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材料积累的误区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
高中作文材料积累的误区及对策
黄星玲
素材的积累对高中生写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但学生在高中作文材料积累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也就是“教”和“学”的问题。

一、教师“教”的误区
在“教”的方面,教师在理解、方法引导、兴趣、习惯上陷入误区。

现在有些教师对所积累材料的“新颖”存在误解,误以为“新颖”就是指“内容”新。

由于教师这一误解或者由于教师没有提醒学生,学生便会盲目地不断地积累素材,以求“罕见”。

其实“内容”新是次要的,关键是“观点”新。

在方法的引导上与“正确”背道而行。

在积累材料环节,教师普遍意识到材料的重要性,但在如何指导学生寻找、捕捉、运用材料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虽然向学生强调了材料积累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在方法上认真指导学生如何积累材料。

如有些教师出于帮学生节省时间等原因,会替学生“打包”材料,每次发下一堆附有观点的材料,其实这有点越俎代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倘若教师能让学生对积累材料产生兴趣,学生还会对此感到厌倦吗?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发现积累材料的奥秘。

这主要体现在“鼓励”上。

教师应在行动上积极引导学生积累材料。

因为有的学生认为积累材料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从而大大降低了积极性。

马克·吐温说:“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可见引导学生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也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这往往会被某些教师忽视。

这主要表现为教师没能在实际行动上督促学生积累材料,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二、学生“学”的误区
材料理解方面的误区。

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不停地让学生积累材料,但仅此而已。

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误以为材料越多越好,只要有足够的材料,就能够“见招拆招”。

学生以为材料源源不断就好,却不知未经过过滤,写作素材并未转成学生的写作品质。

学生盲目地拼命地去积累材料,渐渐地走向“材料数量第一”的歧路,完全忽略了质量的存在。

其实现在许多学生并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素材太多了。

现在的书店每年都会推出各种新的写作素材书,每本书都有成堆的素材,学生也买了,也看了,但是这么多素材学生能记得住吗?就算记住了,也仅仅是记住而已,没有自己的观点,等于白记。

还有学生认为积累材料就是积累“事例”,而忽视对语言的积累。

所以,正确理解材料,仅有外在引导还不够,还要有相应的心理积淀。

教师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影响,进而对学生的言行起无形的规范作用。

其实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无较多的时间好好地涉猎中外文学名著,这是导致积累少的原因之一。

但教科书这一很好的素材源也往往被学生忽视了。

此外,在积累材料的时候,应该做到材料加观点,形成自己的材料库,而非他人的材料库。

材料整理方面的误区。

学生在积累材料的
作文教学
时候常常七零八乱,没有对材料进行整理。

这个整理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缺乏“脑袋的整理”。

学生往往写作时对材料眉毛胡子一把抓,平时没读、没记;就算有识记了,也不够熟练,不能运用自如,不能做到心中有材料。

朱熹曾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其次是不爱手动整理。

现在的学生缺少分门别类地积累和整理材料的习惯,不勤快,比较懒惰。

材料运用方面的误区。

学生不断积累的书面材料,尤其是教师“打包”好的材料,市面上的“材料书”,往往会使学生的心灵逐渐麻木,逐渐对生活失去感受和体悟,从而使写作失去真情实感。

这是十分可怕的。

叶圣陶曾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

”“感”对于写作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材料但心无所思,无所悟,等于没积累。

学生虽写周记,但情无所感,未用心发现、观察、体会生活。

误以为“积累材料就是积累材料”,意思就是仅仅做到将材料记在本子上或脑子里,还缺少更重要的一步,就是自己的见解。

有自己观点的材料才是活的材料。

心要有所思,若无所思,那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文字而已。

三、应对策略
针对教师“教”的误区,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对“材料新颖”的理解,不要盲目地让学生不断地积累“形式”上新的素材,而应让学生重视对素材的理解,争取在旧观点基础上翻出新观点。

然后教师应在行动上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倘若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小组采用合作模式积累写作材料。

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发散思维,发表对这则材料的见解,深入挖掘材料。

此外,还可以选取某个专题进行讨论、演讲,条件允许的话还可进行表演。

最后,教师还应在行动上好好地督促学生,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教师应让学生准备材料积累本,然后定时检查,附上评语。

注意,教师写评语的时候应以鼓励为主,也可写上教师的感想等,与学生进行书面上的互动。

针对“学”方面的误区,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学生首先应重视材料的质量,不要再片面地以为只要素材积累到一定数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此外,不要只积累“事例”,还应积累优美的语言。

学生应意识到现在的高考作文更加注重真情流露,语言平实。

学生还应好好地整理素材。

首先是“脑袋整理”,学生在早读时,除了读词语、古诗、文言文等,也可读读、背背自己积累的材料。

在头脑中整理材料,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然后就是“手动整理”了。

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如锲而不舍类、友谊类等。

学生在按主题进行分类时,应每隔一段时间再次进行整理,因为材料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还有,学生可以对一则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各种主题用红笔标上,再写上自己的观点。

在“材料运用”方面的对策。

学生不应生硬地照搬材料,而应好好地理解材料,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得出有别于过去的新观点,做到“心有所思”和“情有所感”,使素材加入自己的观点。

倘若能做到这些,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总之,材料对于写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其中材料的积累就是一门大学问,需要好好引导。

既要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又要注重“内在培养”,既要继承又要反思。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少走冤枉路,才会对材料的理解、来源、整理、运用有正确的认识,甚至还会发现材料积累的魅力。

(本文受2014年广东省惠州学院暑期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学院(516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