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潍坊市奎文区南苑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潍坊市奎文区南苑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

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

“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节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材料二: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

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

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节选自《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三: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

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

……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

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
认识为依据。

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作中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而不是单凭热情工作,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B.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C. 毛泽东同志用“有的放矢”这一成语,生动形象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用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的实践,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

D.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人应从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出发,去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2. 根据材料二、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其化学特性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

元素周期表才被证实为真理。

B. 当勒维烈根据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确实发现了海王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成为公认的真理。

C. 人在观察现象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这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主体性是重要的,同时它也是正确的。

D.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可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改造世界是对世界进行正确认识的基本条件。

3. 以上三则材料涉及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下列行为符合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夸夸其谈
B. 无的放矢
C. 纸上谈兵
D. 知行合一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白
刘浪
还有两天就要开庭了。

李清荷躺在床上,灯光刺眼,辗转难眠。

要不要提出在开庭前染个发?突然产生的这个念头让李清荷很快又暗骂了自己一声蠢,当自己还是汉东市的副市长吗?头发黑还是白又有啥关系,自己的形象随着受贿案发早就坍塌了。

想到这,李清荷一声长叹,
五味杂陈。

李清荷来自汉东偏远的西川县马口镇,那里的孩子很多是“少年白”,据说这和当地的水土有关。

可是也不尽然,李清荷的父亲和几个哥哥就都是一头黑发。

李清荷上初中的时候,不知哪天起,就开始出现了白头发,先是这里一根,那里一根,接着后脑勺和头顶聚集了两小撮白,最后几乎满头是白发。

这让他非常苦恼,甚至怨恨父亲的基因为什么只传给了兄长,而没有传给他。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是后来李清荷在县城上高中时,同学们常拿来调侃他的话。

李清荷好像也真的被这句话刺激了,学习成绩一直独占鳌头。

在以往从没有应届生考取过大学,复读生也最多考三五个的西川县,他高考应届就考取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算是破天荒,名噪一时。

上大学了,李清荷不想别人对他的头发指指点点,好在那时已经可以染发了。

于是他便悄悄跑到离学校很远的理发店,从自已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将白发染黑,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当白发即将从黑发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他便又去染一次,周而复始。

李清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脖子上系着块黑白混杂的肮脏围布,头顶着一个大罩子烘头发的情景。

二十多年前,世上多了一个人知道李清荷头发的秘密,这个人便是他的妻子。

那时候,李清荷已经是西川县政府办公室的一支笔,可谓前途无量。

妻子对他常去染发有些顾虑,那些染发剂都有副作用的,你别去染了,白发就白发,有什么要紧。

李清荷说,没事的,那么多人在用的,现在干部讲究的是年轻化,你顶着一头白发,还怎么往上走。

妻子还是不放心,于是她辗转托人从国外带回来一个假发套。

想着妻子的好意,李清荷听话地将头发剪短,戴上了这个时髦玩意。

还真不错,即便两个人面对面,也根本看不出异样来。

可是,一次外出调研,李清荷低头弯腰上车时,一不小心发套掉落地上,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李清荷气得将假发套扔到路边的沟里,回家后便将妻子劈头盖脸说了一通,又一如既往地继续他的染发进行史。

当了西川县委书记后,李清荷对形象就更加讲究了。

那时,他已经用上了市面上流行的生态焗油染发霜。

两只牙膏状的染剂,分别挤出若干到特别配置的梳子上,然后在头发上来来回回地梳上几遍,约半个小时后,用温水洗净即可。

李清荷洗过头后,总是会叫妻子看下有没有哪里没染匀,有没有在额头或耳根不小心留下黑渍什么的。

妻子心情好的时候,就会走过来按头捏耳地看上一回,说,可以啦,没什么问题。

假如她正忙着做其他事,就会不耐烦地说,别那么讲究啦,白就白,黑就黑啦,年纪一把,别扮嫩啊!
三年前,李清荷升任汉东市副市长。

他开始隐隐发现,官员染发似乎不流行了。

每次开会都会遇到几个不染发的领导,甚至有些熟悉的人,前段时间开会才见过,头发还黑漆漆的,现在再相见,已经是白发横生,俨然另一个人。

李清荷捕捉到了这种悄然的变化,这几年,官场的一些明的、暗的规则在不断改变。

那天去开会,他
突然发现主席台上那位省主要领导不知何时也不染发了。

一次,他遇到一位邻市的领导,因为曾经共过事,就没有顾忌地开了句玩笑,怎么不染发了?
这下可原形毕露了。

那领导一笑,新时代最讲究的是勤政廉政,形象上不必刻意。

工作上花心思、下功夫就行,这个敏感性要有。

那天,难得和妻子在一起吃饭。

妻子突然说,咦,你怎么不染发了。

这么多白头发。

李清荷说,染了啊,一半是黑,一半是白而已。

妻子说,染就染彻底嘛,以前一两根没染到,你都要重染的。

李清荷说,与时俱进,留一半纯真,留一半青春啊!妻子说,不懂。

李清荷笑,你不必懂……
和妻子的对话言犹在耳,他却成了阶下囚。

李清荷想到这时,痛彻心扉,不由得轻声啜泣起来。

人生犹如头发,也有黑白,白发可以染黑,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饰。

一直困扰他的法庭个人陈述要说些什么,此时已经有了答案。

李清荷感到一阵释然,于是擦去眼角的泪痕,安然睡去。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开头两段即交代了主人公李清荷的结局,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也巧妙地照应了标题“黑白”。

B. 第四段写李清荷高中时因“少年白”遭同学调侃,却激发了他的斗志,应届考上重点大学,说明他对自己的白发很是介意。

C. 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而又具体地叙述了李清荷考上大学,娶妻生子,步入官场并一路高升,最终却成为阶下囚的故事。

D. 李清荷把头发染成一半白一半黑,并言这是“与时俱进”,既和前文形成照应,同时讽刺了他热衷于钻研官场潜规则。

5.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6. 作者在文中多处对李清荷“染发”进行了细致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

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

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

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

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

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

”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

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

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

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

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

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

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

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

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

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

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

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

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

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

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

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

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

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

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

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

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

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

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

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

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是以一缕炊烟为线索,生动记叙了母亲一生为儿女们的“吃”的忧与乐,表现了母亲无私、善良、仁爱的优秀品质。

B. 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 作者多次写母亲“讪然”,既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无奈,以及对儿女们牵挂与责怪的矛盾心理,更突出了母爱的厚重无私。

D. 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E. 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8. 文章写了哪些与“一缕炊烟”有关的人和事,请分条概括。

9.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10. 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

请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11. 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当,字伯尚。

当幼以颖悟笃实称,长精通经史百家言,侍其祖澄至京,补国子生。

澄卒,四方学子
从澄游者,悉就当卒业焉。

至正五年,用荐者改国子助救,勤讲解,严肄习,诸生皆乐从之。

会诏修辽、金、宋三史,当预编纂。

书成,除翰林修撰。

十三年,擢监察御史。

明年,迁礼部郎中。

又明年,除翰林直学士。

时江南兵起且五年,大臣荐当世居江西,习知江西民俗,且其才可任政事者,诏特授江西肃政廉访使,偕江西行省参政火你赤、兵部尚书黄昭,招捕江西诸郡,便宜行事。

当以朝廷兵力不给,即召募民兵,由浙入闽。

江西境建昌界,擒殄李三。

道路既通,乃进攻南丰,渠凶郑天瑞遁。

十六年,与黄昭夹攻抚州,剿杀首寇胡志学,于是建、抚两郡悉定。

是时,参知政事朵歹总兵抚、建,积年无劝。

因忌当屡捷,功在己上,又以为南人不宜总兵,则构为飞语,谓当与黄昭皆与寇通。

有旨解二人兵柄,除当抚州路总管,昭临江路总管。

将士皆愤怒不平,当谕之曰:“上命不可违也。

”而火你赤又上章言:“二人者,难任牧民。

”寻有旨当与昭皆罢总管,除名。

十八年,火你赤自瑞州还龙兴。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

及得当、昭功状,乃始知其诬,诏拜当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昭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命未下,而陈友谅已陷江西诸郡。

火你赤弃城遁。

当乃著道士服,杜门不出,日以著书为事。

友谅遣人辟之,当卧床不食,乃舁床载之舟,送江州拘留。

当终不为屈。

逾年,以疾卒,年六十五。

所著书,有《周礼纂言》及《学言稿》。

(选自《元史·列传·卷七十四》有删节)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
B.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
C.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
D.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贵当及昭/皆左迁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在幼时取名,举行冠礼或笄礼时才取字,字便于他人称谓,名则多用于自称。

B. 史,指经书和史书,是将中国古籍按内容进行区分的部类,经一般指儒家经典著作。

C. 礼部,官署名,负责管理典章制度、祭祀和科举等,文中“礼部郎中”即其最高长官。

D. 路,宋金元的行政区划,仿唐朝“道”制而设,二者都含有行政区划或监察区的性质。

14.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当学识渊博。

他精通经史百家之言,曾任国子助教,在参与编纂辽、金、宋三史后任翰林修撰。

B. 吴当处事灵活。

在招捕江西各郡时,朝廷兵员补充困难,他能够相机行事,招募民兵以补充兵力。

C. 吴当因功得祸。

他平乱有功,本应受赏,火你赤却构陷吴当与贼寇相勾结,建议朝廷解除其兵权。

D. 吴当遵从皇命。

在接到解除兵权的诏命后,手下将士愤怒不平,他却以皇令不可违抗来劝谕将士。

1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卒,四方学子从澄游者,悉就当卒业焉。

(2)当乃著道士服,杜门不出,日以著书为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只愁飞诏下青冥②。

不应③霜塞晚,横槊④看诗成。

【注】①光州: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

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

②青冥:青色的天空。

这里代指朝廷。

③不应:不顾。

④横槊:苏轼在《赤壁赋》中曾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来形容曹操能文能武的豪迈潇洒风度。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为下面的抒写别情作了铺垫。

B.上片中“谁知”“还与”二词,表达了诗人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即兴而生的愉快之情。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使君波澜壮阔的边塞生活。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用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

17.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是某大学举办迎新晚会通知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以及语气等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了招呼大一新生,我校打算举办迎新晚会,校团委和校学生会牵手组织,经过精心走台,9月20日晚八点在学校万人体育场正式演出,恳请全体大一新生按时参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某中学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60字。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写作,二选一,不少于750字。

2020年11月,来自四川省甘孜县理塘镇的藏族小伙丁真火速走红网络,成为近期连续登上微博热搜的“新晋顶流”。

丁真的走红始于一则抖音短视频,他以其淳朴羞涩的面庞征服了广大网友的心,被称为“甜野男孩”。

丁真这个年轻康巴汉子一夜走红,看似偶然,也是必然。

有人说,丁真的“火”,活像一场颜值界的“文艺复兴”;有人说,火的不是“丁真”,而是“丁真”身后那片草原,丁真书写了最好的“我和我的家乡”的故事;有人说,丁真的“火”源于现代都市人对“田园牧歌”“诗和远方”的渴求;有人说,丁真的“火”是四川理塘政府的智慧扶持,网络文化的助推……
(1)“丁真现象”给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成一篇议论文,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请以“五年后的丁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想象合情合理。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用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的实践,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错,根据原文,“有的放矢”是指,中国共产党人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曲解文意。

根据原文,勒维烈从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

C.“因此主体性是重要的,同时它也是正确的”错,根据原文,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虽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但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

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

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因此,不能推论出主体性是正确的。

D.“必然可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错,根据原文,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是必然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而是有时可以。

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