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业务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药性峻烈的药物经炮制可缓和药性,如麻黄 生用辛散解表发汗作用较强,蜜制后辛散作用 缓和,发汗力减弱,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苍 术、枳壳麸炒缓和燥性;牛蒡子炒黄缓和寒滑 之性等。
整理课件ppt
29
中药炮制学
• 5. 增强药物疗效 。可通过炮制后改变药物质 地,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成分的煎 出而提高疗效。如种子类药物炒黄;质地坚硬 的矿物药、贝壳类煅制。胆汁制南星能增强其 镇惊作用。
整理课件ppt
22
中药学
• 十六、补虚药: • 1补气药 2.补血药 3.补阳药 4.补阴药 • 十七、收涩药: • 1.敛肺止咳药 2.敛阴止汗药 3.涩肠止泻药 • 4固精缩尿药 5.固崩止带药 • 十八、外用药:
整理课件ppt
23
中药学
• 中药之最:
• 泻火之最:黄连
降气之最:沉香
• 补血之最:当归
• 明代《本草纲目》完善了药物的自然分类百科
全书
整理课件ppt
3
中药学
• 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写、 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
• 四气:寒、热、温、凉 • 四气的确定:
•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 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 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 病证寒热为基准。
整理课件ppt
4
中药学
• 四气的作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 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 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 具有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 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 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
整理课件ppt
12
中药学
• 三.指药物作用的强弱,古人常用无毒、小毒、 常毒、大毒、剧毒来区分
• 四.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讲的毒一般就是 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整理课件ppt
13
中药学
• 药物的配伍:按照病情需要,治法和药物性能, 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组合运用。
• 配伍关系: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 相恶、相反,俗称七情
• 2. 有副作用的药物炮制均可消除或减弱副作 用。如柏子仁具有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 用,生品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 油制霜炮制后即消除了致泻的副作用;厚朴姜 炙、黄精蒸制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
整理课件ppt
28
中药炮制学
3. 改变药性。生品、制品药性不同,临床应用 各异。如蒲黄生用性滑,活血化瘀,炒炭后性 涩,止血;生甘草性凉,清热解毒,蜜炙后性 温,能补中益气;生地黄性寒,清热凉血,熟 地黄性温,滋阴补血;何首乌生用。
• 三、泻下药
• 1.攻下药
2.润下药
3.清热凉血 3.峻下逐水药
整理课件ppt
20
中药学
• 四、祛风湿药: • 五、芳香化湿: • 六、利水渗湿: • 七、温里药: • 八、理气药: • 九、消食药: • 十、驱虫药:
整理课件ppt
21
中药学
• 十一、止血药: • 1.凉血止血 2.收敛止血 • 3.化瘀止血 4.温经止血 • 十二、化痰止咳药: • 1.温化寒痰 2.清化热痰 3.止咳平喘 • 十三、安神药: • 1.重镇安神 2.养心安神 • 十四、平肝熄风药 • 十五、开窍药
整理课件ppt
32
中药炮制学
•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
• (1)是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 以缓和药性。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 性,以免伤中;
• (2)是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 增强疗效。如胆汁制黄连,增强黄连苦寒之性, 所谓寒者益寒;
• (3)是通过炮制,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 途。如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加胆汁制成胆南星,则性味转为苦凉,具有清 热化痰,熄风定惊的功效。
补脾之最:山药
•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 止痛之最:元胡
止血之最:三七
• 补阳之最:鹿茸
补阴之最:女贞子
•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 重镇安神之最:朱砂 清热之最:石膏
整理课件ppt
24
中药学
• 中药之最: • 生津之最:石斛 • 攻下之最:大黄 • 理气之最:枳实; • 平肝之最:羚羊角 • 活血之最:丹参 • 消食之最:神曲 • 退黄之最:茵陈
•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 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整理课件ppt
15
中药学
•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 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 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 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 6.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 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 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整理课件ppt
8
中药学
• 中药按来源分类:四大类 • 植物类: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 动物类:骨肉皮分泌物等 • 矿物类:原矿石及加工品 • 其他加工品及中成药
整理课件ppt
9
中药学
• 升降浮沉:
• 1、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 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 都是升浮的。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 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 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
中药业务知识
李金桥
整理课件ppt
1
• 中药学
整理课件ppt
2
中药学
• 中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阐述其作 用机理,应用于临床的药物。
•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 汉代《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 梁代《神农本草经集注》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
• 唐代《新修本草》我国及世界药典性著作
• 宋代《证类本草》我国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本草
• 1.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病。病情比较单纯, 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 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 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整理课件ppt
14
中药学
• 3.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 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 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 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 疗效果。
整理课件ppt
33
中药炮制学
•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药物经炮制后,可
改变其作用趋向,如酒制引药上行,盐炙引 药下行入肾经。
•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中药炮制很多都是以归 经理论作指导的,特别是用某些辅料炮制药
物,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 经等。
• 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 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
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整理课件ppt
5
中药学
• 五味的确定: •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
药物的作用。
• 1.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 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 咸等
• 2.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 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整理课件ppt
17
中药学
• 中药的补泻:针对病情的虚实而起作用的两 对的药性,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 中药的归经:药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特 殊选择作用。
整理课件ppt
18
中药学
• 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病情禁忌、 药食禁忌。
• 配伍禁忌:通常指十八反、十九畏
• 妊娠禁忌:妊娠用药禁忌,主要讨论妊娠禁忌 药。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 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 。
整理课件ppt
1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药学
• 中药的毒: • 一是药物的总称。即指凡药均可谓之为“毒
药”。药即“毒”,“毒”即药。
• 二是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某种偏性。 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
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有别于其他
药物的偏性。临床医生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 邪,调节脏腑功能,从而纠正阴阳之盛衰,调 整气血之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身健体 之目的。古人常将这种偏性称之为“毒”、 “有毒”。
•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 应或副作 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 的药物(见“用药禁忌”)。
整理课件ppt
16
中药学
• 七情配伍意义: • 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 • 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
伍关系。 • 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
关系
2、在药性方面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 热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味属苦、酸、咸, 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因此有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散、热无沉 降”的说法。
整理课件ppt
10
中药学
3、在药物质地方面来说,凡花、叶以及质轻的 药物,大都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石以及 质重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
• 6.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通过 炮制可引药入经,改变作用部位及趋向。如大 黄酒炙能引药上行;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 助于引药入肝;小茴香、橘核等经盐制后,有 助于引药入肾。
整理课件ppt
30
中药炮制学
• 7.便于调剂和制剂 。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 骨甲类药物,必须经过煅、煅淬、砂烫等,使 其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
• 病情禁忌: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药物性能有毒 无毒的不同情况提出的一些用药原则。
• 药食禁忌: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 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整理课件ppt
19
中药学
• 中药按照功效分类:
• 一、解表药
• 1.辛温解表 2.辛凉解表
• 二、清热药
• 1.清热泻火 2.清热燥湿
• 4.清热解毒 5.清退虚热
• 1.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是我国 第一部炮制专著
• 2.明代、繆希雍《炮炙大法》
• 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
• 4.明代、陈嘉模《本草蒙筌》对炮制辅料作用 有较全面的总结的著作
整理课件ppt
27
中药炮制学
• 炮制的目的:
• 1. 有毒中药炮制均可降低毒性。如川乌、半 夏、马钱子等;有些毒性药物炮制除降低毒 性外,还可缓和药性,如甘遂、芫花醋炙, 巴豆制霜均可缓和泻下作用。
去油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药经炮制均可降 低毒性。
整理课件ppt
34
中药炮制学
• 中药炮制方法:净选与切制、炮炙 • 1.净选:指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
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 分、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等,使其达到药用 的净度标准。
温痰之最:半夏 凉血之最:犀角 舒肝之最:郁金 辛凉之最:薄荷 补气之最:人参 清痰之最:贝母 祛风之最:独活
整理课件ppt
25
• 中药炮制学
整理课件ppt
26
中药炮制学
•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 用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 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 一项制药技术。炮制专著:
• 8.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 :
• (1)药物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 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
• (2)一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热处理, 如蒸、炒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贮存, 如桑螵蛸等。
(3)加热处理可杀酶保苷,如黄芩、杏仁等。
整理课件ppt
31
中药炮制学
9.矫味矫臭,利于服用 。动物类药物或其他 有特殊臭味的药物,炮制后均能起到矫味矫 臭的效果,如酒制乌梢蛇、紫河车、麸炒僵 蚕、,醋制乳香、没药. 10.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这是药 物炮制的共同目的。如种子类药物要去沙土、 杂质,根类药物要去芦头,皮类药物要去粗 皮等。
整理课件ppt
6
中药学
• 3. 随着用药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 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 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如, 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 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 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 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 皆标以辛味。
整理课件ppt
7
中药学
五味的作用:
辛——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 血等作用。
甘——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酸——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苦能泻、能燥、能坚。 咸——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 作用。 淡——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整理课件ppt
29
中药炮制学
• 5. 增强药物疗效 。可通过炮制后改变药物质 地,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成分的煎 出而提高疗效。如种子类药物炒黄;质地坚硬 的矿物药、贝壳类煅制。胆汁制南星能增强其 镇惊作用。
整理课件ppt
22
中药学
• 十六、补虚药: • 1补气药 2.补血药 3.补阳药 4.补阴药 • 十七、收涩药: • 1.敛肺止咳药 2.敛阴止汗药 3.涩肠止泻药 • 4固精缩尿药 5.固崩止带药 • 十八、外用药:
整理课件ppt
23
中药学
• 中药之最:
• 泻火之最:黄连
降气之最:沉香
• 补血之最:当归
• 明代《本草纲目》完善了药物的自然分类百科
全书
整理课件ppt
3
中药学
• 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写、 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
• 四气:寒、热、温、凉 • 四气的确定:
•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 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 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 病证寒热为基准。
整理课件ppt
4
中药学
• 四气的作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 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 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 具有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 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 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
整理课件ppt
12
中药学
• 三.指药物作用的强弱,古人常用无毒、小毒、 常毒、大毒、剧毒来区分
• 四.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讲的毒一般就是 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整理课件ppt
13
中药学
• 药物的配伍:按照病情需要,治法和药物性能, 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组合运用。
• 配伍关系: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 相恶、相反,俗称七情
• 2. 有副作用的药物炮制均可消除或减弱副作 用。如柏子仁具有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 用,生品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 油制霜炮制后即消除了致泻的副作用;厚朴姜 炙、黄精蒸制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
整理课件ppt
28
中药炮制学
3. 改变药性。生品、制品药性不同,临床应用 各异。如蒲黄生用性滑,活血化瘀,炒炭后性 涩,止血;生甘草性凉,清热解毒,蜜炙后性 温,能补中益气;生地黄性寒,清热凉血,熟 地黄性温,滋阴补血;何首乌生用。
• 三、泻下药
• 1.攻下药
2.润下药
3.清热凉血 3.峻下逐水药
整理课件ppt
20
中药学
• 四、祛风湿药: • 五、芳香化湿: • 六、利水渗湿: • 七、温里药: • 八、理气药: • 九、消食药: • 十、驱虫药:
整理课件ppt
21
中药学
• 十一、止血药: • 1.凉血止血 2.收敛止血 • 3.化瘀止血 4.温经止血 • 十二、化痰止咳药: • 1.温化寒痰 2.清化热痰 3.止咳平喘 • 十三、安神药: • 1.重镇安神 2.养心安神 • 十四、平肝熄风药 • 十五、开窍药
整理课件ppt
32
中药炮制学
•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
• (1)是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 以缓和药性。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 性,以免伤中;
• (2)是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 增强疗效。如胆汁制黄连,增强黄连苦寒之性, 所谓寒者益寒;
• (3)是通过炮制,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 途。如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加胆汁制成胆南星,则性味转为苦凉,具有清 热化痰,熄风定惊的功效。
补脾之最:山药
•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 止痛之最:元胡
止血之最:三七
• 补阳之最:鹿茸
补阴之最:女贞子
•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 重镇安神之最:朱砂 清热之最:石膏
整理课件ppt
24
中药学
• 中药之最: • 生津之最:石斛 • 攻下之最:大黄 • 理气之最:枳实; • 平肝之最:羚羊角 • 活血之最:丹参 • 消食之最:神曲 • 退黄之最:茵陈
•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 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整理课件ppt
15
中药学
•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 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 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 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 6.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 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 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整理课件ppt
8
中药学
• 中药按来源分类:四大类 • 植物类: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 动物类:骨肉皮分泌物等 • 矿物类:原矿石及加工品 • 其他加工品及中成药
整理课件ppt
9
中药学
• 升降浮沉:
• 1、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 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 都是升浮的。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 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 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
中药业务知识
李金桥
整理课件ppt
1
• 中药学
整理课件ppt
2
中药学
• 中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阐述其作 用机理,应用于临床的药物。
•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 汉代《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 梁代《神农本草经集注》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
• 唐代《新修本草》我国及世界药典性著作
• 宋代《证类本草》我国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本草
• 1.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病。病情比较单纯, 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 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 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整理课件ppt
14
中药学
• 3.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 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 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 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 疗效果。
整理课件ppt
33
中药炮制学
•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药物经炮制后,可
改变其作用趋向,如酒制引药上行,盐炙引 药下行入肾经。
•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中药炮制很多都是以归 经理论作指导的,特别是用某些辅料炮制药
物,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 经等。
• 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 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
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整理课件ppt
5
中药学
• 五味的确定: •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
药物的作用。
• 1.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 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 咸等
• 2.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 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整理课件ppt
17
中药学
• 中药的补泻:针对病情的虚实而起作用的两 对的药性,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 中药的归经:药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特 殊选择作用。
整理课件ppt
18
中药学
• 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病情禁忌、 药食禁忌。
• 配伍禁忌:通常指十八反、十九畏
• 妊娠禁忌:妊娠用药禁忌,主要讨论妊娠禁忌 药。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 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 。
整理课件ppt
1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药学
• 中药的毒: • 一是药物的总称。即指凡药均可谓之为“毒
药”。药即“毒”,“毒”即药。
• 二是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某种偏性。 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
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有别于其他
药物的偏性。临床医生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 邪,调节脏腑功能,从而纠正阴阳之盛衰,调 整气血之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身健体 之目的。古人常将这种偏性称之为“毒”、 “有毒”。
•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 应或副作 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 的药物(见“用药禁忌”)。
整理课件ppt
16
中药学
• 七情配伍意义: • 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 • 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
伍关系。 • 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
关系
2、在药性方面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 热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味属苦、酸、咸, 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因此有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散、热无沉 降”的说法。
整理课件ppt
10
中药学
3、在药物质地方面来说,凡花、叶以及质轻的 药物,大都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石以及 质重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
• 6.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通过 炮制可引药入经,改变作用部位及趋向。如大 黄酒炙能引药上行;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 助于引药入肝;小茴香、橘核等经盐制后,有 助于引药入肾。
整理课件ppt
30
中药炮制学
• 7.便于调剂和制剂 。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 骨甲类药物,必须经过煅、煅淬、砂烫等,使 其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
• 病情禁忌: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药物性能有毒 无毒的不同情况提出的一些用药原则。
• 药食禁忌: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 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整理课件ppt
19
中药学
• 中药按照功效分类:
• 一、解表药
• 1.辛温解表 2.辛凉解表
• 二、清热药
• 1.清热泻火 2.清热燥湿
• 4.清热解毒 5.清退虚热
• 1.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是我国 第一部炮制专著
• 2.明代、繆希雍《炮炙大法》
• 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
• 4.明代、陈嘉模《本草蒙筌》对炮制辅料作用 有较全面的总结的著作
整理课件ppt
27
中药炮制学
• 炮制的目的:
• 1. 有毒中药炮制均可降低毒性。如川乌、半 夏、马钱子等;有些毒性药物炮制除降低毒 性外,还可缓和药性,如甘遂、芫花醋炙, 巴豆制霜均可缓和泻下作用。
去油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药经炮制均可降 低毒性。
整理课件ppt
34
中药炮制学
• 中药炮制方法:净选与切制、炮炙 • 1.净选:指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
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 分、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等,使其达到药用 的净度标准。
温痰之最:半夏 凉血之最:犀角 舒肝之最:郁金 辛凉之最:薄荷 补气之最:人参 清痰之最:贝母 祛风之最:独活
整理课件ppt
25
• 中药炮制学
整理课件ppt
26
中药炮制学
•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 用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 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 一项制药技术。炮制专著:
• 8.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 :
• (1)药物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 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
• (2)一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热处理, 如蒸、炒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贮存, 如桑螵蛸等。
(3)加热处理可杀酶保苷,如黄芩、杏仁等。
整理课件ppt
31
中药炮制学
9.矫味矫臭,利于服用 。动物类药物或其他 有特殊臭味的药物,炮制后均能起到矫味矫 臭的效果,如酒制乌梢蛇、紫河车、麸炒僵 蚕、,醋制乳香、没药. 10.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这是药 物炮制的共同目的。如种子类药物要去沙土、 杂质,根类药物要去芦头,皮类药物要去粗 皮等。
整理课件ppt
6
中药学
• 3. 随着用药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 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 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如, 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 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 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 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 皆标以辛味。
整理课件ppt
7
中药学
五味的作用:
辛——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 血等作用。
甘——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酸——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苦能泻、能燥、能坚。 咸——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 作用。 淡——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