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诗词史串讲·先唐诗(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诗词史串讲·先唐诗
第一节诗境浅说
如何让孩子走入无邪的诗境?唤醒我们内心中早已沉睡的单纯,走入纯粹的内心。

现状
当前中小学诗词教育完全受制于应试的指挥棒,教给学生的是应试的套路,套路深就考得好,结果学生根本失去了学诗词的兴趣,甚至完全不会感受诗歌。

过去
中国传统教授诗词的方法,重字词功夫,重诵读艺术,重体验和联想,重从写作的角度分析作品,把诗词教育作为写作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未来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红学家、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大家俞平伯先生的父亲俞陛云为孙子们启蒙而特意撰写的,这本小书自从问世以来,一版再版,被称为“大家小书”,适用于小、中、大学的学生和成年诗歌爱好者的学习。

(节选自陕西师大何依工教授文章《雏凤清音》)
第二节诗史串讲
有人说,如果中国人只读一本诗集,不是唐诗三百首,而是《诗经》。

鲁迅说,“《诗经》——先民之生活,历史的痕”。

最真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最美情话: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最靓风姿: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最深承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最坚磨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最高德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古诗十九首,上承诗经,下启唐诗,今天却被大大忽视。

它有“诗母”之称,虽然仅仅19首五言诗,但是任何一首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都不弱于巅峰的盛唐。

对于离别、失意,以及人生无常的忧虑与困惑等人类共同的情感母题,《古诗十九首》之后的诗歌乃至文学,都再也无法回避它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称它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明代学者胡应麟称它“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社会剧变到来,人人都能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有人不甘穷贱,高喊要抓住时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有人感慨人生苦短,行乐须及时(“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别误会,这样熟悉的人生态度,并不是来自当下现实的撕裂,而是来自将近两千年前的汉末,出自一组不知作者的古诗——《古诗十九首》。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文学与人生的浑然一元。

如果说,诗经是人性之真最初的萌动;魏晋文学是人之觉醒的源头与滥觞;古诗十九首,则确立了一千多年来我们共通的人生母题。

可以说,读懂了《古诗十九首》,就读懂了从魏晋、唐诗以下古典诗歌中的人生真义,看清那些浸润在我们人生态度深处的文化传统。

一、上古——口头歌谣
二、先秦
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

1.《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国风”是现实主义的精华。

(1)表现手法:主要为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2)代表作品:《芣苢》《静女》等。

(3)语言句式:多用双声叠韵词;四言为主。

2.《楚辞》
楚辞——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1)楚辞体文体特点:
①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②“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③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④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

(2)奠基作家:屈原——中国最早且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

(3)代表作品:《离骚》《国殇》(选自《九歌》)《天问》等。

三、汉代
乐府本是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后来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质的诗体名称。

(1)乐府民歌内容特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2)代表作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上邪》《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五言诗)《涉江采芙蓉》等。

其中,《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3)语言句式:朴素自然,活泼生动;五言为主。

四、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1)三曹:曹操(《短歌行》)、曹植、曹丕。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3)文学风格:后人概括为建安风骨。

2.两晋文学
(1)西晋:左思。

(2)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3.南北朝文学(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1)南朝民歌
①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语。

②代表作品:《西洲曲》。

(2)北朝民歌
①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②《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三节先唐诗选讲
(2021秋·黑龙江哈尔滨·高一校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面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

B.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构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面的抒情蓄势。

D.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生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的美丽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运用叠词和衬托手法写景,用“皎皎”状月并以云相托,用“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生动传神地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

(叠词和衬托,答出一种即可)
②运用比喻手法,以月和花之美来比佳人正值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享受着生命和生活的美好。

③以乐衬哀,眼前如花似月的一切越美好,越能反衬出下面诗句“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所表达的抒情主人公的惶恐、失意和焦虑。

(2021春·四川广安·高一四川省武胜烈面中学校校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各题。

饮马长城窟行①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②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③,谁肯相为言④。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⑤。

呼儿烹鲤鱼⑥,中有尺素⑦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注释】①饮马长城窟行:这是一首抒写怀人情愫的诗歌。

②宿昔:指昨夜。

③媚:爱。

④言:代传讯息。

⑤双鲤鱼:指刻成鲤鱼形的藏书信的函。

⑥烹:煮。

假鱼不能煮,此处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⑦尺素: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的绢帛。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引出女主人公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奠定全诗忧愁思恋的感情基调,领起下文。

B.“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用“枯桑”和“海水”暗示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她的孤凄和想念。

C.本诗最后说有位客人从远方带来装有丈夫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在书信中获得了远方传来的情意。

D.全诗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为我们刻画出一个思妇形象,全诗语言清新,语句简短质朴,但感情浓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本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是用哪些手法表达的思念之情?
【答案】3.D 4.①比兴手法,写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强烈的怀人之情。

②顶针手法,字词上回环往复,富有音韵美,强化了抒情色彩。

③衬托(对比)手法,用邻人得归家中,与家人团圆亲近反衬自己的冷清孤凄。

④虚实结合,梦中近在咫尺,醒来天各一方,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深、忧伤之重。

⑤借代手法,诗中用双鲤鱼代指书信,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期盼和思念。

(2020秋·上海杨浦·高一复旦附中校考期中)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诗(其八)
阮籍
灼灼西隤日。

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

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

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

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

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

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

中路将安归。

【注释】①灼灼:阳光灿烂。

②隤:落下。

③回风,旋风。

④当路子:掌权有势的人。

⑤磬折,磬是古代一种乐器,形似曲尺,磬折是说像磬一样弯着腰,很恭敬的样子。

5.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诗。

6.这首诗写了三类形象,分别寄托了阮籍怎样的生命情怀?
【答案】5.古体 6.①寒鸟,周周、蛩蛩,都知道如何保全自己,写出了阮籍自我保全的思想;②燕雀,是平凡的鸟,写出了阮籍要平凡度日的思想情怀;
③黄鹄,是不平凡的鸟,写出了阮籍不愿振翅高飞,甘心平凡度日的情怀。

(2020秋·浙江·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

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
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

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8.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7.D 8.不能。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

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

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

(2023秋·北京顺义·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9.下列诗集中,能查到曹操《短歌行》的一项是()
A.《诗经》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10.下列诗句,不出于
...《诗经》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句突出写“愁”字,时光流逝,去日苦多,诗人惟恐功业不立。

B.“但为君故”的“君”字,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代指天下贤才。

C.“明明如月”以下四句,是承接前文的求贤主题,极写人生苦短的忧愁。

D.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等句启发人才,要善于择枝,投效明主。

12.前人评论《短歌行》,认为从诗中可以读出曹操的“仁义忠厚”,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本诗,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答案】9.B 10.D 11.C 12.同意。

①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体现了其仁爱和正义的一面。

②诗人为了统一天下,结束乱局,救民与水火,进而再三寻求贤才,表达自己要对英才爱惜和诚信,也说明了其为人忠诚宽厚的一面。

(2020秋·广东广州·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庭中有奇树①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滋,当“繁”解释。

③荣:犹“花”。

13.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

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14.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答案】13.B 14.“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

“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莫;“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

(2021秋·陕西西安·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为什么如此忧愁,忧愁的是什么,在这四句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

B.第四句中,“揽衣”“起”“徘徊”这一连串动作描写,表明诗句的主人公忧愁之深切。

C.“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写游子的内心独白,点出游子在明月皎洁的夜晚忧愁无眠的原因。

D.诗中的主人公因愁思太浓,在室内“揽衣起徘徊”也无法排遣,因此只好走出室外,室外皎洁的月光消解了其忧愁。

16.诗中的“明月”具有怎样的作用?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意象。

【答案】15.D 16.借明月寄相思。

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诗歌中的主人公看见一轮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同时浓浓的情思也随着皎洁的月光流照着远方的亲人。

(2022秋·云南昆明·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7.下列对《沙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18.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答案】17.B 18.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

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

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

“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

“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

(2020秋·湖北武汉·高一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纪:经营。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得流畅自然,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B.“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这种乐趣岂不比什么都美吗?不要匆匆离开此地”。

C.作者认为,田园生活虽然很有乐趣,但衣食之事也要认真经营,努力耕作才会有收获。

D.这首近体诗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而且集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

20.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答案】19.D 20.①在美好的时光登高赋诗。

②邻里乡亲关系融洽,淳朴自然。

③农忙时各自耕种,农闲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兴趣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