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引起社
会的广泛关注。

《刑法修正案十一》也对个别案件的刑事责任年龄作出了新的规定,但是要想从根本上阻止未成年人犯罪,不仅需要法律的震慑作用,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针对以上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来应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问题。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应对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10月20日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发生的一起故意杀人案,引起人们
的关注。

2019年10月20日19时,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受害者某某(女,10岁)被害身亡,加害人蔡某某未满十四周岁。

由于当时《刑法修正案十一》还没有实施,所以加害人蔡某某属于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最终判决蔡某某父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受害女童家属经济损失128万余元,并
且对蔡某某收容教养三年。

这一判决结果也引起人们的热议:一条人命就换来三
年的收容教养?事实上,在当时,对于一个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而言,三年
的收容教养已经是法律框架中最严厉的措施。

这让人们感受到法律的不完善,所
以《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颁布实施是社会所期盼的,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未成年人的发展代表着国家的发展。

解决未成
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对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现状及原因
(一)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现状
图1:2017---2021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
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上图来自最高检6月1日发布的《未成年人
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以下简称为“白皮书”。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2017
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总体上偏高。

2021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受理
审查起诉人数较2017年分别上升30.6%和24.2%。

(二)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原因
1、家庭因素
未成年人处于青春期,此时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导。

但此时也是未成年人的叛逆期,大多数的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经常采取
打骂的方式进行教育,不能很好地沟通,使孩子形成嚣张跋扈、叛逆的性格。


长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以及教育的方式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此外,农
村大多数的家长都到城里打工,留下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教育的缺失、爱的缺失使他们的内心变得孤独、敏感。

而且,未成年人的心理不稳定,暴躁易怒、容易受外界事物的不良影响。

家庭教育的缺失没有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2、社会因素
社会对网络的管控力度弱,导致各种不良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为未成年人接
收这些信息提供了便利。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未成年人更容易地接触到各种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引发犯
罪行为。

学校只关注学习好的同学,对学习差的同学放任不管,对于那些
辍学的未成年人,学校和社会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对于有过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没有人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教育,他们没有彻底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犯罪行为
的严重性,以至于他们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社会上多元化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
出现,都成为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

3、法律制度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未成年人开始沉迷于网络,了解各种
网络诈骗的手段。

网络经营者为了获取利益忽视法律规范,诱惑未成年人;网络
暴力游戏也成为诱导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因素。

未成年人所处的环境使其身心发
育早熟,他们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也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

虽然我国《刑法修正案
十一》降低了个别刑事责任年龄,但是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制度措施不够完善。

三、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应对措施
(一)家庭方面
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

从犯罪心理学方面来说,家庭的教育以及所处的环境
都会影响未成年人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养成。

父母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家庭教育,积极地引导未成年人的学习和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未成年人不仅要在学校里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
的是跟父母学习人生的道理。

要让未成年人在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里成长,正
所谓: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父母应该与
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为他们做积极的心理疏导,避免他们心理扭曲,走上犯罪
的道路。

(二)社会方面
城市社区和乡镇的村子里应加强对辍学未成年人的管理和教育工作,要对未
成年人加强普法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

对于那些父母不在家,和爷爷
奶奶一起生活的未成年人更应该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和守
法意识,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其次,要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监督,特别是对
互联网领域的监督,净化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三)借鉴恶意补足年龄制度
虽然《刑法修正案十一》降低了个别案件的刑事责任年龄,但是如今犯罪低
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我们应该加大法律的震慑作用,而不能仅依
靠不断地调整法律,法律应对具备稳定性。

对于那些主观恶行很强、并且对自己
犯罪行为有认知能力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我们应该通过分析其主观恶意来决定
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不能因为其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而免于惩罚。

这样既避免了法律的死板,也可以使未成年人敬畏法律,从而使其不敢再犯罪。

四、结语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于他们实施的犯罪行为,我们应当加
强对他们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回归社会正常生活;但是对于那些主观恶性较强的
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也要加大惩罚力度,使受到伤害的未成年人得到公平的对待。

同时,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每一个未成年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梁一娜.犯罪低龄化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21(16):173-174.
王慧琳,于鸿.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2021(14):11-13.
陈凯.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成因及预防对策[D].南昌大学,2016.
杨耀.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魏芳.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5):58-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