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烟台市第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烟台市第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更怕看死人的。
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
夜半,即便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
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却诚笃的脸,一个个都像脚跟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着。
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
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
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身体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
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孩子,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他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
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
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的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的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
十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来说变了滋味,变成鲜艳颜色。
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了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
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
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
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了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我似乎打了一个冷战,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
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哽塞在我喉咙间,赶不掉。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的都被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发的,共产党发的,都是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的(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废纸卖掉了)。
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影响力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 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 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2.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3.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
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4.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
能够体现“道”。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
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静静的产院
茹志鹃
谭婶婶跨出房门,心里就是个老大的不快,原来荷妹已把两个产妇掇弄起来,站在房里做操呢!三个人嘻嘻哈哈,又弯腰又踢腿。
产妇做产后体操,不是稀奇事,谭婶婶老早就在医院里看见过,但她不想在自己产院里实行这个,一则是她不喜欢女人家,特别是产妇,拍手顿脚的来这一套,而且她自己也学不上来;二则是乡里人坐月子,就讲究吃,睡,没兴过这个。
如今荷妹一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医院里的规矩搬过来用。
谭婶婶心里很不自在,便过来制止。
她神态严肃,话也很有分量,可是这三个人好象情绪一点也没受到影响,仍做着操,荷妹还笑眯眯地说道:
“婶婶,这比吃药好,又活络筋骨,又帮助身体恢复。
”
“这很好,比整天瘫在床上好!”那个先进生产者阿玲也帮着说,接着另一个产妇也说做操好。
谭婶婶看她们都说好,自己反倒没意思起来,只得勉强笑了笑,说:“你们说好,那你们做吧!”
“婶婶,一会儿我们来做水管吧!”荷妹一点也没忘记土造自来水。
“哎呀荷妹,你一桩一桩的来嘛!一桩没弄好又是一桩。
”谭婶婶说完就走了出来。
一天到晚,谭婶婶的手脚是不肯停的,可是今天她走到中间屋里摸摸,又到厨房里走走,好象做什么都不实在。
听产妇房里又热闹起来,荷妹喊着“二二三四”,两个产妇一边做操一边笑,三个人不断地嘻嘻哈哈。
本来安安静静的产院,现在好像有一股什么风闯了进来,把一切都搅乱了。
谭婶婶想了想,就拿了一只竹篮,迅速地走出了产院的大门,她想出去,离了这里,眼不见为净,去养鸡场给产妇领鸡蛋。
……
谭婶婶回到产院,还没跨进屋子,就愣住了。
这里也改了样子。
这一间那么细心收拾过的办公室,粉刷得雪白的产房,现在却是满地的木屑竹片。
凳子放到了,那个盛米的木桶已在靠底的地方凿了一个洞,几支新砍来的竹子横在地上,门口烧了一堆火,火焰还没熄灭。
还有,还有那雪白的墙上,已打了水桶大的一个洞,荷妹在洞边接竹管,那两个产妇也在递这拿那地帮忙。
她们一见谭婶婶回来,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水!”
“自来水?对,还有自来水……”谭婶婶扶起一张凳子坐下,她觉得向她涌来的东西太多,她累极了。
荷妹突击了半天,料想婶婶见了一定会又惊又喜。
她拭着汗,等了半天,婶婶却一声不响。
她迷惘了。
“婶婶,水自己流进来不好么?”
“……好!”水自己流进来怎么不好!当然好。
不过谭婶婶不能理解,荷妹为什么要这样着急地去弄它,好像是没自来水就不能生活似的,便开口说道:
“二丫头,乡里当然不像城里那么方便,我们什么都学城里,肩膀也怕碰扁担了,这可不好。
”
“对!”荷妹收敛起笑容,认真地说道,“不过婶婶,乡下不是永远都是乡下,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有自来水不去做,还是肩膀碰扁担,这可不是光荣,这是落后……”
谭婶婶迅速地朝荷妹看了一眼,荷妹咬住嘴唇不响了。
“荷妹说的倒是一句老实话,谭婶婶。
”阿玲心直口快地说道,“能做的不做,这不是落后?这样一来,不是又省事,又卫生,又科学,回去我也推广去。
”
“是啊!”谭婶婶答应着,心里猛地动了一下,这些话好熟悉啊!自己曾经说过的,三年前头,推广新法接生的时候,自己对许多人说过“又卫生,又科学”,对妇女说,对妇女的男人说,对婆婆说,对妈妈说,其中对潘奶奶①说得最多。
现在,谭婶婶看看刚做起来的自来水管,荷妹带来的氧气瓶,白色的护士帽,还
有荷妹那对亮晶晶的眼睛,最后,谭婶婶看着那盏静静垂挂着的电灯……
“婶婶,”荷妹刚才把阿玲说过的几句话咽回去,可是,到底没忍住,还是吐了出来,“婶婶你知道我们现在往前面奔,不是奔个衣暖肚饱,像从前那样。
我们现在奔的是共产主义啊!你看,我们现在有电了,我们还要想办法来利用电,电疗,电打针,早产儿用电暖箱……”
仿佛有一股看不见的风暴席卷而来,仿佛滔天的巨浪向前扑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谭婶婶忽然非常清楚地理解了三年前潘奶奶的心情,那时候为什么潘奶奶对她跳脚,又对她诉苦,为什么有时候又苦了脸,谭婶婶现在知道,那是她恐慌,却又不肯承认自己落在时代的后面。
“难道,我现在就像三年前的潘奶奶?……”
天,骤然间阴了下来,树枝在空中乱舞,昨晚有风圈,现在果然起大风了。
她站起来,想找些事做,她习惯地拿起了水桶扁担,但恰好这时竹管已接到井边,荷妹欢呼起来,阿玲她们也拍起了巴掌,她又悄悄地把扁担放下来,她不知所措了。
她竭力想在这时候也找一点事来忙一忙,跑一跑,以证明自己在这里的作用,可是什么也想不起来。
真奇,平常匆匆而过的时间,今天却拉得那么长,那么长……
(节选自《人民文学》一九六○年六月,有删改)【注】①潘奶奶:一个旧产婆(在旧社会的农村俗称接生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借发生在农村产院的小事,展现了主人公谭婶婶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斗争,鼓励安于现状的人们追求新生活。
B. 小说中作者的叙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常常胶着在一起,让读者既能真实地听到作品中人物的心声,又能直接体味到作者的意向,如小说的最后三段。
C. 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出场的四个女性人物言谈、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详略得当,而重点是对荷妹的革新行为和心理感受的描写。
D. 小说取材以小见大,作者通过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普通人物思想的转变,显示出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进步。
8. 请概括小说中谭婶婶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以“静静的产院”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茂,字休连,一字茂先,太原祁人也。
祖深,北中郎司马。
父天生,宋末为列将,克司徒袁粲,以勋历位郡守,封上黄县男。
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曰:“此吾家千里驹,成门户者必此儿也。
”及长,
好读兵书,究其大指。
性隐不交游。
后为台郎,累年不调。
亦知齐之将亡,求为边职。
久之,为雍州长史。
粱武便以王佐许之,事无大小皆询焉。
人或谮茂反,帝弗之信。
谮者骤言之,遣视其甲矟,则虫网焉,乃诛言者。
或云茂与帝不睦,帝诸腹心并劝除之。
而茂少有骁名,帝又惜其用,曰:“将举大事,便害健将,此非上策。
”乃令腹心郑绍叔往候之。
遇其卧,因问疾。
茂曰:“我病可耳。
”绍叔曰:“都下杀害日甚,使君家门涂炭,今欲起义,长史那犹卧?”茂因掷枕起即裤褶随绍叔入见武帝大喜下床迎因结兄弟被推赤心遂得尽力
发雍部,遣茂为前驱。
郢、鲁既平,从武帝东下,为军锋。
师次秣陵,东昏遣大将王珍国盛兵朱雀门,众号二十万。
及战,梁武军引却,茂下马,单刀直前,外甥韦欣庆勇力绝人:执铁缠矟翼茂而进,故大破之。
茂勋第一,欣庆力也。
群盗之烧神兽门,茂率所领应赴,为盗所射。
茂跃马而进,群盗反走。
茂以不能式遏奸盗,自表解职,优诏不许。
加镇军将军,封望蔡县公。
茂性宽厚,居官虽无美誉,亦为吏人所安。
居处方正,在一室衣冠俨然,虽仆妾莫见其惰容。
姿表瑰丽,须眉如画,为众所瞻望。
徙骠骑将军、开府同三司之仪、江州刺史。
在州不取奉,狱无滞囚。
居处被服,同于儒者。
薨于州。
武帝甚悼惜之,诏赠太尉,谥曰忠烈公。
(节选自《南史·王茂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茂因掷枕起/即裤褶随绍叔入见/武帝大喜/下床迎/因结兄弟/被推赤心/遂得尽力/
B. 茂因掷枕起/即裤褶随绍叔入见/武帝大喜/下床迎因/结兄弟被推/赤心遂得尽力/
C. 茂因掷枕起/即裤褶随绍叔入/见武帝大喜/下床迎/因结兄弟/被推赤心/遂得尽力/
D. 茂因掷枕起/即裤褶随绍叔入见武帝/大喜下床/迎因结兄弟/被推赤心/遂得尽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男,中国古代封建爵制“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五等爵位名。
B. 长史,古代历史上官职名,执掌事务不一,但一般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C.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死去,也用于妃嫔、皇子、公主、封王的贵族之死。
D. 谥,古人死后后人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带有“懿、灵、炀”等的谥号往往是美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茂聪明好学,备受器重。
他深受其祖父王深喜爱,从小就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家族里可以光耀门庭的孩子。
B. 王茂勇猛善战,建立战功。
朱雀门之战中他下马挥舞单刀,奋勇向前,在其外甥韦欣庆的护卫下大败王珍国的军队。
C. 王茂仁爱宽厚,安民有法。
在其治理下当地吏民日子安稳,他做雍州长史时不取俸禄,监狱里没有滞而
未决的囚犯。
D. 王茂举止端庄,严于律己。
他深受人们景仰,即使独处一室他也穿戴整齐,以至于身边的仆人和侍妾也未曾见其倦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谮者骤言之,遣视其甲矟,则虫网焉,乃诛言者。
(2)茂跃马而进,群盗反走。
茂以不能式遏奸盗,自表解职,优诏不许。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便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B.诗歌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路途之中。
C.“北极”和“南溟”均为实写,前者指皇上的位置,后者指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D.尾联写令人伤心的故园想必又长出了新的柳条,也暗指人事的更替。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蛟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苏轼《赤壁赋》中的箫声“舞幽壑之潜蛟,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箜篌声能使蛟龙起舞的句子是“______”,《春江花月夜》中,“鱼龙潜跃水成文”一句,则形象写出水面的层层波纹。
(2)中国古人常常抒发人生如梦的感慨,就连旷达的苏轼也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商隐《锦瑟》中“______”一句,感慨人生如梦往事如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诗人梦中月夜飞度的语句是“_____”。
(3)真正相爱的人未必能长相厮守。勇敢走上抗疫前线的小岳,就用秦观《鹊桥仙》中的“______,______ ”,
安慰自己新婚的妻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的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最重要的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一部法律,②实施近30年来,③对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⑤未成年人保护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⑥迫切需要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全面修订。
⑦如有的监护人存在监护不力,⑧有的地方校园欺凌问题频发等。
⑨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正是要回应社会关切,⑩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准备开展阅读名著系列活动。
请你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写一段推荐词,激发同学们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兴趣。
要求: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不少于80个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开学至今,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古代优秀作品,也认识了一些文章中的人物,比如烛之武、荆轲、张良、项羽,班级准备举行一场读书研讨交流会,你对这四人中的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表述有误,原文第⑤段为“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
故选A。
【2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及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本题题目是“‘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第一问:“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是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中重要词语含义。
解答时,首先读句子,圈出关键词,然后回归文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最后连缀成句。
先找出关键词“朦胧的”意思是模糊的、说不出原因的;再找出何人因何事而产生的“朦胧的敬慕”,分条概括出即可。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