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脚、烂泥、臭汗,最脏的环境酿最好的酒,中国白酒是怎么做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脚、烂泥、臭汗,最脏的环境酿最好的酒,中国白酒是怎么
做到的
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是这样说酒的:“酒是人类第二大快乐,它与人类共存亡,只要一天有人便一天有酒。
”
他老人家还说:“酒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它无孔不入。
忧愁要它,欢乐也要它;孤独要它,群体也要它;天气好了要它,风霜雪雨也要它;爱情要它,失恋也要它;诞生要它,死亡也要它;恶人要它,善人也要它;当官的要它,百姓更离不开它;有文化的要它,大老粗也爱它。
”
黄永玉老师
说起黄永玉老师,很多人不熟悉,但是提到黄老的作品,可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最出名的就是1980年发行价8分钱,如今一枚过万的猴票,就是黄老的作品。
开篇有点跑题,实际上是想借用黄老的一段话,阐述一下酒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世界上的酒有很多种,有水果、植物、谷物为原料的,也有动物乳汁为原料的。
有发酵萃取的,也有酿造蒸馏的。
有葡萄单发酵的,也有谷物复式发酵的。
但是无论何种原料、何种工艺取得的酒,千百年来共同追求的都是口感的复杂性,和风味物质的丰富性。
中国白酒,在世界所有酒中,是最有特点的。
颜色虽然是清澈透明的,但是酿造工艺却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风味物质也是所有酒中最为丰富的,更是世界上所有酒中唯一采用固态发酵、固态蒸馏工艺进行酿造的。
写到这里,一定会有很多读者质疑:现在的白酒不都是工业化生产,食用酒精勾兑的么?
其实你理解的也是对的,但只是了解到一部分。
工业化白酒因为成本低、产量高,未来也许会成为主流,但永远代替不了古法传统纯手工酿造的白酒。
最近工作不是很忙,忙里偷闲带你走进酒厂,看看光脚、烂泥、
臭汗,在最脏最差的酿酒环境中,酿出世界上最好的酒,中国白酒是怎么做到的。
中国白酒,高度依赖于生态环境。
只有好山、好水的地方,才有可能酿出好酒。
中国的好酒大多出自四川、贵州两省,原来的穷山僻壤之处。
而非经济、科技发达的北、上、广、曹。
有了青山绿水,便有了酿造好酒的天然环境。
而白酒的酿造,说它神秘也不神秘,但是在全国大部分酒厂都闻不到酒糟味儿的今天,还是很少人有机会走进酒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川酿酒师带你一起走进五粮浓香酿酒车间,看看一粒粒粮食是怎么样变成一滴滴美酒的。
制曲
酿酒的第一步,是制曲。
酒曲,也叫曲药。
是由小麦、大米、豌豆等原料,通过粉碎、蒸煮,在天然环境中感染、培植根霉、毛霉、酵母菌,用来酿酒的天然糖化、发酵剂。
浓香中高温大曲
酒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糖,再将糖转化成酒精。
而不同的制曲原料、不同的制曲工艺,所含的微生物种类、数量是不一样的。
因此酒曲的种类,决定了粮食发酵后产生不同的风味物质,最终影响酒体的风格。
其实不只是茅台,川、贵两地很多酒厂在工业不发达的年代,制曲都是人工用脚踩的。
因为酒曲既要保证紧实度、成型但不松散,同时又要保证透气性、给微生物留有空间。
而踩曲在酒厂属于轻体力劳动,所以踩曲的工作大多数由女性来完成。
至于妙龄少女之说,如果去过酒厂你可能就要大失所望了。
如果你担心脚丫子上的真菌会留在酒里,那你是多虑了。
首先有脚气、皮肤病的人肯定不会去踩曲的。
重要的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天然法则,即便是你脚上有那么上亿个细菌,也会被发酵过程中的其他菌类给消灭掉了。
其实踩曲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老外传统酿酒也是用脚踩的。
甚至
欧洲、澳大利亚等葡萄酒酒庄,如今还保留着这种传统。
润料、拌料、发酵
•润料
用来酿酒的粮食,首先要经过破碎、蒸煮,这个过程称为润料。
润料的目的,是使粮食中的淀粉初步糖化,并含有一定的水分。
以水为介质,才能让酒曲中的霉类、菌类物质将淀粉转化成糖和酒精。
酒精和香味物质,其实就是菌类和霉类的代谢物质。
•拌料
蒸煮过的粮食,摊晾降温,然后按比例加入酒曲,并经过人工翻拌均匀。
•发酵
翻拌均匀的粮食,正式进入发酵容器开始发酵。
浓香型白酒发酵容器使用的是泥窖,窖池的底部、四周都是经过培育的、富含微生物的窖泥。
窖泥使用的是粘度比较高,透气性比较低的黄泥,加入经过特殊处理的蚕蛹、黄豆粉、猪骨粉等富含蛋白质的成分,目的是给微生物提供养分。
因为酒精的生成需要低温、无氧的环境,因此最表面还要覆盖一层窖皮泥。
中国白酒整个发酵过程是不加入液体的,以固态的形式进行发酵,因此也叫固态发酵。
这在世界所有酿酒工艺中是独一无二的。
封好发酵中的窖池
蒸馏取酒
不同香型的白酒发酵周期和发酵容器都是不同的。
清香型白酒发酵容器用的是地缸,最快7天就可以出酒。
而川内的浓香型白酒发酵最低需要60天。
发酵好的粮食称为酒醅,用来蒸酒的容器称为甄。
甄的结构下面是水或连接蒸汽锅炉,上面是屉,最上面是外部连接管道的大锅盖,叫做云盘或天盘。
云盘上部的管道连接冷却系统。
发酵好的酒醅中已经含有酒精和其他丰富的酯类、醇类、酸类、醛类物质。
通过加热,
将酒醅中的酒精和其他共沸物质一起产生蒸汽,蒸汽经过冷却再还原成液体,就是最初的原浆酒。
•分层取酒
浓香型白酒,在窖池中发酵的时候,物理上分为五层。
最上面一层叫面糟,依次为上层、中层、下层,最下面一层为底糟。
因为每一层的酒醅所含的成分、物质都是有区别的,因此每一层蒸出来的酒品质、酒精度、风味物质都不同,因此要分坛储存,互不交叉,因此也叫分层取酒。
酒醅在蒸馏之前要人工掺入稻壳,并翻拌均匀,目的是增加酒醅的透气性。
这样蒸出来的酒才均匀,出酒率也高。
•分段取酒
上面讲到分层取酒,实际每一层流出来的酒,按先后顺序所含的微量成分、酒精度数也是有区别的。
刚蒸出来的酒叫头酒,酒精度数高,风味物质丰富但是也复杂,甲醇含量也高。
一般处理的方法有单独存放作为调味酒的,也有丢掉不要,或者泼洒在其他酒醅里再复蒸一遍。
中间段叫看花摘酒,中段酒分大花和小花(酒流在容器里产生酒花的大小),酒精度不一样,也是分段、分坛储存。
大花酒精度在67~72度,是一锅酒里面品质最高的,二锅头二锅头就是这么来的。
小花酒度数在60~67度左右,品质低于大花酒,一般小花酒直接进不锈钢罐储存,就没有资格进陶坛了。
小花后面是细花,酒精度在50~60度之间,细花调出来的酒,基本上是酒厂价格最低、质量差最低的酒了。
三五十块钱一瓶的纯粮酒,基本就是这个阶段的酒。
细花之后低于50度的酒属于尾酒,基本就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了。
因为尾酒酸度比较高,酒厂一般会取一些留作调味酒,大部分就不要了,后面也不会继续蒸馏下去。
净流白酒
老熟酯化
你以为酒流出来就会直接装在瓶子里卖给你么?不不不。
你现在看到的酒,还只是半成品。
想要喝到入口绵软、回味悠长、唇齿留香的美酒,至少还要等一年,甚至更久。
溶洞储酒
上面咱们讲过,白酒要分层、分段摘酒,分坛储存。
优级酒、特级酒品质高、待遇比较好,装在陶坛放在山洞或者地窖里储存。
一旦有资格洞藏或者窖藏的酒,至少不会低于三年。
这个时间就是促使酒体老熟、酯化生香的过程。
而低于优级酒品质的一级或者二级酒体,只能老老实实挤在几百吨容量的不锈钢罐里喽。
300吨一个的不锈钢储酒罐
白酒中除了水跟乙醇以外,还含有比较复杂的酯类、醇类、醛类和酸类物质。
比如甲醇、乙酸乙酯、乳酸乙酯、高级脂肪酸乙酯等等。
目前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能够检测出来的,在酱香型白酒当中,就高达一千多种。
这些物质的多少和比例,决定了一款酒的风格、特点和品质。
但是有的对人体是有害的,有的是有益的,有的是没用的。
老熟、酯化的目的,就是借助大自然的力量,通过天然的方式和方法,去除对人有害的、或者感官上不美好的物质。
同时保留、甚至增加对人有益的、感官上令人愉悦的物质。
比如说甲醇,由于不稳定,且沸点低于乙醇和水。
在透气不透酒的陶坛中进行储存,一年左右的时间甲醇基本可以挥发殆尽。
而用泥土烧制的陶坛,含有多种金属元素,微量的金属分子可以加速酒体的老熟。
酒里面的多种共沸物质和水分子、乙醇日久生情,分子与分子间更为紧密的缔结,让老酒入口更香、更柔和。
勾兑、勾调
本文中提到了很多关于酒体的分类。
比如头段酒、中段酒、尾段酒、大花、小花、细花、面糟、底糟、特级酒、优级酒、一级酒、二级酒……
而实际酒厂对于酒体的分级比这还多,什么双轮底啊、各种调味
酒我还都没提。
这么多种不同等级的酒体,并不是用来单独灌装销售的。
他们相当于米其林餐厅厨房里的原材料。
最终体现在你杯子里的酒,到底是什么品质和口感的,是调酒师说了算的。
调酒可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有的调味酒也就是千分之3到千分之5的比例。
多一点、少一点,整个酒体的风味、口感的变化就十分的明显。
白酒行业的调酒师,就相当于米其林餐厅的大厨,不仅要靠技艺,还是要有一定天赋的。
像我这种慢性鼻炎、嗅觉不是很灵敏的人,品酒师也就只能考到二级,想考个调酒师连基本条件都不具备。
为什么大厂的酒好喝?全国110多位调酒大师,85%都在五粮液和茅台工作,你可想而知了吧!
结束语
写到这里,中国传统白酒,如何从粮食变成酒,算是完整地讲完了。
如果你没走神,整个生产、酿造流程应该能衔接得上。
回头我们再回忆一下标题,正是因为中国白酒高度依赖于生态,至今人工仍然占据整个酿酒环节很重要的比例。
所以无法像牛奶灌装车间,或者GMP制药车间一样一尘不染。
工人光脚踩曲、车间穿拖鞋工作、满地泥巴,这都是白酒酿酒车间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白酒叫做“人神共酿”,每一滴酒里不仅有天生地长的粮食精华,还有酿酒人的汗水。
因此也奉劝各位,喝酒要喝少、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