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
发表时间:2015-05-06T09:00:01.6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6期供稿作者:杨丽
[导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当前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多呈慢性发作。

杨丽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2221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

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5例,两组都给予常规治疗与日常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饮食、行为与心理护理。

结果: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0%和76.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喘憋不适和咳嗽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饮食、行为与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促进临床症状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喘憋不适;咳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302-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当前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多呈慢性发作。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其预后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对于护理的要求也更高[1]。

在疾病的临床过程中,特别病情严重患者可能会发生全身性症状,为此护理也需要多样性[2]。

本文具体探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1月到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0例。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都伴随有喘憋不适、咳嗽症状;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排除肺炎、结核等引起的疾病;排除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其中男78例,女72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54.22±5.12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22±3.13年;疾病类型:慢性支气管型72例,肺气肿型78例。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类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两组都给予常规治疗与日常护理,鼓励、指导患者咳嗽,促进排痰。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饮食、行为与心理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积极缩唇呼气,并将缩唇呼气融入其中,便能有效增加呼吸运动的力量和效率;而腹式呼吸可使呼吸阻力减低,肺泡通气量增加,提高呼吸效率。

在心理护理中,护士积极聆听患者的叙述,做好患者与家属之间的沟通,疏导其心理压力。

两组干预疗程都为2周。

1.3 观察指标:疗效标准:疗效评价分为三类,即显效、好转及无效。

显效:喘憋不适、咳嗽明显减轻,肺部啰音明显减少;好转:喘憋不适、咳嗽减轻,肺部啰音减少;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

显效+好转=有效。

同时观察与记录两组的喘憋不适、咳嗽消失时间。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0%和76.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例数显效好转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 75 65 7 3 96.0%
对照组 75 35 22 18 76.0%
P <0.05
2.2 喘憋不适和咳嗽消失时间对比:经过观察,治疗组的喘憋不适和咳嗽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喘憋不适和咳嗽消失时间对比(x-±s,d)
组别例数(n) 喘憋不适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
治疗组 75 5.39±1.34 6.09±1.10
对照组 75 7.33±1.45 7.18±2.18
P <0.05 <0.05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现在比较高发的呼吸道疾病,多呈慢性发作,因为发作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早期诊断率不高。

在临床表现上,喘憋不适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有喘息,与呼吸费力等容性收缩有关[3]。

通常为首发症状,初起咳嗽呈间歇性,也有部分病例虽有明显气流受限但无咳嗽症状。

在干预中,需要积极促进痰液的排出,每两小时翻身拍背,避免皮肤破损[4]。

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如快走、打太极拳、做呼吸操等。

在饮食上要坚持多样化,一日三餐要有碳水化合物、适当的脂肪类食物和优质蛋白;患者宜进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对呼吸道上皮组织作用明显,对减轻咳嗽症状有一定的作用[5]。

本文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0%和76.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喘憋不适和咳嗽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而心理护理干预要以患者为中心,配合积极的心理干预,从而提高其治疗疗效[6]。

总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饮食、行为与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治疗疗效,促进临床症状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7-8]。

参考文献
[1] 刘雪梅.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4,6(11):89-90.
[2] 刘贤亮,谭景予,刘芳,等.自我管理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110-112.
[3] 仝慧娟,吴涛.健康信念模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3,15(4):89-91.
[4] 魏素华,任中华,朱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6例自我护理能力培养[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3):45-47.
[5]朱玉芬,单岩.志愿者同伴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31(12):2887-2888.
[6] 闫素芹.心理行为干预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感知特征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9(13):2465-2468.
[7] 高红.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效果[J].中外医疗,2013,32(26):164-165.
[8] 徐静.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J].中外医疗,2013,32(32):161-1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