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一中2017年秋高一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卷上。
2.回答第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第I卷(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戲。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 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 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反映的是分封制,诸侯、卿、士、庶人等按等级递减又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
因此B符合材料意思。
A、C只涉及宗法制,而D是在秦朝时期。
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 一般认为,在以分封制为主的时代中,县制较早地出现于公元前688年的秦国。
与县相比,郡有军事渊源,在一开始,郡被认为不如县重要,但最终县成为从属于郡的一级行政单位。
这反映出
A. 当时秦国已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 魏国与周边各国的争霸战争频繁
C. 当时各国都普遍实行了郡县制度
D. 先秦已具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分析郡、县两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演变趋势。
当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故A项排除;B项无法反映材料全部;C项过于绝对化;郡、县设置时间以及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同,但秦朝时县最终成为郡制下辖一级行政机构,反映出春秋至秦朝我国历史由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选D项。
3. 初并天下后,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表明
A. 君主制得以不断强化
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高祖刘邦都强调宗法血缘关系,借宗法血缘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王位继承问题,没有体现君主权力的集中问题,排除A。
B项说法错误,宗法制不可能决定帝王治国思想,排除。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排除C。
4. 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博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
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 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 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 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先秦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层的区分并不稳定,出身卑微的人能得到重用;而魏晋时期士族门阀高度发展且掌握权力较大,此时选官则更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背景,说明魏晋时期阶层固化影响到官僚政治,C项正确。
材料主要表达了社会阶层关系变动和选官制度变化的联系,没有涉及到宗法思想,排除A。
材料中没有反映儒学的相关内容,更没有体现君臣关系,排除B。
材料中体现先秦时期,身份卑微之人可有所作为,并不能体现
“天下大同”;而魏晋时期强调官吏的出身背景,也不能完全反映出“社会不公”,排除D。
5. 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 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 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 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可以看出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尚书省仍然存在,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 公元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
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 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 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C. 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 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转运使的职责本身就是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到中央,防止地方割据,故A 项错误;转运使是地方官员,并非丞相,故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下实行集体议事制度,故C 项错误;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转运使的权力被分散,同时这些机构相互牵制,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政治制度特点
【名师点睛】
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复习时把握一个“核心”、注意两个“内涵”、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核心”:皇权至上。
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三个“特点”:①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②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③中央对地方垂直管
理,地方服从中央。
7.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日‘计省’,位亚执政,曰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
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 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 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全部”说法错误。
B项说法错误,北宋时中书门下长官为当朝宰相。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北宋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以加强皇权,故选C。
D
项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名师点睛】宋代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8. 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
A. 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 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 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分割,皇权加强,故B项正确。
内外朝制度属于西汉,与题干时间范围不符,排除A。
古代中国相权结构无法对抗皇权,排除C。
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9.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A.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 行省与那县无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分析元代行省制“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根据分析得出元代行省制具备地方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专制表现,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而且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非临时机构,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一级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与郡县均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题目中并未提到郡县制,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10.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
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A. 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B. 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 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 宰相权力的大小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唐、宋地方行政区划的一大演变趋势在于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地方的自主权利逐渐削弱,压抑了地方行政机构的积极性,所以选C项;A项中汉唐地方均为郡(州)县两级制,无法比较;人才选举权至隋朝科举制已收归中央唐宋无法比较,B不选;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无关,D项不选。
11. 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
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
这表明军机处
A. 可以避免大臣权
B. 还渐成为中枢机构
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
【答案】B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由材料“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可见军机处的权力在逐渐增大,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故选B;清朝时期,内阁名存实亡,处于有职无权的境地,排除C;军机处具有保密性好的特点,但本身不是绝密的,排除D。
故选B。
12. 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三省制具分权制衡特点
B. 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
C. 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
D. 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君主专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三省职能有分化,但是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不能体现出制衡特点,排除A项;题干中描述的唐、宋时期政府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是明朝时期皇帝对政府控制加强,所以呈现出强化的趋势,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加强封建专制,不是削弱,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3.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等信息可以分析的出材料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故选A选项。
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材料也为体现;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了古代的政治体制与现行制度某些特点相似,并非指的制度相似;D项材料并未讨论。
14.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答案】D
【解析】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对失职人员的依法惩处都是防止专制、维护民主的制度设计,故选择A项。
材料中主要讲的是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专制的作用而不是公民大会的具体职权,故排除B项。
题目中仅强调两个会议制度的作用,并没有提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故排除C。
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材料主要讲的是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专制的作用,并没有说明权力机关是如何产生的,故排除D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体制对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
15. “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
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教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
”这一措施
A. 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
B. 保证了公民参政机会平等
C. 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D.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
抽签的方法不是为彰显神权而制定的,也不能起到彰显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的作用,故A项错误;抽签方法具有一定的公平性,有利于公民参政机会的平等,故B项正确;古希腊具有参政权利的只是少数男性公民,不是所有雅典人,故C项错误;抽签方法虽然公平但不代表公正,故D项错。
考点:古代雅典政治制度·雅典时期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局限性
16. 有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提倡者强调公民是受法律保护的,因而宁肯把违法乱纪的案件好咎于官员们和政治领导人,而不是民众或城邦本身.....法律是束缚统治者而不是被统治者的。
”该学者意在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是
A. 轮番而治
B. 依法治国
C. 主权在民
D. 直接民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提倡者强调公民是受法律保护的,因而宁肯把违法乱纪的案件归咎于官员们和政治领导人,而不是民众或城邦本身……法律是束缚统治者而不是被统治者的。
”说明雅典的民主法治侧重于保护公民权利和利益,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故选C。
轮番而治是指凡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城邦的公职者,直接民主是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都与题干不符,排除AD。
B只是表象而没有体现题干的主旨。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17.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
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 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答案】D
【解析】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A项。
C项错误,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项。
B项明显错误,平民与贵族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平民要正确一切方式来谋求利益,故本题选择D项。
18.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答案】B
【解析】随着帝国版图的拓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在此背景下,公民法通过革新完善,成为适用于所有自由民的万民法。
故答案为B项。
根据材料中的“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表明万民法并非完全继承公民法的具体内容,排除A 项;根据材料中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表明万民法没有“忽略”财产所有权的规定,排除C项;公民法和万民法是不同时期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对罗马法的称呼,排除D项。
点睛:按照适用范围的不同,罗马法可分为公民法与万民法。
共和国成立后的较长时期,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
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罗马法逐渐改变,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万民法。
19. 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
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
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
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
A. 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B. 方式的和平与渐进
C. 君权的保留与限制
D. 地位的首创与示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并没有强调对过去的继承,故A、C项错误;由题干“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和“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知题干强调和平与渐进,故B项正确;因为题干重心在于强调方式的和平与渐进,首创与示范作用则不是其显著特点,故D项错误。
20. 1701年英国的《王位维承法》第三条规定:当国王和安娜公主死后且无后嗣时,为保障我园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制定更详细的规定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
这应当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国王的权力加以规定。
这一规定
A. 强化了议会对王权的限制
B. 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 致使王位的继承陷入无序
D. 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王位继承法》的颁布,使得国王的任免权也属于议会,议会进一步控制了王权,限制了王权,B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所以选A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王位继承法
21.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射
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了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必须要让议会参加,这说明了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A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B选项错误,国王的权力已经受到限制;C选项说法与事实不符。
22. 有学者认为:“英国政体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英国政体体现的权力关系,首先是国王作为虚位元首凌驾于各实质权力之上,行使形式上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权。
在实质权力部分,拥有立法权的议会下院作为民选代议机构产生首相及其领导的内阁......这表明,近代
以来的英国
A. 英王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B. 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
C. 行政权和司法权平行
D. 从1689年开始英王就是无权虚君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肯定了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强调了英国国王的虚君地位,阐释了拥有实权的议会权力,正确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英国国王虚君的地位;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1689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时,英王还拥有行政权,D项不正确。
23. 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法案规定,每个议员所代表的选民人数不相同,但行使的权力则完全一样。
同时还规定,凡在1年中曾接受教区赈款及其它救济金者,丧失选民资格。
这表明此次改革
A. 体现权力下移
B. 重视国民平等
C. 漠视选民多寡
D. 具有财产资格限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
材料“凡在1年中曾接受教区赈款及其它救济金者,丧失选民资格”说明此次改革有财产的限制。
所以应选D。
考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
24.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品。
”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 不具有普遍性
B. 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C. 具有借鉴意义
D.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可知,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联邦宪法不适用于其他国家,体现美国联邦宪法的独特适应性,故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不具有普遍性,A项正确。
材料不是强调美国联邦宪法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而是强调美国联
邦宪法不具有普遍性,排除B。
美国宪法具有借鉴意义,但不能照抄照搬其宪法,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美国联邦宪法的意义,而是强调美国联邦宪法不具有普遍性,排除D。
点睛:本题以美国联邦宪法为切入点,考查美国联邦宪法的特殊性。
解决本题的须抓住关键信息“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结合美国联邦宪法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5. 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梅森提出制订保障公民权利的《权利法案》的动议,最后以10票反对、0票赞同的悬殊比例被否决。
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
A. 民主力量比较薄弱
B. 首要任务是建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C. 民众缺乏民主意识
D. 各州政府反对人民拥有权利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先要保障政府的权力而不是保障公民权利,即要任务是要建立中央政府的权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主力量一直强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提出制订保障公民权利的《权利法案》说明民众并不缺乏民主意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政府反对人民拥有权利而是要先建立中央政府的权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建国初期的美国需要加强政府的权力而非公民的权利。
26. 美国前总统布什发表过一次著名的演讲:在人类历史上,“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
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之所以会被“关在笼子里”主要是由于
A. 总统仅是国家元首而非政府首脑
B. 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
C. 执政党随时会被在野党击败
D. 最高法院和国会经常联合起来对付总统
【答案】B
【解析】为了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1787年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故B项正确;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故A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