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梁支模体系施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高深梁支模技术,
以期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高深梁模板体系施工技术随着城市的扩大发展和建设步伐的加快,高层建筑层出不穷,人们对建筑外形和建筑功能要求也日趋复杂。
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出现了受力复杂的转换层。
转换层的梁受力大,内力比较复杂,从设计角度来讲,提高梁截面承载力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大梁的高度。
因此转换层中的梁的截面很高,我们给它定义为“高深梁”。
施工时,由于高深梁本身的自重很大,砼浇筑和振捣时也产生较大的施工荷载,在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将会酿造出悲惨的工程事故。
因此高深梁的支模技术在结构施工中受到越来越多技术人员的关注,建[2009]87号文中把高大模板划分到“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
本文针对这类需要专家论证的高深梁支模体系施工进行实例介绍。
1工程简介某工程位于柳州市柳太路,高层住宅楼,框剪结构,地下两层,地上二十八层,1、2层及转换层层高为4.5m,3层以上层高均为3m,转换层最大梁截面为900mm ×1800mm,最大跨度为6m,板厚度为180mm。
大梁模板的支架均搭设在构架层梁板上,整个支撑体系周边均有框架柱,满足抱柱装置的设置,支架的搭设周边并无其他物件阻碍施工。
2高深梁支模体系设计及材料选取模板采用18mm 厚胶合板,梁侧模外侧的次楞采用70×70mm 木枋作竖向压条,间距为300mm,主楞采用Φ48.3×3.6双钢管作为水平向主楞,主楞间的间距不大
于400mm;主楞采用M14对拉螺栓3型扣件拉结固定,水平向间距为600。
侧模安装见图1。
钢管支撑:梁支撑立杆用钢管Φ48.3×3.6搭设双排钢管排架,排距为1500mm,梁立柱的纵向间距为
500mm,双排架的梁底用双扣件拉接横杆作为
梁底支撑,并在梁底中部加设两条间距为500mm
立杆做顶托加双钢管支撑。
立杆沿梁跨度方向间
距为500mm,梁底方木间距为100mm,梁底用双钢管与可调托座作为支撑,立杆支撑架步高不
大于1.5m,梁支撑立杆
与板支撑立杆之间的距离为1000mm,梁排架与板排架连
成满堂脚手架整体,纵横双向拉结。
位于梁底的纵、横向剪
刀撑、水平剪刀撑则与板支撑体系的剪刀撑连贯设置。
高
度大于1200mm 的梁,梁底的两侧支撑立杆需加设纵向
垂直剪刀撑,梁底支撑形式见图2。
3高深梁支模体系施工技术3.1工艺流程弹出梁轴线及水平线并进行复核→搭设梁模板支架
(柱子混凝土浇筑5天后进行抱柱装置的安装)→安装梁
底楞→安装梁底模板→梁底起拱→绑扎钢筋→安装梁侧
模板→安装另一侧模板→安装上下锁品楞、
斜撑楞、腰楞和对拉螺栓→复核梁模尺寸、位置→与相邻模板连接牢固→办预检。
3.2支模技术要求
3.2.1对模板施工队伍进行全面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
3.2.2所用钢管及扣件应符合JGJ130-2011的规定。
3.2.3安装现浇结构的上层模板及其支架时,下层楼高深梁支模体系施工探讨
赵炜
(柳州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F=m i =1
移(λi /P)F i
(5)
2实例验证
本文采用了4个建筑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其数据见表1。
根据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
应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
通过本文介绍的主成分算法的第一、
二步计算得出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
通过计算显示X 18、X 19、X 20的特征值
大于1,因此实例的主成分个数r 确定为3。
表2评价结果
由表2可以得知通过本文建立的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体系,
建筑物D 的评价系数最高,能够较
好地体现主成分分析法在建筑节能上对客观事实的评价。
3结论
对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较多,
互相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度。
一般的算法难以剔除因素间的影
响关联,在评价中形成重叠。
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系数,能够较好地对建筑物综合评价体系的较多指标用较少的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从而确定出节能效果最好的建筑物,为科学节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东成等.基于混沌神经网络的建筑节能综合评价[J].沈阳建
筑大学学报,2010,26(1).
[2]孙金颖等.基于BP 神经网络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模式
选择[J].暖通空调,2007,37(9).
[3]李艳双等.主成分分析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应用[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1).
[4]徐智慧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物流战略定位研究[J].铁
道运输与经济,2011,33(8).图1梁侧模安装图(上接第108页)
109
. All Rights Reserved.
横向支撑钢管与立杆
顶托上搭设
φ48.3×3.6双钢管
双扣作连接
双扣作连接横向支撑钢管与立杆梁底双钢管加顶托支撑
间距500mm
间距500mm
梁底支撑立杆梁底水平拉杆间距1000mm
间距150mm 梁底方木
图2梁底支撑体系安装图
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
或加设支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
并铺设垫板。
3.2.4现浇钢筋砼梁、板,当跨度大于4m 时,模板应
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可为全跨长度的1/1000~3/1000。
3.2.5梁支架顶部均需要有一道封顶杆、底部有扫地杆,并且纵横两向均不应缺杆。
封顶杆及下面一道的水平
拉杆均需要位置设置水平剪刀撑,
全平面设置。
3.2.6抱柱装置:在可以与支架连结的每根结构柱(柱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后)上设置,每个抱柱装置均采用直角扣件与抱柱箍(短架管)把框架柱紧紧的抱牢,水平杆与抱柱箍采用直角扣件刚性连接。
3.2.7可调顶托伸出长度限制:可调顶托伸出长度不应超过200mm。
本工程可调顶托伸出长度≤200mm。
3.2.8支架中的危险区域应采取加强措施。
从封顶杆位置往下HD 的区域为危险区域:H=5.45m<10m,HD≥3.0m;
3.2.9所有支模均应符合《建筑施工模板及作业平台钢管支架构造安全技术规范》和《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
3.3监测技术要求3.3.1检查监控
①支架搭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和项目监理机构应进行
检查监控,检查监控包括以下内容,
发现错误应当纠正。
②检查监控应使用《建筑施工模板及作业平台钢管支架构造安全技术规程》(DB45/T 618-2009)附录A 表A.5。
检查记录应存档。
3.3.2整架验收
①支架搭设完成后,由施工企业的技术部门、
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部、监理企业的项目监理机构共同验收。
验收不合格的整改后再验收;验收合格的由作业班长、工程
项目部专职安全员、工程项目部专职质检员、
工程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施工企业的技术部门人员、
方案编制人、方案审查人、监理工程师和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
交付下道工序安装模板。
②验收应使用《建筑施工模板及作业平台钢管支架构造安全技术规程》(DB45/T 618-2009)附录A 表A.6、表A.7。
验收记录及扣件拧紧抽样检查表应存档。
3.3.3使用监控
在支架使用过程中,应有专人对支架进行现场监控,
监控架体有否发生沉降、侧移、
变形和扭转现象,扣件螺栓拧紧程度,立杆间距、步高是否符合方案要求等。
发现下沉、松动、变形和水平位移情况的及时解决。
将全站仪安放在建筑物楼层内的角度、
视线较好的位置上,对钢管架体上的各个监测点进行支架整体架顶侧移、支架局部架顶侧移、支架架顶扭转和架体沉降监测。
3.4拆模技术要求3.
4.1拆模时间
①不承重的高深梁侧模板,只要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
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
即可拆除。
②承重的高深梁底模,由于该类梁在本工程中跨度都不大于8m,故应根据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块强度达到75%设计强度以上,方可拆除。
③为了确保施工层的大梁支撑立杆能有效地传递至各层楼板上,各栋转换层上部大梁的砼强度在未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前,各栋转换层下部至负一层支撑架不得进行拆除。
3.4.2拆模注意事项
①拆模之前必须有拆模申请,
并根据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记录达到规定时,技术负责人方可批准拆模。
②种类模板拆除的顺序和方法,应根据模板设计的规定进行。
如
果模板设计无规定时,可按先支的后拆、
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的模板、后拆承重的模板及支架的顺序进行拆除。
③拆模时下方不能有人,拆模区应设警戒线,以防有人误
入被砸伤。
④拆除的模板向下运送传递,
要上下呼应,不能采取猛撬,以致大片塌落的方法拆除。
用起重机吊运拆除
的模板时,模板应推码整齐并捆牢,才可吊运。
⑤支架拆除时,方木要与脚手管交替拆除,
即:拆一排方木,就拆支撑该方木处的脚手管,支架拆除时从跨中开始,
先拆除梁体跨中处支架,然后由跨中处同时向两侧拆除,
为保证拆除过程中支架的稳定性,每层支架水平拆除自上而下推进。
4结束语
高大模板支撑工程是建筑工程坍塌事故主要危险源
之一,高深梁支模又是高支模的重中之重。
施工时,我们常常发现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以及工人的按经验施工,
酿造出一起又一起的悲惨事故。
因此只有通过事先合理设计,事中规范施工,方能将事故消灭在隐患中。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4]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5]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7]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11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