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雅中学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一章选择题专项经典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在抗疫期间被广泛使用。
下列有关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具有可燃性B.易挥发C.有特殊气味D.易溶于水A
解析:A
【分析】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A、酒精具有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酒精易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酒精有特殊气味,气味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酒精易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检查如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缓慢推动活塞一段距离后并保持活塞不动,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A.注射器内有液体
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D.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一段距离后,液面保持不下降D
解析:D
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多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
故选:D。
【点睛】
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3.下列图示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A.连接导管.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加热液体
D.倾倒液体C
解析:C
A、润湿的玻璃导管容易与橡胶管连接;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烧杯中的玻璃导管有气泡产生,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倾倒液体时,试管略微倾斜,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
故选:C。
4.蜡烛(足量)在如图1所示的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实验过程中瓶内氧气质量不断增加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B
解析:B
A、由图可知,燃烧前,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9%,故错误;
B、由图可知,当氧气的浓度低于16%时,就不能正常燃烧,故正确;
C、实验中要用蜡烛燃烧耗掉氧气,故氧气的质量逐渐减少,故错误;
D、蜡烛熄灭后瓶内剩余的气体由二氧化碳气体、氧气等。
故错误。
故选B。
5.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D.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A
解析:A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讲的是水的液化和光的传播,没有新的物质产生,不涉及化学变化;
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包含了燃烧的过程,产生了新的物质,涉及化学变化;
C、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的枯萎产生了新的物质,涉及化学变化;
D、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包含了燃烧的过程,产生了新的物质,涉及化学变化。
故选A。
6.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B
解析:B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燃放爆竹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下列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凿壁偷光B.火烧赤壁C.铁杵磨成针D.司马光砸缸B
解析:B
A、凿壁偷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火烧赤壁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铁杵磨成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司马光砸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
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B.称量
C.液体加热D.量
9.5mL液体C
解析:C
A、点燃酒精灯时,需用火柴点燃,不得用点燃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发火灾,故选项A不正确;
B、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称量腐蚀物品氢氧化钠时,需在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称量,B中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放在纸上称量,故选项B不正确;
C、试管内液体加热时,加入试管内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加热前试管进行预热,然后试管倾斜,管口不得朝向自己或者他人,采用外焰加热,C符合操作规范,故选项C正确;
D、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应选择量程与液体体积最为接近的量筒,尽量一次量取成功,量取9.5mL液体应选择10mL量筒量取即可,100mL量筒量程过大,误差较大,故选项D 不正确。
故选C。
9.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变质B.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C.水结冰D.海水晒盐A
解析:A
A、食物腐败变质生成了菌类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分离液体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进行的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海水晒盐只是水分的蒸发,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 错。
故选:A。
【点睛】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10.下列有关物质变化或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酒精挥发——化学变化B.冰雪能融化——物理变化
C.铁片生锈——物理性质D.汽油易燃烧——化学性质D
解析:D
A、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冰雪能融化,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C、铁片生锈过程中,铁和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汽油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点睛】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读取数值B.倾倒液体
C.检查装置气密性D.
加热液体C
解析:C
A、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选项错误;
B、取用液体药品时,为防止液体撒落,试剂瓶中要紧挨试管中,为不使标签受到流下的残液腐蚀,标签要向着手心,为了防止药品污染或腐蚀桌面,瓶塞要倒放,故选项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一般是根据气压变化原理,如装置严密,试管内气体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导管口会有气泡,故选项正确;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且为了防止液体沸腾后喷出伤人,液体要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手握长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2.今年世界各地爆发了“新冠肺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
下列防疫措施中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
A.外出配戴N95口罩
B.用84消毒液消毒
C.用水银温度计测体温
D.经常开窗通风B
解析:B
【分析】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A、外出配戴N95口罩,只是将其戴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用84消毒液消毒,是利用消毒液与病毒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变性,故B正确;
C、用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是根据温度升高,汞原子之间间隔变大的原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经常开窗通风只是打开门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睛】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13.下列属于纸张的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B.可燃C.易碎D.不溶于水B
解析:B
A.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
B.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
C.易碎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
D.不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B。
1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B.C. D. D
解析:D
【分析】
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A选项错误;
B、取用少量液体时用胶头滴管,瓶塞要倒放,故B选项错误;
C、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
,故C选项错误;
3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
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5.下列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化成水B.铁水变成铁块C.气球爆炸D.火药爆炸D
解析:D
A、冰化成水是由固态水变为液态水,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
B、铁水变成铁块是液体铁变为固态铁,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
C、气球爆炸,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
D、火药爆炸,火药燃烧使气体急剧膨胀引起爆炸。
火药燃烧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D。
16.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日天睛,半日晒出盐霜”
B.《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C.《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D.《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A
解析:A
A、侯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是由于水分蒸发,析出晶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包含着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发生了两个化学变化,先生成汞,再合成丹砂,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入铁钉B.称量固体
C.振荡试管D.点燃酒精灯 B
解析:B
A、向试管中加入铁钉应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铁钉放到试管口,将试管缓缓竖起,不能直接从试管口丢入,容易砸破试管,故A错误;
B、称量药品时应该左物右码,而且要在托盘上垫称量纸,故B正确;
C、振荡试管不能上下振荡,应该左右甩动,故C错误;
D、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外的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 B
18.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熄灭酒精灯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向试管中加入石灰石 C
解析:C
A、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A错误;
B、酒精灯的熄灭方法: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去吹,故B错误;
C、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故C正确;
D、石灰石的取用方法: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故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①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用量,则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液体取1-2mL
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可以用烧杯代替量筒
③打开试剂瓶后要把瓶塞正放在桌面上,右手心向着瓶签拿药瓶倒液体试剂
④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液体时,滴管的尖嘴口端要靠在试管壁上,使液体沿管壁流下,防止液体飞溅出来
⑤观察量筒里液体的体积,应把量筒举起,让视线与量筒的液面相平,再读出数值
⑥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胶头
A.①②③④⑤B.③⑤⑥C.②⑥D.①⑥D
解析:D
①在使用药品的时候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我们要取最少量,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液体取1-2mL。
故正确;
②量取液体药品的时候要用量筒,不能用烧杯代替。
烧杯用作配置溶液和较大试剂的反应容器。
故错误;
③打开试剂瓶后要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瓶塞如果正方在桌子上会污染试剂。
瓶子的标签要向着手心,以防残液流下污染标签。
故错误;
④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液体的时候,滴管要悬空放置不能与试剂瓶壁紧挨,以防污染试剂。
故错误;
⑤读取量筒里液体的体积的时候,要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的时候视线要和量筒内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故错误;
⑥取液后的滴管应该保持橡胶头在上,不要平放或者倒置,以防试剂倒流,腐蚀胶头。
故正确。
故选①⑥
20.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
B.金刚石的硬度很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镁在空气中易被氧化D
解析:D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金刚石的硬度很大,硬度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铝在空气中会被氧化,属于铝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1.超疏水性仿生材料对水的作用与荷叶相似,水滴在其表面不易附着。
将玻璃放在蜡烛火焰上灼烧,表面沉积一层黑色物质(见图),该方法可获得一种能用于手机触屏的超疏水性材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黑色物质是由石蜡蒸气冷凝而成
B.黑色物质可能含碳元素
C.黑色物质是由石蜡不充分燃烧产生
D.铁质输水管的内壁若采用超疏水性材料能防锈蚀A
解析:A
解:A、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是白色的,该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得到的炭黑,故选项说法错误。
B、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黑色物质可能含碳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得到的炭黑,故选项说法正确。
D、炭黑主要成分是碳的单质,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铁质输水管的内壁若采用超疏水性材料能隔绝铁质管道和水接触,因此能防锈蚀,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2.下列装置操作图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
A.B.
C.D. A
解析:A
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右边的导管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当用针筒向集气瓶内打气时,导管末端都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A选项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
B、该选项用的是空气热胀冷缩法,原理为: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掌紧握试管壁,若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下端口上升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故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B选项能用于检查气密性;
C、该选项用的是注水法,原理为:关闭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直到淹没长颈漏斗下端,继续加水,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下降,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C选项能用于检查气密性;
D、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集气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故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或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集气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减小,空气由长颈漏斗进入,若气密性好则长颈漏斗下端有气泡冒出,故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D选项能用
于检查气密性;
故选A。
2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D. B
解析:B
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操作不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可以用打火机或火柴点燃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故操作不正确;
D、取用液体药品,瓶塞要倒放在实验桌上,故操作不正确;
故选B。
2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液体B.称取10.05g固体C.闻气体气味D.装入铁钉C
解析:C
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故选项错误;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精确到0.01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
10.05g固体,故选项错误;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选项正确;
D、取用固体药品时,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到试管口,然后试管慢慢竖起使药品缓缓滑入试管底部,否则铁钉可能使试管底部破裂,故选项错误。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