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一高中语文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高一高中语文同步测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氾南(Fàn)失其所与(yù)
亡郑以陪邻(péi) 舍郑(shě)
B.缒(zhuì) 佚之狐(yì)
焦、瑕(xiá) 秦伯说(yuè)
C.共其乏困(ɡōnɡ)夫晋(fú)
朝济(zhāo jì)杞子(qǐ)
D.逢孙(pánɡ)以鄙远(bǐ)
阙秦(quē)肆其西封(sì)
2.下列加点字的词释义全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军队)函陵是(这是)寡人之过也
共(共同)其乏困朝济(渡河)而夕设版(修工事)焉
B.贰(从属二主)于楚辞(推辞)曰
肆(扩张)其西封东封(使……成为缰界)郑
C.郑既(既然)知亡矣许(答应)之
因(依靠)人之力敝(损害)之
行李(出门所带包裹)之往来
D.越(跨越)国鄙(以……为边邑)远
焉(哪里)用陪(增加)邻
何厌(讨厌)之有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C.殚其地之出
D.晋军函陵
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齐孝公伐我北鄙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各句中与“何厌之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吾谁与归B.忌不自信
C.客之美我者D.何罪之有
【4】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A.亡郑对秦有害无益。
B.舍郑对秦有益无害。
C.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将损害秦。
D.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不勇武。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
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⑤!”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子是对人的美称。
⑤怼(duì):怨恨。
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泌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⑦田:祭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尤:指责
B.盍亦求之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正义
【2】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三、语言表达
1.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毛病,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智慧是基于经验的直觉,②是十分严谨的逻辑游戏,③是大量实践经验与丰富知识信息的厚积薄发和浓缩。
④智慧与遗传有关,⑤与大量的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有关,⑥与学习有关,⑦更与思考和总结有关。
⑧它是一门严密而深沉的思维艺术,⑨是属于少数精英的专利。
2.《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经典篇章将许多古人写得栩栩如生,请从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概括其事迹并简要点评。
(60字左右)
3.罗董事长的一位朋友过七十大寿。
假定你是董事长的秘书,请代董事长送一副寿联。
上联:室有芝兰春自永
下联:
4.请为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100字。
全国高一高中语文同步测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氾南(Fàn)失其所与(yù)
亡郑以陪邻(péi) 舍郑(shě)
B.缒(zhuì) 佚之狐(yì)
焦、瑕(xiá) 秦伯说(yuè)
C.共其乏困(ɡōnɡ)夫晋(fú)
朝济(zhāo jì)杞子(qǐ)
D.逢孙(pánɡ)以鄙远(bǐ)
阙秦(quē)肆其西封(sì)
【答案】A
【解析】A“与”读yǔ。
2.下列加点字的词释义全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军队)函陵是(这是)寡人之过也
共(共同)其乏困朝济(渡河)而夕设版(修工事)焉
B.贰(从属二主)于楚辞(推辞)曰
肆(扩张)其西封东封(使……成为缰界)郑
C.郑既(既然)知亡矣许(答应)之
因(依靠)人之力敝(损害)之
行李(出门所带包裹)之往来
D.越(跨越)国鄙(以……为边邑)远
焉(哪里)用陪(增加)邻
何厌(讨厌)之有
【答案】B
【解析】A项,军:驻扎;是:这;共:同“供”;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C项,既:已经;行李:出使的人。
D项,厌:同“餍”,满足。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C.殚其地之出
D.晋军函陵
【答案】C
【解析】C动词作名词。
A、B、D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齐孝公伐我北鄙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答案】A
【解析】例句与A项的“鄙”都是“边疆,边远的地方”的意思;B项,“鄙”意为“把……当做边境”;C项,意为“浅陋”;D项,意为“见识短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答案】B
【解析】B项,“有益”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都解释为“有利于”;A项,“行李”,古义为“出行的人”,今义为“出门所
带的包裹”;C项,“以为”,古义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D项,“夫人”,古义为“那人”,今义为“一般人的妻子”。
【3】下列各句中与“何厌之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吾谁与归B.忌不自信
C.客之美我者D.何罪之有
【答案】C
【解析】例句“何厌之有”为宾语前置句,A、B、D三项都属于宾语前置句。
C项,无倒装,属正常句式。
【4】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A.亡郑对秦有害无益。
B.舍郑对秦有益无害。
C.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将损害秦。
D.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不勇武。
【答案】D
【解析】D项,为晋文公撤兵的理由。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
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
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⑤!”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子是对人的美称。
⑤怼(duì):怨恨。
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泌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⑦田:祭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尤:指责
B.盍亦求之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正义
【答案】D
【解析】D“义”此处为动词,把……当作正义。
【2】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答案】B
【解析】B项从“遂隐而死”及“晋侯求之,不获”来看,介之推隐居而死,并没有接受赏赐。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答案】 (1)介之推从来不提及应得的俸禄,而赏赐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2)偷人家的财物,尚且叫作盗;何况贪上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力量呢?
【解析】得分点(1)禄、弗及。
(2)谓、况…乎、以为。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曾经跟随他流亡国外的人。
介之推从来不提及(自己跟着逃走)应得的俸禄,而赏赐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个,现在只有文公一个人在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外、国内都厌弃他们。
上天不绝晋国,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文公又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那些跟随他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骗吗?偷人家的财物,尚且叫作盗;何况贪上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力量呢?居于下位的人把这种罪过当成合理,处于上位的人对欺骗者给予赏赐,上下互相蒙蔽,我难以跟他们相处了!”
他母亲说:“何不也去求赏?就这样而死,又怨谁呢?”
介之推回答道:“明知道错误而又去仿效,罪就更大了。
况且我口出怨言,不能再享用他的俸禄。
”
他的母亲说:“也应当让他知道一下,怎样?”
介之推答道:“言语是自身的文饰。
我本身将要隐居,哪里用得着文饰?这是企求显达啊。
”
他母亲说:“你真能这样吗?那我同你一起去隐居。
”就隐居山林,直到死去。
晋文公寻找他们,但一直没有找到,就把锦上作为介之推的封田,说:“用这来记载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光明磊落的人。
”
三、语言表达
1.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毛病,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智慧是基于经验的直觉,②是十分严谨的逻辑游戏,③是大量实践经验与丰富知识信息的厚积薄发和浓缩。
④
智慧与遗传有关,⑤与大量的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有关,⑥与学习有关,⑦更与思考和总结有关。
⑧它是一门严密而深沉的思维艺术,⑨是属于少数精英的专利。
【答案】②“严谨”应为“严密”;③“丰富”删去;第⑤句调至第⑦句后,且句前加“更”字;第⑦句删去“更”;第⑧句的“严密”应为“严谨”。
【解析】②“严谨”与“逻辑”搭配不当;③“丰富”多余;第⑤句语序不当;调整语序后第⑦句中的“更”多余;第⑧句的“严密”不能修饰“思维艺术”,搭配不当。
2.《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经典篇章将许多古人写得栩栩如生,请从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概括其
事迹并简要点评。
(60字左右)
【答案】(示例1)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说退秦军。
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示例2)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弊。
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
【解析】用高度简练的语言概括其最出彩的事迹,然后点出事迹中表现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即可。
3.罗董事长的一位朋友过七十大寿。
假定你是董事长的秘书,请代董事长送一副寿联。
上联:室有芝兰春自永
下联:
【答案】人如松柏寿长新
【解析】对联讲究严格的对仗,要求结构一致,词性、字数相同,又因为是“寿联”,要求有祝愿、恭贺之意。
4.请为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100字。
【答案】(示例)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
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在
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
笔者认为颁奖词所适用的情形是:在颁奖典礼上,它是作为某种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存在的,缺少了这个环节,活动的策划就不是很完美,活动过程就显得不是很完整。
通过这种宣读颁奖词的方式,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
因此,它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点睛:颁奖词的写法
(一)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
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在这里,引申为一种叙事方法,是指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如同画写意画,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
因此,颁奖词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末节。
在新闻传媒非常发达的时代,人物事迹点到为止,人们自然心领神会。
例如: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魏青刚的颁奖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
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这段文字对魏青刚下海救人的事迹介绍,就是简洁的“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至于具体的过程,没有去详细交代。
但是英雄的侠义之举如在眉睫之前。
这种大笔写意的手法,笔法简洁、描人绘物非常传神,显得气势宏大、撼人心魄。
(二)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
对人物精神的赞美是颁奖词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
因此,在颁奖词中,要体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是人物的坚强意志、思想品质等等。
要体现一定的哲理意味。
例如: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获奖者徐本禹的颁奖词: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
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
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这段文字对徐本禹的精神与责任感提炼得很到位。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徐本禹以自
己的行动让我们感动,这种感动源自于我们对他人格精神的钦敬。
物质上不富有的他,以其义举获得了全社会的尊重,这比物质上的财富更有价值。
这句话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他“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他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因而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徐本禹崇高的品质、闪
光的心灵、忘我的人生境界。
(三)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
颁奖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抒情。
这三种表达方式要求综合运用。
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水乳交融,自然成趣。
例如: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邰丽华的颁奖词: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节目《千手观音》的表]堪称“绝美的舞蹈”,以邰丽华为代表的演员,将生命之美演绎得
让人惊叹。
这段颁奖词将叙述、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在一起,浑然天成。
(四)言简意丰,自然流畅音韵美
颁奖词一般很简短。
这就要求语言高度浓缩,言简意赅。
这样的语言往往字字珠玑、意蕴丰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同时还要求语言自然流畅,音韵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