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四十四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提升练四十四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1.(2019·全国卷Ⅰ·T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
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
【解析】第(1)题中秦“二十等爵”制创于商鞅变法,故属于法家思想;曹魏末年“五等爵”仿照《周礼》,“或以进德,或以酬功”,重视“德”,故属于儒家思想。
第(2)题“二十等爵”制为奖励军功所设,故对象为军人,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促进秦统一的完成;“五等爵”制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故有利于巩固司马氏的统治,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5分)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4分)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6分)
2.(2018·全国卷Ⅰ·T45)(15分)
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以及“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可以看出之前的纪年是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
根据材料“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可以判断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第(2)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可以从纪年本身的优点、统治需要以及对政治文明的深远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1)旧的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3分)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3分)
(2)方便纪年;(2分)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3分)长期使用,影响深远;(2分)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2分)
3.(15分)
材料致仕,即年老退休,“还禄位于君”。
致仕作为行政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形成一套制度,大约是在汉代。
汉代规定官吏年满70以后,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退休以后,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朝廷给其原俸的1/3养老,以示尊贤,一千石以上各级官吏,朝廷不再发给俸禄。
官吏年老退休,也是为国家选贤让路。
汉代致仕制度的推行,保证了官僚系统的流动性,增加了其内部的活力,有积极的意义,使汉代的
行政制度比较完备。
——摘编自袁宝华主编《中国改革大辞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实施致仕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致仕制度的积极影响。
(9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知是汉朝官僚制度改革的一项内容,因此是贵族政治体制的解体和官僚制度的确立,是君主专制的体现。
第二问结合材料中对致仕制度的改革内容可得出是对不同级别的官员区别对待,有详细的规定。
第(2)题结合材料“汉代致仕制度的推行,保证了官僚系统的流动性,增加了其内部的活力,有积极的意义,使汉代的行政制度比较完备”,从对官僚制度发展、官员素质和君主专制统治等方面概括。
答案:(1)背景:世卿世禄制度解体,官僚制度开始确立;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特点:规定具体,区别对待。
(6分)
(2)影响:增强了官僚系统流动性和活力,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进一步完备了官僚政治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9分)
4.(2019·临沂模拟)(15分)
材料朝贡贸易在永乐至宣德年间臻于鼎盛,正统以来,入贡国家日渐减少,如自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六年(1493年),自广东入贡的海外国家仅占城、暹罗各一次。
不过,私人海外贸易队伍却逐渐壮大起来。
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朝野曾发生过一场禁海问题的争论。
明穆宗继位,
面对倭寇之乱屡打不绝的现实,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问题亟需解决。
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上书“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
明穆宗当即批准了这一奏请,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不久又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设立督饷馆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出海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船主要向督饷馆领取船引并交纳引税;若私自前往日本,则处以“通倭”之罪,史称“隆庆开关”。
史载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从此“倭渐不为患”。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隆庆开关”的背景和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隆庆开关”的影响。
(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朝贡贸易在永乐至宣德年间臻于鼎盛,正统以来,入贡国家日渐减少”可知朝贡贸易衰微等。
第二问“隆庆开关”是从实际出发,以开关为治国抓手;同时由“隆庆开关”的内容“出海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若私自前往日本,则处以‘通倭’之罪”说明特点是有部分、有条件的开放海禁。
第(2)题结合“隆庆开关”的背景及内容可知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促进了民间私人贸易的繁盛;同时加强对外贸易,加强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等。
答案:(1)背景:朝贡贸易衰微;私人海外贸易滋长;海禁助长了倭患;围绕海禁问题的争论。
(6分)特点:从实际出发,以开关为治国抓手;部分、有条件的开放海禁。
(3分)
(2)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促进了民间私人贸易的繁盛;加强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明政府积累了巨大财富;倭患减轻;推动了海外移民热潮。
(6分)
5.(2018·全国卷Ⅲ·T45)(15分)
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
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
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
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7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可得出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据材料“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可得出有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据材料“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可得出湖南维新运动活跃,以及地方官员推动。
第(2)题依据材料“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可得出受西方、日本的影响;依据材料“保卫局由官商合办”,可得出实行官商合办;依据材料“其机构设置实行三
级体制”,可得出成立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答案:(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8分)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7分)
6.(15分)
材料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1906年清政府在所谓的“预备立宪”中开始实行官制改革,涉及监察机关。
按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思想,清政府设立中央资政院和地方各省咨政局,并赋予其在立法、财政、监察方面的权力。
同时,还对监察机构都察院进行调整:第一,裁撤六科。
第二,按行省分设“道”,共二十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各道管辖太大巡视困难的局面。
第三,撤销五城都察院,设立审判厅以取代五城都察院原有的维护地方治安的功能。
改革后,传统的监察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但直到清政府被推翻,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才寿终正寝。
——摘编自王晓天《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监察制度改革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7分) 【解析】第(1)题从“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结合时代背景,可得民主革命蓬勃兴起,立宪派的推动,西学的影响,传统监察制度存在弊端。
第(2)题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认识进步性和局限性可得净化监察职权,提高了监察效率,促进了监察制度的近代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
监察制度。
答案:(1)原因:民主革命蓬勃兴起,立宪派的推动,西学的影响,传统监察制度存在弊端。
(8分)
(2)作用:净化监察职权,提高了监察效率,促进了监察制度的近代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监察制度。
(7分)
【备选习题】
1.(2019·长郡中学模拟)(15分)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
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馐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秦朝严禁私人铸钱。
从出土的实物看,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达大渡河上游。
文物中保存很好的秦半两,有直径三、五厘米的,更有三厘米以下的,重量有八克、五克的和五克以下的。
在字面上常用的文字是十二铢和八铢。
《史记》《汉书》都有关于秦半两“各随时而轻重无常”这样的记载。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秦朝币制改革的特点。
(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9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货币分为二等”,统一货币;根据材料“严禁私人铸
钱”,严禁私人铸钱等。
第(2)题根据材料“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货币分为二等”,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等。
答案:(1)特点:统一币制;严禁私人铸钱;实行大小钱制;货币具有称量属性;半两钱在全国流通。
(每点2分,任答三点计6分)
(2)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为后世币制奠定了基础;但货币在流通中逐渐减重变质。
(每点2分,答满四点计9分)
2.(15分)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
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
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
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
“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户籍制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内容上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所折射出的时代变化。
(9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得出重视地域标准,轻视政治标准等。
第(2)题根据材料“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得出政治上,门阀世族瓦解;根据材料“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得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减弱等。
答案:(1)特点:重视地域标准,轻视政治标准;重视财产标准;纳税相对公平;放松人身控制,户籍管理具有开放性、灵活性。
(6分)
(2)变化:政治上,门阀世族瓦解;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减弱;税制上,财产税取代人头税;土地制度上,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社会上,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级形成发展。
(9分) 3.(15分)
材料 1885年10月,刘铭传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
在其抚台生涯中,对台湾的开发建设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其《条陈台澎善后事宜折》中说,“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皆可及时举办,惟抚番须待三者办成之后方可议行。
其次设电、购轮、造桥、修路,以通南北之邮;理屯、兴垦、开矿、取材,以兴自然之利”。
其中设防、练兵两项,是针对外敌逼临而做的应急措施;清赋、抚番两项则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此后依次开展各项建设。
刘铭传在台湾调整行政体制,按照省的设置,在台湾设3府1直隶州,领11县5厅,将台湾分为南、中、北和后山四路。
这套行政建制奠定了今天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基础。
建设海防,练兵整军,兴办军事工业,
添修军事设施。
1886年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铺设两条海底电缆,将台湾与澎湖、台湾与大陆联系起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电讯联系。
1887年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自1887年至1893年耗时6年,建成基隆至新竹90千米的铁路。
1887年设西学堂于台北,聘英人布茂林为教习,“课以英法之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之学”。
同时派汉文教习二人教以经书。
1890年在他即将离任之际,又设电报学堂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摘编自《浅谈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作用。
(8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注重规划的长远性;根据材料“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其次设电、购轮、造桥、修路,以通南北之邮;理屯、兴垦、开矿、取材,以兴自然之利”,改革内容比较全面等。
第(2)题根据材料“这套行政建制奠定了今天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基础”得出行政体制的改革,为日后台湾的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等。
答案:(1)特点:注重长远规划;优先侧重国防建设与部署;内容较为全面;近代化色彩浓厚。
(7分)
(2)作用:改革行政体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增强了台湾海防,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创立新式学堂,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