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夏津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我的母亲(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我的母亲》教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

2《我的母亲》教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
喜欢看书;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第一部分.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第二部分.回忆我的母亲
第三部分.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文绉绉的;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课前小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探究 展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 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 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 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 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 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 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 “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 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 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 《我的母亲》 。 邹韬奋《我的母亲》。
总结 反思
赞歌, 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 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 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 “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我 的 母 亲
事件 板书 设计 元宵夜“巡阅” 读小说热泪涌流 “我”背书挨打 夏夜劳碌的身影
母亲的形象 (朦胧——清晰) —— 笑:美丽、慈爱 —— 哭:善良、多情 —— 哭:痛苦、无助 —— 忙:劳苦、能干
我的认识 主 题 (浅显——深入) 可爱的性格 —— 初识母爱 努力的精神 —— 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能干的才具 —— 感念、理解 (痛惜和谴责) —— 歉疚、感恩
2
课后 反思
3
2
课题 课型 教学 内容 新授 2 我的母亲 总课时
我的母亲
二课时

2 课时
授课人
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教学 目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2、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 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 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 热爱新生活。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资源
理解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感情“严”背后的“爱” 。

八年级语文下册 2《我的母亲》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我的母亲》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我的母亲》教学设计附件:附件(一)《我的母亲》问题导读---评价单姓名班级设计者学海导航:作者介绍:胡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

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

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

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

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导学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加粗字注音:文绉绉( ) 绰号( ) 庶祖母( )吹笙( ) 摹画( ) 眼翳( ) 舔去( ) 侮辱( )2、词语解释: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文绉绉:仁慈:侮辱:面红耳赤:气量:二、默读课文,完成阅读发现。

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2、认真读课文,理清思路:3、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三、诵读课文,同伴交流感受:四、我的问题: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2)深入体会文章深邃、鲜明的主旨。

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⑴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⑵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能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⑶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3、德育目标: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我的母亲》是新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色,感受质朴、真切的文风。

四、过程与方法(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

(2)从景物描绘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3)分析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见课件第1张)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2、作者简介:(见课件2、3、4张)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02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读出胡适对母亲的深情。
四、小组合作展示或代表发言
参考:胡适能从母亲的严厉中感受到母亲的慈爱和良苦用心,这是对母亲强烈感激、怀念之情的迸发。
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二、检查前置作业
三、感知课文
四、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导语: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三、学生研讨、交流
1、请为胡适对母引导:“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积劳成疾,在胡适回国一年后与世长辞,没能与母亲最后相见成了胡适永远的痛。他在奔丧途中留下“平生惨痛,何以如此”的遗憾,请我们替胡适对母亲说几句话吧。
2、再读课文,再度感悟。
4、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一、前置作业展示: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二、学生读课文,配乐
课题
我的母亲第2课时
课型
计划课时




知识目标
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2课时教学设计

2.《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材介绍:《我的母亲》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

作者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

原文选自《胡适自传》,体裁是一篇传记。

文章记叙的是作者中年时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经历,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又很有刚气的优秀品质,突出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

学情分析:正处在成长逆反期的学生们对父母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们体会作者与母亲的深厚感情,领悟“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深切的情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掌握课后读写要求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2)概括文章所写的关于母亲的几件事,提高概括能力,体味作者的情感。

(3)学习文章朴实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的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加强预习指导,认真朗读课文,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母亲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进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同时将更多的爱心回馈给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难点:1、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学会如何概括事件,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文章如何在朴实的叙述中饱含着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和深深的怀念。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作者的生平阅历和文章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背景与当前学生的生活相隔很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文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会有许多不解的地方,这是学习中的难点。

课前准备:1、疏通生字词,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2、查找有关作者的生平,有条件的可以读读《胡适自传》。

3、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请母亲写下感受,封在信封里,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提前不要拆开看。

A、为母亲洗一次脚B、为母亲梳一次头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预习反馈、整体感知、深入挖掘、拓展延伸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作为背景音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我的母亲》教学目标:1.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放送一首熟悉的歌《兰花草》——80年代风靡台湾校园的歌曲。

由胡适的小诗《希望》改编。

1921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

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它清新、质朴,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至今仍能听到它的传唱。

胡适知多少?资料1 胡适(1891—1962),字适之。

安徽人。

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

幼年在私塾学习。

1910年赴美留学。

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

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7月回国。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1962年在台湾病逝。

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

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多方面都有成就。

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

他的一生学有所成,离不开他母亲对他的培养教育。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

平生惨痛,何以如此!--胡适《先母行述》那么他的母亲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母亲给他以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胡适对母亲的感怀之作——《我的母亲》。

二、整体感知:从课文中了解信息:胡适的家庭是怎样的?父亲过世,前妻留有2子,均已婚,大儿子……,大媳妇……,二儿子……,二媳妇……,续弦的冯顺弟生有一子,胡适。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 我的母亲》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 我的母亲》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二课,本单元都是名家之作,或追述难忘经历,或展现生活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本着这个目标,我将本节课进行大胆延伸,用资料和声音让学生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二学生分析初二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而且学生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有很多学生不理解母亲对他们的关爱。

所以。

教师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

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语文思考通过放录音,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能力;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经历了由探究、感悟不理解母亲到理解母亲及换位思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责任感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回忆、重新整理思路、组织语言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捕捉生活中有用信息的能力。

3解决问题能有家庭责任感和关心他人意识;形成换位思考变换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别人的感受,并通过理解感悟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学会评价他人和回忆自己的做法的过程,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

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我的母亲》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我的母亲》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 ( 人教版 ) 下册教学设计《我的母亲》第二课时学习1.理解文意。

归纳、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详细事件中归纳出母目标亲的品性、特色。

2.认识胡适及其母亲自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难点利用换位思虑的教具做人训练,感觉作者对母方法,培育学生学多媒体亲的感情。

会关怀别人,能站2.理解文章中重点语句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别人的含义。

着想。

板书设计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明确任务一1、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制惩罚肚量广复习旧课漠责问饶恕文绉绉1、学生听写词语。

2、明确任务,出示目标2、听写后检查。

多媒体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

归纳、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详细事件中归纳出母亲的品性、特色。

2.认识胡适及其母亲自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二、合作研究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何除了写母亲如何训导以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况?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别的困难?多媒体幻灯片出示问题明确目标二、学生速读课文,思虑议论教师出示的问题,并沟通学习成就。

而后观看多媒体,明确答案多媒体幻灯片出示问题答案明确:1、未曾养成开朗游戏的习惯;文绉绉的大人们鼓舞我装成先生的样子除了一次演文角儿,未曾享受过少儿游戏的快乐喜爱看书只学得了念书、写字;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同意我画画小结:乏味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拘束了我的发展。

2.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色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喜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少儿好玩的本性;既写出童年的单一解失意,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以外,是困穷的,是出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单宝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响应。

另一个原由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4.朗诵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如何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如何的感情?多媒体幻灯片出示问题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可是没有直接抒怀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表现的?经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理解,对爱我们的父亲母亲应多些理解和谅解。

8年级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8年级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2.《我的母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来揣摩人物性格。

②学会品味作品平淡朴实的文风。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③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2.方法与过程目标:①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②通过游戏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培养出尊重母亲的思想感情。

②明确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

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去领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1.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品中的所蕴涵的真挚情感,理解平淡文字的背后所蕴藏的真情,真的很难。

2.一般这样的文章原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的,但是本文又实在是太长了,所以很难做到。

3.歌颂母亲这一主题,学生从小学就一直在学习了,主题虽是永恒的,情感虽是真挚的,但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其它新意,要初中的学生去领会很难【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课前预习,提出问题。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本文适宜用情感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近作品。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大家一听到“母亲”这个词,第一瞬间映入你脑海的一个词语是什么?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2.胡适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多种方法朗读课文,理解文意,能概括出母亲的形象。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3.联系自身的生活,体会母亲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母亲的高尚品质,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2.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学法指导:导读法、语言赏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问题导学。

1.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文绉绉的;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喜欢看书;只学得了读书、写字;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

感谢母亲。

5. 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


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
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
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

再如“我
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万分之一。

”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
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

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
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
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二、训练达标。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聚精会神斩钉截铁一文不值源源不竭
B熊熊燃烧坎坷人生出人头地为非作歹
C温故知新专心致志迎刃而解奇耻大辱
D鸦鹊无声蒙怨受屈学海无崖可歌可泣
5.①“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诸葛亮、刘备是_《三国演义》_里的人物,你
知道有关他们的成语或典故吗?试写几个: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你还知道里面哪些文角的名字
吗?曹操、孙权、鲁肃、徐庶、庞统。

②“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史文恭、花荣是《水浒传》里的人物,
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试说出与他们有关的回目或典故:花荣大闹清风寨。

三、拓展延伸:
请为胡适对母亲说几句话,来寄托他的敬意与哀思,也可以试着写出来。

引导:“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母亲积劳成疾,在胡适回国一年后与世长辞,
没能与母亲最后相见成了胡适永远的痛。

他在奔丧途中留下“平生惨痛,何以如此”的遗憾,请我
们替胡适对母亲说几句话吧。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