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长乐朝阳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朝阳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近代中国某理论被史学家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民生、计划的社会、福利经济,以及反对外国的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情感全部掺杂在一起。

”下列口号与此对应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排满兴汉光复河山”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答案:
C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无关,故A项错误;“排满兴汉光复河山”是辛亥革命时期口号,矛头指向满清王朝,与材料“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反对外国的和反对帝国主义”等无关,故B项错误;“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革命时期口号,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合作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矛头指向军阀和帝国主义,与材料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口号,斗争对象主要是国民党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鸦片战争后,开始向西方学习,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兴起,提出“排满兴汉光复河山”,要求推翻清政府;国民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国共十年对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 《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

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据此可知
A.徽商的形成多属于生存所迫
B.徽商以技艺换粮的灵活性
C.徽州地区经商理念浓厚
D.徽州交通优越催生徽商
参考答案:
A
材料说明徽州地区土地贫瘠,单纯依靠土地难以生存,为此不得不拓展商业,A正确;B中以技艺换粮材料没有体现;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 据统计,民国时期全国电力灌溉(使用抽水机)的田亩,最多的年份也不过5万亩,还不到全国总耕地的万分之一。

从1915年由国外购进第一台拖拉机起,到1949年,除台湾省外,总数也不过401台(标准台)。

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农业A.土地制度落后
B.生产技术落后于西方国家
C.缺乏近代意识
D.国民政府经济重心在工业
参考答案:
B
4. 据熊向晖(周恩来的助理)回忆,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毛泽东曾专门指示,“不同美方谈贸易问题”。

尽管“美方多次要求开展中美贸易,我方均表示不感兴趣”。

这是因为
A.中国担心此举会引发苏联的不满
B.中国仍推行相对封闭的经济战略
C.经济体制不同阻碍中美贸易发展
D.美国试图用经济手段控制中国
参考答案:
B
尼克松访华时期中国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进行改革开放,因此不进行贸易的谈判,B正确;中苏此时已经恶化,A错误;材料说明是经济政策导致中美贸易发展阻碍,C错误;美国是利用中国对抗苏联,D错误。

5.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其从北意大利发展到荷兰,最后到达英国和美国。

其中,从荷兰发展到英国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拓展市场,加快了城市化
B.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C.英国改革议会,完善了民主政治
D.英国进行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后,荷兰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原因是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从“英国金融”发展到“美国金融”

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

根据以上分析,ACD项均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

最先在英国产生,英国所取得的成就也最大,从而使英国确立了世界工业中心的地位。

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

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6. 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

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

这说明
A.历史解解释随时代变化面发生变化
B.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
C.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
D.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
参考答案:
D
宋朝时期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由于政策的变化导致对于“土地兼并”的看法发生变化。

因此,由于政策或观念的变化,对于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故答案为D项。

材料所述不是历史解释,而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而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排除C项。

点睛: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

这一政策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率,客观上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这一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土地兼并”现象的认识。

7. “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

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

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

”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妇女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启蒙思想的传播
C.家庭结构的变动
D.女权运动的发展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工业革命。

从材料中信息“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20世纪初期”,结合所学知识故A项符合这一时期史实正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D.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
参考答案:
D
9. 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辛亥最大的启示是妥协》中写道:“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贏。

”下列有关各方的“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政府:获得优待条件,其统治得以延续
B.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总统
C.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
D.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
参考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贏”可以看出,辛亥最大的启示是妥协,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辛亥革命时,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故D项正确;A项错误,清政府获得优待条件,但其统治得以延续;B项错误,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C项错误,辛亥革命确立了共和政体,但民主政治没有真正实现。

10. 下面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的一副讽刺慈禧太后的对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与对联中“何时再到古长安”和“六十割台湾”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B.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华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参考答案:
D
11. 下列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中,不正确的是()
A.人们不再迷信罗马教廷的说教 B.废除了天主教会
C.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教派 D.教会对人们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控制削

参考答案:
B
12. 明清首都的人口远少于两宋,北京城在明代人口最多时约为八十四万、清乾隆年间只有七十四万;首都以外的大城市也有规模缩小的情形,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A、改变了“强干弱枝”的局面
B、商业发展水平低于宋朝时期
C、逐渐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重农抑商政策较宋更加严格
参考答案:
D
13. 1875年,外商洋行至江南制造总局考察,发现办公室秩序井然,“埋头读书者,亦多也”,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工作人员所读之书中业务书籍很少,经书占了多数。

这说明洋务企业
A.行政效率非常低下
B.技术人员格外匮乏
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管理机制较为完善
参考答案:
C
【详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所以作为洋务企业的江南制造总局员工深受此影响,所读之书大部分仍然为传统的经书,C项正确;行政效率、技术人员数量以及管理机制在材料中都未涉及,排除ABD。

14. 康德认为:“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

”这一言论说明
A.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B.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C.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D.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参考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启蒙运动“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说明了启蒙思想一方面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其次对政治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所以答案选A。

15. 1937-1946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废除了地租中超经济剥削以及消除了高利贷剥削的成分(如预租和押租),同时规定最高地租额不得超过土地正产物的37.5%,并提出“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原则。

这些措施的主要作用在于
A.奠定了抗日胜利的物质基础
B.调动全民抗战的热情
C.宣传了中共的社会经济政策
D.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
参考答案:
B
据所学可知“奠定了抗日胜利的物质基础”的是1942年开展大生产运动,与材料中的土地改革无关,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废除……规定最高地租额不得超过土地正产物的37.5%,并提出……”等信息可得出充分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调动全民抗战的热情,故B项正确;宣传经济政策不合“主要作用”,故C项排除;“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在材料中无关,主要作用在于调动抗日积极性,故D项排除。

16. 1990年11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

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
A.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 B.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
C.欧洲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 D.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依据所学,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是在冷战时期,与材料“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不符,故A项错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指在美苏两极之外,出现了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重要力量,而当时的北约和华约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控制之下,体现的是两极的对立,故B 项错误;欧洲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是指欧洲要在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结束在区域安全问题上完全依赖美国和北约的状况,故C项错误;北约和华约由对立到发表联合声明,主要是由于90年代苏联东欧局势出现动荡,开始剧变,使华约的力量大大削弱,故D项正确。

17. 据记载,苏南米价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大旱从每升七文涨至二十四文之后,虽仍随丰歉涨落,但不再复归原价。

雍正时期及乾隆初年,每升常价在十余文左右。

乾隆五十年(1785)大旱,每升长到五十六七文,自此以后,无论荒熟,“总在二十七八至三十四五文之间为常价矣。

”据此判断,与清前期米价上涨的原因无关的是()
A. 与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否相关,“丰则贱,歉则贵”
B. 大量白银从欧洲流入,银多钱少,政府增加制钱投放量
C. 人口增长迅速,出现人多粮少的矛盾
D. 社会秩序不稳定,农民起义频繁
参考答案:
D
18.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定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A.实现了政治权力的重构
B.从西周开始实行
C.旨在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D.确立了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参考答案:
答案:C
试题分析:据材料“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定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分封制旨在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故C正确。

材料未涉及政治权力的重构,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从西周开始实行,故B排除。

分封制不能代表周代基本政治原则,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9.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

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

这说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
参考答案:
A
【详解】从题目“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可知,在国际机构中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

南北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处劣势,故B项错误。

题目中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故C项错误。

题目未体现IMF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难,故D项错误。

所以选A。

20. 抗战爆发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

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A.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
B.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
参考答案:
B
【详解】抗日根据地的选举,选出的议员“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这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和根据地民主选举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故D项错误。

21. 下列关于文艺复兴运动和欧洲启蒙思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B.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C.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D.都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参考答案:
D
22. 《左传·隐公三年》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重) 于虢,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孤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

”这一现象表明
()
A、宗法制度趋向瓦解
B、礼乐制度得以强化
C、血缘纽带已被打破
D、分封制度遭到挑战
参考答案:
D
考点:本题重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研读史料是高考历史考察的基本功能,历年各省自主命题子啊历史试卷命制上均体现这一思想。

本题命题意蕴在此。

题干中的一段话的大意是: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

(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

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

"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

据此可知是当时周天子的权威遭到了挑战,故选D。

23. 图片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如图所示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周公伐纣,灭商建周
B.四方臣服,中央集权
C.诸侯来朝,履行义务
D.周公辅佐,受封于宋
参考答案: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初期的分封制,意在考查分封制的内容以及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解析:A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B项错误,分封制下国王的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中;
C项正确,从材料图片可以看出当时诸侯与国王的权力义务关系还很明确;
D项材料未体现.
故选C.
24. 1944年7月22日,美军观察组肩负着美国政府赋予的特殊使命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开始了美国官方与中国共产党长达三年的正式交往。

下列对美军观察组表述正确的是
A.为美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B.美国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外交关系
C.表明美国放弃支持蒋介石的错误政策
D.搜集解放区情报,准备大举进攻
参考答案:
A
25. 桑戴克在《世界文化史》中说:“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止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的《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认为这两本著作的主要意义在于
A.对人体结构研究,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B.日心说的提出,否定了统治人类思想千年之久的地心说
C.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标志着人类开始迈入近代社会
参考答案:
C
26.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描写乾隆实为内阁学士、浙江海宁人陈元龙之子,与雍正之女同日降生。

雍正为增加与其他皇子争夺皇位的筹码,将两个婴儿互换。

乾隆即位后数次下江南正是为调查自己身世。

而据日本东洋文库藏孤本《海宁渤海陈氏宗谱第五修》记载,陈元龙共育有二女一男,最小的儿子生于康熙三十四年,比乾隆大17岁,更不要说年长的两个女儿了。

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有
①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故金庸著作记载不可信
②研究历史人物须依靠家谱,故东洋文库藏孤本可信
③解开乾隆的身世之谜还需要借助其他更多种的史料
④只有正史《清史稿》才是记载乾隆出生的可靠材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学作品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①错误。

研究历史人物可以利用家谱,至于日本东洋文库藏孤本《海宁渤海陈氏宗谱第五修》中记载是否可信,需要多方史料考察研究才能下结论,②错误。

关于乾隆的身世之谜,需要借助各种史料加以考察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故③正确。

《清史稿》是官方编订的史书,它可以作为研究乾隆出生的重要史料,但孤证不立,仍然需要借助多种史料加以研究,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排除ABD,所以选C项。

27.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ù,卖)”的记载。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参考答案:
A
28. 近代英国确立了议会君主制,美国确立了总统共和制,德国确立了二元君主制,法国确立了“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

这主要反映了近代欧美民主政治发展具有
A.渐进性
B.连续性
C.曲折性
D.多元性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讲了英美德法四国,根据自身不同国情,选择了各自适合的政体,体现了多元性特点,选择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故A项中的渐进性和B项的连续性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曲折过程,故C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近代西方主要代议制·特点
29. 《南方都市报》载文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其实是外发型的,一种被动应对的现代化。

”这一论点在于强调()
A.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不符合现代史观
B.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不符合文明史观
C.中国的现代化完全是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出现的
D.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后发的
参考答案:
D
30. “两极格局”就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世界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下列不属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原因的是: A.历史文化的差异
B.国家利益的冲突
C.意识形态的对抗
D.力量对比的变化
参考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英国社会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最终会达到“理想状态”。

而人类社会要达到理想状态,只有通过自然选择才能实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他解释说,人们的素质不同,强者富有竞争力,因而能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和有产者,弱者由于无能懒惰丧失竞争力,只能成为贫穷的劳动者。

他反对英国政府制定《济贫法》,认为政府的作用就是保障人们的政治自由,使人们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摘编自吴于廑等著《世界史》
材料二
张东荪(1886~1973年),中国哲学家。

他在1919年发表《第三种文明》一文,曾指出,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习惯与迷信的文明,是宗教文明;第二时期,自由与竞争的文明,是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文明;第三时期,互助与协同的文明,是社会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文明。

他还认为中国应倡导第三种文明,而不应提倡第二种文明,“个人主义”、“国家主义”、“资本主义”已到了末日,因为“资本主义存在一天,阶级悬隔愈大一天,社会会发生爆裂”,“国家主义存在一天,武力则愈加强悍一天,结果没有不发生惨剧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