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王门学案-提学薛方山先生应旂》(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儒学案》南中王门学案·提学薛方山先生应旂关于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62卷。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

提学薛方山先生应旂原文
薛应旂号方山,武进人。

嘉靖乙未进士。

知慈谿县,转南考功,陞浙江提学副使。

其鋻识甚精,试慈谿,得向程卷曰:“今科元也。

”及试余姚,得诸大圭卷,谓向程曰:“子非元矣,有大圭在。

”已果如其言。

先生为考功时,寘龙溪於察典,论者以为逢迎贵溪。

其实龙溪言行不掩,先生盖借龙溪以正学术也。

先生尝及南野之门,而一时诸儒,不许其名王氏学者,以此节也。

然东林之学,顾导源於此,岂可没哉!
薛方山纪述
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为学。

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

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汙,斯可谓之廉。

气者所以运乎天地万物者也。

有清则有浊,有厚则有薄,穷则变,变则通,故一治一乱,皆非一日之积也。

圣人制命,贤者安焉,不肖者逆焉。

万物皆备於我,不可以物为非我也,然而有我则私矣。

万物皆具於心,不可以心为无物也,然而有物则滞矣。

阴阳之气,凝者为石,流者为水。

凝者无变,信也;流者无滞,智也。

孔恶其硜窒也,孟非其激逆也。

信立而通则不窒矣,智运而正则不逆矣。

画者象也,值其画者变也。

潜龙勿用者辞也,用其辞者占也。

斯义不明,附会无不至矣。

时之汙隆,民之休戚,其几安在哉?存乎士风之直与佞耳。

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治世之教也,上主之,故德一而俗同。

季世之教也,下主之,故德二三而俗异。

义协则礼皆可以经世,不必出於先王;理达则言皆可以喻物,不必授之故典。

薛文清之佐大理,王振引之也。

当时若辞而不往,岂不愈於抗而得祸乎?此崔后渠梦中所得之言。

古诸侯多天子继别之支子,故不得犯天子以祭始祖;大夫多诸候继祢之支子,故不得犯诸侯以祭先祖。

汉、唐以来,则无是矣。

礼以义起,报宜从厚,今士大夫之家庙,虽推以祭始祖亦可也。

古者谏无官,以天下之公议,寄之天下之人,使天下之人言之,此其为盛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