滴加入到固体B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为浓盐酸,B为MnO2,C中盛品红溶液,则C中溶液褪
色
B.若A为醋酸,B为贝壳,C中盛澄清石灰水,则C中溶
液变浑浊
C.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A1C13溶液,则C中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又溶解
D.实验仪器D可以起到防止溶液倒吸的作用
3、化学实验中常将溶液或试剂进行酸化,下列酸化处理的措施正确的是
A.定性检验SO32-,将BaCl2溶液用HNO3酸化
B.为提高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能力,用盐酸将高锰酸钾溶液酸化
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 e2+时,用硝酸酸化
D.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时,在无其它阳离子干扰的条件下,用盐酸酸化的BaCl2
4、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被提纯物质除杂试剂分离方法
A 溴化钠溶液(NaI) 氯水、CCl4萃取、分液
氯化铵溶液
B
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FeCl3)
C二氧化碳(CO) 氧化铜粉末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D 苯(苯酚) 浓溴水过滤
5、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
C、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制容器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D、反应CuSO4+H2S====CuS↓+H2SO4能进行,说明硫化铜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硫酸
6、向一种溶液中滴加另一种溶液后,溶液的颜色有明显变化的是
A.溴水中滴加亚硫酸钠溶液 B.稀醋酸溶液中滴加酚酞指示剂
C.硫酸铜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 D.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7、右图是制取和收集某气体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可用于
A.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Cl2
B.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反应制取NH3
C.用浓硝酸与铜反应制取NO2
D.用过氧化钠固体和水反应制取O2
8、要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实验操作最合理的是
A.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加人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蒸发结晶
B.氢氧化铁胶体(氯化铁):加人足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C.乙酸乙酯(乙酸):加入适量乙醇和浓硫酸,加热
D.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放入水中搅拌成浆状后,加人足量氯化镁溶液,充分搅拌,过滤,沉淀用蒸馏水洗涤
9、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装置①可用于分离苯和硝基苯的混合物
B.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防止倒吸
C.装置③可用于以NH3Cl为原料,实验室制取NH3
D.装置④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乙烯
10、由草木灰提取钾盐并检验钾元素存在的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溶解 B.过滤 C.蒸发D.焰色反应
1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浓硝酸可保存在带橡皮塞的棕色细口瓶中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pH试纸不应事先润湿
C.配置一定物质的浓度的溶液时,选用的容量瓶规格由需配置的溶液体积决定D.中和滴定时为了使滴定终点溶液颜色变化明显,可多滴几滴指示剂
12、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原理、方法、装置和操作正确的是
水
13、下列操作或仪器的选用正确的是
1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与结论正确的是 编
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A 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 H 4)2S O 4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蛋白质发生了变性
B 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 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生成难溶于水的BaSO 4,该溶液中
一定含有SO 42-
C 向甲苯中滴入少量浓溴水,振荡,静置 溶液分层,上层呈橙红色,下层几乎无色 甲苯和溴水发生取代反应,使溴水褪色 D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
变黑,放热,体积膨胀,放出刺激性气体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反应中生成C 、SO 2和CO 2等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根据沸点差异可以判断两种液体混合物是否可用蒸馏方法进行分离
B .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物质结晶的方法
C .根据熵变可以判断所有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D .根据化学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
16、下列各组物质中.气体X 和气体Y 在通常条件下同时通入盛有溶液z 的洗气瓶中(如右下图所示),一定没有沉淀生成的是 17、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X Y Z A NO 2 SO 2 BaCl 2 B NH 3 O 2 Al 2(SO 4)3 C NH 3 CO 2 NaCl(饱和) D CO O 2 Ca(OH)2
A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4滴稀硫酸,煮沸几分钟、
冷却,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检验蔗糖是否已水解
B 将Cl 2通入NaBr 溶液中 比较氯气与溴的氧化性强弱
C 将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收集后用冰水
混合物冷却降温
研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 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
H 2O 2溶液,再向其中1支加入少量MnO 2
研究催化剂对H 2O 2分解速率的影响
18、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将氯化铝溶液加热蒸发、烘干可得无水氯化铝固体
B .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可区分出试剂盐酸和醋酸,导电能力强的是盐酸
C .做完银镜反应后的试管可用热的稀硝酸清洗,回收后的硝酸银溶液可再利用
D .除去硫酸铝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镁,可加入足量烧碱,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硫酸酸化
19、设计下列实验方案鉴别Na 2CO 3和NaHCO 3两种白色粉末,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 .分别向等量的白色粉末中加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比较生成气体的快慢 B .分别向等量的白色粉末中加等体积适量的水,比较固体溶解量的多少
C .分别将等量的白色粉末配成溶液,然后加入澄清石灰水,比较是否有沉淀生成
D .分别将等量的白色粉末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比较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混浊
20、玻璃棒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其作用是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时引流。
下列
有关实验过程中,一般不需要...使用玻璃棒进行操作的是 ①用pH 试纸测定Na 2CO 3溶液的pH
②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剩余固体中提取KCl
③实验室用新制的FeSO 4溶液和预处理过的NaOH 溶液制备Fe(OH)2白色沉淀 ④用已知浓度的盐酸和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滴定实验 ⑤将适量氯化铁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制氢氧化铁胶体
⑥用适量的蔗糖、浓硫酸和水在小烧杯中进行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 ⑦探究Ba(OH)2·8H 2O 晶体和NH 4Cl 晶体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A .②③⑦
B .③④⑤
C .⑤⑥⑦
D .④⑥⑦ 21、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部分仪器已省略),操作正确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22、下列实验方案中合理的是 A .鉴别氯化铝和氯化镁溶液:分别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 .除去氯化铵溶液中的氯化铁:向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澄清 石灰水
蓝色钴玻璃 B .检验K 2CO 3中的K +
Cl 2 浓H 2SO 4 A .干燥Cl 2 C .石油的蒸馏 D .比较红磷、白磷的着火点
C .除去苯中的苯酚:向溶液中加入浓溴水,过滤
D .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在溴乙烷中滴入氢氧化钾溶液加热后,用稀硝酸酸化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23、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A .滴有酚酞的碳酸氢钠溶液呈浅红色,微热后红色加深,是因为碳酸氢钠分解生成了
碳酸钠
B .粗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比纯锌快,是因为粗锌比纯锌还原性强
C .用洁净的玻璃管向包有Na 2O 2的脱脂棉吹气,脱脂棉燃烧,说明CO 2、H 2O 与Na 2O 2反应是放热反应
D .向溴水中滴入植物油,振荡后,油层显无色,说明溴不溶于油脂 24、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A .在漂白粉中滴入70%的硫酸,立刻产生黄绿色气体,说明硫酸具有还原性 B .久置的酚酞试液有白色沉淀(未变质),加入少量酒精,沉淀消失,说明酚酞易溶于酒精 C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KI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四氯化碳层呈
紫色,说明白色沉淀为CuI 2
D .在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微热,再加少量新制氢氧化铜浊液加热,无红色沉淀,
说明淀粉未水解
25、下列化学实验事实解释正确的是
A .过量的铜屑与稀硝酸作用,反应停止后,再加入1mol/L 稀硫酸,铜屑又逐渐溶解,是因为铜可直接与1mol/L 稀硫酸反应
B .铁钉放在浓硝酸中浸泡后,再用蒸馏水冲洗,然后放入CuSO 4溶液中不反应,说明铁钉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稳定的氧化膜
C .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乙酸铅溶液导电能力比乙酸钙弱得多,说明乙酸铅属于非电解质
D .浓NH 4Cl 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是因为处理后幕布质量增加,着火点升高 26、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装置①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少量NH 3或O 2
B. 可用从a 处加水的方法检验装置②的气密性
C. 实验室可用装置③收集H 2、NH 3
D. 利用装置④制硫酸和氢氧化钠,其中b 为阳离子交换膜、c 为阴离子交换膜 27、对下列实验现象或操作解释错误的是
现象或操作
解 释 A KI 淀粉溶液中滴入氯水变蓝,再通入SO 2,蓝色褪去 SO 2具有漂白性 B 苯酚中滴加浓溴水酸性明显增强
可能发生了取代反应
C 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
① ② ③ ④ a
b
c
Na 2SO 4溶液
定含有SO42-
D 蒸馏时,温度计的球泡应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此位置指示的是被蒸馏物质的沸点
28、下列有关试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相互滴加的方法鉴别Ba(OH)2和NaHCO3两溶液
B.用硫酸溶液洗涤并灼烧铂丝后,再进行焰色反应
C.除去KCl中混有的BaCl2,可用Na2CO3溶液、盐酸
D.1—丁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用如图装置可制得乙酸丁酯
29、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
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Ⅰ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部消耗完
B.Ⅱ图中:生成蓝色的烟
C.Ⅲ图中:量筒中发生了加成反应
D.Ⅳ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将硫酸溶液滴入烧杯中,至溶液显酸性,结果有Cl2生成
31、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A.向相同浓度的NaCl、NaI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先出现黄色沉淀,
说明K SP (AgI)>K SP (AgCl)
B.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过量的Na2O2粉末,溶液先变蓝后褪色,说明Na2O2已变质C.向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可确定有SO42-存在
D.把相同物质的量的CuSO4、FeCl3和Zn置于水中充分反应,所得溶液中含有 Zn2+、Cu2+、Fe2+
3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对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在瓷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固体B.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分液时有机层从分液
漏斗的下端放出
C.实验室用如右图所示装置可制取乙烯并验证
乙烯的某些化学性质
D.鉴别己烯中是否混有少量甲苯,先加足量的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然后再加入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