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考试指导书(管理经济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纲说明
1.1课程的作用与任务
管理经济学课程是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位课,它是一门把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学科。

其教学目的,一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实践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想框架;二是使学员了解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使企业的决策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市场体系。

1.2课程简介与要求
课程英文名称:M a n a g e r i a l E c o n o m i c s
先修课程名称:高等数学
适用类型、层次、专业:全日制、函授、夜大
1.3教学要求说明
在教学计划中,管理经济学是一门业务理论基础课。

它一方面是为各门专业管理课打下业务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对各门专业管理课起综合作用,说明它们如何配合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2学时、教学安排、教材与教学环节
2.1学时分配
第1章绪论4学时
第2章需求与供给4学时
第3章需求弹性6学时
第4章生产决策分析10学时
第5章成本分析6学时
第6章竞争、垄断与企业行为10学时
2.2教学和考试安排
教学:网络教学
考试:开卷
2.3参考文献
1、R.S.P i n d y c k a n d D.L.R u b i n f e l d,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吴德庆、马月才,管理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3、刘东、梁东黎,微观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4、莫瑞斯、托马斯,管理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4教学环节
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观看或下载电子课件,提出问题和上交作业,教师及时答疑,批改学生作业并给予点评。

3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及学习指导
3.1绪论
1.管理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是一门应用科学。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如果一项资源既能用于甲用途,又能用于乙用途,那么资源用于甲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资源用于次好的,被放弃的其他用途本来可以得到的净收入。

3.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销售收入-机会成本-正常利润
4.边际分析法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3.2需求与供给
1.需求与需求函数: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多种,若只分析其中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则需求函数为Q d=f(P)。

一般说来,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此即需求法则。

表现需求函数的图形是需求曲线。

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如消费者收入、其他商品价格等)发生变化时,需求曲线会移动。

2.供给与供给函数: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价格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

影响供给的因素也有多种,若只分析其中供给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则供给函数为Q s=f(P)。

一般说来,供给量与价格成正向变动,此即供给法则。

表现供给函数的图形是供给
曲线。

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如成本、生产技术、自然条件等)发生变化时,供给曲线会移动。

3.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与变动:使供给与需求相等的价格为均衡价格,供求相等时的产量为均衡产量。

供给与需求发生变动时,即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移动时,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会发生相应变动。

若人为地维持高于均衡价格的价格,即生产过剩;若人为地将价格限制在均衡价格以下,则产生短缺。

3.3需求弹性
1.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需求对影响需求的因素的变动的反映程度。

需求
弹性一般可分为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

2.价格弹性系数。

弧弹性:E p=(△Q/△P)×(P1+P2)/(Q1+Q2)
点弹性:E p=d Q/d P×P/Q
式中d Q/d P是需求曲线上与P和Q相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的倒数,故不可把弹性与需求曲线斜率相混淆。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甚多。

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密切相关,富于弹性的商品的销售收益与价格成反向变动,缺乏弹性的商品的销售收益与价格成正向变动,单元弹性的商品的销售收益与价格变动无关。

3.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

弧弹性:E I=(△Q/△I)×(I1+I2)/(Q1+Q2)
点弹性:E I=d Q/d I×I/Q
各类商品的收入弹性不同:
正常商品的E I>0(其中奢侈品的E I>1,必需品的收入弹性为0<E I<1),劣质商品的E I<0。

4.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

弧弹性:E x y=(△Q y/△P x)×(P x1+P x2)/(Q y1+Q y2)
点弹性:E x y=d Q y/d P x×P x/Q y
X和Y为互相替代的商品时,E x y>0;
X和Y为互相补充的商品时,E x y<0;
X和Y为互为独立的商品时,E x y=0。

3.4生产决策分析
3.4.1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可记为Q=f(x1,x2,┅,x n)。

3.4.2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函数
在短期内,假定只有一种要素可变即劳动可变,则上述生产函数可记为Q=f(L)。

平均产量是指单位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的产量,A P=Q/L。

边际产量是指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M P=d Q/d L。

M P>0时,产量Q递增;M P<0时,产量Q递减;M P=0时,产量Q极大。

M P>A P时,A P递增;M P<A P时,A P递减;M P=A P时,A P极大。

3.4.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如果技术不变,增加生产要素中某个要素的投入量,而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增加到一定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分析可变要素的生产效率时,可将生产分为三个阶段,即:第
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到边际产量为零的阶段;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的阶段。

理智的生产者将会在第二阶段上经营。

这是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3.4.4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和等成本曲线
在长期中各种要素都可变。

假定要素间可替代,则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可用各种要素的组合产出等量产品。

这各种组合可用等产量曲线表示。

较高的等产量曲线表示较大产出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M R T S)是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要素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一要素投入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实际上就是等产量曲线上的点的切线斜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因此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等成本曲线表明了在总成本既定时资本和劳动的可能组合。

3.4.5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即一定成本下产量最大的投入组合或一定产量下成本最小的投入组合,就是厂商均衡的状态。

厂商均衡发生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的点。

公式表示为:M P x1/P x1=M P x2/P x2=┅=M P x n/P x n。

若投入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则要素价格比例发生变化,厂商就会更多地使用比前便宜的投入要素,少使用比前贵的投入要素。

3.4.6规模收益
当所有投入要素以一定比率增加时,产量以相同、较大或较小的比率增加,分别称:不变、递增和递减的规模收益。

在生产函数中,如把所有投入要素都乘以常数k,该生产函数变动k的n次方,则可称此生产函数为n次生产齐次函数,即Q=f
(L,K),f(k L,k K)=k n f(L,K)=k n Q。

若n=1,属规模收益不变;n>1属规模收益递增;n<1属规模收益递减。

3.5成本分析
1.各种不同的成本概念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

在这里主要要弄清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增量成本和沉没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这些不同成本概念的涵义、联系和区别。

2.成本函数。

上单元中的生产函数表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可表示为Q=F(L,K)。

将投入要素量乘以要素价格便是成本。

如果技术水平及要素价格,一定时间内(有长期、短期之分)成本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就是成本函数,可表示为C=F(Q)。

短期成本。

在短期生产函数中,投入要素有可变与不变(即变动与固定)之分,相应地,成本在短期内也有变动与固定之分。

变动成本(T V C)随产量变化,固定成本(T F C)不随产量变化,总成本(T C)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之和,即T C=T F C+T V C。

短期平均变动成本:A V C=T V C/Q
短期平均固定成本:A F C=T F C/Q
短期平均成本:A C=T C=(T F C+T V C)/Q=A F C+A V C
短期边际成本:M C=d T C/d Q=fˊ(Q)
成本函数的几何图形是成本曲线。

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都先降后升,呈U形。

边际成本曲线先后通过平均变动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3.长期成本。

在长期中,生产要素投入都是可变的,因此,成本也没有不变与可变之分,所有成本都可变。

因而长期成本中只有总成本(L T C),平均成本(L A C)和边际成本(L M C)。

长期总成本曲线表示长期中每一特定产量所有的最低成本点的轨迹。

L A C曲线是无数条S A C曲线的包络线。

L M C是厂商长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

但L M C 曲线不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L A C和L M C曲线也都是U形的。

4.贡献分析法和盈亏平衡分析法。

贡献是指一个方案能够为企业增加多少利润。

通过贡献的计算和比较,来判断一个方案是否可以被接受的方法,称为贡献分析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也称量一本一利分析法。

盈亏分界点是总收入与总成本相等时的点。

3.6竞争、垄断与企业行为
3.6.1完全竞争市场
按完全竞争市场特点,每个厂商只能按市场决定的均衡价格出售他愿意卖出的任何数量,因而他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需求曲线与横轴的距离就是市场均衡价格。

由于单个厂商出售任何数量时价格都不变,因此,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价格水平线,也是平均收益线和边际收益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短期均衡可分为几种情况:①当M C=M R时,如果平均收益(即价格)大于平均成本,则有利润。

②当M C=M R时,如果平均收益(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即总收益等于总成本,厂商不亏不盈,收支相抵。

③当M C=M R时,如果平均收益(即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则出现亏损,但还可以生产。

④当M C=M R时,如果平均收益(即价格)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则厂商会停止营业生产,因此,A V C曲线的最低点是停止营业点。

长期均衡和行业长期供给曲线。

长期指时间长到足以使厂商能调整生产规模,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

达到长期均衡时,价格、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和短期边际成本都相等,即P=L A C=S A C=L M C=S M C。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行业生产变动时投入要素的价格不变,因而产品平均成本不变,从而价格不变,形成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二是行业扩大生产时投入要素价格上升,使产品平均成本上升,从而供给价格上升,形成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三是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6.2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是一家厂商控制了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的市场结构。

故一完全垄断厂商构成一个行业,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垄断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也是M R=M C。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M R=L M C=S M C。

这时短期平均成本一定等于长期平均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不会有超额利润,但垄断厂商长期均衡时会有超额利润。

3.6.3垄断性竞争市场
垄断性竞争市场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

它由许多家企业构成,这些企业的产品可互相替代,又有一定差别。

因此,这类市场有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产品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但比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平坦些。

垄断竞争市场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发生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即M R=M C。

长期均衡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M R=M C,且需求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即P=L A C=S A C。

3.6.4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是少数企业控制着某行业大部分产品的市场结构,是同时包含垄断因素与竞争因素而又更接近于完全垄断的一种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企业可能彼此独立行动,也可能相互勾结,可能进行价格竞争,也可能进行非价格竞争。

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使寡头垄断的均衡产量和价格,难以有一个确定的解。

1、曲折的需求曲线模式表明,只要M C曲线与M R曲线相交于M R曲线的不连续区域,都能达到均衡。

2、价格领导模式是领袖企业根据M R=M C决定最优价格,其他企业由于没有市场支配力量,以即定价格作为他们的一条水平需求曲线,根据P=M C来确定均衡产量。

3、卡特尔模式是用水平相加法从各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求得整个卡特尔的边际成本曲线并使此曲线与行业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以确定卡特尔的均衡产量和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