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之知识梳理与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之知识梳理与训练含解析
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地理大发现时期,美洲巨大的体量突然从黑暗的大西洋中浮现,横在欧洲旧大陆面前,使欧洲人感到异常惊惧,他们用一个古希腊地理学名词“antipodes”来指称这块从大地的另一端冒出来的陌生板块。

这个词的意思是“对极”,也就是“恰恰相反的事物”。

对于旧大陆来说,美洲就是一种恰恰相反的存在物,换言之,美洲是欧亚旧大陆的反题和悖论,这种悖反的特性将遍布每一个方面,新大陆注定以有悖于旧大陆的固有方式介入世界史,这必将使旧大陆感到极其不适。

1776年以后,美利坚建国,并且从政治与道德维度继续向其余世界展示美洲这种神秘的悖反特质。

美国的“对极性”或“反题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就是它的荒野。

荒野并非一无是处的空空荡荡,荒野是文明的反题,文明在荒野遇到最彻底的否定力量。

伯纳德·刘易斯和塞缪尔·亨廷顿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忧心不已,但文明与荒野之间冲突却是世界史进程中的另一个伟大叙事,对此,罗伯特·卡普兰具有充分的警觉。

他的《荒野帝国》研究的并非美国荒野,而是从荒野角度研究美国,美国的“反题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卡普兰的文字一再印证了“边疆史学”创始人特纳的洞察:美国的成长史是一部经久不息的“脱欧史”,亦即“去文明史”。

从东岸开始,当一个定居点构筑妥当以后,他们便毫不迟疑地离开,向西行进,再度隐入荒野。

这种“逃离”文明世界和再度“野蛮化”的双重变奏,塑造了美国独特的充满野性的灵魂和身体。

文明和野蛮两种元素的和谐共存,锻造了美国强悍的肌体,使得这个民族可以承载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多元生活和道德方式,尤其可以完美而无副作用地对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提出的以“自然状态”为根本驱动力的政治方案。

“自然状态”就是“政治状态”的“antipo-des”,它和美国荒野共享一种文明秩序的“反题性”。

霍布斯、洛克和卢梭要解决的最重大议题就是如何让“政治状态”和“自然状态”共同存在于一种更高的状态中。

同样道理,美国要解决的最重大问题就是如何终结文明和野蛮的敌对和厮杀,让两者为构筑一种更加恢弘的空间秩序贡献各自的独有元素,正题和反题在此被综汇为合题。

综观世界史,很多文明都毁于野蛮的打击,很多政治理论也无法解决治乱更替的“黄宗羲定律”,究其原因,最关键的一项就是这些失败的文明与学说不具备兼容“反题”的体质、胸怀和智慧。

(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林国华《从荒野角度看美国》,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洲新大陆被欧亚旧大陆称为“对极”,美利坚建国后完全延续了美洲的悖反特质。

B.相比于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与荒野之间的冲突更重要,卡普兰意识到了这一点。

C.“黄宗羲定律”是以“自然状态”为根本驱动力的政治方案,很多政治理论无法解决。

D.美国“逃离”文明并不是抛弃文明,而是兼容野蛮,终结文明和野蛮的敌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美洲的“对极”引出美国的“对极”,接着指出荒野是美国“对极性”的一个方面。

B.作者以卡普兰的《荒野帝国》直接印证“文明在荒野遇到最彻底的否定力量”这句话。

C.文章通过论述美国文明与野蛮的共存、正题与反题的综汇,将论证推向深入。

D.文章提到霍布斯等人要解决的最重大议题,是因其与如何让文明与野蛮共存具有相似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社会是多元的,因为美国能够兼容“反题”,能够让文明与野蛮终止厮杀。

B.美国的“对极性”使其政治具有独特的优势,自然状态与政治状态得以和谐共存。

C.综观世界史,如果很多文明有能力兼容“反题”,很有可能会避免毁于野蛮的打击。

D.美国的成长史启发我们,一个民族要强大,就要让敌对双方势力相当,发挥各自优势。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的宗旨即“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而“完全之人物”的养成,除了“身体之能力”外,还应具有“精神之能力”,即“知力、感情及意志”。

其中的感情就是“美育”,美育能“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促进个体的情感解放和精神自由应作为美育的根本价值尺度。

人的生命是一切活动展开的基点,对生命的审美则是一切美育活动的根本。

人对自身生命的审美,首先来自对情感生命的审美把握。

而中华诗词则正是这样一座情感生命的宝库。

徜徉于中华诗词之海,也正是徜徉在人类情感之海。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无一不是进行情感生命美育的绝佳载体。

诵读“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涤去的是你旅途中的烦躁抑郁;玩味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减缓的是你思乡的情愫;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共鸣,坚定的是你的人生抉择!
任何的生命现象、生命状态、生命活动.总是感性的、形象的,人们也正是通过对生命的感性形象的审美感悟,来感知和把握生命的审美价值。

中华诗词向来注重意象的缔造,而诗词中的意象历经各代文人的传承,已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生命积淀,是我们民族生命的感性存在。

对这些意象的感知与把握也正是对自身生命的感悟与认同。

“春”“江”“花”“月”的美妙始终伴随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寒山寺的钟声将永远响彻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之中。

吟诵中华诗词,也能达到一种悦性悦情的审美自由状态。

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特认为在人所拥有的各种能力中,发声最适合表现人的内心感受,因为人所发出的声音正如人的呼吸,充满了生命力和激情。

诗词吟诵时或高昂或激愤或安闲或怡然的声音,无一不浸透着吟诵者内在的生命气息,预示着生命的积极喷发,并最终达到一种情绪的快乐、生命的愉悦。

审美的最高层次就是造就一个自由的审美世界,这个审美世界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实在性,是一种澄明、透彻的心境。

在这一境界中,超越了不自由心境的“我”,排除了杂乱无序的精神状态,是情感的、精神的、本真的心灵境界。

这也正是孔子所谓“乐”的心态,庄子所谓“游”的境界。

我们在鉴赏传统诗词时,对意象的解读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移置,正是进入了此种境界。

在此过程中,心中除了那轮明月之外,别无他物,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物我两忘进而物我同一的境界。

人的心境亦随之豁然开朗,达到通彻透亮的境界。

生命不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存在,而是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可感可触、可视可听的,具有可欣赏性的无限的美感。

中华诗词浓烈的情感、丰满形象的意象、吟诵时带来的
愉悦、审美中精神的自由与超越,都是一种生命状态的铺展与呈现。

在心理疾病高发,特别是青少年不珍惜自己生命的极端事例频发的今天,中华诗词除了其传统的美育价值外,其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相信也会越发得到凸显。

(摘编自斯静亚《中华诗词的生命美育价值探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具备“身体之能力”和“精神之能力”的人,才能成为“完全之人物”。

B.生命是具有可欣赏性的美感存在,一切美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对生命的审美。

C.学习中华诗词需诵读玩味,尤其要学会吟诵,进而沉浸其中,并产生共鸣。

D.真正的审美活动必须超越不自由心境的“我”,达到澄明、透彻的心灵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美育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促进个体的情感解放和精神自由。

B.第二段运用对比、引用等手法,阐述中华诗词是人类表达情感的载体。

C.文章列举“春”“江”“花”“月”等意象说明中华诗词是民族的生命积淀。

D.第五段借孔子“乐”的心态和庄子“游”的境界说明什么是自由的审美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育可以使人的感情发达,精神自由是培养“身体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B.中华诗词中的优秀诗句可以让人产生共鸣,疏导自我感情,坚定人生的选择。

C.我们正是通过对中华诗词意象的把握才窥探到诗人生命情感的感悟。

D.学习中华诗词可以有效杜绝青少年不珍惜自己生命的极端事例。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智能和语言教育不应“相杀”
饶高琦
近年来,语言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并在舆论中对人工语言服务形成冲击。

语言教育存废及投入多寡等,成为国家教育规划和技术规划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12月24日,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和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召开了“语言智能与社会发展”论坛。

40余位来自语言教育界、信息技术界、企业界、新闻界和政界的有识之士共同就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协同发展献言献策,并形成了《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协同发展宣言》,倡议教育界和技术界相拥相爱,停止相搏相杀。

智能技术冲击传统产业,挤出其中的就业人口,本不新鲜。

但今天机器翻译为代表的语言智能技术对传统语言产业的冲击大部分只存在于舆论之中:翻译人员的收入保持稳定,翻译市场的价格没有明显下降,规模持续增加。

其他语言服务产业也在蓬勃发展。

2018年两家一线创新企业机器翻译产品在重要会议上“翻车”,也表明语言智能还远远不足以像两百多年前的轧棉机一样制造失业潮。

但这种舆论中的冲击,伤害却不小:大学英语专业,从曾经的香饽饽,变成今天坊间“对不起良心”的专业,语言智能的冲击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学界、企业界人士刻意制造了一种“外语专业灭亡论”。

××翻译在××技术竞赛中拿到冠军,××系统超越人工翻译,××翻译机通过专业考试等信息更在媒体的追逐中频现网端。

在人工智能服务大量进入日常生活的今天,这种论调已经不再是未来小说、科幻电影里那种飘忽云端的危言耸听,而成为了触手可及的恐慌之源。

这种恐慌首先就表现在学生的专业选择上。

笔者所工作的大学,近年
来就有数十位新生受这种舆论影响选择改换专业,甚至退学。

诚然外语教育,尤其是大学外语专业,在学科设计和培养模式上问题深重,但如果任由机器翻译狂热宣传发展,煽动公众情绪,将会对国家的科技规划和教育规划形成严重误判,进而有损公众利益。

语言智能行业自己也是受害者。

当前的智能应用受益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行其道的统计机器学习方法和2010年以后突飞猛进的深度学习技术。

它们都依赖于富含人类知识的大数据资源。

而外语从业者,正是语言大数据资源的生产者。

可以说,语言智能如车,语言数据如油。

岂有汽车行业整日恐吓石油行业的道理呢?
另一方面,舆论上的恐慌虽缺乏道理,但不完全是无源之水。

外语教育,为学生前途和自身发展计,理应化冲击为契机,在人才培养的范式、方法和内容上吐故纳新,热情拥抱新技术和新时代,努力帮助学生过好智能时代的外语生活。

在智能时代,语言教育更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

在工具性上,培养懂得工具,会利用智能服务的语言从业者。

而在人文性上,更加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包容心的教育,培养不同文化间的穿行者。

2018年,原谷歌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李飞飞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这一观念。

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顶级高校也就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科技伦理设立课程与研究项目,旨在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划定界限。

人工智能,尤其是语言智能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更深和更广的人机互助,进而通向人机共生。

替代和对抗的人工智能观并不可行。

人工智能和其服务的领域都理应相爱,不能相杀。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和语言教育相搏相杀,冲击人工语言服务,致使语言教育存废等成为国家教育规划和技术规划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B.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和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将召开“语言智能与社会发展”论坛,就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协同发展献言献策。

C.语言智能的冲击这种论调已经不再是未来小说、科幻电影里那种飘忽云端的危言耸听,而成了触手可及的恐慌之源,影响了学生的专业选择。

D.语言教育,特别是外语教育,应该化冲击为契机,为学生前途和自身发展计,在人才培养的范式、方法和内容上吐故纳新,热情拥抱新技术和新时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2018年两家一线创新企业机器翻译产品在重要会议上“翻车”的事例,论证了语言智能技术对语言教育的冲击。

B.××翻译在××技术竞赛中拿到冠军,××翻译机通过专业考试等信息频现网端等,是机器翻译狂热宣传、煽动情绪的明证。

C.汽车行业整日恐吓石油行业是没有道理的,因此,语言智能冲击语言教育,试图去对抗和替代语言教育的做法也是不可行的。

D.文末引用李飞飞主任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观念,是为了说明语言智能只有从属于语言教育,才能人机互助,进而人机共生。

(3)请结合材料的第四段到第六段的内容,简述语言智能和语言教育需要“相拥相爱”的原因。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

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

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

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

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

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

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

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

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

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

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当然胚胎、萌芽终究是胚胎、萌芽,还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思想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当代世界,完全停止在胚胎、萌芽阶段,重复希腊哲学的命题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

在当代中国,完全停留在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芽中,只是“拿来主义",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根本原则。

不能认为凡是能传下来的都是精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掉了。

这种看法说对了一半。

留下来的是精华,但也会留下糟粕。

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并非只决定于文化自身,还在于人的选择,尤其是统治者,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文化传承和选择。

因而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必然同时会经历一个过滤和筛选的过程。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混在一起。

因此继承传统文化不可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即阅读和理解。

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因素的属于精华,而一切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东西是糟粕。

(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我们敬仰的文化名人创造了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传诵不衰的名篇,成了文化的载体。

B.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中包含的令人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名篇巨著,是后代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

C.中国传统的士,即君子,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准则。

D.古人在文章中,多次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这种人格精神和文化精神值得
我们学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后分,论证了知识分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文化的创造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原则。

B.文章第二段举例论证了中国传统的士在道德上的标准和在文化上的贡献,及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文章论证创造性活动的特点时,将创造性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与在技术领域和科学领城进行了对比。

D.文章认为文化需要创造,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难以区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理解文化传承的特点,所以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形式中,能发现以后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B.文化的创造性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地转化,因此停留在先人智慧中是不可想象的。

C.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不在于文化自身,而在于人的选择,由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扬弃。

D.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了,而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

5.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古代的环境美学思想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田园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所开出的灿烂花朵。

中国古代田园诗,溯源于先秦的《诗经》,成形于晋,大盛于宋,收官于清,是仅次于山水诗的一大流派。

田园与山水都属于环境。

但山水多为自然环境,而田园多为人工环境。

如果说山水是环境的外围,那么,田园则是环境的核心。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田园是开荒的成果。

田园中有植物,如诗中所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动物,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均是人劳作的产物,是第二自然。

田园,人的家园。

人在田园中生产、生活。

较之山水,田园于人更具亲缘性。

于是,田园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口井、一处生命之源、身体与灵魂的归宿之地。

回归田园,就是回归家园。

中国环境美学最高概念是“家园”,家园来自“田园”。

田园生活的指导性思想是“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畅行于清,曾国藩、左宗棠等均大谈“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思想可以追溯至先秦的周朝,形成可能还是在唐宋。

“耕读传家”,“耕”好理解,这是生产;为何还要“读”,且与“耕”并列?这涉及中国人的追求。

“耕”,虽然收获要交国税,但主要还是为了家庭人员的生存,因此可以说,是为家而耕。

“读”,显然不是为家了,是为了有朝一日去做官。

做官是需要知识的。

做官当然也有封妻荫子的想法,但更多的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读”显示出中国人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家——国。

于是,中国人的家园情怀上升为家国情怀。

深厚浓重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延续至今。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处不在。

而在环境意义上,它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系列:
土地——社稷意识。

土地是农之本,正是因为土地有这样重要的功用,土地成为祭祀的对象。

于是,一个标志祭地的概念——“社”产生了。

“社”与“稷”相联系,《白虎通》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社”“稷”本来指两种祭礼,但此后引申出国家的意义,成为国家的另一称呼。

江山——国土意识。

《世说新语》中有一段文字:“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

将别,既自怀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这里的江山明指自然山水,暗喻国家。

与江山意义相同的还有“山河”“河山”概念。

“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

”(《史记。

天官书论》)这里的“河”指黄河,“山”指华山。

但后来,河山用来指称祖国、国家、国土以及国家主权。

“燕秦谋王之河山,闲三百里而通矣。

”(《史记·赵世家》)这里的“河山”是指国土。

南北朝的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用到“山河”概念,文中云:“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江山、河山、山河等概念,除了具有祖国、国家、国土、国家主权等意义外,还含有审美的意义,这种审美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审美,其审美的品位均为壮美、崇高。

一般来说,在国家遭受外族入侵的形势下,多用山河、江山、河山来指称祖国、国家、国土及国家主权,显示出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感。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当代转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多是人劳作的产物,是人的家园,相对于山水而言,田园于人更具亲缘性。

B.“耕读传家”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蕴藏了国人的家园情怀、家国情怀。

C.“家园”是中国环境美学最高概念,家园来自田园,回归田园就是回归家园。

D.“分裂山河”“江山辽落”中“山河”“江山”样,都是明指自然山水,暗喻国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陶渊明的诗句,阐明了田园诗的特点,将田园诗与山水诗进行了有效的区分。

B.田园生活的指导性思想是“耕读传家”,作者阐述了其形成的历史、具体内涵和历史意义。

C.作者在论述“田园”和“家园”的关系时,指出“家园”与“田园”内在的实质的联系。

D.作者在论证“江山——国土意识”时,多次运用引用论证,剖析其演变、形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山水和田园都属于环境,但田园是人工环境,因此可以说田园才是环境的核心。

B.“耕读传家”中“读”更多的是指为国而读,“读”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更大的家一国。

C.“社稷”成为国家的另一称呼,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在当代转化的集中体现。

D.“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河山”一词显示出了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诗人的孤独感
空间和时间的扩大使原本定位在稳定的农业田园文化的汉文学,忽然被放置到与游牧民族关系较为密切的流浪文化当中。

我们从李白身上看到很大的流浪感,不止是李白,唐代诗人最大的特征几乎都是流浪。

在流浪的过程中,生命的状态与家、农业家族的牵连性被切断了,孤独感有一部分就来源于不再跟亲属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